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念佛,以消除舊有罪業之時,千萬不可以起煩躁的心,而怨天尤人,說因果是假的,佛法不靈。要知道我們從無始劫以來,所造做的惡業,有無量無邊之多。華嚴經上說:“假使衆生所造作的惡業有形相的話,連十方世界的虛空,都容受不了。”所以怎能夠以這種漫不經心的修持,就以爲能消得盡呢?
因此釋迦牟尼佛及阿彌陀佛,這兩位佛國土的教主,痛念衆生沒有能力斷除迷惑,于是特別開示仰仗佛的慈悲力,帶業往生的淨土法門。他們的大慈大悲,就算是天地和父母,比起來就像一粒沙與恒河沙數之對比般。因此衆生只要發慚愧心,發忏悔心,就能夠蒙受到佛的加被,罪業自然能消除,身心自然能安穩。若是病苦得厲害,無法忍受的話,就應當在早晚課念佛回向之外,再專心的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只要聽到求救的聲音,就會在塵世中現身,以救衆生出離苦惱。人們在危急的時候,如果能夠念觀音、拜觀音的話,不會沒有感應,一定會立刻獲得保佑,得以脫離苦惱,得到安樂的。念佛法門,是最簡單最容易,最廣博最偉大的方法。不過必須要虔誠懇切到了極點,才能夠感應道交,這輩子立刻獲得真實的利益。若是懶惰懈怠,毫無敬畏之心,雖然種了得度的遠因,然而亵渎傲慢的罪過,卻不堪設想。即使下輩子生天或生人間,也一定不能往生淨土。
對于佛像,一定要當成是真佛來看待,不可以當做紙墨的圖畫而已。面對佛經及佛像時,應當要像忠臣侍奉聖主般,猶如孝子讀父母遺囑般。能夠如此,則沒有業障不能消除,沒有福慧而不具足的了。現在學佛的士大夫很多,不過他們都只是閱讀經文以了解意義,做爲口舌上的賣弄,博取大通家的名稱而已。至于說能恭敬虔誠,依經教來修行的,實在難得其人。我經常說,想要獲得佛法的真實利益,必須要恭敬。有一分恭敬,就能消除一分的罪業,增加一分的福德智慧。有十分的恭敬,就能消除十分的罪業,增加十分的福德智慧。
若是沒有恭敬心,甚至還亵渎傲慢的,則罪業愈增愈多,而福德智慧愈減愈少,真是悲哀啊。你如果和知交們見面,能苦口婆心的把這道理告訴他們,就是最大的法布施了。
淨土法門如果信得過,再好不過。若是自己的智慧所限,無法透徹了解此法門,則只要相信諸佛及諸祖師的誠實之言就可以,千萬不可以有一絲懷疑的心。懷疑的話就和佛互相背對,那麼臨終時一定很難和佛感應道交的。古人說:“淨土法門,只有諸佛彼此之間,才能夠究竟了知。登地菩薩對此之所知,連很少都說不上。”連登地的大士,都無法全部知道,而凡夫俗子,又怎能胡亂猜測呢。
如果你想要研究淨土法門,應當要看淨土十要,這本書是蕅益大師在淨土諸書中,摘錄其中的精華而集成的。以契合現代人的根基而言,此書實在是第一。第一篇的彌陀要解,是自從釋迦牟尼佛說這部經以來,不管是天竺或我國,都是絕無僅有的注解。你要特別遵守書中所言,不可以忽略。現在的聰明人,雖然學佛法,但因爲沒有親近真有慧眼的善知識,所以都專門注重理性,而廢棄事相上的修行及因果的道理。由于他們廢棄事修及因果,結果連理性也都沒有了。
所以往往有些才華高的人,寫出來的文字連鬼神都驚歎,然而探究他們的行爲,卻和世俗一般無知無識的人沒有兩樣,病根就在于他們廢棄事修及因果之故。結果使得上等有智慧的人對他們只能心生憐愍,而下等的愚蠢之輩,就學他們胡作非爲。這就是所謂的以身之所行來毀謗佛法,罪過是無量無邊的。
法苑珠林這本書,詳細的談因果,理體與事相都具備。書中講述因果報應的事迹,曆曆分明,使人閱後不禁不寒而栗,縱然在黑暗的室內及無人知道的情況下,也都能夠如同面對諸佛及天地鬼神,而不敢稍微有一點邪惡的念頭。
因此,上中下等的根器,都能夠蒙受利益,一定不至于認錯路,而致于執著理體而廢棄事修,産生偏邪狂妄的弊病。夢東祖師說:“善于談說心性的人,一定不舍棄因果。而深信因果的人,最終一定會明白心性,這是必然的道理。”
夢東祖師這句話,是千萬年也不可消除的至理名言,也是只有狂妄智慧者的頂門針。這本書各流通處都有,最好請來閱讀,看了以後自會知道所獲得的利益,最好也告訴各位好朋友都要看。令弟去年秋天曾到普陀山來,我也勉勵他要對佛法恭敬,但不知道他是否認同我的話
複鄧伯誠居是書二本文
複鄧伯誠居是書二本文:接手書,讀之令人心神暢悅。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孔子年將七十,尚欲天假之年,卒以學易,以祈乎無大過。聖賢之學,未有不在起心動念處究竟者。近世儒者,唯學詞章,正心誠意,置之不講。雖日讀聖賢書,了不知聖賢垂書訓世之意。而口之所言,身之所行,與聖賢所言所行,若明暗之不相和,方圓之不相入,遑問究及于隱微幾希之間哉。佛經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斷盡無明,圓成佛道。雖位至等覺如彌勒菩薩,尚于二六時中,禮十方諸佛,以期無明淨盡,圓證法身,況其下焉者乎。
而博地凡夫通身業力,不生慚愧,不修忏悔。雖一念心性,與佛平等。由煩惱惡業障蔽心源,不能顯現。譬如大圓寶鏡,經劫蒙塵,不但了無光明,即銅體亦不顯現。若知即此全體塵垢之鏡,具有照天照地之光。用力磨砻,日複一日,積功不已,銅質自露。又複加功,光明漸發。光明雖發,磨砻更切。力極功純,垢盡明複,照天照地,爲世至寶。須知此光,鏡本具足,非從磨得。若非本具,從磨得者,磨磚磨石,亦應發光。又須知此光,鏡雖本具,不磨則永無發光之日。
衆生心性亦複如是,雖則與佛平等,若不改惡修善,背塵合覺,性具功德,永不能發。以本具佛性之心識,造長劫沈淪之業苦。猶如暗室觸寶,不但不得受用,反致受其損傷,可哀也已。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于在家人分上,更爲親切。以在家人身在世網,事務多端。攝心參禅及靜室誦經等,或勢不能爲,或力不暇及。唯念佛一法,最爲方便。早晚于佛前,隨分隨力,禮拜持念,回向發願,除此之外,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一切時,一切處,皆好念。
但于潔淨處,恭敬時,或出聲,或默念皆可。若至不潔淨處(如登廁等),或不恭敬時(如睡眠洗浴等),但宜默念,不宜出聲,非此時處不可念也。睡出聲念,不但不恭敬,又且傷氣,久則成病。默念功德與常時一樣,所謂念茲在茲,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也。居士既能發露忏悔,于淨土法門,最易相應,所謂心淨則佛土淨也。然既知非,又肯發露忏悔,必須改過遷善。若不改過遷善,則所謂忏悔者,仍是空談,不得實益。至謂欲心不貪外事,專念佛。不能專,要他專,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無奇特奧妙法則,但將一個死字,貼到額顱上,挂到眉毛上。
心常念曰,我某人從無始來,直至今生,所作惡業,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聞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氣不來,定向地獄镬湯爐炭劍樹刀山裏受苦,不知經幾多劫。縱出地獄,複墮餓鬼,腹大如海,咽細如針,長劫饑虛,喉中火然,不聞漿水之名,難得暫時之飽。從餓鬼出,複爲畜生,或供人騎乘,或充人庖廚。縱得爲人,愚癡無知,以造業爲德能,以修善爲桎梏,不數十年,又複墮落。經塵點劫,輪回六道,雖欲出離,末由也已。
能如是念,如上所求,當下成辦。所以張善和、張鍾馗,臨終地獄相現,念佛數聲,即親見佛來接引往生。如是利益,一代時教,百千萬億法門之所無者。吾常曰,九界衆生離此法,上不能圓成佛道,十方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利群萌者,此之謂也。果能生死心切,信得及,不生一念疑惑之心,則雖未出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未生極樂,即是極樂之嘉賓。見賢思齊,當仁不讓,豈肯因循怠忽,以致一錯而成永錯乎哉?有血性漢子,斷斷不肯生作行肉走屍,死與草木同腐矣,勉旃勉旃。
又念佛固貴專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營謀,妄希富樂,實所不應。至于分內所當爲者,亦須勉力爲之,非必屏棄一切,方爲修行也。若屏棄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養則可,否則便與孝道相背,雖曰修行,實違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須以淨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高預海會,親炙彌陀,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則化功歸己,而親與自己之蓮品,更當高增位次矣。詩雲:“孝子不匮,永錫爾類。”欲孝其親者,宜深思而力行之。
複鄧伯誠居是書二譯:
接到你的信,讀了之後覺得心神暢快。蘧伯玉將近五十歲時,能夠知道自己四十九年來的過失。孔子快要七十歲時,還希望老天爺多讓他活幾年,好來學易經,以免犯大的過失。儒家的聖賢之學,沒有不在起心動念的地方下工夫的。然而近代的儒者,只知道學詩詞文章,對于正心誠意的事,完全不講究。因此他們雖然每天都在讀聖賢書,卻一點也不知道聖賢寫書訓導世人的用意。而他們口裏所說的,和身體所行的,與聖賢所說所行的,猶如光明與黑暗的不相融和,方形和圓形的不相切入,更不用提在微細處的修爲了。佛經教人們要經常忏悔,以便能夠把無明斷除幹淨,而成就圓滿的佛道。雖然彌勒菩薩都已經證到等覺的地位了,都還從早到晚,禮拜十方的諸佛,以期望把無明斷除幹淨,證得圓滿的法身,何況是在下位的衆生。
而博地凡夫通身都是罪業,卻絲毫不生慚愧心,不修忏悔法。雖然凡夫的一念心性,和諸佛是平等的,然而由于煩惱及惡業障礙遮蔽了心性之源,以致于真心不能顯現。譬如又大又圓的寶鏡,無始劫來沾滿了灰塵,不僅一點光明都沒有,連銅的鏡體都看不出來了。若是知道這個全體沾滿…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