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善女人往生傳▪P17

  ..續本文上一頁持珠念佛而去。

  陳靈開是蓮語的二女兒,原本做母親的打算把她送到海天精舍出家,但以路途遙遠而未去。靈開和姊姊靈複都能作詩,兩人都遺留下來詩句甚多。

  乙亥年的六月十一日,靈開夢見自己進入冥府,見到叁位法師,和她詳談修行的事。後來法師用劍在地上畫了一個深坑,叫她跳下去。她跳下去之後,卻見到了《華嚴經》上所說的境界。而彌勒菩薩跟她說:“這半個月以來,我已經替你換了一副翡翠骨頭了。”

  第二天,靈開就病了。她什麼也不吃,只喝水。到了中午時分,見到韋陀護法來,于是她就把頭發剪掉,坐在廳堂中,誦《阿彌陀經》。然後手持念珠念佛而逝。

  劉寶仁

  寶仁。儀征劉氏女。幼穎悟。喜讀父書。父覺成。好黃老家言。晚年有悔心。複究心佛法。寶仁亦隨父兩轉。

  先受菩薩戒于某寺。後其母立貞孝寺。複依母出家。光緒丁醜春。感疾久之。自知不治。遂罄舍所藏。刻*輪忏以莊嚴淨土因。

  九月十九日受沙彌尼戒。即于病榻前供佛像。起七念佛。衆既精勤。寶仁益感奮。至第叁日亥時。于念佛聲中。加趺而去。年四十一。

  劉寶仁是儀征人劉覺成的女兒,從小就很聰穎,喜歡閱讀父親的藏書。本來她父親喜歡研究黃帝及老子的學說,晚年時又改而學佛法。寶仁也就隨父親轉而學佛。

  她先在寺裏受菩薩戒,後來母親成立貞孝寺,她又隨母親在貞孝寺出家。光緒丁醜年的春天,由于久病,她知道自己好不了。于是就把所有的積蓄,拿來刻印*輪忏,以做爲莊嚴佛淨土的因緣。

  九月十九日,她受了沙彌尼戒。于是就在病床前面供佛像,打佛七。大衆都很精進念佛,寶仁更是努力。到了第叁天晚上亥時(九時至十一時),她就在念佛聲中,跏趺而去,活了四十一歲。

  李修一

  石麟

  修一。通州李氏女。字朱。十叁歲而朱卒。修一誓守志。夫家不信之。曰。是幼稚何足征。

  一曰。若不信。我在母家守。過十年乃來。果二十叁而往。叁十叁而卒。

  時好好形色。人不料其死。忽使人請其父母至作別。

  先是數日不食。忽食粥。數日不語。忽言。初有汗。謂人曰。此時不能念佛名。俟稍定。果以汗解後。琅琅念佛而去。

  自言見蓮花二朵。人問何以二。答曰。我一我母一。

  李修一是通州人,從小許配給朱家。十叁歲時,准夫婿死亡。修一就發誓要守寡,夫家的人不相信說:“年紀這麼小,講的話是不可靠的。”

  修一就說:“如果你們不相信的話,我就先在娘家守寡十年,十年之後再到夫家。”果然她二十叁歲時前往夫家,而叁十叁歲就死了。

  她死之前,人好好的,大家都料不到她會死。而她突然派人去請她父母來告別。

  臨終前幾天,她什麼也不吃,也不說話。臨終前忽然吃粥,好幾天不說話,忽然說話。開始時出汗,就告訴別人說:“現在不能念佛,等稍微定一點再念。”等她出過汗之後,她果然再琅琅念佛而逝。

  臨終前,她說看到兩朵蓮華。有人問她爲什麼是兩朵。她回答說:“一朵是我的,一朵是我母親的。”

  昙影道人

  吳寶叢

  昙影道人者。同邑張氏女。張氏世奉佛。有長洲彭氏風。道人年十叁。即歸心淨土。禮玉尺師受叁歸。名寶芳。玉尺器之。勸閱大藏未果。

  十六斷葷血。日課佛萬聲。十八得咯血疾。次年六月扶病受五戒。越二月。吉祥念佛而逝。時光緒九年八月十叁日也。

  道人性溫靜。寡語言。不事女工。禅課之余。手不釋卷。從兩兄討論內典。辄至夜分。讀華嚴法華圓覺諸經。能解其義。又精研淨土十要。于臺賢圓旨頗有會心。

  染疾時。誦大般若經至二百八十卷。恐不能卒業。力疾持誦。會常州李上善至虞。以一行叁昧策勵同志。道人師事之。淨念益堅。日課佛叁萬聲。

  疾革迷悶甚。設像床前然臂香。猛誦佛名。聲盡氣漸微。即之逝矣。

  是辰告其兄寂曰。頃得夢。知今日決生安養。不勝歡喜。

  常州李上善。亦于是夜定中。見道人來別雲。蒙觀音接引。已得中品下生矣。

  遺言祝發。以道裝殓。舍所受用。刻華嚴大鈔五卷。

  昙影道人姓張,家裏世代都信佛。十叁歲那年,她就學淨土,禮拜玉尺法師受叁皈依,法名寶芳。玉尺法師很器重她,勸她閱大藏經,但她沒有做到。

  十六歲時她就不再吃葷血,每天念佛號一萬聲。十八歲時得了吐血的病。第二年的六月,她帶病去受五戒。過了兩個月,她就念佛而逝了。當時是光緒九年的八月十叁日。

  道人的個性很溫柔安靜,很少講話,不做刺繡的事。在禅坐之余,整天手不釋卷。和兩個哥哥討論佛經,常常談到晚上。她讀《華嚴》、《法華》、《圓覺》等經典,都能了解其中的義理。《淨土十要》也很下功夫去研究,對于天臺宗及賢首宗的圓教意旨,頗有領會。

  她生病的時候,正在誦《大般若經》至二百八十卷。她怕死前誦不完六百卷,于是就拼命誦。剛好常州的李上善來家裏,就勸她修一行叁昧,道人就以老師之禮相待。此後她求生淨土的心念就更堅定,每天念佛叁萬聲。

  當她臨終病重進入昏迷狀態時,就在床前設置佛像,並燒臂香供佛,並很勇猛的念佛號。後來念佛的聲音漸小,氣息越來越微弱,最後就往生了。

  臨終那天的上午,她告訴哥哥說:“我做了一個夢,知道我今天一定會往生淨土,我實在太高興了。”

  常州的李上善,也在當晚的禅定之中,見到道人來告別說:“我蒙觀音菩薩接引,已經中品下生了。”

  她遺言要剃頭,穿上修道人的服裝入殓。並把她所有的財産,用來刻華嚴大鈔五卷。

  獨孤皇後

  獨孤皇後河南雒陽人。周大司馬河內公信之女也。隋文帝未貴時。娶爲夫人。及受禅。立爲皇後。性賢明。朝廷政事。多爲匡益。然頗妒忌。後宮希得進禦。

  帝宏護佛法。敕諸州郡。建造靈塔。安置舍利。多感瑞應。後亦敬慕大乘。常持佛名。當持名時。必先易淨衣。嚼沈水香盥口。以爲常。

  仁壽二年八月甲子。崩于永安宮。年五十。于時異香滿空。天樂振響。帝問梵僧阇提斯那。是何祥也。對曰。淨土有佛。名阿彌陀。皇後往生。故現斯瑞耳。(隋書 續高僧傳 佛祖統記)

  獨孤皇後河南雒陽人,也是大司馬周公信的女兒。隋文帝還未貴顯以前,娶她爲妻。當上皇帝之後,她就被封爲皇後。獨孤皇後是個賢慧而頭腦清楚的人,幫助皇帝處理許多國家大事,貢獻良多。但她不贊成叁宮六院的製度,所以後宮佳麗難得侍候皇上。

  隋文帝是佛教的大護法,他通令全國的州郡要建塔來供奉舍利,因此常出現許多祥瑞之事。獨孤皇後也非常恭敬仰慕大乘佛法,經常持佛名號。當她要念佛時,一定要先換上幹淨的衣服,同時以沈水香來漱口,之後才敢念佛。

  五十歲那年,獨孤皇後在永安宮逝世。當時宮內充滿了奇異的香味,而且天空響起了音樂。隋文帝就問印度僧阇提斯那說,這種祥瑞之兆,代表什麼?梵僧回答說:“西方極樂世界有佛,叫阿彌陀佛,皇後已得往生那兒,故現此瑞。”

  魏氏女

  魏氏女梁郡人。其父兄皆修淨業。女亦笃志往生。無何化去。七日複蘇。即升高座。誦無量壽經。既畢。下啓父言。兒去便往無量壽國。此寶池中。兒及父兄各有一大蓮華。當生其內。唯母獨無。不勝此悲。故來相報。語訖而瞑。母自是亦奉法焉。(冥祥記)

  梁郡地方有位姓魏的女孩兒,她的父親及哥哥都修淨土法門,她也發願求往生。後來沒有什麼原因,十四歲那年,她就突然死了。七天之後她蘇醒了過來,然後她要求坐在高高的座位上,誦了一部《無量壽經》。誦完經之後,她下座告訴父親說:“女兒離開人間後,就到了極樂世界。在七寶池之中,女兒和父親及哥哥,都各有一朵大蓮華,那就是蓮胎,將來我們都要投生其間。由于沒有母親的蓮華,女兒我覺得很難過,所以特別回來告訴母親。”說完之後,魏姓女子就閉目離開人間。從此之後,她的母親就開始持名念佛,求生西方了。

  吳太夫人

  (明)古吳沙門智旭隨筆

  吳城陸湛源居士。至洞庭東山吳鳳林家。其家爲營素供。吳母時年九十四歲。偶至廚下。因問爲何營此素供。婢雲請陸相公。又問陸相公年幾何。婢雲年五十四。母驚歎曰。渠年五十四便已茹素。吾年九十四乃不斷葷耶。從今日即當永斷。子媳輩力阻之俱不聽。乃設香燭請陸居士作證。

  越叁年。于臘月間。忽謂子曰。爲我請陸先生來。子訝問其故。答曰。吾將遠行。子問何往。答曰。兒何太癡。吾已九十七歲。安得無去。遂遍集子孫輩言別。擇次日去。次日大雪。則雲且俟天好方去。次日又問天好否。婢謬答雲。今日雪更甚。則雲更俟天晴。

  未幾見日光照室。乃曰汝等诒我。速取我淨衣。及取香水來。遂起梳洗。更衣禮佛。並遙禮湛源居士。馮幾端坐。命眷屬同時輕聲念佛以送之。許久。媳進茶湯。則已逝矣。(見聞錄)

  陸湛源居士是吳城人,有一天他前往洞庭湖的東山地方,拜訪朋友吳鳳林。吳家特別爲他准備素菜。吳家九十四歲的老母親,偶爾到廚房看到,就問爲何做素菜。婢女答說是爲陸相公准備的。吳母問陸相公幾歲,婢女答言五十四歲。吳母聽後驚歎說:“他五十四歲就吃素了,而我都九十四歲了,怎麼還能不斷葷呢。從今天開始,我要永遠斷葷腥。”兒子媳婦都盡力勸阻,吳母都不聽勸,還點了香,燒了蠟燭,請陸居士作證,發誓從當天開始茹素。

  叁年之後的十二月,有一天吳母告訴兒子說:“去替我請陸先生來。”兒子很驚訝,直問爲什麼。吳母說:“我要出遠門。”兒子問道:“要去那兒呀?”吳母回答說:“兒呀,你也未免太傻了,我都已經九十七歲了,怎能不死呢。”于是就把兒孫輩都集合,與他們話別,選定明天走。第二天下大雪,吳母說:“且等天氣好時再走。”次日又問天氣可好,婢女騙她說:“今天雪下得更大。”吳母說:“那我就等天晴好了。”

  後來不久,吳母看到陽光照進室內,她就說:“你們騙我,快拿給我…

《善女人往生傳》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善恭敬經白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