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譯爲凝滑,或雲雜穢——父母之精血初和合而成的一團凝滑之穢物。第二七日爲頞部昙位,譯爲疱,經二七日漸漸增長而成爲瘡疤之形。第叁七日名閉屍位,譯爲軟肉,經叁七日漸成軟肉之質。第四七日名爲羯南位,譯爲堅肉,經四七日漸成堅固之肉。第五七日名缽羅奢位,譯爲肢節,又名形位,自神識投胎後至五個七日生諸根形,四肢差別,以上皆屬名色位所攝。自此以往,乃至出胎後亦有五位:一、嬰兒位,二、童子位,叁、少年位,四、中年位,五、老年位)。
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個月的中間,由名色漸漸成長到六根完備,于出胎後對六塵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自第五七日形位後,漸具根相,至第六七日名發毛爪齒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初成。從名色,六入至出胎,中間總有叁十八個七日皆屬胎中位)。此爲有情一生自用之自體。
觸即接觸。根、塵、和合而成觸。指出胎後六根與一切外境之接觸。當小孩二叁歲時,天真純樸,六根對境但起單純之知覺,沒有憎愛的分別。此爲六根交際一切外境的一種作用。
受即領受(領受所觸之境)。根境相對于違順二種境界上,生起苦樂二種感覺謂之受。當四五歲至十歲時年紀稍長,知識漸開,知道接受一切境界,對于飲食衣服玩具等,都有所求,且能分別好醜,唯不生貪愛之心耳。此爲對境所起的一種情緒。
愛即貪愛。于所對境,能起貪愛。當十一二歲至十八九歲時,年將成人欲望既開,對于五塵欲境,心生貪著,唯尚未廣遍追求(文中雖單舉愛字,其實亦含有憎字在內,所謂遇順境時則起貪戀之心,遇逆境時則起憎惡之心)。此爲對境所起的一種貪染心。
取即妄取,追取。二十歲後貪欲轉盛,于一切境,廣爲追取(文中雖單舉取字,實則亦含有舍字在內,所謂:遇可愛之樂境則念念貪求,必盡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後已,遇所憎之苦境則念念厭離,必千方百計以圖舍之而後已)。此爲愛染欲境的一種趨求(前之無明是過去惑,今愛取二支爲現在惑,同時又爲未來因)。
有即業。有因有果之謂,由前際因(愛取),生後際果(生老死),業力牽引,因果不亡,遂演成叁界輪回的事實來。換句話說:由愛取二者所驅使,而去造作種種有漏之業,以感未來生死之果報。果報的範圍雖廣,要之不出“依正”二報。“依報”即是欲有(欲界),色有(色界),無色有(無色界)。“正報”即是本有(現在之身),中有(中陰身,此身已死,後身未成,于此中間所受化身謂之中陰身),後有(後世受生之身)。“欲”等叁有爲受生處之依報,“本”等叁有爲所受身之正報(前“行”指過去業,今“有”指現在業,雖屬現在卻爲未來生死苦果之因)。此爲所作業力感報的一種規定。
生即受生。以現在所造之業爲因,依因感果,必招來世受生——在四生六道中受生(此“生”之一支通因通果,若對前之愛取有叁支而言,則屬未來受生之果,若對後之老死一支而言,則屬未來感果之因)。此爲未來受報的一種活動。
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諸根衰敗叫做老,身壞命終謂之死。既有生就不能不死,則四大幻軀自然從少至老,無常轉變必至于死,如燃香相似的漸漸消殒;要想永生不死,常壯不老是絕對不可能的!(老死本來二事,何故合爲一支?因爲老不一定有的,如一般夭殇者則不曆此階段,故與死合爲一支。)此爲未來受報的一種結果。
總之無明是無始一念不覺障蔽真心的一種虛妄(過去惑);行是依無明妄惑所造的一切業因(過去業);識是依所造業而受現世投胎之第八阿賴耶識(業報主);名色是神識依父母精血,心身漸次發育的一種狀態(約初受胎時言);六入是在母胎中六根初成的名稱(約住胎言);觸是六根與六境接觸不起憎愛的一種作用(約出胎後言);受是對境分別苦樂的一種感覺(五六歲後的作用);愛是對境生起的一種欲望(十四五歲後的作用);取是廣求五欲的一種作業(二十歲後的作用);有是由貪愛而造作的一種業力(作業成就);生是依著所造的業力去受報投生的一種事實(依業受報);老死是由無常轉變根敗身亡的一種現相(生命結果)。也可說:“無明”是一切煩惱的總頭目;“行”是生死的創業者;“識”是生死的責任者;“名色”、“六入”是生死的業報身;“觸、受、愛、取”是生死的犯罪者;“有”是生死的承罪者;“生、老死”是生死的受刑者。十二因緣的名義大約就是這樣。
現在要來講流轉的意思:爲了“無明”不覺的愚昧性所使,迷于聲色貨利之中,處處顛倒取著,因而做出一切不合理的“行”爲來;此則因無明而引起一切作業——行,故曰無明緣行(緣是生起和引起的意思)。雜集論雲:“無明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得愚癡故,二、與行作緣”。有了過去所造業因——行——牽識(業識)受報,此則因行而引起業識的投胎,故曰行緣識。雜集論雲:“行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于諸趣中種種差別,二、與識作緣”。有了業識托胎,自然組成形體,此則因業識而引起名色的成立,故曰識緣名色。雜集論雲:“識有二種業,一、持有情所有業縛,二、與名色作緣”。有了名色,自然漸備六根,此則因名色而引起六入的構成,故曰名色緣六入。雜集論雲:“名色有二種業,一、能攝諸有情自體,二、與六入作緣”。有了六根,自然能與一切外境接觸,此則因六入而引起接觸的作用,故曰六入緣觸。雜集論雲:“六入有二種業,一、攝諸有情自體圓滿,二、與觸作緣”。既有了接觸。自然對順境爲樂受,對違境爲苦受,此則因觸而引起苦樂的感覺(受),故曰觸緣受。雜集論雲:“觸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所受用境界流轉,二、與受作緣”。既有了苦樂的感覺,自然樂則生愛,苦則生憎,此則因受而引起貪愛的情緒,故曰受緣愛。雜集論雲:“受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轉,二、與愛作緣”。既有了貪愛,因而開展欲心,廣爲追求妄取,此則因貪愛而引起妄取的活動,故曰愛緣取。雜集論雲:“愛有二種業,一、引諸有情流轉生死,二、與取作緣”。既有了妄取,自然廣爲造作,而受業力的支配,此則因取而引起業有的規定,故曰取緣有。雜集論雲:“取有二種業,一、爲取後有,令諸有情發有取識,二、與有作緣”。既有了現在業因,必受未來果報——六道受生,此則因有而引起帶業受生,故曰有緣生。雜集論雲:“有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後有現前,二、與生作緣”。既有了生命,自然由老至死,于中免不了一切憂悲苦惱,此則因生而引起老死的結果,故曰生緣老死憂悲苦惱。雜集論雲:“生有二種業:一、令諸有情名色、六入、觸、受、次第生起,二、與老死作緣”。至于“老死”二者,雜集論亦有解釋。彼雲:“老死有二種業,一、數令有情時分變異,壞少盛故(老),二、數令有情壽命變異,壞壽命故(死)”。
總之前者生起後者續之,故曰“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此十二支要之不出惑、業、苦叁道,及因果律。先明因果:
按無明與行二者爲過去因,是能引之業因(能成就現在識名色等五支果故,吾人一生之由來皆爲此二因耳)。識、名色、六入、觸、受,此五者爲現在果,是所引之業果(依過去無明與行二因所感,故望前過去二因是爲現在之果,此乃我人現實身心活動的過程);此爲過現二重因果也。愛、取、有此叁者爲現在因,是能生之苦因(我人一生之所作業,皆生于此愛、取二支,以此二者所造之業爲因,因必有果,故望後之生、老死二支是爲現在之因)。生、老死二者爲未來果,是所生之苦果(此二者皆由愛、取、有叁因之所感,故望現在之叁因,則又爲未來之果);此爲現未二重因果也。所謂由過去無明與行二支因,招感識、名色、六入、觸、受的現在五支果。複由現在的愛、取、有叁支因,招感未來的生、老死二支果。前因今果,今因後果。如是輾轉依因再感果,果上再造因,因果不昧,前後相繼不斷,生死輪回無盡。
其次來說不出惑、業、苦的意思——頌曰:無明愛取叁“煩惱”(煩惱即惑),行有二支屬“業”道,從識至受並生死,七事共成一“苦”道。這是說無明和愛取這叁支屬于煩惱道(無明爲過去惑,是由惑發業;愛取爲現在惑,是依惑造業)。行和有這二支是屬業道(行是過去業;有是現在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這七支是屬于苦道的。“惑業苦”叁道爲一切有情輪回生死的一大綱領。所謂依過去世的“無明”(惑)“行”(業)二惑業,招感現在世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苦道;複由現在世之“苦道”(識、名色、六入、觸、受),再生現在世之“惑”(愛取)“業”(有);依現在世之惑業——愛取有,再受未來世的苦道——生、老死;依未來世之苦道再生未來世之惑業。現在之惑業既由現在之苦道而生,則過去之惑業亦從過去之苦道而生;現在之苦道既生現在之惑業,則未來之苦道亦生未來之惑業。從上溯之則過去之惑業更從過去之苦道而來,往下趁之則未來之苦道更生未來之惑業;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如是依惑造業,由業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業,再感苦。惑業苦叁成爲螺旋式——沒有窮盡的生死輪回,故曰流轉門。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一直在這惑業苦的軌道上兜圈子——跳不出輪回。辟支佛觀察到這點,心生畏懼,厭生死苦,遂用般若生空智斷除惑業,于無限生死延續中獲到解脫而證涅槃(滅苦)。
上來把流轉門的道理大約講完,現在要來談談還滅門了。
當先檢討一下生死的根源。人生怎樣有憂悲苦惱,到底從何而來?是由無常轉變的老死而來的(人生最悲哀而痛苦者就是老死);它——老死又從何而來呢?是從投生來做人而有的(因有了生的生命自然有結束生命的老死);何故要來投生?由所作而規定了的業“有”牽引而來的(既有業因當然要依業受報而來投生,所謂負債…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