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乘無相行,不分你我,毫不守戒律,這是怎麼回事?
答:這種知見,危害甚大,爲什麼?譬如大方等經說,佛陀爲優婆塞製定戒律,不准在家居士到寡婦家、處女家、賣酒之家、染料之家、榨油之家、皮革之家等,規定全都不可以去這些地方。阿難就問佛說:“世尊,是爲怎麼樣的人,而製定這些戒律的?”佛陀告訴阿難說:“修行人有二種,一種是在世間的修行人,一種是出世間的修行人。出世間的修行人,上面的戒律不是爲他們製定的。而在世間的修行人,是我今日製定戒律的對象。爲什麼?因爲一切衆生都是我的兒子,佛陀是一切衆生的父母,所以要製定禁戒加以約束,以使衆生早日能脫離世間,獲得涅槃。”第二、融會貫通菩薩的貪愛及知見的大悲心。
問:依照大乘法,菩薩如果對諸衆生,起了貪愛及知見的大悲心,就應當要舍離。因此現在勸衆生一起往生淨土,豈不是起了貪愛染汙之相了嗎,要如何免除這種塵勞的拖累呢?
答:菩薩的修行法,有二種功用,是那二種?一、證得空性智慧般若。二、具備大悲心。一、以修行空性智慧般若的力量,而能夠進入六道的生死之中,且不被塵染所束縛。二、由于以大悲心來思念衆生,所以能夠不住于涅槃之中。菩薩雖然處在真谛與俗谛之中,而常能巧妙的舍棄有與無。因爲取舍合于中道,所以能夠不違背大道理。
因此維摩經說:“譬如有人,想要在空地上建造屋舍,是可以隨意造而沒有障礙的。如果想要在虛空之中造屋舍的話,是一定造不成的。菩薩也是如此,爲了要成就衆生之故,所以願意求生佛淨土。”願意求生佛淨土,並非求生虛空之中。第叁、破除心外無法的邪知見,分二部分來說,一、破除此種情見。二、回答問題。
問:有人說,所觀的淨土境界,是心內的淨土,所以要融通淨土,只要心清淨就是了。除了心之外,是沒有其他法的,因此何必要去西方呢?
答:這只是說的法性淨土,理上是空虛圓融的,體上是不偏局于某處的,這叫做無有往生之往生,只有上等根器人士才夠資格進入此境界。所以無字寶箧經中說:“善男子,還有一法,是佛所覺悟的,就是所謂諸法沒有去處,也沒有來處,沒有因,也沒有緣,沒有生起,也沒有滅亡,沒有思慮,也並非沒有思慮,沒有增加,也沒有減少。”
佛陀問羅侯羅說:“你有沒有受持我所說的這個正確法義?”
這時十方世界中,有九億菩薩向佛陀說:“我們都能受持這個法門,我們一定會爲了衆生,而使此法門流通不絕。”世尊就說:“這些善男子,是兩肩荷擔菩提的人。這些人馬上就能獲得不間斷的辯才,能夠善巧清淨諸佛的世界。他們命終的時候,馬上就能見到阿彌陀佛及諸聖衆,出現在他們的眼前,他們能夠往生淨土。而中下根器的人,由于尚未能破除色相,所以要靠信佛的因緣,求生淨土,到了淨土之後,還是居住在有色相的國土之中。”經上又說:“如果從因緣追溯根本的話,就是心之外沒有他法。”如果以真俗二谛來分別說明此義理的話,淨土不妨是心外之法。二、回答問題。
問:剛才說無有往生之往生,只有上等根器的人才能得入此淨土,中下根器的人沒有能力入此淨土,這是直接將人與法配合而作的判斷,還是有經教上的證明?
答:大智度論說,新發菩提心的菩薩,根機和理解力都還很軟弱,雖然說已經發了心,但大多還是要發願往生淨土,爲什麼如此?譬如嬰兒,如果不靠父母養育的話,很可能會墮落井中,或遭遇火燒蛇咬的災難,或者缺乳而死亡。所以必須要靠父母的摩抱、洗浴等養育,才能長大成人,而接繼家業。
菩薩也是如此,如果能夠發菩提心,又都發願求生淨土,以便親近諸佛,增長自己的法身,如此才能夠承繼菩薩的家業,在十方世界中救濟運度衆生。爲了這些利益,所以菩薩都發願往生淨土。
大智度論又說,譬如小鳥的翅膀尚未長成,是不可以逼它們高飛的,必須要依靠樹木,等到羽毛長成而有力量之後,才可以舍棄樹林而在空中遨遊。新發心的菩薩也是如此,必須要先發願求往生佛國,等到法身成就之後,就能應衆生之感而利益衆生。阿難問佛陀說:“無相波羅蜜的法門,在什麼地方講說呢?”佛陀回答說:“這個法門,在不退位的菩薩中說,爲什麼?因爲有的新發意菩薩,聽了無相波羅蜜門之後,所有的清淨善根,全都沒有了。”而且只要一生到西方淨土,一切該辦的事都完成了,又何必再诤論這個道理的深淺呢。
第四、破除發願生在穢土,而不求生淨土的說法。
問:有人說,願意生到穢濁的國土來教化衆生,而不願意往生淨土,這是怎麼回事?
答:這種人是有的,是什麼樣的人呢?如果已經證到了位不退以上的菩薩,爲了要度化雜有惡業的衆生,所以這麼做。他們能夠處在汙染的環境中而不被汙染,遇到惡緣而能不變惡,猶如鵝鴨進入水中,水沾不濕它們的羽毛。像這一類的人,是有能力處在穢濁的世界中,拔除衆生的痛苦的。
如果實在只是凡夫的話,只怕自己的修行尚未能有成,一遇到苦難,馬上就變了,這時還想要救別人,只有一起沈沒的份了,猶如把雞逼入水中,豈能不把雞弄得一身濕的。所以大智度論說:“如果凡夫發了菩提心,就發願要在穢濁國土中,拔除衆生痛苦、救濟衆生的話,佛陀是不允許這麼做的。”
爲什麼?龍樹菩薩解釋說,譬如四十裏的冰,如果有一個人,用一升的熱湯澆在冰上,當時的冰好像減少了一些,然而過了一夜到天亮之後,那個地方的冰比別處的冰還要高。凡夫在娑婆世界發心救濟衆生的痛苦,也是如此,因爲貪嗔癡的境界多于善的境界,所以凡夫反而自己生起煩惱而墮落惡道之中。
第五、破除認爲往生淨土會耽著于歡樂的看法。
問:有人說,淨土之中只有快樂的事情,因此會耽著快樂,而妨礙荒廢了修道,因此何必要發願往生呢?
答:既然是淨土,就不會有汙穢的東西。如果說耽著快樂,那就叫做貪愛的煩惱,怎麼能叫做淨土呢?
所以無量壽經中說:“該國土的人類和諸天,對一切的作爲,心都不會有任何的系念。”
四十八願中說:“十方世界的人類和諸天,來生我國土的,如果有貪戀色身的念頭,我就不證佛果。”
無量壽經又說:“該國土的人類和諸天,沒有什麼東西是喜歡或不喜歡的。”
因此,又怎麼會有耽著快樂的情形呢?
第六、破除認爲求生淨土,诋毀是小乘的說法。
問:有人說,求生淨土是小乘,因此何必修淨土法門呢?
答:這也是不對的,爲什麼?因爲小乘教,一向都不說求生淨土的。
第七、融會貫通發願生兜率天的情形,以勸衆生往生淨土。
問:有人說,願意生兜率天,而不願意生西方淨土,這是怎麼回事?
答:這兩種往生是不同的,其中只有少部分相同,而本質上是大不相同的,下面分四種情形來說明:彌勒世尊爲天衆轉不退法的*輪,天衆聞法之後而相信的就能獲得利益,這和極樂世界衆生聞法相信是一樣的,這叫做信同。然而天衆耽著欲樂不信佛法的,大有人在。而且即使生到兜率天,還是會退墮的,所以經上說:“欲界、色界、無色界這叁界不安穩,猶如在火中燃燒的屋宅。
往生兜率天之後,壽命是四千歲,命終之後免不了要退步墮落。兜率天上雖然池水、鳥雀及樹林,也都能發出幽雅的聲音,但這些聲音,都只是讓諸天快樂的因緣,隨順天界的五欲,並不能資助聖道的修行。如果是阿彌陀佛的淨土,只要能夠往生,衆生全都立刻位居不退,沒有會退墮的人雜居其中。而且這種不退位是無漏的,超出叁界之外的,再也不會在六道中輪回。淨土衆生的壽命,和佛陀一樣長,長到根本算不出來。淨土中的池水、鳥雀及樹林,全都能說法,能使人開悟得解,而證得無生法忍。
根據無量壽經的說法,只用一種音樂來比較就可以知道,譬如經上贊歎說:“從世間、帝王一直到六欲天,音樂的美妙有八層的等級,而西方淨土的音樂美妙,要勝過它們億萬倍,七寶樹聲音的美妙也如此。此外,極樂世界尚有自然美妙的法樂,這些樂聲清淨祥和,能使心神愉悅,聲音柔婉幽雅而亮麗,超過十方世界,所以頂禮清淨元勳之佛陀。”
第八、比較願生十方的淨土,不如生西方淨土。
問:有人說,願意生到十方世界的淨土,而不願意生西方淨土,道理何在?
答:這兩種是不同的,分叁部分來說明,一、十方的佛國土並非不清淨,然而如果所觀想的境界太寬廣的話,心就會不明朗,如果所觀的境界狹小的話,心意才能夠專注,所以十方隨願往生經上說,普廣菩薩問佛陀說:“世尊,十方的佛國土也都很莊嚴清淨,而爲什麼諸經中,卻都特別贊歎西方阿彌陀佛的國土,勸大家往生呢?”佛陀告訴普廣菩薩說:“一切的衆生中,汙濁心亂的多,正念的少,因此爲了要使衆生能夠專注在一個淨土之中,所以特別贊歎阿彌陀佛的淨土,這是不同之處。只要能夠依照所發之誓願去修行,全都會獲得利益。”
二、十方世界的淨土,雖然全都清淨,但它們深淺的層次,我們是很難知道的。阿彌陀佛的國土,是淨土的初入門,何以知道?華嚴經說:“娑婆世界的一劫,等于極樂世界的一天一夜。而極樂世界的一劫,等于袈娑幢世界的一天一夜。”
如此優劣相對比,有十阿僧祇那麼多,所以由此可知,西方淨土是所有淨土的初入門,因此諸佛特別勸衆生往生,而其他的佛國土,都不如此叮咛勸往生。所以信佛的人,都願往生西方淨土。
叁、彌陀佛國既然是諸淨土的初入門,那麼娑婆世界應該就是穢惡國土的最末端,何以知道呢?譬如正法念處經說:“在娑婆世界的東北方,有一個世界,叫做斯诃,那裏的土地上,只有叁角形的沙石,一年只下叁次雨,一次的下雨量,最多只能濕潤五寸的土地。該世界的衆生,只有水果及種子可以吃,穿樹皮做的衣服。他們求生不得,求死不得。“又有一個世界,那裏的禽獸,從老虎、野狼,乃…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