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

  安乐集白话

  唐.道绰禅师撰

  凡夫居士译

  缘起

  前言

  复邓伯诚居是书一本文

  复邓伯诚居是书一译

  复邓伯诚居是书二本文

  复邓伯诚居是书二译

  卷上(1)第一大门本文

  卷上(1)第一大门译

  卷上(2)第二大门本文

  卷上(2)第二大门译

  卷上(3)第三大门本文

  卷上(3)第三大门译

  卷下(1)第四大门本文

  卷下(1)第四大门译

  卷下(2)第五大门本文

  卷下(2)第五大门译

  卷下(3)第六大门本文

  卷下(3)第六大门译

  卷下(4)第七大门本文

  卷下(4)第七大门译

  卷下(5)第八大门本文

  卷下(5)第八大门译

  卷下(6)第九大门本文

  卷下(6)第九大门译

  卷下(7)第十大门本文

  卷下(7)第十大门译

  卷下(8)第十一大门本文

  卷下(8)第十一大门译

  卷下(9)第十二大门本文

  卷下(9)第十二大门译

  缘起

  凡夫

  佛法浩瀚如海,博大精深,如何下手研读,实是一大问题。然而也不是问题,因为法法头头,皆能入门。只要从自己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再钻研下去,就能找到源头。

  虽然如此,佛典经论对初机者而言,实不易懂。因此本系列丛书,以把佛典经论及古大德注释,简单译成白话文为主,俾便利有心者阅读。文采原文与白话文对照方式刊出,一来希望读者能逐渐养成阅读原文之习惯,以便将来自己能更深入阅读经典,二来杜绝瞎造谣言之过,由于原文在此,不容妄以己意胡说,且如有说错之处,明眼人立即可知。本系列丛书大致分成因果、往生、高僧、杂著、感应、戒律、禅定、智慧、净土及经典等十大类。前五类适合一般未学佛及初学佛者阅读,后五类特为真修实证者作指南。诸佛之母为法,不知法何以成佛,因此愿所有阅此书者,均能早日自利利他,福慧圆满,是为缘起。

  中华民国八十五年元月十六日凡夫子于台湾汐止竹鹭溪精舍

  前言

  凡夫

  念佛法门是第一妙法,尤其适合在家众,因为随时随地都能修之故。然而虽然大家早也念,晚也念,但总得不到一心,所以印光大师在“复邓伯诚居士书”中,告诉我们专心念佛之法,就是要把死字贴到额头上,挂到眉毛上才行。唐朝的道绰禅师,原本讲敷涅槃经,后来到石壁的玄中寺,读了昙鸾碑之后,大有所感,从此以后,不再讲说涅槃经,而专门念佛,一生中讲了观无量寿佛经二百多遍。在这二卷“安乐集”中,他分十二大门,引用大乘经文,来劝大家相信净土法门,并求生净土。

  第一大门中,他引证大集经,说佛灭度二千五百年之后,众生只有求生净土,方能得度。第二大门中,说明往生者要发菩提心,且不能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因为能力不足之故。第三大门中,说明自力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难行道,仗佛力往生净土修行是易行道。第四大门中,说明诸经中的念佛三昧修法。第五大门中,说明修念佛三昧,能早日证得菩提。第六大门中,说明面向西方的理由。第七大门中,说明生西方就登不退位。第八大门中,说明释迦牟尼佛推荐阿弥陀佛,用心良苦。第九大门中,说明往生净土后,能得五通,并比较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的苦乐不同。第十大门中,说明回向的道理。第十一大门中,说明善知识的条件。第十二大门中,说明不信大乘经者的地狱果报。读后希望大家能对净土法门更有信心,更加精进,也劝别人同生极乐。

  民国八十七年四月二十三日凡夫于台北三芝山海云精舍

  复邓伯诚居是书一本文

  复邓伯诚居是书一本文:相晤已来,忽满六年,不但星霜更,即国历已非其旧,世相无常,诚可叹悼。接手书,知不废净业,洵足嘉美。而至身心不安之至,为境遇不嘉,致不安耶,抑或疾病缠绵,致不安耶?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乐天知命,随遇而安,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

  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只承天者宜顺受也。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

  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迷昧本心,永沦恶道,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也?

  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

  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念佛一法,乃至简至易,至广至大之法。必须恳切志诚之极,方能感应道交,即生亲获实益。若懒惰懈怠,毫无敬畏,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纵令得生人天,断难高预海会。

  至于佛像当作真佛看,不可作纸墨等看。对经像时,当如忠臣之奉圣主,孝子之读遗嘱。能如是,则无业障而不消,无福慧而不足矣。现今士大夫学佛者多,然率皆读其文,解其义,取其供给口头,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诚,依教修持者,诚为难得其人。

  余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无恭敬而致亵慢,则罪业愈增,而福慧愈减矣,哀哉。凡遇知交,当谆谆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净土法门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当仰信诸佛诸祖诚言,断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则与佛相背,临终定难感通矣。古人谓:“净土法门,唯佛与佛,乃能究尽。登地菩萨,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岂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断乎。

  若欲研究,当看净土十要,此书乃蕅益大师于净土诸书中,采其精华,妙契时机,最为第一。其开首弥陀要解,自佛说此经以来,为西天东土中,绝无而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今之聪明人,虽学佛法,以未亲近具眼善知识,率皆专重理性,拨弃事修及与因果。既拨事修因果,并理性而失之。

  所以每有才高等辈,词惊鬼神,究其行为,与市井无知无识者无异,其病根皆由拨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怜愍,下愚者依样妄为。所谓以身谤法,罪过无量。

  法苑珠林一书,详谈因果,理事并进。事迹报应,历历分明。阅之令人不寒而栗。纵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对佛天,不敢稍萌恶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断不至错认路头,执理废事,归于偏邪狂妄之弊。梦东所谓:“善谈心性者,必不弃离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终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势所必然也。梦东此语,乃千古不刊之至论,亦徒逞狂慧者之顶门针也。各流通处皆有,宜请而阅之,其利益当自知之,亦宜令一切知交阅之。令弟去秋复来山,亦曾以恭敬相勉,但未知伊以余言为是否也。

  复邓伯诚居是书一译:

  见面以来,已经满六年了,不仅年龄已更改,连国家的历法也都不用旧的了,世间现象的无常,实在可叹息哀悼啊。接到你的信,知道你并没有荒废修净土法门,实在很值得赞美。而你说身心不安之至,不知道是因为境遇不好而不安,还是因为被病折磨而不安呢?如果是境遇不好的话,就应当要做退一步想。要想世间胜过我的人固然很多,然而不如我的人也是不少。只要能够不遭遇饥饿与寒冷,又何必去羡慕大富大贵的人呢?如果能够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话,还能够把烦恼转变成菩提呢,因此又怎么不能把忧苦转变成安乐呢?

  如果是被疾病折磨的话,就应当要痛念身体就是痛苦的根本,要对身体产生极端厌离的心,更加要努力修净土法门,发誓要往生极乐世界。诸佛都把痛苦当成老师,因而最后成就佛道。我们也应当要把病苦当成良药,以速求出离生死之苦。要知道完全被束缚住的凡夫,如果没有贫穷及疾病等痛苦的话,就会天天在声色及名利场中,奔驰个不停。有谁肯在得意烜赫的时候,回过头来想想将来沉沦时的情景?孟子说:“因此上天将要把大任务降给此人承担时,一定会先使他的心志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疲劳,使他的身体饥饿,使他一无所有,并扰乱他的所作所为。之所以要使他心动,又要他能忍住性子,就是为了要增加他原先所达不到的能力。”所以我们可以知道,上天要成就人们时,多会以逆境来考验,而人们就应该以顺从的态度,来接受上天的考验。不过孟子所说的大任务,还只是人世间的官禄而已。光是如此,就必须要这么的忧心操劳,才能够不辜负上天的心意,何况我们以凡夫俗子的地位,而就想要向上承受佛的觉悟之道,向下化度法界的有情众生。

  要是不稍微藉著贫穷和生病之挫折的话,就会迷惑日日炽盛,而净业难以成就。由于对本具真心迷惑而一片黑暗,结果永远沉沦在恶道之中,生生世世都出脱不了。古大德所谓的:“如果不经过一番彻骨的寒冷,梅花又怎能有扑鼻的香味呢?”就是指这种情形。不过当我们立志发心…

《安乐集白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见闻录白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