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P21

  ..續本文上一頁的功能是不可思議,洵非“言語”、“數量”所能稱說,所以特出四種咒名以結歎之;說它好像“大神咒,大明咒”……的功德一樣。通下爲欲說密咒先出咒名——意謂般若顯密功德一樣,顯說既有那麼殊勝,而密說又何嘗不如是,能夠一心受持都可以得到心無挂礙,乃至得證無上菩提。因爲咒語秘密不可解釋,所以在未說咒前先出其名(如將說經,先出經名)來表顯它的功能,以證知顯密同等功德。尤其欲說咒時先出咒名,是欲人起深信希慕之心,而精進修持。要知道這些咒名,皆從此咒功能而起的,此咒功德確與前顯說功德無異。心無挂礙,無恐怖,就是大神咒;遠離顛倒夢想,就是大明咒;究竟涅槃,無上菩提,就是無上咒,親證實相般若,就是無等等咒(般若爲諸佛母,出生一切功德,實相爲萬法本,俱足無量功德,世出世間,無有一物可與相等,而它能等一切)。

  大神咒,神有妙力義,能令受持者,驅除煩惱魔,解脫生死苦,故名大神咒。大明咒,明有照了義,能令受持者,破除衆生癡暗,照見無明虛妄,故名大明咒。無上咒,無上是超勝義,能令受持者,直趨無上涅槃,世出世間無有一法過于此者,故名無上咒。無等等咒(上等字作比字解,下等字作齊字解,謂無有一法可與相比齊等也)。無等是最高義,能令受持者,成就無上菩提,世出世間無有一法等于此者,故名無等等咒。又成就佛果,親證實相——實相是極其平等圓滿,沒有一法可與之相等故。大論雲“無等名諸法實相,諸行無能及者,無戲論,無能破壞,故名無等”。

  能除一切苦,是顯示般若功能所獲的結果。因爲它——般若——有那麼殊勝功力,所以能使受持者永除一切苦(一切苦的道理已在前面度一切苦厄文中說過)。總之到了究竟涅槃,得證無上佛果,這才能徹底永除一切苦的。一切苦的本源,皆由于衆生顛倒夢想而來。今依般若,若顯若密均能破除迷妄,啓發智慧,遠離顛倒夢想,消滅無始業障,頓斷生死業因,故曰能除一切苦。當知苦雖萬端,生死爲甚,今非僅除分段生死,乃二死永除也。此正與顯說般若文中度一切苦厄句相應。

  真實不虛,此有兩種解釋:一、叮咛勸信義,這是佛及菩薩之悲心備至,以爲咒是密語不翻意義,雖極言贊述功德,還恐有人狐疑不信(如金剛經雲:頗有衆生得聞言說章句,生實信否?)所以于未說咒前,預先叮咛誡勉道:般若有那麼殊勝功能,是真真實實而沒有半點虛僞的,大家要絕對深信不疑,才不失此般若勝益!

  金剛經雲:“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現在正是如來金口親宣,菩薩重說,這麼真實語殊勝義,還不誠懇誠切地信受奉行呢!

  二、是究竟義,謂如苟只滅見思煩惱,了分段生死,這僅可說是脫一部分的苦,終不能稱爲真實脫苦,能夠叁惑完斷,二死永亡,這才可謂之真實脫苦,否則怎能談得上真實二字?本經所明修證的結果,確能做到真實脫苦。“不虛”,就是不錯的意思。換句話說:“不錯”!依般若修行便可真實脫苦——能永除一切苦。

  【合釋】照上面所說,依了般若而修可以得證菩提涅槃,那末,無疑的般若是一種大神力的咒呀!是一種大光明的咒呀!是一種最高無上的咒呀!是一種超絕無比的咒呀!它的功力是能除一切苦,這是的的確確之事實,而沒有些少虛僞的說話啊!

  丙初出名歎益竟。

  丙二:正說咒語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分釋】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咒的名目已經說出,它的功德也都明白,所以(故),現在應當把它——咒語——宣說出來。好使現在、未來的一切有情依之受持而獲到解脫。于是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此咒總共只有四句十八字,很容易受持,且具有不可思議功用。行者但能至心念誦,自然獲益不少,乃無求解釋的必要,蓋凡一切神咒皆是諸佛神妙不測之密語,唯佛與佛方能了了,誠非我們凡夫所能探悉。因此,不但我們中國的學佛者不事解釋,就是印度也不曾解釋。故咒爲五不翻中秘密不翻,及四例的翻字不翻音。

  梵語“陀羅尼”,華言稱爲“咒”(此翻咒之總名,其咒語則不翻)。亦雲“總持”,謂總一切功德,持無量義理。又能“總持”一切善法令不失去,“總持”一切惡法令不生起。也有譯爲“真言”,由諸佛真心宣說出來故。亦稱爲“密語”,即諸佛秘密不思議之語,凡夫二乘所不能知,只宜密持密受,不可明說也。總之咒有神妙不測的力用,雖不可解,但行者能一心虔誠持誦,久之自能發生靈感,獲到神效,成就一切不可思議功德——近則身心安甯,消災滅罪,增長智慧;遠則能令解脫生死煩惱,速證無上菩提。又咒多有鬼神王的名號,持誦之,鬼神敬王,非但不敢加害,且能擁護,故能夠志心持誦,于中永無魔難等障。密咒的不可思議功德可就廣大極了!

  這種秘密不思議神咒的道理,正如王的密旨,但宜欽奉,勿妄宣傳,亦如軍中號令,唱其密號,則通行無礙。因爲它的作用在聲音,不在解釋故。

  根據上面所說,凡是咒語,均不可解釋,亦不該解釋。或有人必欲知其梗概者,那末,我只好依照字義略釋如下:

  揭谛,華言去也,度也。謂般若甚深功能,能“度”衆生“去”到彼岸。重言揭谛表自度又能度人。波羅揭谛,波羅華言到彼岸,謂“度到彼岸去”的意思。波羅僧揭谛,“僧”華言衆也。謂願大“衆”同“度到彼岸去”。菩提,即無上佛果。娑婆诃,華言速疾成就。現在把它調整順序,聯在一起說,便是:依般若得“度”“去”吧(揭谛)!依般若得度去吧(揭谛)!“度到彼岸去”吧(波羅揭谛)!“大衆”都“到彼岸去”吧(波羅僧揭谛)!“快快地”來“成就”無上佛“菩提”呀(菩提娑婆诃)。又娑婆诃,除譯爲速即成就外,還可譯爲“息災增益”;或譯爲“究竟”。意謂一登了彼岸便可“息”滅一切生死“災”患,“增益”無量福慧。登了彼岸便可“究竟”成佛。

  又揭者去也,谛者真實也。謂依般若而修能“去”一切顛倒夢想,證得“真”空“實”相,故曰揭谛。欲得到彼岸(波羅)涅槃之樂,當“去”(揭)一切顛倒夢想,證得真空實相(谛),方能達到目的;故曰波羅揭谛。那“彼岸”安樂之鄉,非欲一人二人得到而已,是希望一切有情(僧),攜手同登;故曰波羅僧揭谛。依此勝妙般若而修能令成就“菩提”,願大家趕快(娑婆诃)發心吧!故曰菩提娑婆诃(誦此咒時仿佛像讀發菩提文,或回向文一樣)。

  這些解釋,都是按字表法會意之言,雖不能說它沒有意思,但只可作一種參考而已。若照咒語本意還是不加解釋爲是,願閱讀者一心持誦,勿起思維,則心咒相契,自得密益,若一落心思,便成知見渣滓。

  觀此寥寥數句神咒,即可表露佛菩薩救度衆生的悲心深切,無微不至,這麼重重啓示,處處指要,無非要衆生速離苦海,而登彼岸;實在太慈悲太親切了。你看佛菩薩如此慈悲,憐愍著我們這一群長處沈淪不得解脫的苦惱衆生,因而諄諄善誘,極盼大家快快回頭同登彼岸,故在精細顯說後,又親切地宣說這麼簡單而易持的勝妙神咒來接引我們,這種殷情厚意,比之慈母倚門而望其子之歸來的情緒實深且切矣。我人思之甯不慚疚萬分!之後如再依舊迷戀不省,不肯發心勇猛精進——依般若而度脫,而證悟,未免太辜負佛菩薩的一片苦口婆心呢。

  這部般若心經,既標名曰“心”,分明要人依般若而證悟真心。先談種種空爲顯說般若,是破心執;後總說咒,爲密說般若,是除心障。因爲我人對一切諸法心生執著,謂之心執,因而受種種煩惱侵攪,謂之心障;由是永使本具真心埋沒不見,枉受生死。今仗般若顯密之功,執既破而障亦除,自然發見真心,則煩惱頓斷,生死永了,究竟成佛;實現度一切苦厄,遠離顛倒夢想……的了。此爲本經修證的一大旨趣。

  複次當知或經或咒,原同一體,若顯若密,本無異致,所謂顯即是密,密即是顯,經即是咒,咒即是經。經是顯咒,咒是密經,顯說即具密咒之利益,密咒亦诠顯說之妙義。則此可知全經妙義總攝在此咒中,而全咒密益亦無不統該顯說文中。蓋顯藉慧通,密以定入,諸佛修行法門不出定慧二法也。能夠顯密兼修,定慧圓臻,那就大美滿了!就是隨持一種亦可獲般若不思議之利益。所謂兼持則雙美備至,單舉亦可交攝無遺,固知顯言密語皆歸第一義也。大矣哉!般若之功力,若顯若密,皆不可得而思議焉!願共勉之!

  咒語可以不必合釋。丙二正說咒語竟(乙二密說般若文竟)。全卷經文至此講完。

  結論

  諸佛皆爲一大事因緣而出現于世——普度衆生同歸正覺——觀其度生工作第一步就是說法。但因衆生的根機利鈍不等,心量大小各殊,所以佛陀在設教度生方面,有其特別的方案和形式。你看在道理上則有權有實,實則直談一乘法,權則分別說叁乘。于方法上則有顯有密,顯的是明說道理以示人之修持,密的則不事解說,直示密咒以持誦,若顯若密都各有其不可思議功德——顯密均能令行者獲種種益,乃至成佛;唯依其功行之深淺而證果不同。于語言文字上則有廣有略,略則提示綱要——總明大意,令利根人一聞即悟,不費余力;廣則詳陳細目——分別解釋,使鈍根人,入門多方,不致遺棄。以上皆爲佛陀攝化衆生的各種方案,可謂最完善、最周密而又極善巧的了。

  蓋權實同運則能圓滿普度顯密並施即可隨機得益;廣略互陳自然利鈍兼收。本經的內容就是俱全這些條件的,現在再來把全經的綱要總爲提示一下以作結論。

  本經內容分爲顯說般若,和密說般若二大階段,從觀自在起至叁藐叁菩提止爲顯說般若文。從故知般若起至菩提娑婆诃止爲密說般若文。在顯說文中(1)從“觀自在”至“度一切苦厄”是總示菩薩修證境界,其中“觀自在”句是明能觀人——行者:“行深般若”句是明所修行——法門;“照見蘊…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要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雲水詩草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