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P19

  ..續本文上一頁言,所以日月星辰,二十八宿西行者,一切諸天人民,盡共稽首阿彌陀佛。是以日月星辰,皆悉傾心向彼,故西流也。

  第二、辨經住滅者,謂釋迦牟尼佛,一代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衆生滅盡,諸經悉滅,如來悲哀,痛燒衆生,特留此經,止住百年。以斯文證,故知彼國雖是淨土,然體通上下,知相無相,當生上位。凡夫火宅,一向乘相往生也。

  第六大門譯:

  第六大門中,分叁部分來說明。第一、比較十方的淨土。第二、就義理來推論。第叁、辨別經典上所說,佛住世與滅度之事。

  第一、比較十方的淨土,分叁部分來講。

  一、隨願往生經上說,十方世界的佛國,全都莊嚴清淨,行者可以隨自己的意願往生。雖然如此,但這些淨土都比不上西方無量壽國,爲什麼?因爲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他們最初發菩提心時,都是在娑婆世界發的,所以他們對娑婆世界的衆生,特別有緣,因此釋迦牟尼佛處處贊歎極樂世界,勸大家要歸向往生。

  二、無量壽經中,法藏菩薩修因的時候,在世饒王佛處,發了弘大的誓願,要成就淨土,所以想參考其他的淨土。于是世饒王佛就爲他說了二百一十億個諸佛的國土,其中諸天及人類的善惡根器,國土是精致的,或是粗劣的,全都現出來給他看。結果法藏菩薩發願要成立西方淨土以證成佛果,就是現在在西方的極樂世界,這是第二個證明。

  叁、觀無量壽佛經中,韋提夫人也要求看諸佛的淨土,于是釋迦如來的光明蓮花臺上,就爲她現出了十方世界的一切淨土,韋提夫人向佛陀說:“這些佛國土,雖然都清淨,也都有光明,不過我樂于生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那裏。”這是第叁個證明,所以知道淨土中,安樂世界最殊勝。第二、就義理來推論。

  問:爲什麼要面向西邊,禅坐、禮拜、念佛及觀想?

  答:閻浮提的人說,日出的地方叫做出生,日沒的地方叫做死亡。由于西邊是死亡之地,神識會往西邊去,有協助的方便,所以法藏菩薩發願在西方成佛,以悲心來接引衆生。禅坐、觀想、禮拜、稱念等,面向阿彌陀佛的方向,是隨順世間的禮儀。如果是聖人的話,可以獲得自在的飛行果報,根本就用不著去分辨方向。不過凡夫俗子的身心所向之處,如果不向西方,而向其他方向的話,往生西方可就困難了。所以大智度論說,有一位比丘,生前讀誦阿彌陀經,並念般若波羅蜜經,臨終時,他告訴弟子說:“阿彌陀佛和諸聖衆,現在在我的眼前出現。”于是他就合掌歸依佛,不久就命終了。他的弟子用火葬法,焚燒他的屍體,全身都燒完之後,灰燼中舌根卻沒有燒掉,而且和活著時一樣。于是弟子就把舌根收藏起來,並起了一個塔來供養此舌根。龍樹菩薩解釋說,由于比丘讀誦阿彌陀經的緣故,所以臨終阿彌陀佛親自來迎接。由于念般若波羅蜜經的緣故,所以舌根不壞。從此經文得證,可以知道一切的修行及善業,只要能夠回向,沒有不能往生的。

  所以須彌四域經中說,天地初開的時候,沒有日月及星辰,縱然諸天到人間來,也只是用脖子的光來照明。當時地上的人民因此而感到苦惱,于是阿彌陀佛就派遣二位菩薩下來,一位叫寶應聲,一位叫寶吉祥,他們就是伏犧和女娲。這二位菩薩商量的結果,決定拿色界第七層天的七寶,到人間來造日月星辰及二十八星宿,以照明天下,定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

  當時二位菩薩都說,日月星辰,二十八星宿,全都向西方走,是代表一切的諸天及人類,全都向阿彌陀佛頂禮的意思。所以日月星辰,全都心向極樂世界的教主,因此它們全都向西而流逝。第叁、辨別經典上所說,佛住世與滅度之事。經上說,釋迦牟尼佛的一代時教,正法時期有五百年,像法時期有一千年,末法時期有一萬年。然後衆生就沒有了,諸經也沒有了,因此如來悲愍被痛苦所焚燒的衆生,于是特別將無量壽經,多留在世上一百年。由此經文證知,極樂世界雖然是淨土,不過它的本體是上下徹通的,只要知道一切的形相就是沒有形相,就能夠上品往生。在叁界火宅中的凡夫,向來就是以有形相而往生的。

  (4)第七大門

  第七大門本文:

  第七大門中,有兩番料簡。第一門中,此彼取相,料簡縛脫。第二、次明此彼修道,用功輕重,而獲報真僞,故勸向彼。第一、此彼取相,料簡縛脫者。若取西方淨相,疾得解脫,純受極樂,智眼開朗。若取此方穢相,唯有妄樂,癡盲厄縛憂怖。

  問曰:依大乘諸經,皆雲無相乃是出離要道,執相拘礙,不免塵累。今勸衆生舍穢忻淨,是義雲何?

  答曰:此義不類,何者?凡相有二種,一者、于五塵欲境,妄愛貪染,隨境執著,此等是相,名之爲縛。二者、愛佛功德,願生淨土,雖言是相,名爲解脫,何以得知?如十地經雲,初地菩薩尚自別觀二谛,勵心作意,先依相求,終則無相,以漸增進,體大菩提。盡七地終心,相心始息。入其八地,絕于相求,方名無功用也。是故論雲:“七地以還,惡貪爲障,善貪爲治。八地已上,善貪爲障,無貪爲治。”況今願生淨土,現是外凡,所修善根,皆從愛佛功德生,豈是縛也?

  故涅槃經雲:“一切衆生有二種愛,一者善愛,二者不善愛。不善愛者,唯愚求之。善法愛者,諸菩薩求。”是故淨土論雲:“觀佛國土清淨味,攝受衆生大乘味,類事起行願取佛土味,畢竟住持不虛作味,有如是等無量佛道味。”故雖是取相,非當執縛也。又彼淨土所言相者,即是無漏相、實相相也。第二段中,明此彼修道,用功輕重,而獲報真僞者。若欲發心歸西者,單用少時禮觀念等,隨壽長短,臨命終時,光臺迎接,迅至彼方,位階不退。是故大經雲:“十方人天,來生我國,若不畢至滅度,更有退轉者,不取正覺。”

  此方多時,具修施戒忍進定慧,未滿一萬劫已來,恒未免火宅,顛倒墜墮,故名用功至重,獲報僞也。大經複雲:“生我國者,橫截五惡趣。”今此約對彌陀淨刹,娑婆五道,齊名惡趣。地獄餓鬼畜生,純惡所歸,名爲惡趣。娑婆人天雜業所向,亦名惡趣。若依此方修治斷除,先斷見惑,離叁塗因,滅叁塗果。後斷修惑,離人天因,絕人天果。此皆漸次斷除,不名橫截。若得往生彌陀淨國,娑婆五道,一時頓舍,故名橫截五惡趣者,截其果也。惡趣自然閉者,閉其因也,此明所離。

  升道無窮極者,彰其所得。若能作意,回願向西,上盡一形,下至十念,無不皆往。

  一到彼國,即入正定聚,與此修道一萬劫齊功也。

  第七大門譯:

  第七大門中,分二部分來講。第一、說明娑婆世界與西方淨土,束縛與解脫的情形。第二、說明這裏和那裏,修道用功的多寡,及所獲果報的真假,因此而勸大家往生那裏。第一、說明這裏和那裏,束縛及解脫的不同。如果在西方淨土的話,由于純粹是清淨之相,所以很快就能獲得解脫,只享受至極的快樂,智慧之眼得以張開,朗朗明見。如果在此娑婆世界,由于是充滿穢濁之相,所以只有虛妄的快樂,及愚癡、盲目、困厄、束縛、憂愁、恐怖。

  問:大乘諸經都說,無有形相才是出離生死的要道,執著形相會有所拘束及障礙,因而免不了塵勞之累。而你現在勸衆生舍棄汙穢而欣悅清淨,是什麼意思呢?

  答:這兩種情形是不同的,爲什麼?形相有二種,一種是對于五欲的塵境,産生虛妄的貪愛汙染,隨著境界而起執著之心,這種情形,就叫做束縛。一種是愛樂佛的功德,發願要往生淨土,雖然說這是一種形相,但卻叫做解脫,何以知道?譬如十地經上說,證初地的菩薩,都還要分別觀察真谛與俗谛,集中心意在形相上探求,最後才達到無相的地步,用這種漸漸增進的方法,體悟大菩提的境界。一直證到七地的末後之心,有相的心才會止息。進入八地之後,才不再在相上探求,這時才叫做不再用功而功用自現。

  所以十地論上說:“七地以前,惡的貪心是障礙,要以善的貪心來對治。八地以上,善的貪心是障礙,要以無貪之心來對治。”何況現今發願往生淨土的人,都是凡夫,他們所修的善根,全都是從愛樂阿彌陀佛的功德而生的,怎麼會是束縛呢?

  所以涅槃經說:“一切衆生都有二種愛,一種是善法的愛樂,一種是不善法的愛樂。不善法的愛樂,是愚蠢的人所追求的,善法的愛樂,是菩薩所追求的。”因此淨土論說:“觀察佛國土叫做清淨之味,攝受衆生叫做大乘之味,起心修行相類似之事叫做發願成就佛國土之味,畢竟能住持叫做不虛假造作之味,有如此等等無量的成佛道之味。”所以雖然是取相,但卻不是執著束縛。而西方淨土所說的相,就是無漏之相、實相之相。

  第二、說明這裏和那裏,在修道上用功的輕和重,所獲得果報的真和假。如果想發心歸向淨土的話,只要花很少的時間禮拜、觀想、稱念彌陀佛,隨著各人壽命的長短,臨終之時,發光的蓮花臺就會來迎接行者,很快的就到極樂世界,馬上就證入不退的果位。所以無量壽經說:“十方世界的人類和諸天,只要生到我的國土,如果不證到究竟滅度,而還會退轉的話,我就不取證無上正等正覺的地位。”

  在這裏,要經過長久的時間,具足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如果不滿一萬劫的話,仍然免不了叁界火宅,顛倒墮落的受生,所以說用功很重,卻獲得虛假的果報。

  無量壽經又說:“生到我國土的衆生,一下子就橫把五惡道生死輪回給截斷了。”這是相對于彌陀的淨土,而把娑婆世界的五道,統統叫做惡趣。地獄、餓鬼、畜生,這叁道純粹是造惡業的歸向,所以叫做惡趣,而娑婆世界的人道和天道,是善惡雜業的歸向,所以也叫做惡趣。如果在這裏修行,以對治斷除煩惱的話,首先要斷除見惑,以脫離叁惡道之因,息滅叁惡道之果報。之後,再斷修惑,以脫離人天之因,斷絕人天之果報。這都是漸漸次第的斷除,不叫做橫加以截斷。如果能夠往生彌陀淨土的話,娑婆世界的五道,一下子就能頓然舍棄,所以叫做橫截五惡趣,就…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見聞錄白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