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求生,生何可盡?答曰:然彼淨土,乃是阿彌陀如來清淨本願無生之生,非如叁有衆生愛染虛妄執著生也,何以故?夫法性清淨,畢竟無生,而言生者,得生者之情耳。
又問曰:如上所言,知生無生,當上品生者。若爾,下品生人,乘十念往生者,豈非取實生也?若實生者,即墮二疑,一、恐不得往生。二、謂此相善,不能與無生爲因也。
答曰:釋有叁番,一、譬如淨摩尼珠,置之濁水,以珠威力,水即澄清。若人雖有無量生死罪濁,若聞阿彌陀如來至極無生清淨寶珠名號,投之濁心,念念之中,罪滅心淨,即便往生。二、如淨摩尼珠,以玄黃帛裹,投之于水,水即玄黃,一如物色。彼清淨佛土,有阿彌陀如來無上寶珠名號,以無量功德成就帛裹,投之所往生者心水之中,豈不能轉生爲無生智乎?叁、亦如冰上然火,火猛則冰液,冰液則火滅。彼下品往生人,雖不知法性無生,但以稱佛名力,作往生意,願生彼土,既至無生界時,見生之火自然而滅也。
又問曰:依何身故說往生也?
答曰:于此間假名人中,修諸行門,前念與後念作因,穢土假名人,淨土假名人,不得決定一,不得決定異。前心後心亦如是,何以故?若決定一,則無因果。若決定異,則非相續。以是義故,橫豎雖別,始終是一行者也。
又問曰:若人但能稱佛名號,能除諸障者,若爾,譬如有人,以指指月,此指應能破闇也。
答曰:諸法萬差,不可一概,何者?自有名即法,自有名異法。有名即法者,如諸佛菩薩名號,禁咒音辭,修多羅章句等是也。如禁咒辭曰:“日出東方,乍赤乍黃。”假令酉亥行禁,患者亦愈。又如有人被狗所齧,灸虎骨熨之,患者即愈。或時無骨,好獺掌摩之,口中喚言:“虎來虎來。”患者亦愈。
或複有人,患腳轉筋,炙木瓜枝熨之,患者即愈。或無木瓜,炙手磨之,口中喚言:“木瓜木瓜。”患者亦愈,吾身得其效也,何以故?以名即法故。有名異法者,如以指指月是也。
又問曰:若人但稱念彌陀名號,能除十方衆生無明黑闇得往生者,然有衆生稱名憶念,而無明猶在,不滿所願者何意?
答曰:由不如實修行,與名義不相應故也。所以者何?謂不知如來是實相身,是爲物身。複有叁種不相應,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謂無決定故。叁者、信心不相續,謂余念間故,疊相收攝。若能相續,則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叁心,若不生者,無有是處。
第二大門譯:
第二門中,分叁部分來講:第一、說明發菩提心。第二、破除邪知見。第叁、回答疑問,去除疑惑。
發菩提心又分四部分:一、說明菩提心的功用。二、說明菩提心的名字與本體。叁、說明各種發心的不同。四、回答問題。
第一、說明發菩提心的功用,無量壽經說:“凡是想要往生淨土的,都必須要以發菩提心作爲基礎。”
什麼叫做菩提?就是無上佛道的名字。若是發心成佛的話,這種心是非常廣大,能夠周遍法界的。這種心是究竟的,猶如虛空般。這種心是長遠的,是到未來之盡頭的。這種心是普被叁界的,能夠脫離二乘的障礙。
只要能一發這種心,並把無始劫以來的所有功德,都回向菩提,最後都能成就佛果,而不會消失滅亡。譬如把花寄放在第四禅的五淨居天,則風吹日曬都不會枯萎,把水注入有龍住的河川中,即使世間大旱也不會枯竭。第二、說明菩提的名字與本體。菩提有叁種:一、法身菩提。二、報身菩提。叁、化身菩提。法身菩提就是所謂的真如實相第一義空,它的自性是清淨的,體質是沒有沾染汙穢的,它的理體是天然真實而不須要靠修行才成就的,這就叫做法身。是佛道的體性根本,就叫做菩提。報身菩提是一切的法都要具足修行,由于能感得佛果之報,以果報來酬答修因,所以叫做報身。它是圓滿通達而沒有障礙的,所以叫做菩提。化身菩提就是從果報而起功用,能應各種根機,這就叫化身。它能圓滿暢通的利益衆生,所以叫做菩提。
第叁、說明各種發心的不同。行者發菩提心,有叁種原因:一、已認識清楚有與無本來就是自性清淨的。二、由于修了八萬四千種的諸波羅蜜門之故。叁、有大慈悲心,想要度衆生。這叁種原因,能夠和大菩提相應,所以叫做發菩提心。淨土論說:“所謂發菩提心,就是願意成佛的心。願意成佛的心,就是度衆生的心。度衆生的心,就是攝取衆生,生到有佛的淨土之心。”現在大家既然願意生到淨土,就必須要先發菩提心才行。
第四、回答問題。
問:如果具足修了萬行,就能夠感得菩提而成就佛果的話,爲什麼諸法無行經上說:
“如果有人想要求得菩提的話,就不會得到菩提,因爲這個人和菩提的距離遙遠,猶如天與地之間”?
答:菩提的真正本體,在理上而言是無有形相的,而此人在形相上追求,與實際的理體是不相當的,因此說此人和菩提的距離遙遠。所以經上又說:“菩提這個東西,是不可以用心念去獲得,也不可以用身體去獲得的。”現在這裏是說,行者雖然知道要修行去求得菩提,但也了了知道理體是無所求的,但行者仍能不破壞此求菩提的假名,因此說具備修行萬行,所以能感得菩提果。因此大智度論說:“如果有人說他見到了般若,那麼他就被束縛住了。如果他說沒有見到般若,那麼也是被束縛住了。如果有人說他見到了般若,那麼他就獲得了解脫。如果他說沒有見到般若,他也獲得了解脫。”
龍樹菩薩解釋說:“如果不能脫離見、不見、亦見亦不見、非見非不見這四句的話,就是被束縛住了,如果能脫離這四句的話,就能獲得解脫。”這裏說的祈求菩提,也是如此,能這樣修行的話,就是不修行而修行。所謂不修行而修行,就是不違背真谛與俗谛這二大道理。
天親菩薩的淨土論說,凡是要發心想求無上菩提的,必須具備二個條件:一、要遠離與菩提門相違背的叁種法。二、要知道叁種順菩提門的法。是那叁種?一、要依照智慧門,不追求自我的快樂,以便遠離對自己色身的貪愛。二、要依照慈悲門,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以便遠離不想使衆生得安樂的心。叁、要依照方便門,起憐愍一切衆生的心,以便遠離只恭敬供養自己的身心。以上就是遠離叁種違背菩提門的法。順菩提門是說,菩薩遠離了這叁種菩提門相違法之後,就會獲得叁種隨順菩提門的法,是那叁種?一、無染清淨心,就是不是爲了自己而追求諸快樂,因爲菩提是無有染汙的清淨處。如果爲了自身來追求快樂,就違背了菩提門,所以無染汙的清淨心是隨順菩提門的。
二、安清淨心,就是要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因爲菩提是安穩一切衆生的清淨處。如果不起要替一切衆生拔除生死痛苦的心,就違背了菩提,所以拔除一切衆生的痛苦是隨順菩提門。
叁、樂清淨心,爲了要使一切的衆生獲得大菩提,所以要攝取衆生往生極樂國。菩提是畢竟恒常快樂之處,因此,如果不能使一切衆生獲得畢竟常樂的話,就違背了菩提門。而畢竟常樂從何而獲得呢?必須要從大義門得。所謂大義門,就是在安樂世界所證得的佛果。所以必須要使衆生一心一意,發願求生極樂世界,這樣才能使他們早日與無上菩提相會。
第二、說明破除邪知見,分九部分來講:第一、破除大乘無相的邪知見。第二、融會貫通菩薩貪愛及知見的大悲心。第叁、破除執著心外無法的邪知見。第四、破除願生穢土而不願往生淨土的邪知見。
第五、破除以爲往生淨土者,會耽著歡樂。第六、破除認爲求生淨土是小乘的說法。
第七、破除勸人求生兜率,不求生淨土的說法。第八、融會貫通求生十方淨土,不如往生西方淨土的說法。第九、說明特別的含意。
第一、破除大乘無相的邪說,分二部分講:一、總就此語的起因說明,以便使後代的學者,明白是非,去除邪知見,歸向正知見。二、以正法廣泛破除執著之處。
一、總就起因說明。大乘是深奧的佛法寶藏,其中的名字義理猶如塵沙般多,所以涅槃經說:“一個名字含有無量的義理,一個義理含有無量的名字。”必須要仔細的、廣泛的閱讀諸經論,才能夠曉得它的宗旨,不同于小乘法及世俗的書籍,義理全在表面的文字上。
爲何要如此破法呢?因爲淨土的道理幽微而空寂,經論中的說法有的隱沒,有的明顯,以致于使得人們以凡情做種種的猜測。爲了怕逢迎順人的谄媚語,使得衆盲人偏執,使得無知者頭昏腦脹,而妨礙了衆人的往生,因此現在姑且舉幾個例子,來一一加以破除。
第一、破除大乘無相的邪知見。
問:有人說,大乘法是沒有形相的,所以不要分別這裏或那裏,如果發願求生淨土的話,就是取著形相,反而增加束縛的煩惱,因此何必求往生呢?
答:這種說法是不對的,爲什麼?因爲一切諸佛說法,都要具備二種因緣:一、依照法性的真實理體而言。二、必須要隨順真谛及俗谛而言。說大乘法不要有分別的念頭,是只依法性來說的,但卻毀謗說不需要求往生,這樣就沒有隨順真俗二谛之理,如此的知見,屬于斷滅空。
所以無上依經中,佛陀告訴阿難說:“一切的衆生,如果起有我的知見如須彌山那麼高大,我也不怕,爲什麼?因爲這種人雖然尚未能立刻出離生死,但卻能不破壞有因有果的觀念,而不會失去果報。然而如果有人起空無的知見,即使如芥子般微小,我都不容許,爲什麼?因爲這種知見會破壞因果的道理,而墮入惡道之中,未來此人投生的地方,一定是違背我的教化的。”
現在要勸告行者,理體上雖然是無有往生的,然而真俗二谛的道理,並非是一切都不求而能往生的。所以維摩經說:“雖然觀諸佛國土及衆生都是空無的,然而仍然恒常修行以成就淨土,且教化諸衆生。”維摩經又說:“雖然修行無所造作,然而卻能示現所受之身,這就是菩薩的修行。雖然修行無有起造,然而卻能起造一切的善行,這就是菩薩的修行。”以上就是真實的證明。
問:現在有些人,修行所謂的大…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