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家口以當之,漸至死喪;若不死喪,則有水火盜賊,遺亡器物,疾病口舌諸事,以當妄取之值。
【解釋】
還有許多利用自己的威勢而橫取他人錢財的,也多是爲了自己的妻子和家人在計算;然而司命之神,也正在計算他的妻子和家人,以報應他的貪惡,使得罪報能夠相當。若是漸漸到了惡貫滿盈壽命盡了的時候,自身也就不免死喪;若是幸而罪惡稍輕,尚不至于死喪,就會有水災火災、盜賊偷搶、遺失器物、疾病醫藥、口舌官司等等許多的禍事發生,以當原來妄取他人錢財的總數。
【分析】
上文已經說明了隨事受報,而本節又再次的說明橫取之禍,主要是爲有權有勢的人而說的啊!因爲這一項的罪惡,最是不仁不義,而且又是人所最不能夠避免的,所以才特別的再提出來,以警惕世人啊!
要知道橫取他人的錢財,目的也多是爲了要使自己的妻子家人,能夠過好的生活;卻不知道司命之神也正在計算他的妻子家人,以報應他的貪惡,這豈不是利之適足以害之嗎?以有情的骨肉,換取了無情的金錢,這樣豈不是太可惜了嗎?而且自己惡貫滿盈壽命被奪盡了,死期一到,則要這些的金錢,又有什麼用處呢?若是想要用錢在陰間打通關節,只怕在陰間未必能夠行得通啊!到了這個時候,又有誰不肯看空呢?但是總是嫌遲了一些;何不在未到此刻的時候,早早的爲自己設身處地的想一想。若是罪惡稍輕不至于死的,則會遇到許多的災禍,或是不肖的子孫,以破散他橫取別人的財物。須知橫取他人錢財的人,冥冥之中,定然會有奪取他橫財的力量;所以錢財到了最後,終究還是一無所有啊!而遭遇到水火盜賊的驚嚇恐懼,遺失東西的懊惱悔恨,疾病纏身的痛苦憂愁,口舌官司的忿怒羞辱,子孫不肖的蒙羞恥辱,自己則是白白的吃虧,卻沒有取償的方法;而且還欠著多少的罪孽,不能得到自在,而且填還不盡,終究無可奈何;所以橫取他人錢財的人,一想到此,不但會寒心,而且也會灰心啊!
故事:
唐玄宗的時候,邢壽奉命出使新羅,任務完成後,于回程之時,在炭山暫時的停留;見到有一百多位的商人,載滿了幾條船的貨物,價值有數十萬缗,邢壽就派人偷襲,把商人全部殺死,而奪取他們的貨物。等到他的兒子刑壽,與王□圖謀造反,被朝廷判罪滿門抄斬,子孫一個都沒留下來啊!而韋公幹擔任瓊州的州牧(地方首長),靠著官府的勢力,橫取了許多的錢財,等到他官期任滿返鄉,所乘的船翻了,他所有的錢財貨品全都沈入了水中,僅是保住了一條老命而已!呂師造爲池州刺史,搜刮百姓的錢財,正在乘船滿載而歸的途中,忽然被火燒光了他的財貨,只有船和人沒有受到損傷。
宋朝的奸臣丁謂,被朝廷貶官流放到朱崖,遇到強盜打劫,財産全都光了;沒多久,丁謂也就死了。馬襄的貪心很重,擔任西川漕司,正碰到劉盱作亂,馬襄就把金子藏在井中,劉盰作亂平定之後,馬襄就到井裏藏金的地方取回金子,卻怎麼找都找不到原先所藏的金子啊!而他所有的錢財,也全都沒有了。胡應桂、陸一奇兩人,共同串通誘惑一位官宦之家的兒子賭博,以謀取他家的財産,忽然胡應桂的一只眼睛瞎了,陸一奇的一只腳跛了,兩人都變成了殘廢,貧困潦倒了一生啊!強懷仁用貪婪橫取方法而致富,然而他的兒子不肖,喜好賭博嫖蕩,胡作非爲,每天都有口舌是非,與人爭訟打官司的事情發生;不到十年,家中的財産就用光了;從此以後,生活潦倒困苦,子孫一蹶不振。
【再析】
以上所說的公案,都是橫取他人的錢財,而隨著災禍的發生,以顯示他們的報應,以當他們原來妄取他人錢財的總數。而其中最嚴重的,就是邢壽他家被滿門抄斬了啊!這個世間是有不容易明了的事情,而老天卻沒有不報應的惡事啊!人就是再怎麼的聰明善用計謀,但是上天卻更是能夠巧于報應啊!唉!怎麼能不教人害怕啊!
又枉殺人者,是易刀兵而相殺也。
【解釋】
又有冤枉而殺人的,就像換刀相殺一樣啊!
【分析】
上面說到橫取他人錢財,而這裏接著又說到冤枉殺人;就是因爲冤枉殺人的事情,總是由于貪愛錢財舍不得錢財而引起的禍啊!而冤枉殺人的事情,大概有七種。
第一是法官判決:法官因爲接受了賄賂,竟然狠心的冤枉了人犯。
第二是帶兵打仗:將領縱容軍隊的士兵屠殺擄掠,冒領戰功。
第叁是醫生用藥:醫生爲了貪財以假藥賣人,或開錯了藥,醫死了人,卻又強辯不承認自己的錯誤。
第四是破壞身孕:爲了節省費用而將女嬰不養溺死,放縱淫欲而懷有身孕,卻將胎兒墮掉。
第五是衙門惡吏:欺騙長官,利用職權蠻橫肆虐,詐騙錢財,陷害他人。
第六是風水害人:收買風水專家,遷移破壞別人祖墓的風水,以陷害他人産生災禍。
第七是庸師誤人:庸師不善教學害人子弟,而誤了人家子弟的一生。
以上七種冤枉殺人的方法,雖然都不一樣;然而冤枉的殺死人,則是一樣的啊!像這種的罪過,是不爲天律所赦免的;不是發生人禍,必定會遭天譴;雖然說是殺人,但其實就是自殺啊!
故事:
宋朝有位禅師,年輕的時候喝醉了酒,在與人爭奪錢財的時候,奮力的重擊對方;而那位被他打到的人,立刻就死了。他因爲畏罪而逃到遠方,後來因爲忏悔而出家勤苦修行,于是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成爲大禅師;並且還升座說法,學生有好幾百人。在他七十幾歲的時候,忽然有一天早晨,他沐浴之後就升座,告訴大衆說道:“你們不要動,不要說話,看老僧了卻四十年前的一樁公案。”坐到中午的時候,有一位士兵突然的來到禅寺,扳起了弓箭,想要射殺禅師。老禅師就向士兵合掌說道:“老僧在此等待您已經很久了啊!”士兵驚奇的說道:“我與和尚素不相識,可是爲什麼一見面就想殺你呢?我自己也不明白其中的緣故啊!”老禅師說:“欠債還錢,公平交易,但請下手,不必遲疑!”並且回頭對大衆說道:“我死了以後,你們請這位居士吃飯,飯後送他回家。如果你們有半句責怪他的話,就是違逆了上天,背叛了師道,不是我的弟子啊!”士兵聽了禅師的話,就更加的疑惑;于是一定要禅師說個明白。禅師說:“你因爲已經隔世又輪回投胎,所以你才會忘記了啊!而我仍然在世,所以沒有忘記。”因此就把從前發生的事情告訴了士兵;而士兵本來不識字,忽然就大聲的唱道:“怨怨相報何時了,劫劫相纏豈偶然?不若與師俱解釋,如今立地往西天。”說完之後,手持著弓箭,就站著往生了。禅師于是下座,爲他落發,取了法名,更換衣服之後,就將他放入了龛中;自己也跏跌而坐,向大家道別之後,就坐化了。
【再析】
夫殺人于四十年之前,而償債于四十年之後,索償債務雖然是遲了一些,但是償還債務則是不變的啊!幸而兩個人都是具有大手段的人,所以才能夠在怨家路上劈面相逢的時候;原來是惡對頭,反而結成了好因緣啊!這位士兵以死威逼欠他命債的人,卻因此而修行,當下就證了道;而禅師的等待催促欠他一命的債主,因此而解開了彼此的冤結,當下就坐化往生;這實在是一件千古難遇的勝緣奇事啊!如果禅師不是真正的得道,或是這位士兵沒有具備了大手段,那他必定就不肯放下債權而不取啊!然則殺人無異就是自殺的道理,也就很明白了啊!上列所說七種冤枉殺人的緣故,世人應該要隨事的禁戒,千萬不可以亂借狠債啊!
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饑,鸩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
【解釋】
凡是貪取不義之財的人,就像是去吃那屋漏水浸到的肉,去喝那鸩鳥毛浸過的酒一樣;這種的漏脯鸩酒都是含有劇毒,不但不能夠獲得暫時的醉飽,而且死期也馬上就到了啊!
【分析】
本節又申明貪利的害處,因爲世人好利的心很重,所以太上才會婆心殷切,反覆的叮咛,再叁的提醒。而世人所犯淫殺凶逆等等的罪行,並不是很容易就能夠造作的,而且造作這些罪業的人,也是不多見啊!惟有在獲取錢財這方面,則是千變萬化,而又很難加以查問的。因爲天下沒有不用錢財的一天,所以天下也就沒有不取錢財的人啊!既然天下沒有不取錢財的人,但是世人取財的方法,合乎義的很少,而不合乎義的則很多,這也是不用問就可以知道的事實啊!
那麼什麼是義呢?義就是行事正當而合情理;凡是取人錢財,而人樂意給我的,就是近情,也就是合義;不樂意給我的,就是不近情而非義;取了而我可以告人的,就是合理,也就是合義;取了而不可以告人的,就是不合理而非義。不論取得的錢財是多是少,如果取得的錢財不合乎義,而可以用得心安理得的話,則也不妨順人心之所好,幹脆就聽其自然好啦!然而太上對于此事卻是諄諄的訓戒,就是知道世上有非義取財的人,也就有了非義失財的人;因爲一個人若是快意,另外一個人就會傷心;或是一個人快意,而卻使得十個人,百個人,乃至千萬個人傷心啊!
須知天道好還的道理,上天是大公無私的,怎麼可能會特別厚愛非義取財的人呢?然則在冥冥之中所積累的不幸,神明就會想要使這些事情得到公平的處理,因此,必定都會積極的加以處置了。太上知道其中的緣故,而用正大的言詞警戒人說:“不要取。”可是人們卻不聽;于是就婉言的曉谕世人說:“不可得。”可是人們不相信,于是就用警惕的言詞來勸人說:“得到不義之財,不吉祥啊!”而世人也是只圖目前,不想以後;因此就不如喚醒世人說道:“得與不得,都是相同的啊!”這樣世人的貪財之心,或許會因此而減少啊!所以就以漏脯鸩酒來作譬喻。因爲漏脯鸩酒,都是非常的毒,只要入到口中,馬上就死,人就是再怎麼的狂妄愚笨,也沒有明明知道是漏脯鸩酒,而卻大吃大喝的啊!知道了非義之財,就是漏脯鸩酒,則雖然有千萬的不義之財垂手可取,也必將會堅持的拒絕而不肯接納啊!這不就是得與不得相同了嗎?所以得到之後而不用,豈不是天…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