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須償);有又從何而來?是由妄取而來的(因爲有了妄取才會去妄造有的業因);爲什麼要去取呢?是被貪愛心所驅使的(如沒有貪愛就不去取);愛又從何而來?是從領受而來的(如不去領受則貪愛從何而起);受又從何而來?是從六根接觸六境而來的(根不接境自然沒有領受);觸又從何而來?是從六入而來的(沒有六根怎能去接觸塵境);六入又從何而來?是從名色而來的(沒有心物和合的名色,怎能成就六入的作用);名色又從何而來?是由阿賴耶識去投胎而有的(若無業識攬父精母血而成胎怎有名色的成立);業“識”又從何而來?是由各人“行”爲上所造出來的業,識被業牽而入胎(正如憑罪狀而入獄,若無業力自然不會牽識受報而投胎);行又從何而來?是由無明的迷惑心所驅使去妄作胡爲而成業“行”(心不迷惑自然不會妄作胡爲)。
反過來說怎樣才能沒有“老死”憂悲苦惱呢?當不去受“生”;要不受“生”,當不“造業”——有;要沒“有”業,當不妄“取”;要不妄“取”,當不妄爲貪“愛”;要不貪“愛”,當不妄爲領“受”;要不“受”,當不妄爲接“觸”;要不“觸”,當勿妄用“六根”(六入),要無“六入”,當勿産生“名色”;要無“名色”,當空業“識”;要空業“識”,當不妄作——“行”;要不妄作,當破“無明”;無明一破則生死自休。
到此可就明白了,生死的根源原來就是這個——無明!那麼,想求解脫生死,當先斷無明爲下手功夫,猶如擒賊必先搗其巢而擒其王方能克盡全功,這是一種最恰當的譬喻。然而問題又來了,到底要怎樣才能滅除無明?當用般若觀照功夫,觀察無明無性,當體即空。因爲無明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種虛妄,凡夫不覺被其所迷,菩薩智悟了知是幻。這種道理,當舉一喻,比較易懂。就拿“空華”來說,空本無華,而病眼人則妄見爲有,淨眼人則唯見澄空(空喻真心,華喻無明,病眼人喻凡夫,淨眼人喻菩薩,唯見澄空喻無明當體即空)。能了悟到這點(無明無性),則無明當下瓦解冰消——成爲烏有。
無明一滅,則真心顯現,于是對于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會迷執我法二相,生出種種顛倒取著而去妄造一切惡業——行(無明滅則行滅)。既不造業,那還有依業受報的業“識”呢(行滅則識滅)?沒有業識,自然不會産生在胎的名色(識滅則名色滅)。既無名色,則安有六入的構成(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既無,誰去接觸(六入滅則觸滅)。沒有接觸,怎能領受(觸滅則受滅)。領受既無,便不生貪愛(受滅則愛滅)。既無貪愛,怎能妄取(愛滅則取滅)。既不妄取,自無有業(取滅則有滅)。既無有業,誰去投生(有滅則生滅)。既不投生,那有老死(生滅則老死滅)。所謂前者滅除,則後者不起,故曰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蓋無明爲生死根本,所以一滅了它,其余十一支則不斷自斷了。這好像砍樹一樣,從根砍斷則全樹皆倒。因此,所以斷了無明,便可“還”複真性(真性被無明蒙蔽不顯故),“滅”除生死(生死被無明牽累故),故曰還滅門。
吾人如順著生死潮流,則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于是乎永受生死。反之能逆了生死潮流,則無明滅,乃至老死滅,于是乎獲到解脫。
上來所說流轉門是觀察世間生死之緣起,屬解方面的;還滅門是進修出世解脫之法門,屬行方面的。雖則以“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爲原則的十二因緣,能令有情流轉生死;卻也幸有以“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爲原則的十二因緣,可使衆生還滅生死。雖然如是,但在般若照見皆空下卻一律沒有它的存在。這裏或許有人要發生疑問說:還滅門是出世聖者解脫生死的法門,爲什麼也不許它的存在呢?因爲解脫是對生死而言,一有對象便是妄想——凡夫心想。蓋自性覺照本無無明,自性無縛不須解脫(無無明盡)。所謂既無無明,自然沒有生死,生死既無,還有什麼解脫可言?換句話說:既沒有生死流轉之法,還用得到滅生死的還滅法門嗎?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的道理,即此可以明白了。
菩薩行深般若用一心叁觀,照了一境叁谛,了達無明當體即是真空實相,行識乃至老死亦莫不一一皆然。
永嘉大師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佛性法身就是實相)。這對于無明當體即實相的道理,可說是一個極有力的證明(前是約無明虛妄不實,此乃約無明當體即真,正與前文破五蘊時約虛妄不實之空,及第一義空之意同)。
無無明句,是空流轉十二因緣;亦無無明盡句,是空還滅十二因緣。前者須用觀照工夫對治,有能有所,這是空法未圓。後者則連能空之空亦空,是更進一層以顯般若真空義,此則非但破除我執無明,那法執無明亦被遣除無余。
複次當知此十二因緣也就是四谛法,不過一種開合而已,名詞上雖有差別,性質上卻是相同。無明、行、愛、取、有,此五者合爲集谛;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此七者合爲苦谛;觀因緣智爲道谛,十二支滅爲滅谛。又流轉門,即是苦集二谛;還滅門即是道滅二谛。或問:既然名異義同,何故重說?答:爲適應衆生的機宜故。
【合釋】真空實相的理體上,究竟清淨解脫,非僅沒有凡夫流轉的十二因緣,同時也沒有聖者還滅的十二因緣。因爲它既名爲緣起之法,則在諸法空相中也要否定它的自性。既然沒有無明,乃至沒有老死,自然也就沒有無明滅,乃至老死滅;故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
己初破緣覺十二因緣法竟。
列表如後
∥過去二支因┬無明……一念不覺,障蔽真心(1) (1)煩惱道
∥ └行………因不覺故,妄造諸業(3)
叁∥ ┌識………業種發識,牽引投胎(2)
世∥ │名色……識心是名,精血是色(2)
十∥現在五支果┤六入……六根完具,隨境入塵(2)
二∥ │觸………根塵相偶,名之爲觸(2) (2)苦 道
因∥ └受………對境分別,感覺苦樂(2)
緣∥ ┌愛………于所對境,起貪愛心(1)
表∥現在叁支因┤取………欲望開展,追求妄取(1)
∥ └有………因妄取故,即成業有(3)
∥未來二支果┬生………依所造業,償報受生(2) (3)業 道
└老死……既然有生,難免老死(2)
己二:破聲聞四谛法
無苦、集、滅、道。
【預釋】此空四谛也,苦、集、滅、道,謂之四谛。又名四聖谛,謂聖者所悟之真理,依此四法而修可以超凡入聖,故名四聖谛;此爲聲聞所修之法。聲聞爲佛教中的一類小乘聖者,他們因爲聞佛之聲教而開悟的,故稱爲聲聞。到底悟得什麼?受了佛陀的開示,了解到叁界生死無限“苦”迫(苦谛);同時又知道苦的根本是由貪嗔癡等,縱身口意造諸惡業積“集”而成的(集谛);能夠把它——貪嗔癡斷滅,即能離苦而獲到解脫寂“滅”之樂(滅谛);但要離苦斷集,必須修“道”(道谛)。
這裏有個問題不可不知的!所謂聽聞佛陀四谛道理而開悟的一群衆生叫做聲聞,當知佛在世時有佛說法,佛滅後,雖無佛直接說法,卻有佛的遺教——一切經典流傳的間接說法。得著這些遺教啓示而覺悟四谛真理的衆生,都可以稱爲聲聞聖者,並不一定要親聞佛聲,否則終沒有佛滅後的聲聞聖者了。那末,叁乘聖者是佛在世時方有的,佛滅度後就沒有了嗎?這是講不通的。
【分釋】一、苦谛:苦是逼迫性(亦即痛惱義),是說衆生身心常被種種痛苦迫擾不安,故曰逼迫性。法華經雲:“叁界無安,衆苦充滿”。取要言之有下列五種:一、依自身方面則有疾病老死,饑渴疲勞,醜陋殘廢等苦。二、依內心方面則有貪嗔癡慢,嫉妒怨恨,憂悲怖懼等苦。叁、依外界方面則有水火雷電,寒暑風雨的襲擊;以及旱潦瘟疫的災患,虎狼蛇蠍的毒害等苦。四、依人事方面則有刀兵盜賊,侮辱侵害,威脅壓迫,譏罵嘲诮,怨毀仇殺,妒忌失戀,拘禁刑罰,乃至內亂外患等苦。五、死後則有墮落惡趣苦的可能。總而言之,纏身的有老病死苦,擾心的有貪嗔癡慢,隨時有天災人禍,死後有地獄鬼畜。
以上依自身和內心所受的苦爲之內苦;依外界所受的苦爲之外苦;依人事所受的苦爲之共苦;死後所受的苦爲之後苦。人們生在這五濁惡世的當中,其所感受的,無論正報(身)和依報(國土及一切外境)都是逼迫的,束縛的,危險的,痛苦的,無常的,所以說它爲苦谛。
既被看出了這些苦,當急設法取消它而去追尋苦的泉源,于是便找出了一個集來。
二、集谛:集是招感性,上面所說的那些苦到底從何而來?非從天降,不是地生,亦非神賜,更不是人與;乃吾人自己所創造出來的。由自心所起的貪嗔癡等所驅使去妄造一切惡業,依業受報而招集來的,故曰招感性。以其能招集生死等苦所以說它爲集谛(它的本身就是見思惑,爲招感一切苦法的業因,同時也是叁界生死的根源)。
爲了感覺著依業受報,生死無盡的痛苦,因而急求解脫的真理——滅。
叁、滅谛:滅是可證性,謂“滅”去煩惱生死之苦,“證”得涅槃寂“滅”之樂,故曰可證性。亦即“寂滅”的意思,謂煩惱既“寂”,自然生死永“滅”,所以說它爲滅谛(指聲聞所證之果——涅槃)。
爲了要滅苦斷集求證涅槃,因而急求辦法——道。
四、道谛:道是可修性,既然了解到生死等苦,是由集的業惑所釀成,同時又知道有寂滅涅槃可證,因而向上追求斷集的方法(道)。當知業惑一除,則斷證(斷煩惱,證涅槃)兩問題便可立時解決了。然而方法是什麼?就是修諸道法,略則戒定慧,廣則叁十七道品,依之實地真修,便可達到目的——了生死,證涅槃,故曰可修性。又道是能通義,依諸道法而修,可由凡地通達聖地,所以說它爲道谛。
總之生死等苦無非逼迫爲苦谛;貪等業惑能招生死爲集谛;涅槃寂靜遠離生死煩惱爲滅谛;道品觀法諸修行法門爲道谛。亦可說:感…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