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P9

  ..续本文上一页求生,生何可尽?答曰:然彼净土,乃是阿弥陀如来清净本愿无生之生,非如三有众生爱染虚妄执著生也,何以故?夫法性清净,毕竟无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又问曰:如上所言,知生无生,当上品生者。若尔,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岂非取实生也?若实生者,即堕二疑,一、恐不得往生。二、谓此相善,不能与无生为因也。

  答曰:释有三番,一、譬如净摩尼珠,置之浊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虽有无量生死罪浊,若闻阿弥陀如来至极无生清净宝珠名号,投之浊心,念念之中,罪灭心净,即便往生。二、如净摩尼珠,以玄黄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黄,一如物色。彼清净佛土,有阿弥陀如来无上宝珠名号,以无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岂不能转生为无生智乎?三、亦如冰上然火,火猛则冰液,冰液则火灭。彼下品往生人,虽不知法性无生,但以称佛名力,作往生意,愿生彼土,既至无生界时,见生之火自然而灭也。

  又问曰:依何身故说往生也?

  答曰:于此间假名人中,修诸行门,前念与后念作因,秽土假名人,净土假名人,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前心后心亦如是,何以故?若决定一,则无因果。若决定异,则非相续。以是义故,横竖虽别,始终是一行者也。

  又问曰:若人但能称佛名号,能除诸障者,若尔,譬如有人,以指指月,此指应能破闇也。

  答曰:诸法万差,不可一概,何者?自有名即法,自有名异法。有名即法者,如诸佛菩萨名号,禁咒音辞,修多罗章句等是也。如禁咒辞曰:“日出东方,乍赤乍黄。”假令酉亥行禁,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啮,灸虎骨熨之,患者即愈。或时无骨,好獭掌摩之,口中唤言:“虎来虎来。”患者亦愈。

  或复有人,患脚转筋,炙木瓜枝熨之,患者即愈。或无木瓜,炙手磨之,口中唤言:“木瓜木瓜。”患者亦愈,吾身得其效也,何以故?以名即法故。有名异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

  又问曰:若人但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闇得往生者,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所以者何?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第二大门译:

  第二门中,分三部分来讲:第一、说明发菩提心。第二、破除邪知见。第三、回答疑问,去除疑惑。

  发菩提心又分四部分:一、说明菩提心的功用。二、说明菩提心的名字与本体。三、说明各种发心的不同。四、回答问题。

  第一、说明发菩提心的功用,无量寿经说:“凡是想要往生净土的,都必须要以发菩提心作为基础。”

  什么叫做菩提?就是无上佛道的名字。若是发心成佛的话,这种心是非常广大,能够周遍法界的。这种心是究竟的,犹如虚空般。这种心是长远的,是到未来之尽头的。这种心是普被三界的,能够脱离二乘的障碍。

  只要能一发这种心,并把无始劫以来的所有功德,都回向菩提,最后都能成就佛果,而不会消失灭亡。譬如把花寄放在第四禅的五净居天,则风吹日晒都不会枯萎,把水注入有龙住的河川中,即使世间大旱也不会枯竭。第二、说明菩提的名字与本体。菩提有三种:一、法身菩提。二、报身菩提。三、化身菩提。法身菩提就是所谓的真如实相第一义空,它的自性是清净的,体质是没有沾染污秽的,它的理体是天然真实而不须要靠修行才成就的,这就叫做法身。是佛道的体性根本,就叫做菩提。报身菩提是一切的法都要具足修行,由于能感得佛果之报,以果报来酬答修因,所以叫做报身。它是圆满通达而没有障碍的,所以叫做菩提。化身菩提就是从果报而起功用,能应各种根机,这就叫化身。它能圆满畅通的利益众生,所以叫做菩提。

  第三、说明各种发心的不同。行者发菩提心,有三种原因:一、已认识清楚有与无本来就是自性清净的。二、由于修了八万四千种的诸波罗蜜门之故。三、有大慈悲心,想要度众生。这三种原因,能够和大菩提相应,所以叫做发菩提心。净土论说:“所谓发菩提心,就是愿意成佛的心。愿意成佛的心,就是度众生的心。度众生的心,就是摄取众生,生到有佛的净土之心。”现在大家既然愿意生到净土,就必须要先发菩提心才行。

  第四、回答问题。

  问:如果具足修了万行,就能够感得菩提而成就佛果的话,为什么诸法无行经上说:

  “如果有人想要求得菩提的话,就不会得到菩提,因为这个人和菩提的距离遥远,犹如天与地之间”?

  答:菩提的真正本体,在理上而言是无有形相的,而此人在形相上追求,与实际的理体是不相当的,因此说此人和菩提的距离遥远。所以经上又说:“菩提这个东西,是不可以用心念去获得,也不可以用身体去获得的。”现在这里是说,行者虽然知道要修行去求得菩提,但也了了知道理体是无所求的,但行者仍能不破坏此求菩提的假名,因此说具备修行万行,所以能感得菩提果。因此大智度论说:“如果有人说他见到了般若,那么他就被束缚住了。如果他说没有见到般若,那么也是被束缚住了。如果有人说他见到了般若,那么他就获得了解脱。如果他说没有见到般若,他也获得了解脱。”

  龙树菩萨解释说:“如果不能脱离见、不见、亦见亦不见、非见非不见这四句的话,就是被束缚住了,如果能脱离这四句的话,就能获得解脱。”这里说的祈求菩提,也是如此,能这样修行的话,就是不修行而修行。所谓不修行而修行,就是不违背真谛与俗谛这二大道理。

  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说,凡是要发心想求无上菩提的,必须具备二个条件:一、要远离与菩提门相违背的三种法。二、要知道三种顺菩提门的法。是那三种?一、要依照智慧门,不追求自我的快乐,以便远离对自己色身的贪爱。二、要依照慈悲门,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以便远离不想使众生得安乐的心。三、要依照方便门,起怜愍一切众生的心,以便远离只恭敬供养自己的身心。以上就是远离三种违背菩提门的法。顺菩提门是说,菩萨远离了这三种菩提门相违法之后,就会获得三种随顺菩提门的法,是那三种?一、无染清净心,就是不是为了自己而追求诸快乐,因为菩提是无有染污的清净处。如果为了自身来追求快乐,就违背了菩提门,所以无染污的清净心是随顺菩提门的。

  二、安清净心,就是要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因为菩提是安稳一切众生的清净处。如果不起要替一切众生拔除生死痛苦的心,就违背了菩提,所以拔除一切众生的痛苦是随顺菩提门。

  三、乐清净心,为了要使一切的众生获得大菩提,所以要摄取众生往生极乐国。菩提是毕竟恒常快乐之处,因此,如果不能使一切众生获得毕竟常乐的话,就违背了菩提门。而毕竟常乐从何而获得呢?必须要从大义门得。所谓大义门,就是在安乐世界所证得的佛果。所以必须要使众生一心一意,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样才能使他们早日与无上菩提相会。

  第二、说明破除邪知见,分九部分来讲:第一、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第二、融会贯通菩萨贪爱及知见的大悲心。第三、破除执著心外无法的邪知见。第四、破除愿生秽土而不愿往生净土的邪知见。

  第五、破除以为往生净土者,会耽著欢乐。第六、破除认为求生净土是小乘的说法。

  第七、破除劝人求生兜率,不求生净土的说法。第八、融会贯通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往生西方净土的说法。第九、说明特别的含意。

  第一、破除大乘无相的邪说,分二部分讲:一、总就此语的起因说明,以便使后代的学者,明白是非,去除邪知见,归向正知见。二、以正法广泛破除执著之处。

  一、总就起因说明。大乘是深奥的佛法宝藏,其中的名字义理犹如尘沙般多,所以涅槃经说:“一个名字含有无量的义理,一个义理含有无量的名字。”必须要仔细的、广泛的阅读诸经论,才能够晓得它的宗旨,不同于小乘法及世俗的书籍,义理全在表面的文字上。

  为何要如此破法呢?因为净土的道理幽微而空寂,经论中的说法有的隐没,有的明显,以致于使得人们以凡情做种种的猜测。为了怕逢迎顺人的谄媚语,使得众盲人偏执,使得无知者头昏脑胀,而妨碍了众人的往生,因此现在姑且举几个例子,来一一加以破除。

  第一、破除大乘无相的邪知见。

  问:有人说,大乘法是没有形相的,所以不要分别这里或那里,如果发愿求生净土的话,就是取著形相,反而增加束缚的烦恼,因此何必求往生呢?

  答: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为什么?因为一切诸佛说法,都要具备二种因缘:一、依照法性的真实理体而言。二、必须要随顺真谛及俗谛而言。说大乘法不要有分别的念头,是只依法性来说的,但却毁谤说不需要求往生,这样就没有随顺真俗二谛之理,如此的知见,属于断灭空。

  所以无上依经中,佛陀告诉阿难说:“一切的众生,如果起有我的知见如须弥山那么高大,我也不怕,为什么?因为这种人虽然尚未能立刻出离生死,但却能不破坏有因有果的观念,而不会失去果报。然而如果有人起空无的知见,即使如芥子般微小,我都不容许,为什么?因为这种知见会破坏因果的道理,而堕入恶道之中,未来此人投生的地方,一定是违背我的教化的。”

  现在要劝告行者,理体上虽然是无有往生的,然而真俗二谛的道理,并非是一切都不求而能往生的。所以维摩经说:“虽然观诸佛国土及众生都是空无的,然而仍然恒常修行以成就净土,且教化诸众生。”维摩经又说:“虽然修行无所造作,然而却能示现所受之身,这就是菩萨的修行。虽然修行无有起造,然而却能起造一切的善行,这就是菩萨的修行。”以上就是真实的证明。

  问:现在有些人,修行所谓的大…

《安乐集白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见闻录白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