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译为凝滑,或云杂秽——父母之精血初和合而成的一团凝滑之秽物。第二七日为頞部昙位,译为疱,经二七日渐渐增长而成为疮疤之形。第三七日名闭尸位,译为软肉,经三七日渐成软肉之质。第四七日名为羯南位,译为坚肉,经四七日渐成坚固之肉。第五七日名钵罗奢位,译为肢节,又名形位,自神识投胎后至五个七日生诸根形,四肢差别,以上皆属名色位所摄。自此以往,乃至出胎后亦有五位:一、婴儿位,二、童子位,三、少年位,四、中年位,五、老年位)。
六入即六根。在母胎十个月的中间,由名色渐渐成长到六根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自第五七日形位后,渐具根相,至第六七日名发毛爪齿位,第七七日名具根位,六根初成。从名色,六入至出胎,中间总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此为有情一生自用之自体。
触即接触。根、尘、和合而成触。指出胎后六根与一切外境之接触。当小孩二三岁时,天真纯朴,六根对境但起单纯之知觉,没有憎爱的分别。此为六根交际一切外境的一种作用。
受即领受(领受所触之境)。根境相对于违顺二种境界上,生起苦乐二种感觉谓之受。当四五岁至十岁时年纪稍长,知识渐开,知道接受一切境界,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都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唯不生贪爱之心耳。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情绪。
爱即贪爱。于所对境,能起贪爱。当十一二岁至十八九岁时,年将成人欲望既开,对于五尘欲境,心生贪著,唯尚未广遍追求(文中虽单举爱字,其实亦含有憎字在内,所谓遇顺境时则起贪恋之心,遇逆境时则起憎恶之心)。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取即妄取,追取。二十岁后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取(文中虽单举取字,实则亦含有舍字在内,所谓:遇可爱之乐境则念念贪求,必尽心竭力以求得之而后已,遇所憎之苦境则念念厌离,必千方百计以图舍之而后已)。此为爱染欲境的一种趋求(前之无明是过去惑,今爱取二支为现在惑,同时又为未来因)。
有即业。有因有果之谓,由前际因(爱取),生后际果(生老死),业力牵引,因果不亡,遂演成三界轮回的事实来。换句话说:由爱取二者所驱使,而去造作种种有漏之业,以感未来生死之果报。果报的范围虽广,要之不出“依正”二报。“依报”即是欲有(欲界),色有(色界),无色有(无色界)。“正报”即是本有(现在之身),中有(中阴身,此身已死,后身未成,于此中间所受化身谓之中阴身),后有(后世受生之身)。“欲”等三有为受生处之依报,“本”等三有为所受身之正报(前“行”指过去业,今“有”指现在业,虽属现在却为未来生死苦果之因)。此为所作业力感报的一种规定。
生即受生。以现在所造之业为因,依因感果,必招来世受生——在四生六道中受生(此“生”之一支通因通果,若对前之爱取有三支而言,则属未来受生之果,若对后之老死一支而言,则属未来感果之因)。此为未来受报的一种活动。
老死即老耄和死亡。诸根衰败叫做老,身坏命终谓之死。既有生就不能不死,则四大幻躯自然从少至老,无常转变必至于死,如燃香相似的渐渐消殒;要想永生不死,常壮不老是绝对不可能的!(老死本来二事,何故合为一支?因为老不一定有的,如一般夭殇者则不历此阶段,故与死合为一支。)此为未来受报的一种结果。
总之无明是无始一念不觉障蔽真心的一种虚妄(过去惑);行是依无明妄惑所造的一切业因(过去业);识是依所造业而受现世投胎之第八阿赖耶识(业报主);名色是神识依父母精血,心身渐次发育的一种状态(约初受胎时言);六入是在母胎中六根初成的名称(约住胎言);触是六根与六境接触不起憎爱的一种作用(约出胎后言);受是对境分别苦乐的一种感觉(五六岁后的作用);爱是对境生起的一种欲望(十四五岁后的作用);取是广求五欲的一种作业(二十岁后的作用);有是由贪爱而造作的一种业力(作业成就);生是依著所造的业力去受报投生的一种事实(依业受报);老死是由无常转变根败身亡的一种现相(生命结果)。也可说:“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总头目;“行”是生死的创业者;“识”是生死的责任者;“名色”、“六入”是生死的业报身;“触、受、爱、取”是生死的犯罪者;“有”是生死的承罪者;“生、老死”是生死的受刑者。十二因缘的名义大约就是这样。
现在要来讲流转的意思:为了“无明”不觉的愚昧性所使,迷于声色货利之中,处处颠倒取著,因而做出一切不合理的“行”为来;此则因无明而引起一切作业——行,故曰无明缘行(缘是生起和引起的意思)。杂集论云:“无明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得愚痴故,二、与行作缘”。有了过去所造业因——行——牵识(业识)受报,此则因行而引起业识的投胎,故曰行缘识。杂集论云:“行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诸趣中种种差别,二、与识作缘”。有了业识托胎,自然组成形体,此则因业识而引起名色的成立,故曰识缘名色。杂集论云:“识有二种业,一、持有情所有业缚,二、与名色作缘”。有了名色,自然渐备六根,此则因名色而引起六入的构成,故曰名色缘六入。杂集论云:“名色有二种业,一、能摄诸有情自体,二、与六入作缘”。有了六根,自然能与一切外境接触,此则因六入而引起接触的作用,故曰六入缘触。杂集论云:“六入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圆满,二、与触作缘”。既有了接触。自然对顺境为乐受,对违境为苦受,此则因触而引起苦乐的感觉(受),故曰触缘受。杂集论云:“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所受用境界流转,二、与受作缘”。既有了苦乐的感觉,自然乐则生爱,苦则生憎,此则因受而引起贪爱的情绪,故曰受缘爱。杂集论云:“受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转,二、与爱作缘”。既有了贪爱,因而开展欲心,广为追求妄取,此则因贪爱而引起妄取的活动,故曰爱缘取。杂集论云:“爱有二种业,一、引诸有情流转生死,二、与取作缘”。既有了妄取,自然广为造作,而受业力的支配,此则因取而引起业有的规定,故曰取缘有。杂集论云:“取有二种业,一、为取后有,令诸有情发有取识,二、与有作缘”。既有了现在业因,必受未来果报——六道受生,此则因有而引起带业受生,故曰有缘生。杂集论云:“有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后有现前,二、与生作缘”。既有了生命,自然由老至死,于中免不了一切忧悲苦恼,此则因生而引起老死的结果,故曰生缘老死忧悲苦恼。杂集论云:“生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名色、六入、触、受、次第生起,二、与老死作缘”。至于“老死”二者,杂集论亦有解释。彼云:“老死有二种业,一、数令有情时分变异,坏少盛故(老),二、数令有情寿命变异,坏寿命故(死)”。
总之前者生起后者续之,故曰“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此十二支要之不出惑、业、苦三道,及因果律。先明因果:
按无明与行二者为过去因,是能引之业因(能成就现在识名色等五支果故,吾人一生之由来皆为此二因耳)。识、名色、六入、触、受,此五者为现在果,是所引之业果(依过去无明与行二因所感,故望前过去二因是为现在之果,此乃我人现实身心活动的过程);此为过现二重因果也。爱、取、有此三者为现在因,是能生之苦因(我人一生之所作业,皆生于此爱、取二支,以此二者所造之业为因,因必有果,故望后之生、老死二支是为现在之因)。生、老死二者为未来果,是所生之苦果(此二者皆由爱、取、有三因之所感,故望现在之三因,则又为未来之果);此为现未二重因果也。所谓由过去无明与行二支因,招感识、名色、六入、触、受的现在五支果。复由现在的爱、取、有三支因,招感未来的生、老死二支果。前因今果,今因后果。如是辗转依因再感果,果上再造因,因果不昧,前后相继不断,生死轮回无尽。
其次来说不出惑、业、苦的意思——颂曰:无明爱取三“烦恼”(烦恼即惑),行有二支属“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七事共成一“苦”道。这是说无明和爱取这三支属于烦恼道(无明为过去惑,是由惑发业;爱取为现在惑,是依惑造业)。行和有这二支是属业道(行是过去业;有是现在业)。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这七支是属于苦道的。“惑业苦”三道为一切有情轮回生死的一大纲领。所谓依过去世的“无明”(惑)“行”(业)二惑业,招感现在世的“识、名色、六入、触、受”五苦道;复由现在世之“苦道”(识、名色、六入、触、受),再生现在世之“惑”(爱取)“业”(有);依现在世之惑业——爱取有,再受未来世的苦道——生、老死;依未来世之苦道再生未来世之惑业。现在之惑业既由现在之苦道而生,则过去之惑业亦从过去之苦道而生;现在之苦道既生现在之惑业,则未来之苦道亦生未来之惑业。从上溯之则过去之惑业更从过去之苦道而来,往下趁之则未来之苦道更生未来之惑业;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如是依惑造业,由业引生苦道,依苦道,再起惑,再造业,再感苦。惑业苦三成为螺旋式——没有穷尽的生死轮回,故曰流转门。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一直在这惑业苦的轨道上兜圈子——跳不出轮回。辟支佛观察到这点,心生畏惧,厌生死苦,遂用般若生空智断除惑业,于无限生死延续中获到解脱而证涅槃(灭苦)。
上来把流转门的道理大约讲完,现在要来谈谈还灭门了。
当先检讨一下生死的根源。人生怎样有忧悲苦恼,到底从何而来?是由无常转变的老死而来的(人生最悲哀而痛苦者就是老死);它——老死又从何而来呢?是从投生来做人而有的(因有了生的生命自然有结束生命的老死);何故要来投生?由所作而规定了的业“有”牵引而来的(既有业因当然要依业受报而来投生,所谓负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要释》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