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安乐集白话▪P11

  ..续本文上一页至于蛇类、蝎类,全都有翅膀飞行,只要彼此相遇,就互相吃食对方,不管对方是善意或恶意。”这难道不是秽恶国土的最开始吗?而娑婆世界的依报,是和贤圣相同的,如此才是秽恶国土的终结处。安乐世界既然是净土的最初入门,也就是和娑婆世界相交接处,所以往生是很方便的,为什么不求往生呢?

  第九、根据摄大乘论,而认为有与十六观经相违背的意思,因此加以分别说明其含意。十六观经中,佛说下品往生的人,现在世造了重罪,临命终时,遇到善知识教净土法门,十念成就的话,就能够往生。摄大乘论说,这是佛陀特别的意思。自古以来的讲论师都说,这段文字所说的临终十念,只能作为种下往生的因,实际上是不能往生的,何以得知呢?因为摄大乘论说:“譬如用一个金钱作为资本,而贸易到一千个金钱,不是一天就办得到的。”所以知道十念成就,只是作为往生之因,还不能立刻就能往生,这就是佛陀特别的意思。这种解释并不正确,为什么?凡是菩萨造论来解释经典的话,都是为了要把佛陀幽远的含意显示出来,以切合圣人的本意,如果说菩萨的论著违背经典,那是绝不可能的。

  现在来解释“佛陀特别的意思”这一句话,是说佛陀平常的说法,都是先把因说出来,再说明后来的果报,道理非常明显。而十六观经中,只说这一生造了罪业,临终的时候,只要十念念佛成就,就能够往生净土,而没有说明过去世是否有因缘。这是世尊为了要接引未来世造恶的众生,想使他们临终时舍弃恶念归向善念,乘著此善念而得以往生,所以就隐去了他们宿世的因缘。这是因为世尊隐没了宿世的善始,而只显示最后的善终,不谈起因,只谈果报,所以叫做特别的意思。

  何以知道只要十念念佛成就,都是有过去世因缘的?譬如涅槃经说:“如果此人,已经供养过半恒河沙数的诸佛,而且又发了心,才能够在浊恶世中,听闻到大乘经典而不毁谤,但也尚无其余的功德。如果曾经供养过一恒河沙数的诸佛,也发了心,然后才能在听闻大乘经典之后,不仅不毁谤,还能够喜爱且乐于其中。”从这些经典来验证,可以得知十念成就的人,都是真的有过去世的因缘。如果他们过去世没有这些因缘的话,连善知识都还不会遇到,更不要说会十念成就了。

  摄大乘论说:“以一个金钱,贸易得千个金钱,不是一天就能成功的。”如果是佛陀的意思,应该是要想使众生多多累积善因,以便乘此善念而得往生。如果是论主无著菩萨的意思,是藉此关闭过去世的远因,道理也没有不对。如果这么解释的话,就能够上顺佛经的意思,下合论著的意思,也就是经和论互相扶助,往生的路就通了,再也没有疑惑之处。

  第三、回答问题,去除疑惑。

  下面就以大智度论来回答问题。

  问:一切的众生,无始劫来,就造了各种有漏的业,以至于被三界所束缚住,因此怎么能够不断除三界的业果束缚,只用很少时间来念阿弥陀佛,就能够往生净土,而超出三界之外。业果束缚的道理,要如何解释呢?

  答:有二种解释,一、就法理上来破除。二、借用比喻来显示。

  就法理上说,诸佛如来具有不可思议智、大乘广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不可思议智力是,能够把少的数量变成多的数量,把多的数量变成少的数量。把近的距离变成远的距离,把远的距离变成近的距离。把轻的东西变成重的,把重的东西变成轻的。如此等的智力,佛陀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接著要借用七个比喻,来显示其中的道理。

  第一、譬如一百个成年人,以一百年的时间来积聚薪柴,堆得有千仞般高,然而只要用像豆子般小的火来焚烧此薪柴,半天就能焚尽。而又怎能说,百年积聚的薪柴,半天是烧不完的。

  第二、譬如脚有毛病的人乘船,借著风力及帆力,船一天能行千里。因此怎能说,脚有毛病的人,如何能够一天走一千里路呢。

  第三、譬如下贱贫困的人,获得一种祥瑞的东西,就把它献给国王。国王很欢庆,就重重的赏赐他,一下子之间,此人就既富贵又有名望。因此怎能说,以自己做官几十年,备尝辛勤,朝廷既不知道,民众也不归顺,所以此贱人得富贵是不可能的。

  第四、譬如身力劣弱的人,连驴子都骑不上去,如果他跟著转轮王的话,就能够在虚空中,飞行自在。因此怎能说,身体劣弱的人,是一定无法在空中飞行的。

  第五、有十个人围起来那般粗的绳索,一千个人也拉不断,然而童子只要用利剑挥斩,绳索一下子就分成两半。因此怎能说,以童子的力量,是断不了此十围之索的。第六、又譬如鸩鸟进入水中,鱼类及蚌类立刻都死了,然而只要犀牛的角触到泥沼,死去的水族又都活了过来。因此怎能说,性命一断了,就不能再活过来呢。

  第七、也譬如黄鹄叫唤子安,子安又活了过来。因此怎能说,在坟墓下过了一千年,就再也不可能苏醒。一切的万法,都有自己的力量和别人的力量,自我收摄和他人收摄,千种开法和万种闭法等,是无量无边的。你怎能以有障碍的所知,来怀疑别人无障碍的法力呢!在五种不可思议之中,佛陀的法力是最不可思议的。你认为三界的业力束缚重,而怀疑少时间念佛的力量轻,所以不能够往生安乐国,进入正定聚之中,这是不对的。

  问:大乘经中说,业力与三道犹如秤,最重的先牵去投胎。因此众生或百年、或十年,或一天之中,无恶不造,为何能在临终时,遇到善知识,只要十念相续念佛,就能够往生。如果是这样的话,最重的业力先牵去投胎的道理,如何能叫人相信呢?

  答:你认为人造恶业的罪过重,下品人十念念佛的善心轻,所以现在要告诉你所谓轻重的道理及分别比较,是在心、在缘、在决定,而不在时间的久近。

  什么叫在心?是说人在造罪的时候,是以虚妄颠倒的心来造的,而十念念佛时,是由于善知识的方便安慰法,用听闻实相法的心在念的。一个是虚妄,一个是真实,两者如何能相比呢?譬如已经暗了一千年的屋宅,只要光明一照,立刻就明朗起来。因此怎能说,已经暗了一千年的屋宅,黑暗是不会离去的。所以遗日摩尼宝经说,佛告诉迦叶菩萨说:“众生虽然几千亿万劫,都在贪爱的欲念之中,被罪业所覆盖。如果在听闻佛经之后,能够改过向善,那么他的罪就立刻能够消失竟尽。”这就叫做在心。

  什么叫在缘?是说人在造罪的时候,是从妄想,及烦恼果报的众生而起造的。而十念念佛,是从无上的信心,及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具有无量功德的名号上起念的。譬如有人被毒箭射中,伤到筋破了骨,如果听到除毒药的鼓声,箭立刻跳出来,毒也去除了。因此怎能说,箭中得深,毒药厉害,所以即使听到鼓声,箭也出不了,毒也去不掉,这就叫在缘。

  什么叫在决定?就是人在造罪的时候,是用有后来的心,有间断的心。而十念念佛,是用没有后来的心,没有间断的心,这就叫在决定。

  大智度论又说,一切众生在临终的时候,风大像把刀子一样,正把身体加以分割,死亡的痛苦正在逼迫时,人们心里就会生起很大的恐惧感,所以当遇到善知识时,就会发很大的勇猛心,心心相续不间断的十念念佛。由于这个增上善根,所以能够往生净土。又譬如有人面对敌人奋战时,全身的力气一时都全用上了,十念念佛的善业,也是如此。又如果人在临终时,起了一念的邪知见,由于这个增上恶心,于是就能把三界的福业都倾倒,而进入恶道中受生。

  <, p>问:既然临终十念念佛的善业,能够把一生的恶业都倾倒,而得以往生净土,不知道多久叫做十念?

  答:经典上说,一百零一个生灭是一刹那,六十刹那是一念,这是依照经论而解释念的意思。现在我们说念,不以这种时间为准,而只要忆念阿弥陀佛,不管是想佛的全身相或是部分身相,只要随所观的境界,十念成就,中间没有参杂其他的念头,就叫十念。或者说,十念相续,是圣人一念的名字罢了,只要能够累积意念,凝定思虑,不想其他的事,使道业成就,就罢而不用了,也用不著去数。或者说,已修行很久的人,就用前面这种不记数的方法,而刚开始修行念佛法门的人,记数也是好的,这也是佛陀的教法。

  又问:现在想要照你的劝说,来修行念佛三昧,但不知道所谓的“念”,情形是如何?

  答:譬如有人,在旷野之处,遇到怨家贼盗,拔刀要来杀他,这人就一直往前奔逃而去,见到前面有一条河,来到河边之前,他就想:“我到河边时,是要把衣服脱掉渡河呢,还是就穿著衣服漂浮而过?如果脱衣渡河的话,恐怕来不及,如果穿著衣服浮水而过的话,又怕此头难保。”这时,此人一心一意都在想渡河的方便法,没有余暇想其他的问题。行者也是如此,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也和那人念渡河的情形一样,念念都是佛,没有余暇想别的事。或是念佛的法身,或是念佛的神力,或是念佛的智慧,或是念佛的白毫相光,或是念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或是念佛的四十八愿,称佛的名号也是如此。只要能专心至意相续不断,一定能生到佛国土。现在要告诉后代的学佛者,如果想要体会真俗二谛的道理,只要知道念念是没有的,这就是智慧门。而又能够使念念相续不间断,这就是功德门。所以经上说:“菩萨摩诃萨,恒常以功德和智慧,来修行他的心。”如果是才开始学的人,尚未能破除色相,这时只要能够依此色相,专心至意的修行,全都能往生,不须要怀疑。

  又问:无量寿经说:“十方世界的众生,如果以至诚心相信、好乐,想要生到我的国土,乃至于只有十念这种念头,如果不能生到我国土的话,我就不成佛。”现在的人,听到这种说法,就想目前无所谓,打算到临终的时候,才来修这十念法,请问这种看法如何?

  答:这是两码子事,为什么?经上说“只要十念相续”,看起来似乎不难,然而诸凡夫的心,犹如野生难驯的马匹,心识犹如猿猴般动荡,在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之中驰骋不已,什么时候曾停止过呢?各位必须…

《安乐集白话》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见闻录白话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