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起的原由,是就衆生的時代及根機,而勸衆生往歸淨土。
第二、根據大乘諸經,顯示說法者與聽法者的模式。第叁、根據大乘經典,說明衆生發心時間的多久,及已供養多少諸佛,以便使聽法的衆生,策勵自己發心。第四、辨別諸經宗旨的不同。
第五、說明諸經名字的不同,譬如涅槃經、般若經等,是以法門作爲名字。有的經是以譬喻爲名,有的以事件爲名,有的以時間爲名,有的以地方爲名,有種種的不同。而觀無量壽佛經是以人和法爲名,無量壽佛是人的名字,觀無量壽佛是法門的名字。
第六、總別說法人的不同,說諸經的人不出下列的五種,1、佛陀自己。2、佛陀證得聖果的弟子。3、諸天。4、神仙。5、變化出來的人。觀無量壽佛經,在這五種人中,是世尊自己說的。
第七、簡略說明佛陀的真實身及應化身,也分辨真實土及應化土的不同。第八、顯示阿彌陀佛的淨土,果位上下都具備,凡夫及聖人通通都能往生。第九、說明阿彌陀佛的淨土,是否屬于叁界。
第一、說明淨土法門之教興起的原由,是就衆生的時代及根機,而勸衆生往歸淨土。如果教門配合時代及衆生根機的話,就容易修成,也容易開悟。如果教門違背時代及衆生根機的話,就很難修成,也很難入門。因此正法念處經說:“當行者一心求道的時候,應當要隨時觀察時代的方便。如果時機不對,沒有方便,就叫做錯失,不能說會得到利益。”
爲什麼?譬如攢濕的木頭,想要求得火花,那是不會得到火種的,因爲時機不對。如果折斷幹燥的木柴,想要從中找尋水滴的話,是不會找到水的,因爲沒有智慧之故。
所以大集月藏經說:“佛陀滅度之後的第一個五百年,我的弟子們能堅固的修學智慧。第二個五百年,能堅固的修學禅定。第叁個五百年,能堅固的修學多聞讀誦。第四個五百年,能堅固的造立塔寺、修福忏悔。第五個五百年,佛法隱而不顯,教理停滯不通,衆人诤訟不已,佛弟子只能堅固的造一些微少的善法。”大集月藏經又說:“諸佛出現世間,以四種方法來度化衆生,是那四種?一、口裏講說十二部經,也就是以說法來度化衆生。二、諸佛如來有無量的光明及美好的容顔,一切衆生只要能系心觀察,沒有人會不獲得利益的,這就是以身業來度衆生。叁、諸佛有無量的功德神通道力,能作種種的變化,這就是以神通力來度化衆生。四、諸佛如來有無量的名號,有總稱,有別稱。如果衆生系心稱念諸佛名號的話,都能除障礙獲利益,都能在有佛的國土出生,這就是以名號來度化衆生。”
現今(唐貞觀年間)的衆生,也就是在佛陀去世之後的第四個五百年,正是能堅固修習忏悔修福之時,也正是應該稱念佛名號的時代。如果能一念稱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夠除卻八十億劫的生死之罪過。一念都能夠如此,何況經常能修念佛法門,這就是恒常忏悔的人。
如果離佛陀涅槃的時間近,那麼之前的修禅定、修智慧是正學,之後的多聞讀誦、造立塔寺、修福忏悔是兼學。如果離佛陀涅槃的時間已經久遠,那麼後面的稱名念佛是正學,前面的禅定、智慧是兼學。爲何如此?實在是因爲衆生離佛陀涅槃的時間已經甚爲遙遠,根機暗鈍,理解力浮淺之故。
所以韋提夫人這位大士,一方面爲自己,也爲了哀愍末法時代五濁惡世的衆生,無始劫來輪回六道,受痛苦之火所燒。于是假借這個痛苦的因緣,向佛陀請問解脫的出路。因而大聖世尊慈悲加被,勸她往生極樂世界。
如果想在淨土法門中修行的話,殊勝的果報誰也比不上。只有淨土法門,是可以全心投入的。由于勸修淨土法門的經典甚多,于是我就采集佛陀所說的真實之言,以幫助大家修行往生,獲得利益。爲什麼?因爲要使已經往生的人,引導後來的人往生,並使後來的人,能夠仿效前人的往生。如此希望往生的人連續無窮盡,永無休止之時,以盡無邊的生死大海。
第二、根據大乘諸經,明示說法者與聽法者的模式。
分六部分來說:第一、大集經說,要把說法者,當作大醫王,能夠把自己的痛苦拔除。把說法者所說的法,當作甘露,當作醍醐。說法的人,要認爲自己所說的法,能使聽法的人增加殊勝的了解,能使對方的病痊愈。如果能這樣的話,說法者與聽法者,都能夠有資格來介紹佛法,並使佛法興隆,經常能生到有佛的淨土中。
第二、大智度論說,聽法的人看著說法的人,猶如渴望飲水的人看著水般,一心進入所聽到的法的義理之中,當他聽聞法理時,心中悲喜交集。像這種人,就應當爲他說法。
第叁、大智度論又說,有二種人獲得的福德是無量無邊的,是那二種人?就是樂于說法的人,及樂于聽法的人。所以阿難問佛說:“舍利弗和目連,爲何所證得的智慧和神通,是聖弟子中最殊勝的?”
佛陀告訴阿難說:“因爲他們二個人,在因地的時候,爲了求法,能夠不遠千裏而去,所以現在智慧及神通最殊勝。”
第四、無量壽經中說:“如果這個人沒有善根的話,是不會聽到這部經的。只有清淨而持戒的人,才能夠得聞正法。”
第五、無量壽經又說:“曾經見過世尊的人,才能夠相信這種事情。曾經奉事過億萬如來的人,才會樂于聽聞淨土法門。”
第六、無量清淨平等覺經說:“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聽聞淨土法門時,內心悲喜交集,身毛豎立,猶如被拔出來的毛一樣。要知道,此人過去世時,就已經修行佛道了。如果有人,聽聞淨土法門,一點都不相信,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才剛從叁惡道中投胎爲人,由于過去世的罪過尚未竟盡,所以不信淨土法門。我說這個人,尚未能得到解脫。”
所以無量壽經說:“傲慢、弊惡、懈怠的人,是很難相信淨土法門的。”
第叁、根據大乘聖經,說明衆生發心的久近,及供佛的多少。
涅槃經說:“佛陀告訴迦葉菩薩說,如果有衆生,曾于半恒河沙數諸佛所,發了菩提心之後,才能在濁惡世之中,聽聞這部大乘經典,而不起誹謗。
“如果有衆生,曾經于一恒河沙數諸佛所,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夠在濁惡世中,聽聞大乘經典,而不起誹謗,並且深深生出喜愛好樂之心。
“如果有衆生,曾經于二恒河沙數諸佛所,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夠于濁惡世中,不誹謗大乘法,並且能夠正確了解,相信好樂,受持讀誦。
“如果有衆生,曾經于叁恒河沙數諸佛所,發菩提心,然後才能夠在濁惡世中,不誹謗大乘法,並書寫流通大乘經典。雖然爲人講說大乘法,但卻尚未能了解大乘法的甚深義理。
“爲什麼要做這種比較呢?因爲要彰顯現在在下面聽經的人,都曾經發心並供養過甚多諸佛,同時也顯示大乘經的威力不可思議。”
所以涅槃經說:“如果有衆生,聽聞此經典,百千億劫中,都不會墮落惡道之中。爲什麼?因爲玄妙大乘經典所講說的地方,就是金剛之地,在座聽講的人,也和金剛一樣。”因此得知,聽聞大乘經而能相信的人,都會獲得不可思議的利益的。
第四、分辨諸經不同的宗旨。
涅槃經是以佛性作爲宗旨,維摩經以不可思議解脫作爲宗旨。般若經以空慧作爲宗旨,大集經以陀羅尼作爲宗旨。觀無量壽佛經以觀佛叁昧作爲宗旨,它所觀的,就是依報及正報這二種,下面介紹各觀佛叁昧的不同。
觀佛叁昧經是這麼說的,佛陀告訴父王說:“諸佛出生世間有叁種利益衆生之事,一、諸佛口裏講說十二部經,以佛法布施利益衆生,能夠除去衆生無明的黑暗障礙,打開衆生智慧之眼,使衆生能生到有佛的淨土,早日證得無上菩提。二、諸佛如來的色身有無量的美好及光明,衆生如果稱念佛號觀察佛身,不管是觀總體之相或部分的別相,不管此佛身是現在佛或過去佛,全都能除滅衆生殺盜淫妄四重罪,及殺父、殺母、殺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逆罪,永遠不再生到叁惡道中,隨自己高興,生到喜歡的佛國土中,乃至于成就佛果。叁、現在我要勸父王修念佛叁昧。”父王問佛說:“佛果功德的真如實相第一義空,爲什麼不要弟子修行呢?”
佛陀告訴父王說:“諸佛果位的功德,有無量的深妙境界、神通及解脫法,不是凡夫所能夠修行的境界,所以要勸父王修行念佛叁昧。”
父王問佛說:“念佛的功效,情況如何?”
佛陀告訴父王說:“猶如四十由旬方正的伊蘭林中,有一棵牛頭栴檀樹,它雖然有根芽,但是尚未鑽出土來。依蘭林只有臭味,沒有香味,有人吃了它的花果,就會發狂而死。後來栴檀樹的根芽漸漸長大,才剛要形成一棵樹時,它的香氣就非常的濃郁,結果把伊蘭林整個改變成芳香美好,衆人見了都覺得太稀有了。”
佛陀告訴父王說:“一切衆生在生死中念佛的心,也是如此,只要能不停止的念佛,一定能生到佛國之中。只要能往生,就能夠把一切的諸惡改變,而成爲大慈悲,猶如那棵香樹改變了依蘭林一樣。所說的伊蘭林,是比喻衆生身內的貪嗔癡叁毒叁障等,無量無邊的重罪。所說的栴檀樹,是比喻衆生念佛的心。所說的才剛要形成一棵樹,是比喻一切的衆生,只要能不斷累積的念佛,道業一定能成就辦妥。”
問:一切衆生念佛的功效,可以感應一切,這是可以知道的,然而爲什麼一念的力量,能夠斷除一切的障礙,譬如一棵香樹,可以改變四十由旬的伊蘭林,全都成爲芳香美好?
答:諸大乘經,全都說念佛叁昧的功能是不可思議的,爲什麼?譬如華嚴經說,如果有人用獅子的筋作爲琴弦,只要一彈奏,其他的弦全都會斷掉。如果有人以菩提心來修念佛叁昧的話,一切的煩惱及一切的障礙,也全都會斷除。
如果有人擠牛、羊、驢、馬等的乳,放在器皿之中。只要在器皿中,滴一滴獅子的乳汁,獅子的乳汁能在整杯乳汁中直接穿透,而把乳汁全都變成清水般。如果有人在菩提心中修行念佛叁昧,就能在一切惡魔諸障礙中直接穿過而不會遇到困難。
華嚴經又說,譬如有人拿著隱身藥到處走動,其他的人都看不見他。如果能夠在菩提心中修念佛叁昧的話…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