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四)▪P22

  ..續本文上一頁沒有不布施救濟的;因此在幾年之間,就把家裏的財産全都布施光了。而他每天早晚都誠心的事奉真武真君的香火,真君竟然因爲他的勇于改過而感動,憐憫他的窘困,就化爲一位道士,將十二真君靈簽傳授給他;使他能夠賺些資財,以安頓生活,繼續的修行;他死了以後,又蒙東嶽大帝收錄,將他補爲麻溪注錄主簿的神職,而且朝廷也追封他爲悟本真人。

  【再析】

  明朝的冒起宗先生說:“易經乾卦的六個爻辭,最後的結論是吉祥;在開始的時候,雖然講到沒有禍害,後來因爲自滿而有了過失悔恨;然而最後因爲能夠忏悔,因此而可以補救過失而趨向吉祥了!”

  又陳良谟先生說:“人的貧富貴賤,長壽或是短命,乃至于一飲一食,一作一止,都有定數,而且是不能夠違抗的啊!然而轉移禍福的樞紐,則又決定在于個人,而且“數”也不能夠限製;因爲定數原是天命,而感應則是天心;上天是以利益萬物爲本懷,至誠無妄而且沒有一絲毫的分別私心;人若是能夠由衷而發一念濟人利物的心,在開始的時候,就沒有任何的目的而去做,則雖然只是一刹那一件小事;但是因爲內心精誠之極,自然就可以上格天心,就像響應聲一樣,這是必然的道理。數,就是天數,天心既然已經感格,天數也就隨之而轉;怎麼可能被限製住呢?譬如國家刑罰獎勵的製度,是一定不能夠隨便改變的;如果做臣子的人,真正能夠以忠誠而感動了君心,則雖然被貶谪流放,卻又被召還;在臨刑被殺的時候,而君王又頒下了特赦的命令,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喜怒的變化立刻就不一樣了,又有什麼是不可改變的呢?如此則知道天心跟天數是互爲消長的,而古往今來許多陰德感應的事迹,的確是昭然可信的啊!”

  故吉人,語善、視善、行善,一日有叁善,叁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語惡、視惡、行惡,一日有叁惡,叁年天必降之禍,胡不勉而行之!

  【解釋】

  所以勉勵力行衆善的吉人,因爲他的語言善,視善,行爲善,在一天之中,就有了叁件的善行;等到叁年滿了,他的善行也就圓滿了;上天必定會賜福給他,增長他的壽命;而常做諸惡的凶人,因爲他的語言惡、視惡,行爲惡;在一天之中,就做了叁件的惡行;等到叁年滿了,他所造的惡也到了惡貫滿盈的時候,上天必定會降禍于他,減除他的壽命啊!所以人爲什麼不肯勉勵力行衆善,以轉禍爲福呢?

  【分析】

  這一節總結了全篇,是切切實實教人行善去惡的路啊!“故”字在這裏是承上啓下。“吉人”就是善人,因爲他行善就能得福,所以是吉人。凶人就是惡人,因爲他行惡即將就要得禍,所以是凶人。而諸惡與衆善,都是不勝枚舉;大約來說,是指語善、視善、行善這叁種,正是我們切實下手用功的地方啊!語善,例如非禮不言,樂道別人的善行,勸人做好事等等。視善,例如非禮勿視,樂于見到善人,喜歡看善書,常常見到自己的惡行,而不去見別人的惡事。行善,例如非禮勿動,非法的事情絕不去做,勇猛的行善,時時行方便,種種作陰功,提倡引導于一方,乃至于推廣到四方,感化世人共同的來行善;惡則恰好與此相反。叁年就是千日,也就是圓滿之期,因爲這個時候已經是善積而惡盈了啊!

  人心至爲靈活,而且變化不常;若是一個人在叁年那麼久的時間,而心卻沒有改變的話,則他所造的善或惡,也就到了純熟的地步啊!在這裏指出了“天”字,就是因爲上天爲賞善罰惡賜福降禍的大主宰,也是整篇文章的精華關鍵所在啊!而這裏所謂的天,也就是我們的心。孟子說:“保持了自己靈明的本心,順養自己天賦的本性,這就是事奉順從上天的方法。”

  這裏提到的兩個“必”字,並不是必之于蒼蒼冥冥無聲無臭的天,乃是必之于我心所發的叁年語視行的善惡啊!所謂無論什麼都是自己求來的,就是這個道理。高明的人樂心向道,原本不是爲了求福;若是爲了求福才爲善,那麼心就已經是涉于私了啊!所以惟有應當盡其在己,順受于天,而不可以有一絲毫的觊望希求將迎的心啊!然而禍福的果報是由自心的善惡所感招,而上天的法則,必然會酬償因果的;所以禍福報應的道理,本來就是存在洋溢于天地之間,而且是絲毫不爽的;有人以爲善去惡,爲自己本分之內的事情,這種人固然是屬于上上根器的人;然而世上的常人多,怎麼可能都是上根利器的人呢?所以因爲恐懼災禍想要求福才肯去惡爲善的人,這也是太上所希望度化的,正是惟恐世人不肯求福啊!而孟子所謂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是益于得也”的道理,非常的正確;若是照著孟子所說的方法這樣的去求,自然就不會産生害處了啊!

  所謂的降福,例如是親身享有福祿,子孫都很善良,家道興隆,壽命延長,萬事和順;甚至爲聖爲賢,成仙成佛,徹悟了自性,直接的證得了無生法忍,度人度物,立極萬世,這些都是降福啊!

  所謂的降禍,例如親身遭受大禍,子孫都很險惡,淩替衰敗而亡;或是壽命短促,家道淪喪,凡事多遇挫折;甚至死了之後,墮入了無間地獄,或輪回投生爲異類,永劫遭受罪苦,惡業殃及到後代的子孫,萬年都遭受到世人的唾罵啊!

  嗚呼!由此而論的話,禍福之道就太大了啊!實在不可思議啊!最後一句揭出了“勉行”,這只是就衆善奉行上來說的,爲全篇的總關鍵。勉字爲遷善改過最重要的方法,而行就是身體力行的意思。所以勉行就是奮勵去力行,舍死都不退的意思。書經上說:“非知之艱,惟行之艱。”俗話也講:“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若是知而不行,就決定沒有受用;既然沒有受用,不免就要向生死的大海中自作自受去了啊!所以世人若欲求生路,必須要下死功夫!朱子說:“陽氣發時,金石亦透;精神到處,何事不成!”人若是能夠如此,就一定會達到行滿功圓成真,或是證得聖人果位的境界。

  【再析】

  要知道沒有行善就不會有福,沒有造惡就不會有禍,這是天道永恒不變的真理。然而善惡的報應,有的是報在本人的身上;有的則報在子孫的身上;有的現世是惡人,而他過去生中所修的福因緣成熟了,這一生應該受禍而卻轉而受福;有的現世是善人,因爲他過去生中所造的罪業成熟了,這一生應該受福而卻轉而受禍;等到前世的禍福受過之後,則今生所造善惡的報應,方才會一一的現前受報;這也只是遲早先後的問題而已,並不是說善惡的報應有了誤失啊!所以說:“陽憲速而可逃,陰憲遲而不漏;陽網疏而易漏,陰網密而難逃。”

  現在的人,偶而做了一件的善事,就想要獲得善報;稍稍有些不如意,就說:“天道難知。”怎麼會知道:人只要不饑不寒,無災無害,讀書人有書可念,農人有田可耕,工人有工作可做,商人有生意可做,時時開口而笑,日日少皺眉頭,難道這些不是平安的福報嗎?不然的話,世人的願求沒有窮盡,世界也充滿了缺陷,怎麼可能人人都是富貴發達呢?世人惟有尊敬相信感應篇的道理,認真的隨事奉行,自然就會福祿無量,子孫榮顯昌盛;遵行了一年,萬罪就能消滅;遵行了四年,百福就能到來;遵行了七年,子孫就能考取功名;遵行了十年,壽命就能夠延長;遵行了十五年,萬事就會如意;遵行了二十叁十年,就能夠名列仙籍;遵行了五十年,天神就會恭敬,而且能夠位列上界。這些都是太上真實不欺的話,只怕世人不能夠認真的去實踐啊!

  大抵立志心向大道的人,在開始發願的時候,就一定要自度度人,而自度度人,要在能夠福慧雙修;而修慧必定要在于明了修行的宗旨而見到了本性,修福必定要在于遵守做人的五倫,而在日常生活中曆事練心;而且二者要互相的協調,才能夠相輔相成;如此,則上帝必定以天诏等待他,諸佛一定以淨土來攝受他;不只是超生上界而已,實際上則是頓然證得了無生法忍,達到了不生不滅的境界;然後可以入世度化衆生,了卻這一個大事的因緣;若只是區區的冀望得到長生、僅修性命而已;如果未能了脫生死,福報享盡了,還是要墮落下來的啊!即使是生到了天界最高的非非想天,壽命能夠活到了八萬四千大劫(一大劫相當于十叁億四千四百萬年),究竟還是會墮下來,而淪落在六道當中,依舊不能夠超出叁界啊!而在六道輪回當中的衆生,都是因爲不能了悟自己妙明的真心;因爲積聚了妄念而虛妄的感招了叁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在這中間虛妄的隨著七趣而沈溺(六道加上仙界叫做七趣);因爲業力的招感引導,而各自的隨著所造的業力受生于不同的道中。只要是徹底的覺悟了本具的覺性,那麼就會明了這些虛妄的因緣,本來就是一無所有;而他普遍利益衆生善行的力量,又能夠圓滿的持之以恒;所以才能夠了卻這個大事因緣,必然要歸諸于福慧雙修,到達了圓滿的境界啊!

  故事一:

  棲雲真人王志,盤山語錄說:善惡:有人問道,如何才能夠出得罪福的因果呢?師父回答說:“罪福的因果,屬于陰陽之殼;若是你能夠出得陰陽之殼的話,則就沒有罪福的報應了!”那麼如何是陰陽善惡之殼呢?只要是心上有一絲毫的私欲自私的念頭,便是屬于陰殼;有一絲毫喜歡行善的念頭,便是屬于陽殼。在陰則會有惡報,在陽則會有善報;若是能夠煉到了心體虛空,無善無惡,沒有絲毫的挂礙,自己作得了主;則禍福就縛他不得,因果也纏他不得,這樣便是一個出離陰陽之殼的真人啊!

  故事二:

  宋朝的朱子晦庵,非常嚴謹的力行遵守規矩,而造成了後來學習的人感到很不方便;那裏知道當理學尚未透澈明白的時候,如果輕易放棄了規矩的話,就很難進入理學的堂奧了;若不是朱子堅持的力挽狂瀾努力的撐持,則理學早就潰裂失傳很久了!因爲在當時的社會風潮正在禁止道學,將理學歸屬于僞學,並且指責理學爲邪道;在那時群起而鬧的人,有韓侂胄的優人,有林栗之的伐異,有王淮陳賈的修怨;六經孔孟爲當世的大禁,正心誠意,爲在上位的人所討厭聽聞;因此正人君子,都屏氣伏…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