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地種墨。佛言:“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爲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複過是數。今日衆生,乃是彼時十六王子座下,曾受教法。”是故經雲:“以是本因緣,爲說法華經。”涅槃經複雲:“一是王子,一是貧人,如是二人,互相往反。”言王子者,今日釋迦如來,乃是彼時第十六王子也。言貧人者,今日衆生等是。
第四問曰:此等衆生,既雲流轉多劫,然叁界之中,何趣受身爲多?
答曰:雖言流轉,然于叁惡道中,受身偏多。如經說雲:“于虛空中,量取方圓八肘,從地至于色究竟天。于此量內,所有可見衆生,即多于叁千大千世界人天之身。”故知惡道身多,何故如此?但惡法易起,善心難生故也。
今時但看現在衆生,若得富貴,唯事放逸破戒,天中即複著樂者多。是故經雲:“衆生等是流轉,恒叁惡道爲常家。”人天暫來即去,名爲客舍故也。
依大莊嚴論,勸一切衆生,常須系念現前,偈雲:“盛年無患時,懈怠不精進,貪營衆事務,不修施戒禅,臨爲死所吞,方悔求修善。智者應觀察,除斷五欲想。精勤習心者,終時無悔恨。心意既專至,無有錯亂念。智者勤攝心,臨終意不散。不習心專至,臨終必散亂。心若散亂時,如調馬用硙。若其鬥戰時,回旋不直行。”
第五又問曰:一切衆生皆有佛性,遠劫以來應值多佛,何因至今,仍自輪回生死,不出火宅?
答曰:依大乘聖教,良由不得二種勝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爲二?一謂聖道,二謂往生淨土。其聖道一種,今時難證。一由去大聖遙遠,二由理深解微。
是故大集月藏經雲:“我末法時中,億億衆生起行修道,未有一人得者。”當今末法,現是五濁惡世,唯有淨土一門,可通入路。
是故大經雲:“若有衆生,縱令一生造惡,臨命終時,十念相續,稱我名字,若不生者,不取正覺。”
又複一切衆生都不自量,若據大乘,真如實相第一義空曾未措心。若論小乘,修入見谛修道,乃至那含羅漢,斷五下,除五上,無問道俗,未有其分。縱有人天果報,皆爲五戒十善能招此報,然持得者甚希。若論起惡造罪,何異暴風駃雨。是以諸佛大慈,勸歸淨土。縱使一形造惡,但能系意專精,常能念佛,一切諸障自然消除,定得往生。何不思量,都無去心也?
自下第四、引聖教證成,勸信求生者。
依觀佛叁昧經雲,爾時會中,有財首菩薩白佛言,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劫時,有佛出世,亦名釋迦牟尼佛。彼佛滅後,有一王子,名曰金幢,憍慢邪見,不信正法。有知識比丘,名定自在,告王子言:“世有佛像,極爲可愛,可暫入塔,觀佛形像。”時彼王子,從善友語,入塔觀像。見像相好,白言比丘:“佛像端嚴,猶尚如此,況佛真身。”比丘告言:“王子今見佛像,不能禮者,當稱南無佛。”還宮系念,念塔中像,即于後夜,夢見佛像。心大歡喜,舍離邪見,歸依叁寶。
隨壽命終,由前入塔稱佛功德,即得值遇九百億那由他佛。于諸佛所,常勤精進,恒得甚深念佛叁昧。念佛叁昧力故,諸佛現前,皆與授記。從是以來,百萬阿僧祇劫,不墮惡道。乃至今日,獲得首楞嚴叁昧。爾時王子者,今我財首是也。
爾時會中,即有十方諸大菩薩,其數無量,各說本緣,皆依念佛得。
佛告阿難:“此觀佛叁昧,是一切衆生犯罪者藥,破戒者護,失道者導,盲冥者眼,愚癡者慧,黑闇者燈。煩惱賊中大勇猛將,諸佛世尊之所遊戲,首楞嚴等諸大叁昧始出生處。”
佛告阿難:“汝今善持,慎勿忘失。過去、未來、現在,叁世諸佛,皆說如是念佛叁昧。我與十方諸佛及賢劫千佛,從初發心,皆因念佛叁昧力故,得一切種智。”又如目連所問經,佛告目連:“譬如萬川長流,有浮草木,前不顧後,後不顧前,都會大海。世間亦爾,雖有豪貴,富樂自在,悉不得免生老病死。只由不信佛經,後世爲人,更甚困劇,不能得生千佛國土。
“是故我說,無量壽佛國,易往易取。而人不能修行往生,反事九十五種邪道,我說是人名無眼人,名無耳人。”
經教既爾,何不舍難,依易行道矣。(安樂集卷上終)
第叁大門譯:
第叁大門中,分四部分來說明。
第一、分辨難行道及易行道。第二、說明時間劫數的長短不同之處。第叁、說明從無始劫以來,衆生在叁界五道之中,由于造了善業及惡業,而受到苦報及樂報,于是不停的輪回,不停的受生。第四、引用佛經證明修成的例子,勸後代的人相信而求往生。
第一、分辨難行道及易行道,分二部分來說,一、說明難行道及易行道。二、回答問題。我自己既然身居叁界火宅之中,想來實在很害怕,只有仰仗佛陀以叁種車子來招呼安慰。然而羊車與鹿車的運載,只是權宜的暫時休息而已,並未抵達目的地,因此被佛陀诃責爲執著邪見,以致于障礙向上求得菩提。即使後來回小向大,仍叫做走迂回之路。如果直接就攀登大車的話,也是一條途徑,不過就怕現在只能證到仍會退步的果位,危險的路徑還遙遠得很,而自己的功德又尚未成立,因此很難前進到不退位之地步。所以龍樹菩薩說,求不退位有二條道路,一條是難以行走的道路,一條是容易行走的道路。難行道是指,在五濁惡世,沒有佛出世的時候,求不退位是很難的。困難的地方,大略說來有五種,就是:一、和外道相親近,而亂了菩薩的修行法。二、聲聞自利的修法,障礙了大慈悲心。叁、沒有羞恥心的惡人,破壞別人殊勝的功德。四、所有的人類和諸天,顛倒善業果報,破壞人們修梵行。五、只有自力修行,沒有他力的扶持。像這類的事情,到處都是,譬如走陸路,步行是很辛苦的,所以說是難行道。所謂易行道是說,以信佛的因緣,發願往生淨土,于是就生起菩提心,造立功德,修諸善行。由于佛陀的願力加持,所以就能往生淨土。往生之後,由于佛力的住持,于是就得以進入大乘的正定聚。所謂正定聚,就是阿毗跋致的不退果位。這就譬如走水路,坐船是很快樂的事,所以叫做易行道。
問:證菩提既然是相同的一件事,那麼修行的因也應該相同才是。因此,爲何在娑婆世界修因以求佛果,叫做難行道,而往生淨土求大菩提,才叫做易行道?
答:諸大乘經所說的一切修行法門,全都有自力與他力,自攝與他攝的分別。什麼叫做自力?譬如有人,害怕生死的苦果,于是就發心出家,修行禅定而發了神通,于是就能夠遊行四天下,這就叫做自力。什麼叫做他力?譬如拙劣的人,以自身的力量,都騎不上驢背。如果靠轉輪王的輪寶,他就能在天空飛行,也能遊行四天下,這是靠轉輪王的威力,所以叫做他力。衆生也是如此,在此娑婆世界起菩提心開始修行,發願往生淨土,這就是自力。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就以光臺來迎接衆生,于是衆生就能往生,這就叫做他力。所以無量壽經說:“十方世界的人類和諸天,想要生到我的國土,全都是以阿彌陀佛的大願業力作爲增上緣的。”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四十八願就是虛假的。所以說,諸位後學之人啊,既然有他力可以借助,就千萬不要自己局限在自己的能力之內,最後落得仍在叁界火宅之中。
第二、說明劫數時間的長遠。大智度論說,劫有叁種,就是小劫、中劫和大劫。譬如方廣四十裏的城,城內裝滿了芥子,有一個長壽天的天子,每叁年來拿一粒芥子,直到把芥子拿光,叫做一小劫。有方廣八十裏的城,城內裝滿了芥子,長壽天的一位天子,每叁年來拿一粒芥子,直到把芥子拿光,叫做一中劫。有方廣一百二十裏的城,城內裝滿了芥子,和前面一樣,把芥子拿光,才叫做一大劫。或有方廣八十裏的石頭,一位長壽天的天子,每叁年來用天衣把石頭拂一下,此天衣的重量只有叁铢,直到把石頭拂磨盡了,才叫做一中劫。至于石頭的大小,可比照前面小劫和大劫的情形,這裏就不再多說了。
第叁門中分五部分來講:第一、說明從無始劫來,衆生不停的輪回,受了數不盡的色身。大智度論說,在人間投胎時,有時以姓張的身份死亡,然後投胎到姓王的人家。後來又以姓王的身份死亡,而投胎到李家。如此在閻浮提界之中,或投胎在同一家,或投胎到別家。有時候在南閻浮提死亡,而生到西拘耶尼。其他叁天下的人,投胎的情形,和閻浮提人一樣。
在四天下死亡的人,投生到四天王天的情形也如此。有的在四天王天死,而生到忉利天。有的在忉利天死,而生到上面的四層天,也是如此。色界有十八層天,無色界有四層天。在這一天界死亡之後,生到另一層天界,每一層天的投生也都如此。也有的在色界天死亡之後,生到阿鼻地獄。在阿鼻地獄死了之後,生到其余罪比較輕的地獄。在罪比較輕的地獄死了之後,生到畜生中。在畜生身死了之後,生到餓鬼道中。在餓鬼道死了之後,或許會生到人間或天上。衆生就如此的在六道中輪回,受到痛苦和快樂的二種果報,就這樣不停的生生死死。胎生的情形是如此,其余的卵生、濕生、化生也是如此。所以正法念處經說,菩薩化生告訴諸天衆說:“凡夫在此投胎百千生,都耽著快樂的日子,很放縱而不修行,不知不覺間,過去世所積的福報就享盡了,于是又墮落到叁惡道去受衆多的痛苦。”涅槃經說:“這個身體是痛苦所積聚而成的,全身都不清淨,又被煩惱緊緊束縛住,還會長出毒瘡來,根本就沒有什麼益處可言,即使是諸天的色身,也是如此。”所以涅槃經又說:“勸告衆生要修行,不要放逸,爲什麼?因爲放逸是衆惡業的根本。而不放逸,是衆善業的源頭。猶如日月的光明,是所有光明中最亮的。不放逸也是如此,是諸善法中最高無上的。也猶如須彌山王,在諸山之中,是最高無上的。不放逸也是如此,是諸善法中最高無上的。爲什麼?因爲一切的惡法,都是由于放逸而發生的,而一切的善法,是以不放逸作爲根本。”
第二個問題:雖然說無始劫來,衆生就不停的在六道中輪回,不過不知道一劫之中,到底要受身多少次?
答:涅…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