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持珠念佛而去。
陈灵开是莲语的二女儿,原本做母亲的打算把她送到海天精舍出家,但以路途遥远而未去。灵开和姊姊灵复都能作诗,两人都遗留下来诗句甚多。
乙亥年的六月十一日,灵开梦见自己进入冥府,见到三位法师,和她详谈修行的事。后来法师用剑在地上画了一个深坑,叫她跳下去。她跳下去之后,却见到了《华严经》上所说的境界。而弥勒菩萨跟她说:“这半个月以来,我已经替你换了一副翡翠骨头了。”
第二天,灵开就病了。她什么也不吃,只喝水。到了中午时分,见到韦陀护法来,于是她就把头发剪掉,坐在厅堂中,诵《阿弥陀经》。然后手持念珠念佛而逝。
刘宝仁
宝仁。仪征刘氏女。幼颖悟。喜读父书。父觉成。好黄老家言。晚年有悔心。复究心佛法。宝仁亦随父两转。
先受菩萨戒于某寺。后其母立贞孝寺。复依母出家。光绪丁丑春。感疾久之。自知不治。遂罄舍所藏。刻*轮忏以庄严净土因。
九月十九日受沙弥尼戒。即于病榻前供佛像。起七念佛。众既精勤。宝仁益感奋。至第三日亥时。于念佛声中。加趺而去。年四十一。
刘宝仁是仪征人刘觉成的女儿,从小就很聪颖,喜欢阅读父亲的藏书。本来她父亲喜欢研究黄帝及老子的学说,晚年时又改而学佛法。宝仁也就随父亲转而学佛。
她先在寺里受菩萨戒,后来母亲成立贞孝寺,她又随母亲在贞孝寺出家。光绪丁丑年的春天,由于久病,她知道自己好不了。于是就把所有的积蓄,拿来刻印*轮忏,以做为庄严佛净土的因缘。
九月十九日,她受了沙弥尼戒。于是就在病床前面供佛像,打佛七。大众都很精进念佛,宝仁更是努力。到了第三天晚上亥时(九时至十一时),她就在念佛声中,跏趺而去,活了四十一岁。
李修一
石麟
修一。通州李氏女。字朱。十三岁而朱卒。修一誓守志。夫家不信之。曰。是幼稚何足征。
一曰。若不信。我在母家守。过十年乃来。果二十三而往。三十三而卒。
时好好形色。人不料其死。忽使人请其父母至作别。
先是数日不食。忽食粥。数日不语。忽言。初有汗。谓人曰。此时不能念佛名。俟稍定。果以汗解后。琅琅念佛而去。
自言见莲花二朵。人问何以二。答曰。我一我母一。
李修一是通州人,从小许配给朱家。十三岁时,准夫婿死亡。修一就发誓要守寡,夫家的人不相信说:“年纪这么小,讲的话是不可靠的。”
修一就说:“如果你们不相信的话,我就先在娘家守寡十年,十年之后再到夫家。”果然她二十三岁时前往夫家,而三十三岁就死了。
她死之前,人好好的,大家都料不到她会死。而她突然派人去请她父母来告别。
临终前几天,她什么也不吃,也不说话。临终前忽然吃粥,好几天不说话,忽然说话。开始时出汗,就告诉别人说:“现在不能念佛,等稍微定一点再念。”等她出过汗之后,她果然再琅琅念佛而逝。
临终前,她说看到两朵莲华。有人问她为什么是两朵。她回答说:“一朵是我的,一朵是我母亲的。”
昙影道人
吴宝丛
昙影道人者。同邑张氏女。张氏世奉佛。有长洲彭氏风。道人年十三。即归心净土。礼玉尺师受三归。名宝芳。玉尺器之。劝阅大藏未果。
十六断荤血。日课佛万声。十八得咯血疾。次年六月扶病受五戒。越二月。吉祥念佛而逝。时光绪九年八月十三日也。
道人性温静。寡语言。不事女工。禅课之余。手不释卷。从两兄讨论内典。辄至夜分。读华严法华圆觉诸经。能解其义。又精研净土十要。于台贤圆旨颇有会心。
染疾时。诵大般若经至二百八十卷。恐不能卒业。力疾持诵。会常州李上善至虞。以一行三昧策励同志。道人师事之。净念益坚。日课佛三万声。
疾革迷闷甚。设像床前然臂香。猛诵佛名。声尽气渐微。即之逝矣。
是辰告其兄寂曰。顷得梦。知今日决生安养。不胜欢喜。
常州李上善。亦于是夜定中。见道人来别云。蒙观音接引。已得中品下生矣。
遗言祝发。以道装殓。舍所受用。刻华严大钞五卷。
昙影道人姓张,家里世代都信佛。十三岁那年,她就学净土,礼拜玉尺法师受三皈依,法名宝芳。玉尺法师很器重她,劝她阅大藏经,但她没有做到。
十六岁时她就不再吃荤血,每天念佛号一万声。十八岁时得了吐血的病。第二年的六月,她带病去受五戒。过了两个月,她就念佛而逝了。当时是光绪九年的八月十三日。
道人的个性很温柔安静,很少讲话,不做刺绣的事。在禅坐之余,整天手不释卷。和两个哥哥讨论佛经,常常谈到晚上。她读《华严》、《法华》、《圆觉》等经典,都能了解其中的义理。《净土十要》也很下功夫去研究,对于天台宗及贤首宗的圆教意旨,颇有领会。
她生病的时候,正在诵《大般若经》至二百八十卷。她怕死前诵不完六百卷,于是就拼命诵。刚好常州的李上善来家里,就劝她修一行三昧,道人就以老师之礼相待。此后她求生净土的心念就更坚定,每天念佛三万声。
当她临终病重进入昏迷状态时,就在床前设置佛像,并烧臂香供佛,并很勇猛的念佛号。后来念佛的声音渐小,气息越来越微弱,最后就往生了。
临终那天的上午,她告诉哥哥说:“我做了一个梦,知道我今天一定会往生净土,我实在太高兴了。”
常州的李上善,也在当晚的禅定之中,见到道人来告别说:“我蒙观音菩萨接引,已经中品下生了。”
她遗言要剃头,穿上修道人的服装入殓。并把她所有的财产,用来刻华严大钞五卷。
独孤皇后
独孤皇后河南雒阳人。周大司马河内公信之女也。隋文帝未贵时。娶为夫人。及受禅。立为皇后。性贤明。朝廷政事。多为匡益。然颇妒忌。后宫希得进御。
帝宏护佛法。敕诸州郡。建造灵塔。安置舍利。多感瑞应。后亦敬慕大乘。常持佛名。当持名时。必先易净衣。嚼沉水香盥口。以为常。
仁寿二年八月甲子。崩于永安宫。年五十。于时异香满空。天乐振响。帝问梵僧阇提斯那。是何祥也。对曰。净土有佛。名阿弥陀。皇后往生。故现斯瑞耳。(隋书 续高僧传 佛祖统记)
独孤皇后河南雒阳人,也是大司马周公信的女儿。隋文帝还未贵显以前,娶她为妻。当上皇帝之后,她就被封为皇后。独孤皇后是个贤慧而头脑清楚的人,帮助皇帝处理许多国家大事,贡献良多。但她不赞成三宫六院的制度,所以后宫佳丽难得侍候皇上。
隋文帝是佛教的大护法,他通令全国的州郡要建塔来供奉舍利,因此常出现许多祥瑞之事。独孤皇后也非常恭敬仰慕大乘佛法,经常持佛名号。当她要念佛时,一定要先换上干净的衣服,同时以沉水香来漱口,之后才敢念佛。
五十岁那年,独孤皇后在永安宫逝世。当时宫内充满了奇异的香味,而且天空响起了音乐。隋文帝就问印度僧阇提斯那说,这种祥瑞之兆,代表什么?梵僧回答说:“西方极乐世界有佛,叫阿弥陀佛,皇后已得往生那儿,故现此瑞。”
魏氏女
魏氏女梁郡人。其父兄皆修净业。女亦笃志往生。无何化去。七日复苏。即升高座。诵无量寿经。既毕。下启父言。儿去便往无量寿国。此宝池中。儿及父兄各有一大莲华。当生其内。唯母独无。不胜此悲。故来相报。语讫而瞑。母自是亦奉法焉。(冥祥记)
梁郡地方有位姓魏的女孩儿,她的父亲及哥哥都修净土法门,她也发愿求往生。后来没有什么原因,十四岁那年,她就突然死了。七天之后她苏醒了过来,然后她要求坐在高高的座位上,诵了一部《无量寿经》。诵完经之后,她下座告诉父亲说:“女儿离开人间后,就到了极乐世界。在七宝池之中,女儿和父亲及哥哥,都各有一朵大莲华,那就是莲胎,将来我们都要投生其间。由于没有母亲的莲华,女儿我觉得很难过,所以特别回来告诉母亲。”说完之后,魏姓女子就闭目离开人间。从此之后,她的母亲就开始持名念佛,求生西方了。
吴太夫人
(明)古吴沙门智旭随笔
吴城陆湛源居士。至洞庭东山吴凤林家。其家为营素供。吴母时年九十四岁。偶至厨下。因问为何营此素供。婢云请陆相公。又问陆相公年几何。婢云年五十四。母惊叹曰。渠年五十四便已茹素。吾年九十四乃不断荤耶。从今日即当永断。子媳辈力阻之俱不听。乃设香烛请陆居士作证。
越三年。于腊月间。忽谓子曰。为我请陆先生来。子讶问其故。答曰。吾将远行。子问何往。答曰。儿何太痴。吾已九十七岁。安得无去。遂遍集子孙辈言别。择次日去。次日大雪。则云且俟天好方去。次日又问天好否。婢谬答云。今日雪更甚。则云更俟天晴。
未几见日光照室。乃曰汝等诒我。速取我净衣。及取香水来。遂起梳洗。更衣礼佛。并遥礼湛源居士。冯几端坐。命眷属同时轻声念佛以送之。许久。媳进茶汤。则已逝矣。(见闻录)
陆湛源居士是吴城人,有一天他前往洞庭湖的东山地方,拜访朋友吴凤林。吴家特别为他准备素菜。吴家九十四岁的老母亲,偶尔到厨房看到,就问为何做素菜。婢女答说是为陆相公准备的。吴母问陆相公几岁,婢女答言五十四岁。吴母听后惊叹说:“他五十四岁就吃素了,而我都九十四岁了,怎么还能不断荤呢。从今天开始,我要永远断荤腥。”儿子媳妇都尽力劝阻,吴母都不听劝,还点了香,烧了蜡烛,请陆居士作证,发誓从当天开始茹素。
三年之后的十二月,有一天吴母告诉儿子说:“去替我请陆先生来。”儿子很惊讶,直问为什么。吴母说:“我要出远门。”儿子问道:“要去那儿呀?”吴母回答说:“儿呀,你也未免太傻了,我都已经九十七岁了,怎能不死呢。”于是就把儿孙辈都集合,与他们话别,选定明天走。第二天下大雪,吴母说:“且等天气好时再走。”次日又问天气可好,婢女骗她说:“今天雪下得更大。”吴母说:“那我就等天晴好了。”
后来不久,吴母看到阳光照进室内,她就说:“你们骗我,快拿给我…
《善女人往生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