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四)▪P22

  ..续本文上一页没有不布施救济的;因此在几年之间,就把家里的财产全都布施光了。而他每天早晚都诚心的事奉真武真君的香火,真君竟然因为他的勇于改过而感动,怜悯他的窘困,就化为一位道士,将十二真君灵签传授给他;使他能够赚些资财,以安顿生活,继续的修行;他死了以后,又蒙东岳大帝收录,将他补为麻溪注录主簿的神职,而且朝廷也追封他为悟本真人。

  【再析】

  明朝的冒起宗先生说:“易经乾卦的六个爻辞,最后的结论是吉祥;在开始的时候,虽然讲到没有祸害,后来因为自满而有了过失悔恨;然而最后因为能够忏悔,因此而可以补救过失而趋向吉祥了!”

  又陈良谟先生说:“人的贫富贵贱,长寿或是短命,乃至于一饮一食,一作一止,都有定数,而且是不能够违抗的啊!然而转移祸福的枢纽,则又决定在于个人,而且“数”也不能够限制;因为定数原是天命,而感应则是天心;上天是以利益万物为本怀,至诚无妄而且没有一丝毫的分别私心;人若是能够由衷而发一念济人利物的心,在开始的时候,就没有任何的目的而去做,则虽然只是一刹那一件小事;但是因为内心精诚之极,自然就可以上格天心,就像响应声一样,这是必然的道理。数,就是天数,天心既然已经感格,天数也就随之而转;怎么可能被限制住呢?譬如国家刑罚奖励的制度,是一定不能够随便改变的;如果做臣子的人,真正能够以忠诚而感动了君心,则虽然被贬谪流放,却又被召还;在临刑被杀的时候,而君王又颁下了特赦的命令,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喜怒的变化立刻就不一样了,又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呢?如此则知道天心跟天数是互为消长的,而古往今来许多阴德感应的事迹,的确是昭然可信的啊!”

  故吉人,语善、视善、行善,一日有三善,三年天必降之福;凶人,语恶、视恶、行恶,一日有三恶,三年天必降之祸,胡不勉而行之!

  【解释】

  所以勉励力行众善的吉人,因为他的语言善,视善,行为善,在一天之中,就有了三件的善行;等到三年满了,他的善行也就圆满了;上天必定会赐福给他,增长他的寿命;而常做诸恶的凶人,因为他的语言恶、视恶,行为恶;在一天之中,就做了三件的恶行;等到三年满了,他所造的恶也到了恶贯满盈的时候,上天必定会降祸于他,减除他的寿命啊!所以人为什么不肯勉励力行众善,以转祸为福呢?

  【分析】

  这一节总结了全篇,是切切实实教人行善去恶的路啊!“故”字在这里是承上启下。“吉人”就是善人,因为他行善就能得福,所以是吉人。凶人就是恶人,因为他行恶即将就要得祸,所以是凶人。而诸恶与众善,都是不胜枚举;大约来说,是指语善、视善、行善这三种,正是我们切实下手用功的地方啊!语善,例如非礼不言,乐道别人的善行,劝人做好事等等。视善,例如非礼勿视,乐于见到善人,喜欢看善书,常常见到自己的恶行,而不去见别人的恶事。行善,例如非礼勿动,非法的事情绝不去做,勇猛的行善,时时行方便,种种作阴功,提倡引导于一方,乃至于推广到四方,感化世人共同的来行善;恶则恰好与此相反。三年就是千日,也就是圆满之期,因为这个时候已经是善积而恶盈了啊!

  人心至为灵活,而且变化不常;若是一个人在三年那么久的时间,而心却没有改变的话,则他所造的善或恶,也就到了纯熟的地步啊!在这里指出了“天”字,就是因为上天为赏善罚恶赐福降祸的大主宰,也是整篇文章的精华关键所在啊!而这里所谓的天,也就是我们的心。孟子说:“保持了自己灵明的本心,顺养自己天赋的本性,这就是事奉顺从上天的方法。”

  这里提到的两个“必”字,并不是必之于苍苍冥冥无声无臭的天,乃是必之于我心所发的三年语视行的善恶啊!所谓无论什么都是自己求来的,就是这个道理。高明的人乐心向道,原本不是为了求福;若是为了求福才为善,那么心就已经是涉于私了啊!所以惟有应当尽其在己,顺受于天,而不可以有一丝毫的觊望希求将迎的心啊!然而祸福的果报是由自心的善恶所感招,而上天的法则,必然会酬偿因果的;所以祸福报应的道理,本来就是存在洋溢于天地之间,而且是丝毫不爽的;有人以为善去恶,为自己本分之内的事情,这种人固然是属于上上根器的人;然而世上的常人多,怎么可能都是上根利器的人呢?所以因为恐惧灾祸想要求福才肯去恶为善的人,这也是太上所希望度化的,正是惟恐世人不肯求福啊!而孟子所谓的“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是益于得也”的道理,非常的正确;若是照著孟子所说的方法这样的去求,自然就不会产生害处了啊!

  所谓的降福,例如是亲身享有福禄,子孙都很善良,家道兴隆,寿命延长,万事和顺;甚至为圣为贤,成仙成佛,彻悟了自性,直接的证得了无生法忍,度人度物,立极万世,这些都是降福啊!

  所谓的降祸,例如亲身遭受大祸,子孙都很险恶,凌替衰败而亡;或是寿命短促,家道沦丧,凡事多遇挫折;甚至死了之后,堕入了无间地狱,或轮回投生为异类,永劫遭受罪苦,恶业殃及到后代的子孙,万年都遭受到世人的唾骂啊!

  呜呼!由此而论的话,祸福之道就太大了啊!实在不可思议啊!最后一句揭出了“勉行”,这只是就众善奉行上来说的,为全篇的总关键。勉字为迁善改过最重要的方法,而行就是身体力行的意思。所以勉行就是奋励去力行,舍死都不退的意思。书经上说:“非知之艰,惟行之艰。”俗话也讲:“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若是知而不行,就决定没有受用;既然没有受用,不免就要向生死的大海中自作自受去了啊!所以世人若欲求生路,必须要下死功夫!朱子说:“阳气发时,金石亦透;精神到处,何事不成!”人若是能够如此,就一定会达到行满功圆成真,或是证得圣人果位的境界。

  【再析】

  要知道没有行善就不会有福,没有造恶就不会有祸,这是天道永恒不变的真理。然而善恶的报应,有的是报在本人的身上;有的则报在子孙的身上;有的现世是恶人,而他过去生中所修的福因缘成熟了,这一生应该受祸而却转而受福;有的现世是善人,因为他过去生中所造的罪业成熟了,这一生应该受福而却转而受祸;等到前世的祸福受过之后,则今生所造善恶的报应,方才会一一的现前受报;这也只是迟早先后的问题而已,并不是说善恶的报应有了误失啊!所以说:“阳宪速而可逃,阴宪迟而不漏;阳网疏而易漏,阴网密而难逃。”

  现在的人,偶而做了一件的善事,就想要获得善报;稍稍有些不如意,就说:“天道难知。”怎么会知道:人只要不饥不寒,无灾无害,读书人有书可念,农人有田可耕,工人有工作可做,商人有生意可做,时时开口而笑,日日少皱眉头,难道这些不是平安的福报吗?不然的话,世人的愿求没有穷尽,世界也充满了缺陷,怎么可能人人都是富贵发达呢?世人惟有尊敬相信感应篇的道理,认真的随事奉行,自然就会福禄无量,子孙荣显昌盛;遵行了一年,万罪就能消灭;遵行了四年,百福就能到来;遵行了七年,子孙就能考取功名;遵行了十年,寿命就能够延长;遵行了十五年,万事就会如意;遵行了二十三十年,就能够名列仙籍;遵行了五十年,天神就会恭敬,而且能够位列上界。这些都是太上真实不欺的话,只怕世人不能够认真的去实践啊!

  大抵立志心向大道的人,在开始发愿的时候,就一定要自度度人,而自度度人,要在能够福慧双修;而修慧必定要在于明了修行的宗旨而见到了本性,修福必定要在于遵守做人的五伦,而在日常生活中历事练心;而且二者要互相的协调,才能够相辅相成;如此,则上帝必定以天诏等待他,诸佛一定以净土来摄受他;不只是超生上界而已,实际上则是顿然证得了无生法忍,达到了不生不灭的境界;然后可以入世度化众生,了却这一个大事的因缘;若只是区区的冀望得到长生、仅修性命而已;如果未能了脱生死,福报享尽了,还是要堕落下来的啊!即使是生到了天界最高的非非想天,寿命能够活到了八万四千大劫(一大劫相当于十三亿四千四百万年),究竟还是会堕下来,而沦落在六道当中,依旧不能够超出三界啊!而在六道轮回当中的众生,都是因为不能了悟自己妙明的真心;因为积聚了妄念而虚妄的感招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在这中间虚妄的随著七趣而沉溺(六道加上仙界叫做七趣);因为业力的招感引导,而各自的随著所造的业力受生于不同的道中。只要是彻底的觉悟了本具的觉性,那么就会明了这些虚妄的因缘,本来就是一无所有;而他普遍利益众生善行的力量,又能够圆满的持之以恒;所以才能够了却这个大事因缘,必然要归诸于福慧双修,到达了圆满的境界啊!

  故事一:

  栖云真人王志,盘山语录说:善恶:有人问道,如何才能够出得罪福的因果呢?师父回答说:“罪福的因果,属于阴阳之壳;若是你能够出得阴阳之壳的话,则就没有罪福的报应了!”那么如何是阴阳善恶之壳呢?只要是心上有一丝毫的私欲自私的念头,便是属于阴壳;有一丝毫喜欢行善的念头,便是属于阳壳。在阴则会有恶报,在阳则会有善报;若是能够炼到了心体虚空,无善无恶,没有丝毫的挂碍,自己作得了主;则祸福就缚他不得,因果也缠他不得,这样便是一个出离阴阳之壳的真人啊!

  故事二:

  宋朝的朱子晦庵,非常严谨的力行遵守规矩,而造成了后来学习的人感到很不方便;那里知道当理学尚未透澈明白的时候,如果轻易放弃了规矩的话,就很难进入理学的堂奥了;若不是朱子坚持的力挽狂澜努力的撑持,则理学早就溃裂失传很久了!因为在当时的社会风潮正在禁止道学,将理学归属于伪学,并且指责理学为邪道;在那时群起而闹的人,有韩侂胄的优人,有林栗之的伐异,有王淮陈贾的修怨;六经孔孟为当世的大禁,正心诚意,为在上位的人所讨厌听闻;因此正人君子,都屏气伏…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