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樂集白話
唐.道綽禅師撰
凡夫居士譯
緣起
前言
複鄧伯誠居是書一本文
複鄧伯誠居是書一譯
複鄧伯誠居是書二本文
複鄧伯誠居是書二譯
卷上(1)第一大門本文
卷上(1)第一大門譯
卷上(2)第二大門本文
卷上(2)第二大門譯
卷上(3)第叁大門本文
卷上(3)第叁大門譯
卷下(1)第四大門本文
卷下(1)第四大門譯
卷下(2)第五大門本文
卷下(2)第五大門譯
卷下(3)第六大門本文
卷下(3)第六大門譯
卷下(4)第七大門本文
卷下(4)第七大門譯
卷下(5)第八大門本文
卷下(5)第八大門譯
卷下(6)第九大門本文
卷下(6)第九大門譯
卷下(7)第十大門本文
卷下(7)第十大門譯
卷下(8)第十一大門本文
卷下(8)第十一大門譯
卷下(9)第十二大門本文
卷下(9)第十二大門譯
緣起
凡夫
佛法浩瀚如海,博大精深,如何下手研讀,實是一大問題。然而也不是問題,因爲法法頭頭,皆能入門。只要從自己感興趣的地方入手,再鑽研下去,就能找到源頭。
雖然如此,佛典經論對初機者而言,實不易懂。因此本系列叢書,以把佛典經論及古大德注釋,簡單譯成白話文爲主,俾便利有心者閱讀。文采原文與白話文對照方式刊出,一來希望讀者能逐漸養成閱讀原文之習慣,以便將來自己能更深入閱讀經典,二來杜絕瞎造謠言之過,由于原文在此,不容妄以己意胡說,且如有說錯之處,明眼人立即可知。本系列叢書大致分成因果、往生、高僧、雜著、感應、戒律、禅定、智慧、淨土及經典等十大類。前五類適合一般未學佛及初學佛者閱讀,後五類特爲真修實證者作指南。諸佛之母爲法,不知法何以成佛,因此願所有閱此書者,均能早日自利利他,福慧圓滿,是爲緣起。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元月十六日凡夫子于臺灣汐止竹鹭溪精舍
前言
凡夫
念佛法門是第一妙法,尤其適合在家衆,因爲隨時隨地都能修之故。然而雖然大家早也念,晚也念,但總得不到一心,所以印光大師在“複鄧伯誠居士書”中,告訴我們專心念佛之法,就是要把死字貼到額頭上,挂到眉毛上才行。唐朝的道綽禅師,原本講敷涅槃經,後來到石壁的玄中寺,讀了昙鸾碑之後,大有所感,從此以後,不再講說涅槃經,而專門念佛,一生中講了觀無量壽佛經二百多遍。在這二卷“安樂集”中,他分十二大門,引用大乘經文,來勸大家相信淨土法門,並求生淨土。
第一大門中,他引證大集經,說佛滅度二千五百年之後,衆生只有求生淨土,方能得度。第二大門中,說明往生者要發菩提心,且不能凡夫發心,即願在穢土拔濟衆生,因爲能力不足之故。第叁大門中,說明自力在娑婆世界修行是難行道,仗佛力往生淨土修行是易行道。第四大門中,說明諸經中的念佛叁昧修法。第五大門中,說明修念佛叁昧,能早日證得菩提。第六大門中,說明面向西方的理由。第七大門中,說明生西方就登不退位。第八大門中,說明釋迦牟尼佛推薦阿彌陀佛,用心良苦。第九大門中,說明往生淨土後,能得五通,並比較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的苦樂不同。第十大門中,說明回向的道理。第十一大門中,說明善知識的條件。第十二大門中,說明不信大乘經者的地獄果報。讀後希望大家能對淨土法門更有信心,更加精進,也勸別人同生極樂。
民國八十七年四月二十叁日凡夫于臺北叁芝山海雲精舍
複鄧伯誠居是書一本文
複鄧伯誠居是書一本文:相晤已來,忽滿六年,不但星霜更,即國曆已非其舊,世相無常,誠可歎悼。接手書,知不廢淨業,洵足嘉美。而至身心不安之至,爲境遇不嘉,致不安耶,抑或疾病纏綿,致不安耶?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複不少。但得不饑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爲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爲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爲藥,速求出離。
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于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于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沈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爲。
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只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
倘不稍藉挫折于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須知吾人自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謂:“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豈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盡也?
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痛念衆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門。其宏慈大悲,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發慚愧心,發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業消身安耳。
若病苦至劇,不能忍受者,當于朝暮念佛回向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觀音現身塵刹,尋聲救苦。人當危急之際,若能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垂慈佑,令脫苦惱而獲安樂也。念佛一法,乃至簡至易,至廣至大之法。必須懇切志誠之極,方能感應道交,即生親獲實益。若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種遠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設想者。縱令得生人天,斷難高預海會。
至于佛像當作真佛看,不可作紙墨等看。對經像時,當如忠臣之奉聖主,孝子之讀遺囑。能如是,則無業障而不消,無福慧而不足矣。現今士大夫學佛者多,然率皆讀其文,解其義,取其供給口頭,以博一通家之名而已。至于恭敬志誠,依教修持者,誠爲難得其人。
余常謂,欲得佛法實益,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一分罪業,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十分罪業,增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致亵慢,則罪業愈增,而福慧愈減矣,哀哉。凡遇知交,當諄諄以此意告之,乃莫大之法施也。淨土法門若信得及,何善如之。若己智有不了,即當仰信諸佛諸祖誠言,斷不可有一念疑心。疑則與佛相背,臨終定難感通矣。古人謂:“淨土法門,唯佛與佛,乃能究盡。登地菩薩,不能知其少分。”夫登地大士,尚不全知,豈可以博地凡夫,妄生臆斷乎。
若欲研究,當看淨土十要,此書乃蕅益大師于淨土諸書中,采其精華,妙契時機,最爲第一。其開首彌陀要解,自佛說此經以來,爲西天東土中,絕無而僅有之注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今之聰明人,雖學佛法,以未親近具眼善知識,率皆專重理性,撥棄事修及與因果。既撥事修因果,並理性而失之。
所以每有才高等輩,詞驚鬼神,究其行爲,與市井無知無識者無異,其病根皆由撥事修因果之所致也。俾上智者徒生憐愍,下愚者依樣妄爲。所謂以身謗法,罪過無量。
法苑珠林一書,詳談因果,理事並進。事迹報應,曆曆分明。閱之令人不寒而栗。縱在暗室屋漏,常如面對佛天,不敢稍萌惡念。上中下根,皆蒙利益,斷不至錯認路頭,執理廢事,歸于偏邪狂妄之弊。夢東所謂:“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夢東此語,乃千古不刊之至論,亦徒逞狂慧者之頂門針也。各流通處皆有,宜請而閱之,其利益當自知之,亦宜令一切知交閱之。令弟去秋複來山,亦曾以恭敬相勉,但未知伊以余言爲是否也。
複鄧伯誠居是書一譯:
見面以來,已經滿六年了,不僅年齡已更改,連國家的曆法也都不用舊的了,世間現象的無常,實在可歎息哀悼啊。接到你的信,知道你並沒有荒廢修淨土法門,實在很值得贊美。而你說身心不安之至,不知道是因爲境遇不好而不安,還是因爲被病折磨而不安呢?如果是境遇不好的話,就應當要做退一步想。要想世間勝過我的人固然很多,然而不如我的人也是不少。只要能夠不遭遇饑餓與寒冷,又何必去羨慕大富大貴的人呢?如果能夠樂天知命,隨遇而安的話,還能夠把煩惱轉變成菩提呢,因此又怎麼不能把憂苦轉變成安樂呢?
如果是被疾病折磨的話,就應當要痛念身體就是痛苦的根本,要對身體産生極端厭離的心,更加要努力修淨土法門,發誓要往生極樂世界。諸佛都把痛苦當成老師,因而最後成就佛道。我們也應當要把病苦當成良藥,以速求出離生死之苦。要知道完全被束縛住的凡夫,如果沒有貧窮及疾病等痛苦的話,就會天天在聲色及名利場中,奔馳個不停。有誰肯在得意烜赫的時候,回過頭來想想將來沈淪時的情景?孟子說:“因此上天將要把大任務降給此人承擔時,一定會先使他的心志受到困苦,使他的筋骨疲勞,使他的身體饑餓,使他一無所有,並擾亂他的所作所爲。之所以要使他心動,又要他能忍住性子,就是爲了要增加他原先所達不到的能力。”所以我們可以知道,上天要成就人們時,多會以逆境來考驗,而人們就應該以順從的態度,來接受上天的考驗。不過孟子所說的大任務,還只是人世間的官祿而已。光是如此,就必須要這麼的憂心操勞,才能夠不辜負上天的心意,何況我們以凡夫俗子的地位,而就想要向上承受佛的覺悟之道,向下化度法界的有情衆生。
要是不稍微藉著貧窮和生病之挫折的話,就會迷惑日日熾盛,而淨業難以成就。由于對本具真心迷惑而一片黑暗,結果永遠沈淪在惡道之中,生生世世都出脫不了。古大德所謂的:“如果不經過一番徹骨的寒冷,梅花又怎能有撲鼻的香味呢?”就是指這種情形。不過當我們立志發心…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