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安樂集白話▪P4

  ..續本文上一頁?是妙經典所流布處,當知其地即是金剛,是中諸人亦如金剛。”故知聞經生信者,皆獲不可思議利益也。

  第四、次辨諸經宗旨不同者。

  若依涅槃經,佛性爲宗。若依維摩經,不可思議解脫爲宗。若依般若經,空慧爲宗。若依大集經,陀羅尼爲宗。今此觀經,以觀佛叁昧爲宗,若論所觀,不過依正二報,如下依觀所辨。

  若依觀佛叁昧經雲,佛告父王:“諸佛出世有叁種益,一者、口說十二部經,法施利益,能除衆生無明暗障,開智慧眼,生諸佛前,早得無上菩提。二者、諸佛如來有身相光明無量妙好,若有衆生稱念觀察,若總相若別相,無問佛身現在過去,皆能除滅衆生四重五逆,永背叁途,隨意所樂,常生淨土,乃至成佛。叁者、今勸父王行念佛叁昧。”父王白佛:“佛地果德真如實相第一義空,何因不遣弟子行之?”佛告父王:“諸佛果德有無量深妙境界神通解脫,非是凡夫所行境界,故勸父王行念佛叁昧。”

  父王白佛:“念佛之功其狀雲何?”

  佛告父王:“如伊蘭林方四十由旬,有一科牛頭栴檀,雖有根牙,猶未出土。其依蘭林唯臭無香,若有啖其花果,發狂而死。後時栴檀根牙漸漸生長,才欲成樹,香氣昌盛,遂能改變此林,普皆香美,衆生見者皆生希有心。”

  佛告父王:“一切衆生在生死中念佛之心,亦複如是,但能系念不止,定生佛前。一得往生,即能改變一切諸惡,成大慈悲,如彼香樹改依蘭林。所言依蘭林者,喻衆生身內叁毒叁障無邊重罪。言栴檀者,喻衆生念佛之心。才欲成樹者,謂一切衆生但能積念不斷,業道成辦也。”

  問曰:計一切衆生念佛之功,亦應一切可知,何因一念之力能斷一切諸障,如一香樹改四十由旬伊蘭林,悉使香美也?

  答曰:依諸部大乘顯念佛叁昧功能不可思議也,何者?如華嚴經雲,譬如有人用師子筋以爲琴弦,音聲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斷壞。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叁昧者,一切煩惱一切諸障悉皆斷滅。亦如有人構取牛羊驢馬一切諸乳,置一器中,若持師子乳一渧投之,直過無難,一切諸乳悉皆破壞,變爲清水。若人但能菩提心中行念佛叁昧者,一切惡魔諸障直過無難。又彼經雲,譬如有人持翳身藥處處遊行,一切余人不見是人。若能菩提心中行念佛叁昧者,一切惡神一切諸障不見是人,隨所詣處無能遮障也。何故能爾?此念佛叁昧即是一切叁昧中王故也。第七、略明叁身叁土義。

  問曰:今現在阿彌陀佛是何身,極樂之國是何土?

  答曰:現在彌陀是報佛,極樂寶莊嚴國是報土,然古舊相傳皆雲,阿彌陀佛是化身,土亦是化土,此爲大失也。若爾者,穢土亦化身所居,淨土亦化身所居者,未審如來報身更依何土也?今依大乘同性經,辨定報化淨穢者。經雲,淨土中成佛者悉是報身,穢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彼經雲,阿彌陀如來、蓮華開敷星王如來、龍主王如來、寶德如來等諸如來,清淨佛刹,現得道者,當得道者,如是一切皆是報身佛也。

  何者如來化身?由如今日踴步健如來、魔恐怖如來,如是等一切如來,穢濁世中如現成佛者,當成佛者。從兜率下,乃至住持一切正法,一切像法,一切末法,如是化事,皆是化身佛也。何者如來法身?如來真法身者,無色無形,無現無著,不可見,無言說,無住處,無生無滅,是名真法身義也。

  問曰:如來報身常住,雲何觀音授記經雲,阿彌陀佛入涅槃後,觀世音菩薩次補佛處也?

  答曰:此是報身示現隱沒相,非滅度也。彼經雲:“阿隬陀佛入涅槃後,複有深厚善根衆生,還見如故。”即其證也。又寶性論雲:“報身有五種相,說法及可見,諸業不休息及休息隱沒,示現不實體。”即其證也。

  問曰:釋迦如來報身報土在何方也?

  答曰:涅槃經雲:“西方去此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曰無勝,彼土所有莊嚴,亦如西方極樂世界,等無有異,我于彼土出現于世。爲化衆生,故來在此娑婆國土。非但我出此土,一切如來亦複如是。”即其證也。

  問曰:鼓音經雲,阿彌陀佛有父母,明知非是報佛報土也。

  答曰:子但聞名,不究尋經旨,致此疑,可謂錯之毫毛,失之千裏。然阿彌陀佛亦具叁身,極樂出現者,即是報身。今言有父母者,是穢土中示現化身父母也。亦如釋迦如來,淨土中成其報佛,應來此方示有父母,成其化佛,阿彌陀佛亦複如是。又如鼓音聲經雲:“爾時阿彌陀佛與聲聞衆俱,國號清泰,聖王所住,其城縱廣十千由旬。阿彌陀佛父是轉輪聖王,王名月上,母名殊勝妙顔,魔王名無勝,佛子名月明,提婆達多名寂意,給侍弟子名無垢稱。”又上來所引立是化身之相,若是淨土,豈有輪王及城、女人等也。此即文義昺然,何待分別?皆不善尋究,致使迷名生執也。問曰:若報身有隱沒休息相者,亦可淨土有成壞事?答曰:如斯難者,自古將今,義亦難通,雖然,今敢引經爲證,義亦可知。譬如佛身常住,衆生見有涅槃。淨土亦爾,體非成壞,隨衆生所見,有成有壞。如華嚴經雲:“由如見導師,種種無量色,隨衆生心行,見佛刹亦然。”是故淨土論雲:“一質不成故,淨穢有虧盈。異質不成故,搜原則冥一。無質不成故,緣起則萬形。”故知若據法性淨土,則不論清濁。若據報化大悲,則非無淨穢也。

  又泛明佛土,對機感不同,有其叁種差別:一者、從真垂報,名爲報土,猶如日光照四天下,法身如日,報化如光。二者、無而忽有,名之爲化,即如四分律雲,錠光如來化提婆城與拔提城,相近共爲親婚往來,後時忽然化火燒卻,令諸衆生睹此無常,莫不生厭,歸向佛道也。是故經雲:“或現劫火燒,天地皆洞然,衆生有常想,照令知無常。或爲濟貧乏,現立無盡藏,隨緣廣開導,令發菩提心。”叁者、隱穢顯淨,如維摩經,佛以足指按地,叁千刹土莫不嚴淨。今此無量壽國,即是從真垂報國也。何以得知?依觀音授記經雲,未來觀音成佛,替阿彌陀佛處,故知是報也。

  第八、明彌陀淨國,位該上下,凡聖通往者。今此無量壽國是其報淨土,由佛願故,乃該通上下,致令凡夫之善立得往生。由該上故,天親、龍樹及上地菩薩亦皆生也。是故大經雲,彌勒菩薩問佛:“未知此界,有幾許不退菩薩得生彼國?”

  佛言:“此娑婆世界有六十七億不退菩薩,皆當往生。若欲廣引,余方皆爾。”問曰:彌陀淨國既雲位該上下,無問凡聖,皆通往者。未知唯修無相得生,爲當凡夫有相亦得生也?答曰:凡夫智淺,多依相求,決得往生。然以相善力微,但生相土,唯睹報化佛也。是故觀佛叁昧經菩薩本行品雲,文殊師利白佛言:“當知我念過去無量劫數爲凡夫時,彼世有佛,名寶威德上王如來,彼佛出時,與今無異。彼佛亦長丈六,身紫金色,說叁乘法,如釋迦文。

  “爾時彼國有大長者,名一切施,長者有子,名曰戒護。子在母胎時,母以敬信故,預爲其子受叁歸依。子既生已,年至八歲,父母請佛于家供養。“童子見佛,爲佛作禮。敬佛心重,目不暫舍。一見佛故,即得除卻百萬億那由他劫生死之罪。從是以後,常生淨土,即得值遇百億那由他恒河沙佛,是諸世尊,亦以相好度脫衆生。

  “爾時童子一一親侍,間無空缺,禮拜供養,合掌觀佛。以因緣力故,複得值遇百萬阿僧祇佛。彼諸佛等,亦以色身相好化度衆生。”

  “從是以後,即得百千億念佛叁昧,複得阿僧祇陀羅尼門。既得此已,諸佛現前,乃爲說無相法,須臾之間,得首楞嚴叁昧。”

  “時彼童子,但受叁歸,一禮佛故,谛觀佛身,心無疲厭,由此因緣,值無數佛,何況系念,具足思惟,觀佛色身。時彼童子豈異人乎?是我身也。”

  爾時世尊贊文殊言:“善哉善哉,汝以一禮佛故,得值無數諸佛,何況未來我諸弟子,勤觀佛者,勤念佛者。”

  佛敕阿難:“汝持文殊師利語,遍告大衆及未來世衆生,若能禮佛者,若能念佛者,若能觀佛者,當知此人與文殊師利等無有異,舍身他世,文殊師利等諸菩薩爲其和上。”

  以此文證,故知淨土該通相土,往生不謬。若知無相離念爲體,而緣中求往者,多應上輩生也。

  是故天親菩薩論雲,若能觀二十九種莊嚴清淨,即略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即是智慧無爲法身故。

  何故須廣略相入者?但諸佛菩薩有二種法身,一者法性法身,二者方便法身。由法性法身故,生方便法身。由方便法身故,顯出法性法身。此二種法身異而不可分,一而不可同,是故廣略相入。菩薩若不知廣略相入,則不能自利利他。

  無爲法身者,即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即法身無相也。法身無相故,則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是法身也。法身無知故,則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是真實智慧也。

  雖知就緣觀總別二句,莫非實相也。以知實相故,即知叁界衆生虛妄相也。以知叁界衆生虛妄故,即起真實慈悲也。以知真實慈悲故,即起真實歸依也。今之行者,無問缁素,但能知生無生,不違二谛者,多應落在上輩生也。

  第九、明彌陀淨國,叁界攝與不攝。

  問曰:安樂國土于叁界中,何界所攝?

  答曰:淨土勝妙,體出世間。此叁界者,乃是生死凡夫之闇宅。雖複苦樂少殊,修短有異,統如觀之,莫非有漏之長津,倚伏相乘,循環無際,雜生觸受,四倒長溝,且因且果,虛僞相習,深可厭也。是故淨土非叁界攝。又依智度論雲,淨土果報無欲,故非欲界,地居故非色界,有形色故非無色界。雖言地居,精勝妙絕,是故天親論雲:“觀彼世界相,勝過叁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是故大經贊雲:“妙土廣大超數限,自然七寶所合成,佛本願力莊嚴起,稽首清淨大攝受。世界光耀妙殊絕,適悅晏安無四時,自利利他力圓滿,歸命方便巧莊嚴。”

  第一大門譯:

  安樂集這部書中,總共有十二大門,全都引用經論來證明,勸大家相信而求往生極樂世界。現在先講第一大門,因爲內容甚多,所以大略分成九類來論,以便詳細說明。

  第一、說明淨土法門之教興…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見聞錄白話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