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塵垢的鏡子,具有照天照地的光明,人們就會用力磨擦,每天不停的擦洗,這樣銅鏡的本質就會露出來。于是又再加緊用功磨擦,這樣銅鏡的光明就漸漸發出來。雖然光明已發,磨擦卻要更加熱切,等到功力達到極點時,汙垢全部去掉,光明完全恢複,這時大圓寶鏡就能照天照地,成爲世間的珍稀寶物。要知道銅鏡的光明,是鏡子本身就具備的,不是因爲磨擦才有光明的。如果不是鏡子本身就具備的,而是由于磨擦才有的話,那麼磨磚和磨石,也應該會發光才是。不過又必須知道,這個光明雖然是鏡子本身所具備的,然而若是不加以磨擦的話,鏡子就永遠沒有發光之日。
衆生的心性也是如此,雖然和佛是平等的,然而若是不改惡修善,背塵勞合覺悟的話,那麼自性本具的功德,就永遠也不能發出來。卻反而用本自具足的佛性之心識,去造作長劫沈淪苦海的惡業。好比在黑暗的屋子裏,去碰觸到寶貝,不僅得不到受用,反而因此而受傷,真是可悲哀啊。念佛這一個法門,是背塵勞合覺悟,返回根本,歸向元始的第一妙法,對于在家人而言,更是親切。因爲在家人身在世俗之網上,事務多得很,想要收心參禅,或在靜室中誦經等,不是環境不允許,就是能力做不到。只有念佛這個法門,最爲方便,只要早晚在佛像前,隨自己的時間和能力,禮佛念佛,回向發願。除此之外,不管是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等,在任何時間,任何地方,都可以念佛。
在幹淨的地方,恭敬的時刻,出聲念或默念都可以。如果在不幹淨的地方(譬如上廁所),或不恭敬的時刻(如睡覺或洗澡等),只可以默念,不可以出聲念,而並非說在不清潔的地方和不恭敬的時刻不能念佛。因爲睡覺時出聲念佛,不僅不恭敬,而且又傷氣,久了之後還會生病。而默念的功德,和平常出聲念是一樣的,所謂心念所在之處即是,倉卒的時候也如此,受困挫折的時候也如此。
你既然能夠發露罪過而忏悔,這是最容易和淨土法門相應的了,正是所謂心清淨的話,佛土就清淨了。然而既然知道過失,又肯發露忏悔,就必須要改過遷善。如果不改過遷善的話,那麼所謂的忏悔,都只是空談而已,是得不到真實利益的。
你說想要不貪圖身外之物,只想專心念佛,然而卻無法一心專念。如果心不能專,要它專,心不能念,要它念,不能一心,要它一心,這也沒有什麼奇特奧妙的方法,只要把一個死字,貼到額頭上,挂在眉毛上,就可以了。
心裏要常想,我某人從無始劫來,一直到今生,所造作的惡業,有無量無邊。假使惡業有形相的話,十方的虛空也容受不了。我又何其幸運,今世得個人身,又能聽聞佛法。如果這輩子再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淨土的話,一口氣上不來之後,一定會到地獄的湯鍋、爐炭、刀山、劍樹裏去受苦了,還不知道要在地獄中受多久的苦呢。
縱然出了地獄,又會墮入餓鬼道中,肚子大得像海,咽喉細得像針,長劫處于饑餓狀態,喉嚨中火在燃燒,漿水的名字聽都沒聽過,很難得有吃飽的時刻。
從餓鬼道出來之後,又投胎到畜生道中,或是供人乘騎,或是被人當成食物。縱然能夠投胎人道,也是愚癡無知,以造惡業認爲是功德能耐,以修善事認爲是腳鐐手铐,數十年命終之後,又再度墮落。這樣經過塵沙般多的長劫,在六道中輪回,雖然想要出離,卻身不由己。
如果能夠這麼想,一心專念佛號,馬上就能辦到。所以張善和及張鍾馗,臨終時地獄之相出現,他們念了幾聲佛號之後,就親眼見到佛來接引他們往生。這樣的利益,是佛陀示現八十年中的教化裏,百千萬億的法門中所沒有的。我常說,九法界的衆生,遠離這個法門,向上不能成就圓滿的佛道。十方的諸佛,舍離了這個法門,向下不能夠普遍的利益衆生,就是這個道理。
如果了生死的心真的很急切,信得過這個法門,心裏不生一念的疑惑,那麼雖然現在尚未能出離娑婆世界,也已經不是娑婆世界久留的客人了。雖然現在尚未能生到極樂世界,也已是極樂世界的嘉賓了。見到賢人就想向對方看齊,對于仁德之事一定不讓別人專美于前,怎麼能夠因循怠惰,以致于一錯再錯,而永遠錯下去呢?有血性的男子漢,一定是不肯做行屍走肉,死亡時與草木同樣的腐朽而已,要自我勉勵啊。
念佛固然最好能專一,不過你上有父母,下有妻子,本分之外的鑽營謀求,希望獲得富貴享樂,實在是不應該的。至于分內所應當做的事,也必須要盡力去做,並非一定要把一切都摒棄,才叫做修行。如果摒棄一切,而仍能夠供養父母妻子的話是可以的,否則便和孝道相背,雖然你說是爲了要修行,然而這實在是違背佛教的,這點不可以不知道。
此外,還必須要把淨土法門的利益告訴父母,勸他們念佛求生西方。如果他們能相信並照著做的話,臨終時一定能往生的。只要能往生,馬上就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參與蓮池海會衆菩薩的行列,親自受到阿彌陀佛的教誨,一直到成就究竟佛果。世間的孝道,如何能與此相比呢?
如果你和父母還能把淨土法門的利益,遍告其他的人,使他們每一個人的父母,也都能夠往生,那麼度化衆生的功勞就會歸自己所有,而且父母親與自己的蓮品,就會增高。詩經上說:“孝子是不會有所缺乏的,這類人是永遠會獲得賞賜的。”想要孝順雙親的人,最好要深思而力行啊。
安樂集
1卷上
(1)第一大門
第一大門本文:
釋道綽撰
此安樂集,一部之內,總有十二大門,皆引經論證明,勸信求往。今先就第一大門內,文義雖衆,略作九門料簡,然後造文。第一、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第二、據諸部大乘,顯說聽方軌。第叁、據大乘聖教,明諸衆生發心久近,供佛多少,欲使時會聽衆,力勵發心。第四、辨諸經宗旨不同。第五、明諸經得名各異,如涅槃、般若經等,就法爲名,自有就喻,或有就事,亦有就時就處,此例非一。今此觀經就人法爲名,佛是人名,說觀無量壽是法名也。第六、料簡說人差別,諸經起說不過五種,一者佛自說,二者聖弟子說,叁者諸天說,四者神仙說,五者變化說。此觀經者,五種說中世尊自說。
第七、略明真應二身,並辨真應二土。第八、顯彌陀淨國,位該上下,凡聖通往。第九、明彌陀淨國,叁界攝與不攝也。第一大門中,明教興所由,約時被機,勸歸淨土者。若教赴時機,易修易悟,若機教時乖,難修難入。是故正法念經雲:“行者一心求道時,常當觀察時方便。若不得時,無方便,是名爲失,不名利。”何者?如攢濕木以求火,火不可得,非時故。若折幹薪以覓水,水不可得,無智故。
故大集月藏經雲:“佛滅度後第一五百年,我諸弟子學慧得堅固。第二五百年,學定得堅固。第叁五百年,學多聞讀誦得堅固。第四五百年,造立塔寺,修福忏悔得堅固。第五五百年,白法隱滯,多有诤訟,微有善法得堅固。”又彼經雲:“諸佛出世,有四種法度衆生,何等爲四?一者、口說十二部經,即是法施度衆生。二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光明相好,一切衆生但能系心觀察,無不獲益,是即身業度衆生。叁者,有無量德用神通道力,種種變化,即是神通力度衆生。四者、諸佛如來有無量名號,若總若別。其有衆生系心稱念,莫不除障獲益,皆生佛前,即是名號度衆生。”
計今時衆生,即當佛去世後第四五百年,正是忏悔修福,應稱佛名號時者。若一念稱阿彌陀佛,即能除卻八十億劫生死之罪。一念既爾,況修常念,即是恒忏悔人也。又若去聖近,即前者修定修慧是其正學,後者是兼。如去聖已遠,則後者稱名是正,前者是兼。何意然者?實由衆生去聖遙遠,機解浮淺暗鈍故也。是以韋提大士自爲,及哀愍末世五濁衆生,輪回多劫徒受痛燒,故能假遇苦緣,咨開出路,豁然大聖加慈,勸歸極樂。
若欲于斯進趣,勝果難階。唯有淨土一門,可以情悕趣入。若欲披尋衆典,勸處彌多。遂以采集真言,助修往益。何者?欲使前生者導後,後去者仿前,連續無窮,願不休止,爲盡無邊生死海故。第二、據諸部大乘,明說聽方軌者。于中有六:第一、大集經雲,于說法者作醫王想,作拔苦想,所說之法作甘露想,作醍醐想。其聽法者作增長勝解想,作愈病想。若能如是,說者聽者,皆堪紹隆佛法,常生佛前。第二、大智度論雲,聽者端視如渴飲,一心入于語義中,聞法踴躍心悲喜,如是之人應爲說。
第叁、彼論又雲,有二種人得福無量無邊,何等爲二?一者樂說法人,二者樂聽法人。是故阿難白佛言:“舍利弗、目連,何以所得智慧神通,于聖弟子中最爲殊勝?”佛告阿難:“此之二人于因中時.爲法因緣千裏不難,是故今日最爲殊勝。”
第四、無量壽大經雲:“若人無善本,不得聞此經,清淨有戒者,乃獲聞正法。”第五、雲:“曾更見世尊,則能信此事,奉事億如來,樂聞如是教。”第六、無量清淨覺經雲:“善男子善女人,聞說淨土法門,心生悲喜,身毛爲豎,如拔出者,當知此人過去宿命已作佛道也。若複有人,聞說淨土法門,都不生信者,當知此人始從叁惡道來,殃咎未盡,爲此無信向耳,我說此人未可得解脫也。”
是故無量壽大經雲:“憍慢弊懈怠,難以信此法。”第叁、據大乘聖教,明衆生發心久近,供佛多少者。如涅槃經雲:“佛告迦葉菩薩,若有衆生,于半恒河沙等諸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于惡世中,聞是大乘經典,不生誹謗。
“若有于一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于惡世中,聞經不起誹謗,深生愛樂。”若有于二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正解信樂,受持讀誦。“若有于叁恒河沙等佛所,發菩提心,然後乃能于惡世中,不謗是法,書寫經卷。雖爲人說,未解深義。”
何以故須如此教量者?爲彰今日座下聞經者,曾已發心供養多佛也,又顯大乘經之威力不可思議。”是故經雲:“若有衆生,聞是經典,億百千劫,不墮惡道,何以故…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