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下無益的棄物嗎?而人們卻爲什麼要壞盡了心術,使盡了機謀,以求取天下無益的棄物呢?
然而漏脯的馨香,等于是脍炙,鸩酒的甘美,不亞于醍醐;世人見到了它們的馨香甘美,則又將起了一個徼幸之心說道:“嗯!這不一定就有毒啊!”因此而不大吃漏脯大喝鸩酒的,就沒有幾個人了啊!等到吐又吐不出來咽又咽不下去的時候,腸子斷了,皮膚裂開,很快的也就死了;而後再想要歎息的說道:“爲什麼不能夠早些見到這個結果呢?”這時候已經是不可能了啊!而菜湯麥飯,粗酒蔬菜,吃在嘴裏雖然沒有什麼太好的味道,然而卻能吃得飽喝得足,摸摸肚子能夠怡然自得理得心安,其間的痛苦和快樂,就相差的太遠了啊!這些證明的事迹,前面都有很詳細的說明,這裏就不再附了。
夫心起于善,善雖未爲,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于惡,惡雖未爲,而凶神已隨之。
【解釋】
這個心起了善念,善雖然還沒有去做,就已經感動了吉神,跟隨著護衛,希望他善行圓滿而多方的賜福;或是心中起了惡念,惡雖然還沒有去做,就已經感動了凶神,跟隨著監察,等待他惡貫滿盈而多方的降禍。
【分析】
這裏拈出了心字,就是在告訴世人:禍福之機,全在一心;希望世人在源頭處,就知道必須要謹慎啊!我們仔細的推敲這個“夫”字與“或”字,有不是出于善就是入于惡的意思,所以應當與孟子盡心篇的“雞鳴而起章”一同的參看。
佛經說:“宇宙森羅萬象的形成,都是由我們的一心所變現出來的啊!”又說:“我們的心因爲能夠隨著染緣跟淨緣,因此而造出了十法界的差別。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總不出四聖六凡法界的範圍。(四聖是指佛、菩薩、緣覺、聲聞。六凡是指天、人、阿修羅、畜牲、餓鬼、地獄。)像這樣的十法界,本來是沒有自性的,都是由我們的一心所造作出來的啊!所以心能夠作佛,心能夠作衆生,心能夠作天堂,心能夠作地獄啊!”而所謂心起者,也就是我們起心動念剛剛開始的時候;一念雖然非常的微細,但是卻能夠感動天地鬼神;人若是能夠起了一念的善心,只此一個善念,就是破除地獄的靈符,斬斷群邪的慧劍,渡過苦海的慈航,照破黑暗的明燈。若是起了一念的惡心,則畜牲、餓鬼、地獄叁途的惡道就會現前,而沈淪其中永無止息啊!所以吉神與凶神,都是隨著人心善惡的念頭招感,而立即的就跟隨著到來,並不須要一絲毫的等待啊!
【嘉言】
明朝的憨山大師說:“念從起處須看破,事未至時莫妄生;若是能夠在惡念剛起的時候,就將它一刀斬斷;則業力的根本當下就消除了,妄念也就沒有地方可以生起;所以超凡入聖的關鍵,全都是在此啊!”
故事:
從前元自實,痛恨缪某忘恩負義,就在早晨四點鍾左右時候,帶著刀前往缪家准備殺掉缪某;路上經過了一座庵堂,庵堂的主人軒轅翁,很早就起來誦經;見到有幾百位奇形怪狀的鬼,跟隨著元自實;而且每個鬼的手中都持有刀斧,來勢洶洶,臉上都露出凶惡的樣子。沒過多久,元自實就回來了,軒轅翁這時候卻看到跟隨他的人,都是頭上戴著金冠,身上佩有玉佩,百十成群,香花旛幢簇擁著,十分的莊嚴,臉上都露出和祥喜悅的樣子。軒轅翁因此就召請元自實進入堂庵問他原因?元自實于是說道:“姓缪的忘恩負義,我剛才正要前往殺他;但是到了他家的門口,我就想到缪某雖然對不起我,然而他的妻子兒女卻是無辜的啊!況且他還有老母在堂,我若是殺了他,就等于是殺了他一家人啊!因而于心不忍,于是念頭一轉,就回來了!”軒轅翁就將剛才所見到的情形告訴他,而且向他道賀說:“你的所作所爲,神明都已經知道了,你將來必定會享有很厚的官祿啊!”元自實聽了軒轅翁的話,于是就勇猛精進認真的行善,後來果然考取了功名,官做到了宰相。
【再析】
老子說:“善之與惡,相去的到底有多遠呢?”我對老子的這句話,曾經反覆的思考過好幾次,大抵是善惡這兩條路,在開始的時候,相差並不很遠,只不過是在平常日用之間起心動念的對錯而已!能夠明白這個道理,認真的修持反省,則心地自然就會全體是善了;福德因而不斷的增長,禍患也就全部都退除了啊!我們看到元自實因爲一念之善,就能夠轉禍爲福,而且速度是如此的快速;因此對于所謂心起善惡,吉神凶神就已經跟隨的道理,不是就更加的可信了嗎?
其有曾行惡事,後自悔改,諸惡莫作,衆善奉行,久久,必獲吉慶,所謂轉禍爲福也。
【解釋】
若是有人曾經做過惡事,後來自己忏悔改過,並且必須要斷除一切的惡事,奉行一切的善事,這樣行之久久,必定就能夠獲得吉祥喜慶,也就是所謂的轉禍爲福啊!
【分析】
這一節特別提出了改悔兩個字,告示人們改過遷善的方法,也就是轉禍爲福的契機啊!改就是改過,悔就是忏悔,天下純善無惡的人非常的少;而曾經作過惡事的人,則是相當的多啊!然而惡人可以再轉變成爲善人,所以太上才苦口婆心一再的說,在篇尾結出了改過忏悔的本來宗旨,目的就是要喝破迷關,使人回頭是岸啊!又恐怕世人錯認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意思,妄想以一杯的水,就奢望能夠滅掉一車子木材燃燒的火;所以說:“諸惡莫作。”就是希望他能夠將惡業刮磨淨盡。又說:“衆善奉行。”就是希望他能夠將善行積累的圓滿。這樣的去做,久而久之,才能夠將從前所造的罪業漸漸的消釋去,因此它的禍害方能夠全部的消除;而後來的行持,則一天一天漸行的圓滿;新增的福報,自然也就會到來了啊!
現在沒有智慧的愚人,自己知道所作的不善;或是良心發現,就想要靠著僧人道士替他禮拜忏悔,企圖消除罪業;這種的行爲,就像是用一小杯那樣少的水,而去救輿薪燃燒的大火啊!這豈不是大大的迷惑顛倒嗎?況且過去的罪過才剛剛忏悔;而後來的罪過又再次的增加,以至于終究仍然沈淪于苦海;不但喪失了身命,而且還毀滅了本性,實在是太悲哀了啊!人若是像這樣的改過忏悔,豈不是大大的辜負了太上諄諄告誡的苦心嗎?
嗚呼!太上教人改過忏悔的方法,這幾句話相當的吃緊,而且是針針見血;所謂神丹一粒,可以點鐵成金;至理一言,就能轉凡成聖;所以世人應當要發誓力行,唯有這樣才能夠上符太上對世人的大慈大悲啊!現在就先說明忏悔的方法,然後再說明改過的方法。所謂忏悔,就是改正過去的過失,使未來不再重蹈覆轍,生善滅惡的重要方法啊!所以善根,應該要培養,則所有的善行都會因此而生出來;罪根則應該要發露出來,則所有的罪業,都會因此而消滅了啊!
第一是要正確的相信因果。不迷信也不錯信因果,這樣的爲善,就必定會獲得福報,而爲惡就必定會得到災禍;雖然尚未有實際的行爲,但是果報依然存在;因爲念頭雖然是念念生滅,但是業力是不會消失的。信爲入道的本源,唯有智慧能夠進入,這是衆善的根本;用此正信,翻破了沒有善根一闡提的心啊!
第二是要忏悔罪惡。這是以慚愧爲根本,慚我所犯的這個罪,不配做人;愧我所犯的這個罪,必定會遭天罰,這就叫做白法,也就是翻破了無愧的黑法啊!
第叁是要怖畏無常。人的呼吸一停止,生命也就立即的死亡;而神識就要隨著業力而受報應去了,而且是輪轉無窮的啊!既然體悟了無常的道理,也就是翻破了不畏懼墮入惡道的心啊!
第四是要發露忏悔。向他人說出了自己所犯罪業的輕重;因爲將罪業發露出來的緣故,罪業的種子于是就焦枯了,就像砍伐樹的根部一樣,枝葉就會隨之而雕零飄落下來,也就是翻破了覆藏罪業的心啊!
第五是要斬斷造惡的相續心。徹徹底底勇猛果決的把惡業全部舍棄掉,就像用鋼刀來斬斷東西,一斬就全都斷了一樣,這就是翻破了造惡的相續心啊!
第六是要發菩提心。普願拔除一切衆生的苦厄,普施一切衆生的快樂,以此廣大的心量,翻破了□緣一切惡業的心啊!
第七是要修功德來補過失。勤奮精進的策勉修正自己的身業、口業、意業叁業的行爲,絲毫都不懈怠,這就叫做修功立德,翻破了不修叁業無辜起惡的心啊!
第八是要守護正法。不接近外道邪師而破壞了佛的正法,這就叫做翻破了滅一切善事的心啊!
第九是要念十方諸佛的無量功德與神通智慧。懇祈諸佛哀憐攝受,加被保護我滅除罪業,這種清涼的妙藥,就是翻破了我念惡知識的心啊!
第十是要觀照罪性本來就是空的。罪業是從心而生起的,也還是要從心而滅去的啊!所以說:“心若滅時罪亦亡。”若是知道罪福原本沒有自性,心的本體本來就是空寂的,只要反本還源,就能夠究竟圓滿清淨,這就是翻破了無明顛倒執著的心啊!
經上說:“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實相,衆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所以我們應當要至心懇切的忏悔,就像百年都沒有洗過的髒衣服,可以一天就把它洗除幹淨了;又像千年蒙塵的古鏡,可以一下子就把它擦拭出原來就具有的光明啊!所以忏悔能夠解除千生萬劫的過失,能夠滅掉四重五逆的罪業,只要能夠真誠的忏悔,就沒有什麼惡業除滅不掉的,也沒有什麼善業生不起來啊!
故事一:
阿那律尊者在過去世中,原本是一位盜賊;有一天夜裏,他到佛寺中行竊,見到佛燈快要息滅,就拔出箭來,用箭挑起了燈心,油燈忽然大放光明,而且光明非常的耀眼奪目;阿那律心中感到非常的害怕驚恐,就即時的舍惡從善,以往所造的惡業,就漸漸的消除,而所做的善業,就逐漸的圓滿,于是就證得了聖人的果位。
故事二:
宋朝的楊仲和,本來擔任許州的推司。在天聖年間,破朝廷派到蔡州擔任審判的職務;因爲他冤枉判案,于是被北極繳奏,即將就要受到嚴重的懲罰;楊仲和因此而忏悔畏懼,立即就辭去了蔡州審判的職務,並且發誓要修百善以贖罪過。每次他遇到往來的僧人道士或是窮人,以及鳏寡孤獨,或是家中有死喪疾病的人,…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