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混雜受生,起常樂我淨四種顛倒,互爲因果,各種虛妄之相互相熏習,實在深可厭惡。因此,西方淨土不屬于叁界。
大智度論說,生到西方淨土的人,自然沒有貪欲之念,所以不是欲界。淨土的人住在地上,所以不是色界。淨土的人有色身形相,所以不是無色界。雖然住在地上,但是環境非常精細殊勝美妙超絕,所以天親菩薩的淨土論說:“極樂世界的外觀,超過叁界的莊嚴,猶如虛空般究竟,廣大而沒有邊際。”所以無量壽經贊歎說:“淨土廣大得沒有限量,是自然的七寶所合成的,是阿彌陀佛用本誓願之力量所莊嚴成的,頂禮清淨而有大攝受力的佛陀。極樂世界光明照耀美妙殊絕,舒適愉悅安樂而沒有春夏秋冬。自利及利他的能力都已圓滿,歸命以方便巧莊嚴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
(2)第二大門
第二大門本文:
第二門中,有叁番料簡:第一、明發菩提心。第二、破異見邪執。第叁、廣施問答,釋去疑情。就初發菩提心,內有四番:一、出菩提心功用。二、出菩提名體。叁、顯發心有異。四、問答解釋。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經雲:“凡欲往生淨土,要須發菩提心爲源。”雲何菩提者?乃是無上佛道之名也。若欲發心作佛者,此心廣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虛空。此心長遠,盡未來際。此心普備,離二乘障。
若能一發此心,傾無始生死有倫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遠詣佛果,無有失滅。譬如寄花五淨,風日不萎,附水靈河,世旱無竭。第二、出菩提名體者。然菩提有叁種:一者法身菩提、二者報身菩提、叁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謂真如實相第一義空,自性清淨體無穢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爲法身。佛道體本,名曰菩提。言報身菩提者,備修萬行,能感報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報身。圓通無礙,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謂從報起用,能趣萬機,名爲化身。益物圓通,名曰菩提。
第叁、顯發心有異者。今謂行者修因發心,具其叁種:一者、要須識達有無從本已來自性清淨。二者、緣修萬行,八萬四千諸波羅蜜門等。叁者、大慈悲爲本,恒擬運度爲懷。此之叁因,能與大菩提相應,故名發菩提心。又據淨土論雲:“今言發菩提心者,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者,即是度衆生心。度衆生心者,即攝取衆生,生有佛國土心。”今既願生淨土,故先須發菩提心也。第四、問答解釋者。
問曰:若備修萬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諸法無行經雲:“若人求菩提,即無有菩提,是人遠菩提,猶如天與地?”
答曰:菩提正體理求無相,今作相求不當理實,故名人遠也。是故經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今謂行者雖知修行往求,了了識知理體無求,仍不壞假名。是故備修萬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論雲:“若人見般若,是則爲被縛。若不見般若,是亦爲被縛。若人見般若,是則爲解脫。若不見般若,是亦爲解脫。”龍樹菩薩釋曰:“是中不離四句者爲縛,離四句者爲解。”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違二谛大道理也。
又依天親淨土論雲,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一者、先須離叁種與菩提門相違法。二者、須知叁種順菩提門法。何等爲叁?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衆生苦,遠離無安衆生心故。叁者、依方便門,憐愍一切衆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是名遠離叁種菩提門相違法。順菩提門者,菩薩遠離如是叁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叁種隨順菩提門法,何等爲叁?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爲自身求諸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爲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二者、安清淨心,爲拔一切衆生苦故,菩提安穩一切衆生清淨處。若不作心拔一切衆生離生死苦,即便違菩提,是故拔一切衆生苦是順菩提門。叁者、樂清淨心,欲令一切衆生得大菩提故,攝取衆生生彼國故。菩提是畢竟常樂處,若不令一切衆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要依大義門。大義門者,謂彼安樂佛果是也。故令一心專至願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第二、明破異見邪執者,就中有其九番:第一、破妄計大乘無相異見偏執。第二、會通菩薩愛見大悲。第叁、破系心外無法。第四、破願生穢國,不願往生淨土。第五、破若生淨土,多喜著樂。第六、破求生淨土非是小乘。第七、破求生兜率勸不歸淨土。第八、會通若求生十方淨土,不如歸西。第九、料簡別時之意。第一、破大乘無相妄執者,就中有二:一總生起,欲令後代學者,明識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廣就系情,顯正破之。
一總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義塵沙,是故涅槃經雲:“一名無量義,一義無量名。”要須遍審衆典,方曉部旨,非如小乘、俗書,案文畢義。何意須然?但淨土幽廓,經論隱顯,致令凡情種種圖度。恐涉谄語刀刀,百盲偏執,雜亂無知,妨礙往生,今且舉少狀,一一破之。第一、破妄計大乘無相者。
問曰:或有人言,大乘無相,勿念彼此,若願生淨土,便是取相,轉增漏縛,何用求之?
答曰:如此計者,將謂不然,何者?一切諸佛說法,要具二緣,一、依法性實理。二、順其二谛。彼計大乘無念,但依法性,然謗無緣求,即是不順二谛。如此見者,墮滅空所收。是故無上依經雲,佛告阿難:“一切衆生,若起我見如須彌山,我所不懼,何以故?此人雖未即得出離,常不壞因果,不失果報故。若起空見如芥子,我即不許,何以故?此見者破喪因果,多墮惡道,未來生處,必背我化。”今勸行者,理雖無生,然二谛道理,非無緣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維摩經雲:“雖觀諸佛國及與衆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諸群生。”
又彼經雲:“雖行無作而現受身,是菩薩行。雖行無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薩行。”是其真證也。問曰:今世間有人,行大乘無相,亦不存彼此,全不護戒相,是事雲何?答曰:如此計者,爲害滋甚,何者?如大方等經雲,佛爲優婆塞製戒,不得至寡婦、處女家、沽酒家、藍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來。阿難白佛言:“世尊,爲何等人製如斯戒?”佛告阿難:“行者有二種,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製上事。在世人者,吾今製之。何以故?一切衆生悉是吾子,佛是一切衆生父母,遮製約勒,早出世間得涅槃故。”
第二、會通菩薩愛見大悲者。問曰:依大乘聖教,菩薩于諸衆生,若起愛見大悲,即應舍離。今勸衆生共生淨土,豈非愛染取相,若爲免其塵累也?答曰:菩薩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證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雖入六道生死,不爲塵染所系。二、以大悲念衆生故,不住涅槃。菩薩雖處二谛,常能妙舍有無,取舍得中,不違大道理也。是故維摩經雲:“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宮舍,隨意無礙。若于虛空,終不能成。菩薩亦如是,爲欲成就衆生故,願取佛國。”願取佛國者,非于空也。
第叁、破系心外無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計情。二、問答解釋。
問曰:或有人言,所觀淨境,約就內心淨土融通,心淨即是。心外無法,何須西入?
答曰:但法性淨土,理處虛融,體無偏局,此乃無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無字寶箧經雲:“善男子,複有一法,是佛所覺,所謂諸法不去不來,無因無緣,無生無滅,無思無不思,無增無減。”佛告羅侯羅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說正法義不?”爾時十方,有九億菩薩,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門,當爲衆生流通不絕。”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則爲兩肩荷擔菩提,彼人即得不斷辨才,得善清淨諸佛世界,命終之時,即得現見阿彌陀佛與諸聖衆住其人前,得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輩,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緣,求生淨土,雖至彼國,還居相土。”又雲:“若攝緣從本,即是心外無法。”若分二谛明義,淨土無妨是心外法也。
二、問答解釋。
問曰:向言無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爲當直將人約法,作如此判,爲當亦有聖教來證?
答曰:依智度論雲,新發意菩薩機解軟弱,雖言發心,多願生淨土,何意然者?譬如嬰兒,若不近父母恩養,或墮坑落井,火蛇等難,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養育,方可長大,能紹繼家業。菩薩亦爾,若能發菩提心,多願生淨土,親近諸佛,增長法身,方能匡紹菩薩家業,十方濟運。爲斯益故,多願生也。又彼論雲,譬如鳥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須依林附樹,羽成有力,方可舍林遊空。新發意菩薩亦爾,先須乘願求生佛前,法身成長,隨感赴益。又阿難白佛言:“此無相波羅蜜,在何處說?”佛言:“如此法門,在阿毗跋致地中說,何以故?有新發意菩薩,聞此無相波羅蜜門,所有清淨善根,悉當滅沒也。”又來但至彼國,即一切事畢,何用诤此深淺理也。第四、破願生穢土,不願生淨土者。
問曰:或有人言,願生穢國教化衆生,不願往生淨土,是事雲何?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爲化雜惡衆生故。能處染不染,逢惡不變,如鵝鴨入水,水不能濕。如此人等,堪能處穢拔苦。若是實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變,欲濟彼者,相與俱沒,如似逼雞入水,豈能不濕。是故智度論雲:“若凡夫發心,即願在穢土拔濟衆生者,聖意不許。”何意然者?龍樹菩薩釋雲,譬如四十裏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熱湯投之,當時似如少減,若經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發心救苦,亦複如是,以貪嗔癡境界違順多故,自起煩惱返墮惡道故也。
第五、破若生淨土,多喜著樂者。
問曰:或有人言,淨土之中唯有樂事,多喜著樂,妨廢修道,何須願往生也?
答曰:既雲淨土,無有衆穢,若言著樂,便是貪愛煩惱,何名爲淨?是故大經雲:“彼國人天往來進止,情無所系。”又四十八願雲:“十方人天來至我國,若起想念貪計身者,不取正覺。”大經又雲:“彼國人天,無所…
《安樂集白話》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