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混杂受生,起常乐我净四种颠倒,互为因果,各种虚妄之相互相熏习,实在深可厌恶。因此,西方净土不属于三界。
大智度论说,生到西方净土的人,自然没有贪欲之念,所以不是欲界。净土的人住在地上,所以不是色界。净土的人有色身形相,所以不是无色界。虽然住在地上,但是环境非常精细殊胜美妙超绝,所以天亲菩萨的净土论说:“极乐世界的外观,超过三界的庄严,犹如虚空般究竟,广大而没有边际。”所以无量寿经赞叹说:“净土广大得没有限量,是自然的七宝所合成的,是阿弥陀佛用本誓愿之力量所庄严成的,顶礼清净而有大摄受力的佛陀。极乐世界光明照耀美妙殊绝,舒适愉悦安乐而没有春夏秋冬。自利及利他的能力都已圆满,归命以方便巧庄严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2)第二大门
第二大门本文:
第二门中,有三番料简:第一、明发菩提心。第二、破异见邪执。第三、广施问答,释去疑情。就初发菩提心,内有四番:一、出菩提心功用。二、出菩提名体。三、显发心有异。四、问答解释。第一、出菩提心功用者,大经云:“凡欲往生净土,要须发菩提心为源。”云何菩提者?乃是无上佛道之名也。若欲发心作佛者,此心广大,遍周法界。此心究竟,等若虚空。此心长远,尽未来际。此心普备,离二乘障。
若能一发此心,倾无始生死有伦所有功德,回向菩提,皆能远诣佛果,无有失灭。譬如寄花五净,风日不萎,附水灵河,世旱无竭。第二、出菩提名体者。然菩提有三种:一者法身菩提、二者报身菩提、三者化身菩提也。言法身菩提者,所谓真如实相第一义空,自性清净体无秽染,理出天真不假修成,名为法身。佛道体本,名曰菩提。言报身菩提者,备修万行,能感报佛之果,以果酬因,名曰报身。圆通无碍,名曰菩提。言化身菩提者,谓从报起用,能趣万机,名为化身。益物圆通,名曰菩提。
第三、显发心有异者。今谓行者修因发心,具其三种:一者、要须识达有无从本已来自性清净。二者、缘修万行,八万四千诸波罗蜜门等。三者、大慈悲为本,恒拟运度为怀。此之三因,能与大菩提相应,故名发菩提心。又据净土论云:“今言发菩提心者,即是愿作佛心。愿作佛心者,即是度众生心。度众生心者,即摄取众生,生有佛国土心。”今既愿生净土,故先须发菩提心也。第四、问答解释者。
问曰:若备修万行,能感菩提得成佛者,何故诸法无行经云:“若人求菩提,即无有菩提,是人远菩提,犹如天与地?”
答曰:菩提正体理求无相,今作相求不当理实,故名人远也。是故经言:“菩提者,不可以心得,不可以身得也。”今谓行者虽知修行往求,了了识知理体无求,仍不坏假名。是故备修万行,故能感也。是故大智度论云:“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为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为解脱。”龙树菩萨释曰:“是中不离四句者为缚,离四句者为解。”今祈菩提,但能如此修行,即是不行而行。不行而行者,不违二谛大道理也。
又依天亲净土论云,凡欲发心会无上菩提者,有其二义:一者、先须离三种与菩提门相违法。二者、须知三种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依智慧门,不求自乐,远离我心贪著自身故。二者,依慈悲门,拔一切众生苦,远离无安众生心故。三者、依方便门,怜愍一切众生心,远离恭敬供养自身心故。是名远离三种菩提门相违法。顺菩提门者,菩萨远离如是三种菩提门相违法,即得三种随顺菩提门法,何等为三?一者、无染清净心,不为自身求诸乐故,菩提是无染清净处。若为自身求乐,即违菩提门,是故无染清净心是顺菩提门。二者、安清净心,为拔一切众生苦故,菩提安稳一切众生清净处。若不作心拔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即便违菩提,是故拔一切众生苦是顺菩提门。三者、乐清净心,欲令一切众生得大菩提故,摄取众生生彼国故。菩提是毕竟常乐处,若不令一切众生得毕竟常乐者,则违菩提门。此毕竟常乐依何而得?要依大义门。大义门者,谓彼安乐佛果是也。故令一心专至愿生彼国,欲使早会无上菩提也。第二、明破异见邪执者,就中有其九番: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异见偏执。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第三、破系心外无法。第四、破愿生秽国,不愿往生净土。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第六、破求生净土非是小乘。第七、破求生兜率劝不归净土。第八、会通若求生十方净土,不如归西。第九、料简别时之意。第一、破大乘无相妄执者,就中有二:一总生起,欲令后代学者,明识是非,去邪向正。第二、广就系情,显正破之。
一总生起者,然大乘深藏,名义尘沙,是故涅槃经云:“一名无量义,一义无量名。”要须遍审众典,方晓部旨,非如小乘、俗书,案文毕义。何意须然?但净土幽廓,经论隐显,致令凡情种种图度。恐涉谄语刀刀,百盲偏执,杂乱无知,妨碍往生,今且举少状,一一破之。第一、破妄计大乘无相者。
问曰:或有人言,大乘无相,勿念彼此,若愿生净土,便是取相,转增漏缚,何用求之?
答曰:如此计者,将谓不然,何者?一切诸佛说法,要具二缘,一、依法性实理。二、顺其二谛。彼计大乘无念,但依法性,然谤无缘求,即是不顺二谛。如此见者,堕灭空所收。是故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一切众生,若起我见如须弥山,我所不惧,何以故?此人虽未即得出离,常不坏因果,不失果报故。若起空见如芥子,我即不许,何以故?此见者破丧因果,多堕恶道,未来生处,必背我化。”今劝行者,理虽无生,然二谛道理,非无缘求一切得往生也。是故维摩经云:“虽观诸佛国及与众生空,而常修净土教化诸群生。”
又彼经云:“虽行无作而现受身,是菩萨行。虽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是菩萨行。”是其真证也。问曰:今世间有人,行大乘无相,亦不存彼此,全不护戒相,是事云何?答曰:如此计者,为害滋甚,何者?如大方等经云,佛为优婆塞制戒,不得至寡妇、处女家、沽酒家、蓝染家、押油家、熟皮家,悉不得往来。阿难白佛言:“世尊,为何等人制如斯戒?”佛告阿难:“行者有二种,一者在世人行,二者出世人行。出世人者,吾不制上事。在世人者,吾今制之。何以故?一切众生悉是吾子,佛是一切众生父母,遮制约勒,早出世间得涅槃故。”
第二、会通菩萨爱见大悲者。问曰:依大乘圣教,菩萨于诸众生,若起爱见大悲,即应舍离。今劝众生共生净土,岂非爱染取相,若为免其尘累也?答曰:菩萨行法,功用有二,何者?一、证空慧般若。二、具大悲。一、以修空慧般若力故,虽入六道生死,不为尘染所系。二、以大悲念众生故,不住涅槃。菩萨虽处二谛,常能妙舍有无,取舍得中,不违大道理也。是故维摩经云:“譬如有人,欲于空地造立宫舍,随意无碍。若于虚空,终不能成。菩萨亦如是,为欲成就众生故,愿取佛国。”愿取佛国者,非于空也。
第三、破系心外无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
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
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体无偏局,此乃无生之生,上士堪入。是故无字宝箧经云:“善男子,复有一法,是佛所觉,所谓诸法不去不来,无因无缘,无生无灭,无思无不思,无增无减。”佛告罗侯罗言:“汝今受持我此所说正法义不?”尔时十方,有九亿菩萨,即白佛言:“我等皆能持此法门,当为众生流通不绝。”世尊答言:“是善男子等,则为两肩荷担菩提,彼人即得不断辨才,得善清净诸佛世界,命终之时,即得现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住其人前,得往生也。自有中下之辈,未能破相,要依信佛因缘,求生净土,虽至彼国,还居相土。”又云:“若摄缘从本,即是心外无法。”若分二谛明义,净土无妨是心外法也。
二、问答解释。
问曰:向言无生之生,唯上士能入,中下不堪者,为当直将人约法,作如此判,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答曰:依智度论云,新发意菩萨机解软弱,虽言发心,多愿生净土,何意然者?譬如婴儿,若不近父母恩养,或堕坑落井,火蛇等难,或乏乳而死。要假父母摩洗养育,方可长大,能绍继家业。菩萨亦尔,若能发菩提心,多愿生净土,亲近诸佛,增长法身,方能匡绍菩萨家业,十方济运。为斯益故,多愿生也。又彼论云,譬如鸟子翅翮未成,不可逼令高翔,先须依林附树,羽成有力,方可舍林游空。新发意菩萨亦尔,先须乘愿求生佛前,法身成长,随感赴益。又阿难白佛言:“此无相波罗蜜,在何处说?”佛言:“如此法门,在阿毗跋致地中说,何以故?有新发意菩萨,闻此无相波罗蜜门,所有清净善根,悉当灭没也。”又来但至彼国,即一切事毕,何用诤此深浅理也。第四、破愿生秽土,不愿生净土者。
问曰:或有人言,愿生秽国教化众生,不愿往生净土,是事云何?
答曰:此人亦有一徒,何者?若身居不退已去,为化杂恶众生故。能处染不染,逢恶不变,如鹅鸭入水,水不能湿。如此人等,堪能处秽拔苦。若是实凡夫者,唯恐自行未立,逢苦即变,欲济彼者,相与俱没,如似逼鸡入水,岂能不湿。是故智度论云:“若凡夫发心,即愿在秽土拔济众生者,圣意不许。”何意然者?龙树菩萨释云,譬如四十里冰,如有一人,以一升热汤投之,当时似如少减,若经夜至明,乃高于余者。凡夫在此发心救苦,亦复如是,以贪嗔痴境界违顺多故,自起烦恼返堕恶道故也。
第五、破若生净土,多喜著乐者。
问曰:或有人言,净土之中唯有乐事,多喜著乐,妨废修道,何须愿往生也?
答曰:既云净土,无有众秽,若言著乐,便是贪爱烦恼,何名为净?是故大经云:“彼国人天往来进止,情无所系。”又四十八愿云:“十方人天来至我国,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大经又云:“彼国人天,无所…
《安乐集白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