..續本文上一頁赴衛君之約,請余于是月二十九日在佛郎府大學公開講演;十二月十四日于中國學院公開講演;另爲中國學院之衛君等知中國語者,一星期作數次佛學之研究。並謂敏興有專出佛書之店,勸編譯一德文佛書出版。遂商定鄭君居柏林專爲余譯華成德,編輯一書,講演之翻譯,親由衛君擔任,日常交遊等事,則派中國學院華員詹君顯哲爲譯語。當日遂同至中國學院參觀。衛君時赴各城講中國哲學,每月只二叁日在佛朗府大學及中國學院授課,極爲忙迫,談次每以不及在中國時有閑趣爲憾。詹君、丁君及鄭君之友郭君恕之,時過寓中談敘,並各曾邀至其寓中,自作中國式蔬食,請余宴敘。丁君于德人某友家作晚餐會,請來陪余者,除詹、郭二君,更有德人士女十余,示余以音樂跳舞等德人習尚。詹君陪余訪詩人歌德遺屋等,可窺測歐人百余年前之日常生活。又曾請余觀德人戲劇,亦可爲采風問俗之一斑。居佛郎府月余,殆爲余遊曆中身心最舒適之一期也。是時余曾以張君君劢致開在林柏爵之介紹書,及德佛學家羅君致葛立姆博士之介紹書投寄前往。旋得回信,開君邀遊達姆斯達德,葛君邀遊敏興。佛郎府爲德國一金融大城,銀行家聚居于是,且多猶太人,人口計四十余萬。達姆斯達德爲一十余萬人以上之城市,距佛郎府約一時余火車。詹君陪余前往,先訪開君于住宅,晤開君及其夫人等。開君曾遊曆中國及亞洲各處,所著遊記風行一時,深贊東方之精神文化,對于佛學亦有卓特之見解。謂佛學爲古時人智所不易明了,今得近代科學爲之基礎,乃知實爲人類思想之最高表現;然德國真知者祗達而梗博士一人,惜已物故!達而梗亦僅知錫蘭之小乘佛學,彼則知中國及西藏有更深博之大乘佛學。然此須各人實行實證,非可徒求于文字言語之末,因佛學于精神界實際證到之特點,猶爲歐洲向來未曾有過之一事,故此時不欲與一般人集會講論,但深願得與余互相研究耳。贈余哲學之近著,並謂後將出版一英文之東方哲學論著,內有論佛教之作,當寄余評正。此君長身美髯,豐姿絕倫,有矯然出塵之概。余覺其爲寺門根器,與之談禅旨,彼殊欣快,惜語言不易傳譯,殊有隔膜耳。達姆斯達德大學,中國留學生較佛郎府大學爲多,由詹君介紹與王君等八人相見。後時來佛郎府大學及中國學院聽講,又曾重晤。二十九日、講演于佛郎府大學,主席者校長某博士,衛禮賢博士翻譯,聽者六七百人,以校中教授、學生居多數。聽至歡喜時以足擂地,此德國之異于鼓掌之他國者。德國駐華公使蔔爾熙,爲余舊識,時返德,所居距佛郎府約一時余火車,是日亦專來聽講。講畢、蔔公使及校長等會談片時,蔔公使約余下月十二日遊萊茵河之勝,余並以英文講集數十冊贈學生教授。其後至衛君處索英文講集,及對于此次講演來函贊成或討論者,日有數起,且以自然科學之物理學、心理學教授爲多,殊見德人之對于學問切于研究也。
初一日、衛君、詹君同赴敏興,以敏興之中國學院分院請衛君及余講演,余並欲赴葛立姆君之約也。惜葛之來書交由衛君失去,至敏興後竟忘其地址而不獲見。後龍柏君特由不勒司老至柏林訪予,始知葛君曾任敏興司法廳長,今退任專講佛學,曾著有佛學論一巨冊,不主一派,會通錫蘭、西藏、中華之佛學,闡發無我之義,極爲精透。對于達而梗之學,評爲狹隘。奉其學說者,德、瑞、奧、匈、荷數百人,蔚然爲德國佛學之一巨派,龍柏亦其學者之一。余乃深憾在敏興多日,竟相失交臂也!敏興距佛郎府七小時火車,爲德國南方巴威略邦首都,人口二百余萬。余等至敏興後,次日偕衛君、詹君先參觀博物院,是日開東方圖畫展覽會,與敏興大學諸教授會見者甚多。關于中國及佛教之古物寫真,美不勝收。觀摩移時,余與詹君先馳遊全市一周。晚間、講演于中國學院,由院長某男爵夫婦招待;衛君講中國之道教、儒教。余之佛教,亦由衛君代講之,聽者二叁百人,婦女居多。
次日、某男爵夫婦導觀敏興之天文與農業、工業、商業、軍事、交通等博物學院及王宮,王宮之壯麗不減法之羅浮及凡爾賽,蓋巴威略前爲德意志聯邦中之一王國也。天文院系周天星象,環轉曆陳如指掌,殊足啓人知識。晚間赴某男爵夫婦之茶會,座中建築學教授談中國之建築,配合布置,富于美術思想,迥非歐洲之所及。余則謂適用及堅精不逮歐洲也。
初四、有敏興大學之中國留學生十數人來寓,有研究哲學及心理學者,歡談甚久。據聞在德研哲學之華人殊少雲。
初五、回抵佛郎府,中國學院有中國書及佛藏,余占一室常以誦經。
十二晨、余披袈裟誦經,蔔爾熙公使偕照相者來至,就室中爲余攝影多幀,並與蔔公使、衛院長共攝一幀。
九時、即與衛君共乘蔔使汽車,作萊茵河之遠遊,經顔料工廠及遍植葡萄樹之各名區。蔔既通華語,所談遂多。抵萊茵河岸渡至洲上,訪施侯爵夫人,乃爲德國著名之大實業家,蔔居別墅于此者。茶點後、參觀及題名冊,遂重返河岸乘汽車至河山深處,仿彿長江上遊之宜昌風景,爲夏間遊人之勝地。時正冬季,各旅遊之館舍停止營業,于一飯店晉餐後,回抵蔔公使居住之某市,余與衛君乃改乘火車回佛郎市。十四日、公開講演于中國學院,聽者二叁百人,皆熱心于東方文化及哲學、佛學之研究者。講畢、一高年晉前謂:曾居錫蘭習佛學廿余年,今返家修養,久不出外,以余講佛學乃特來聽。今聽余說法,始知小乘大乘爲一貫之佛學,向來拘于錫蘭佛教之偏見,爲之一放,殊足欣快。余遂更贈以英文講集。衛博士本約余爲維也納及匈牙利、瑞士之遊,但此時萊勃齊大學東方學院海裏士教授及華語教授萬燦之君等函迎講演,余遂改變于十七日赴萊,順路而赴柏林。並與衛禮賢院長商定數事:一、即于中國學院爲世界佛學苑之德國通訊處,由衛君將緣起簡章譯德文以先招集發起人若幹。二、即于中國學院之月刊中辟一欄譯載中文佛經,由余先捐二千馬克以資倡導。叁、鄭君譯余之佛學論著,已編成一書,即請作一序並交敏興雪洛斯書店出版。按此書店曾贈予去年所出之佛學雜志,皆钜製宏篇,並贈目錄,其出版之佛書已叁千種矣。衛君一一承允,約正月間至柏林再爲報告。衛君以十六日須赴維也納等處,遂于十五日于佛郎府一蔬餐館爲余餞別。德國近年以節儉及衛生觀念,極力提倡蔬食,大小各城皆有蔬食館甚多,即平時飯店亦多能作蔬食。法、英等雖亦有蔬食之處,然不及德國之廉美也。
十七夜車,詹君陪余赴萊勃齊。十八、萬君燦之來寓。本訂十六講演,以期已過,而次日即放年假,改定講期于次年一月。時余以張君君劢介紹書寄耶納倭伊铿夫人,亦約于次年一月講演,余遂訂一月十外赴耶納並再至萊勃齊。同時以蔡君孑民、張君君劢介紹書投杜裏舒教授,約于下午至其家茶點。遂以海裏士教授之邀,先往參觀東方學院,由助教某某博士招待,與海裏士及魏勒教授晤敘。海裏士爲漢文及蒙古文學者,新自蒙古回德,谙中國話。魏勒爲藏文、梵文學者,略能看中國書,精于佛學,談甚相契。旋赴杜裏舒之約,杜氏及夫人出而相見,詹君譯語,談哲學一時余。余詢其所主張之隱德來希,原始唯一而且終究歸一耶?抑始終皆各生物各有其一耶?杜氏承認前說,而以始終之間承認各生物各有其一。據雲與美國詹美士所雲經驗之流及法國柏格森所雲生命之流,其義相近,亦可雲隱德來希之流。余謂佛學可雲阿賴耶識之流,然主張“有情生物”無始無終各有其一而又互相交遍。杜君認佛學深妙,謂當從事研究。並請余講演,詹君告以海裏士等已約于次年一月。余又詢杜君對于羅素哲學之意見,則謂羅素之說甚精細,但將生物視同非生物,未說明生物之特點,殊無以辨別生物非生物之界耳。次晨、遊萊城全市,車站宏廣稱全德第一。郊外有昔年戰勝比國之紀念塔,壯偉特甚。下午應愛吉士教授之邀,與其夫婦晤談。愛氏爲極崇拜中國文化之學者,謂次年當再至中國研究道教之學說。對于佛學亦相當了解,謂在科學思想上能建立爲世界新宗教者,唯有佛教而已。晚間有中國留學生四五人來寓談論。次日、抵于柏林,鄭君至車站未相值,先寓康德旅館。次晨、鄭君尋至,移寓一私家宿舍,遂與詹君別,時詹君已受國民政府立法院編修之職,不日回國。擬邀鄭君至中國學院繼其任,鄭君亦樂就之。然次年衛院長來邀鄭君,以鄭君忽遭父喪,遂回家不就。詹君陪余月余,余甚銘感!
余在柏林後,由鄭君代余將索爾夫日使致民族博物院萊辛教授介紹書,衛禮賢博士致遠東協會總秘書林待博士介紹書等,分別投寄。然以年假後停止辦公,且多旅行他處,十余日間頗閑逸無事。訪之中國公使館,以蔣代辦已卸職,梁穎文秘書出見。旋梁秘書偕夫人趙女士至寓相訪,並邀至其家晚餐,約留德學生總會俞君大維及毛君等相陪。俞君于各國文學及哲學、佛學皆深有根柢,趙懋華女士亦于柏林大學研究哲學,約余于一月叁日赴學生總會共慶新年,再請講演,余在柏林各事亦多得梁君之助。柏林郊外有達而梗博士所建之佛寺,余與鄭君訪之,小山疏林,寺宇仿錫蘭式,屋不大而地空曠。但達氏故後,繼起無人,其家族將變售其屋地,殊爲可惜!余購達氏所著之佛教之世界觀一冊,此書有日文譯本。又曾得寺之攝影十余片,惜已失去。連日遊覽柏林各公園及皇宮與博物院。柏林較巴黎大數倍,略比倫敦爲小,人口五百余萬,爲世界第叁大市,亦曾至其影戲場與萬國俱樂部等參觀。鄭君之同濟學生在德留學者,若周自新、錢子甯、李祖冰、鄧名方諸君,亦時至晤談。韋君卓民轉遊至德。
又有江西某軍官與余同寓,亦時相敘,常在天津飯店與上海飯店晉餐。萬君燦之亦來柏林度年,與中國留學生晤談甚多,並曾遇鄧君演達、黃君祺翔等談論數次,嘉興沈君相過尤殷。一日、第二集團軍留德學生之監督任君右民、及海軍司令部航空處長巴君玉藻來訪。任君昔年…
《寰遊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