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爲在家弟子略說 叁歸五戒十善義白話

  爲在家弟子略說 叁歸五戒十善義白話

  印光大師著

  凡夫白話譯

  印光大師的“爲在家弟子略說叁歸五戒十善義”,把學佛修行的基礎,很清楚明白的說出來,可以讓在家衆隨時檢點身心,步步踏實做去。則往後的修行,會如順風揚帆般,快速而無障礙。

  爲在家弟子略說叁歸五戒十善義

  悲哉衆生。從無始來。輪回六道。流轉四生。無救無歸。無依無托。若失父之孤子。猶喪家之窮人。總由煩惱惡業。感斯生死苦果。盲無慧目。不能自出。

  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間。爲其說法。令受叁歸。爲翻邪歸正之本。令持五戒。爲斷惡修善之源。令行十善。爲清淨身口意叁業之根。從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叁業既淨。然後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塵合覺。轉凡成聖。斷貪嗔癡煩惱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

  故爲說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叁十七助道品等無量法門。又欲令速出生死。頓成佛道。故爲說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使其不費多力。即生成辦。

  噫。世尊之恩。可謂極矣。雖父母不足譬。天地不足喻矣。不慧受恩實深。報恩無由。

  今汝等謬聽人言。不遠數千裏來。欲以我爲師。然我自揣無德。再四推卻。汝等猶不應允。今不得已。將如來出世說法度生之意。略與汝等言之。並將叁歸五戒十善。及淨土法門。略釋其義。使汝等有所取法。有所遵守。其四谛。乃至叁十七助道品等。非汝等智力所知。故略而不書。汝等若能依教奉行。便是以佛爲師。何況不慧。若不依教奉行。則尚負不慧之恩。何況佛恩。

  叁歸依

  一歸依佛。 二歸依法。 叁歸依僧。

  歸者歸投。依者依托。如人墮海。忽有船來。即便趣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托義。生死爲海。叁寶爲船。衆生歸依。即登彼岸。

  既歸依佛。以佛爲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

  既歸依法。以法爲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經、及修行種種法門、典籍、即經書也。

  既皈依僧。以僧爲師。從于今日。至命終時。不得皈依外道徒衆。

  五戒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叁不邪淫。 四不妄語。 五不飲酒。

  好生惡死。物我同然。我既愛生。物豈願死。由是思之。生可殺乎。

  一切衆生。輪回六道。隨善惡業。升降超沈。我與彼等。于多劫中。互爲父母。互爲子女。當思拯拔。何忍殺乎。

  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于未來世。皆當成佛。我若墮落。尚望拔濟。又既造殺業。必墮惡道。酬償宿債。展轉互殺。無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殺乎。

  然殺生之由。起于食肉。春知如上所說因緣。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謂肉爲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內盛屎尿。外雜糞穢。腥臊臭穢。美從何來。常作不淨觀。食之當發嘔矣。

  又生謂人及禽獸。蛆蟲魚蝦。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謂大者不可殺。小者可殺也。

  佛經廣說戒殺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讀。當觀安士先生萬善先資。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盜者。即是見得思義。不與不取也。此事知廉恥者。便能不犯。然細論之。非大聖大賢。皆所難免。

  何也。以公濟私。克人益己。以勢取財。用計謀物。忌人富貴。願人貧賤。

  陽取爲善之名。遇諸善事。心不認真。如設義學。不擇嚴師。誤人子弟。施醫藥。不辨真假。誤人性命。

  凡見急難。漠不速救。緩慢浮遊。或致誤事。但取塞責了事。糜費他人錢財。于自心中。不關緊要。

  如斯之類。皆名偷盜。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關風化。下關祭祀。夫婦行淫。非其所禁。但當相敬如賓。爲承宗祀。不可以爲快樂。徇欲忘身。

  雖是己妻。貪樂亦犯。但其罪輕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極重。

  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報終命盡。先墮地嶽餓鬼。後生畜生道中。千萬億劫。不能出離。

  一切衆生。從淫欲生。所以此戒難持易犯。縱是賢達。或時失足。何況愚人。

  若立志修持。須先明利害。及對治方法。則如見毒蛇。如遇怨賊。恐畏怖懼。欲心自息矣。

  對治方法。廣載佛經。俗人無緣觀覽。當看安土先生欲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妄語者。言而有信。不虛妄發也。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以虛爲實。以有爲無等。凡是心口不相應。欲欺哄于人者皆是。

  又若自未斷惑。謂爲斷惑。自未得道謂爲得道。名大妄語。其罪極重。命終之後。決定直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

  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當痛戒之。切要切要。

  以上四事。不論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過。以體性是惡故也。

  然不受戒人。一層罪過。受戒之人。兩層罪過。于作惡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功德無量無邊。切須勉之。

  不飲酒者。酒能迷亂人心。壞智慧種。飲之令人顛倒昏狂。妄作非爲。故佛製而斷之。凡修行者。皆不許飲。

  並及蔥韭薤蒜興渠。五種葷菜。氣味臭穢。體不清潔。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許食。

  然此一事。未受戒者。飲之食之。皆無罪過。受戒飲食。一層罪過。即是犯佛戒罪。佛已禁製。汝又去犯。故有罪也。

  十善者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叁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語。 六不兩舌。 七不惡口。八不悭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見。

  此中前叁名身業。中四名口業。後叁名意業。業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則爲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爲十惡。

  十惡分上中下。感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羅叁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決定無疑。絲毫不錯也。

  殺盜淫妄。已于五戒中說。绮語者。謂無益浮詞。華妙绮麗。談說淫欲。導人邪念等。

  兩舌者。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挑唆是非。鬥構兩頭等。

  惡口者。謂言語粗惡。如刀如劍。發人隱惡。不避忌諱。又傷人父母。名大惡口。將來當受畜生果報。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悭貪者。自己之財。不肯施人。名之爲悭。他人之財。但欲歸我。名之爲貪。

  嗔恚者。恨怒也。見人有得。愁憂憤怒。見人有失。悅樂慶快。及逞勢逞氣。欺侮人物等。

  邪見者。不信爲善得福。作惡得罪。言無因果。無有後世。輕侮聖言。毀佛經教等。

  然此十善。總該一切。若能遵行。無惡不斷。無善不修。恐汝等不能體察。今略舉其一二。

  當孝順父母。無違無逆。委曲宛轉。勸令入道。斷葷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脫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決不依從。亦勿強逼。以失孝道。但于佛前。代父母忏悔罪過。斯可矣。

  于兄弟則盡友。于夫婦則盡敬。于子女則極力教訓。使其爲良爲善。切勿任意憍慣。致成匪類。

  于鄰裏鄉黨。當和睦忍讓。爲說善惡因果。使其改過遷善。于朋友則盡信。于仆使當慈愛。

  于公事則盡心竭力。同于私事。凡見親識。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當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貨哄騙于人。

  若以此風。化其一鄉一邑。便能消禍亂于未萌。致刑罰于無用。可謂在野盡忠。居家爲政矣。

  可悲呀衆生,從無始劫以來,就一直在六道裏面輪回,一直在胎生、卵生、濕生、化生裏面打滾。沒有人可救助,沒有人可皈依。沒有依靠、沒有托付。好像失去父母的孤兒,好像喪失家庭的窮人。而這一切,全都是由于煩惱惡業的緣故,才會感受到生死的苦果。由于瞎眼,沒有智慧之眼,所以才無法自己脫出生死的苦果。

  偉大覺悟的世尊,因而憐憫哀念衆生,于是就示現出生世間,爲衆生說法,使衆生得到叁皈依,以作爲反邪歸正的根本。又教衆生受特五戒,以作爲斷惡修善的源頭。同時又教衆生要行十善法,以作爲清淨身口意叁業的根本。從此能夠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身口意叁業清淨了之後,就可以遵守佛陀的教誨,修行道品。以便背棄塵勞,合和覺悟,從凡夫轉成聖人。把煩惱的根本貪嗔癡斷除,以成就菩提大道的戒定慧。

  因此,佛陀爲衆生說四谛、十二因緣、六度、叁十七助道品等的無量法門。又爲了要使衆生能很快的超出生死,立即成就佛道。于是就爲衆生說念佛求生淨土的法門,好讓衆生不須要費太多的力氣,這輩子就辦得成。

  唉,世尊的恩德,可說是到達了極點。雖然是父母和天地的恩德,也是比不上的。我這個沒有智慧的人,受佛陀的恩典實在太深了,簡直無從報答起。

  你們等人錯聽了別人的話,不遠數千裏來,想要拜我爲師。然而我自知沒有品德,再四推卻,而你們仍不答應。現在逼不得已,我只好把如來出生世間是爲了要說法度衆生的秘意,大略告訴你們。同時也把叁皈、五戒、十善及淨土法門,略微向各位解釋。好使你們有所取法,有所遵守。

  至于四谛,乃至叁十七助道品等法門,就不是你們的智慧和能力所能夠知道的,所以我就省略不寫了。你們若是能夠依照佛陀所教誨的遵奉而行的話,就是以佛陀作爲老師,更不必說是以我爲師了。若是不依從教導去做的話,那就連我的恩都辜負了,更不用說是佛陀的恩典了。

  叁皈依

  一、皈依佛 二、皈依法 叁、皈依僧

  皈是皈投的意思,依是依托的意思。好比有人掉到海裏,忽然有一艘船出現,于是這人就向船的方向遊去,這就是皈投的意思。這人上了船,安坐船中,這就是依托的意思。生死好比是大海,叁寶就是船。衆生皈依叁寶,就是登船安坐,最後就能抵達岸邊。

  既然皈依了佛,就要以佛爲師。從今天開始,一直到命終,都不可以皈依天魔外道或者邪鬼邪神。

  既然皈依了法,就要以法爲師。從今天開始,一直到命終,都不可以皈依外道的典籍。所謂法,就是佛經及種種的修行法門。所謂典籍,就是經書。

  既然皈依了僧,就要以僧爲師。從今天開始,一直到命終,都不可以皈依外道的徒衆。

  五戒

  一、不殺生 二、不偷盜 叁、不邪淫 四、不妄…

《爲在家弟子略說 叁歸五戒十善義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