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息不敢有所作爲;而那些趨炎附勢的小人,則都改變原本所學,而冒充作旁門左道的老師;惟有朱熹卻能夠獨自的擔負道統的使命,不憂不懼;在進退之間,則一步都不敢苟且;遭受到讒謗,則百折不撓依然的自如;努力的教導後學,則許多的賢人競相而出;嚴于律己,則顔子的四勿一點都不敢違背;因此儒學與理學,當時能夠如日中天的興起,就是因爲朱子力行的效果啊!
故事叁:
宋朝的範俨是仁和地方的人,在壯年的時候就考取了進士,擔任郡縣的地方官,後來升到了卿佐的官位;他每天都必定會想到,要如何才能夠忠于君王?怎樣才能夠福澤百姓?自己的言行舉止一點都不敢苟且;雖然是在闇室屋漏沒人見到獨處的時候,也都保持著戰戰兢兢自我惕勵的景象。等到兒子長大之後,他便辭官歸隱,布衣蔬食,不再涉入世緣,靜心入道;每天都念誦法華經金剛經等大乘經典,並且依教奉行;有空的時候,則禅定觀想,一切世俗的雜事,絲毫都不沾染,本身修行的道業,也都是順乎自然。到了大觀年間,已經九十多歲;忽然就開悟了,于是便囑咐身旁的侍者說道:“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就像是一場戲劇一樣;當鑼鼓響起的時候,劇中的生旦醜末各種角色,各自表現各人的演技;可是等到了蠟燭燒盡燈火熄滅的時候,又有什麼樂趣呢?就像我來到這世間,一幌眼就已經九十年了;實在就像作夢一樣的幻化,有如朝露和閃電一樣的迅速啊!”幸而我悟得了這個佛性,這個佛性沒有邊際,也沒有方圓大小,也不是赤白青黃,也沒有長短上下,沒有嗔、沒有喜、沒有是、沒有非、沒有善、沒有惡;所謂一物都沒有,但卻萬象都包羅啊!這就是最真最上無往無來奧妙的真理啊!而它的關鍵,只在人能不能夠至誠精進、心心相續、念念不間斷罷了。叁世諸佛都是從這裏而出現的,這種的道理,也就是金剛經所說的真實而不虛妄的道理,你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勉而行之啊!”說完之後,他就靜坐合掌而化了。一時之間,異香充滿室內,祥雲□滿空中,種種的光明,照耀著世界,這些的瑞相好幾天都不散去;附近的百姓聽到之後,都前來瞻仰他往生的瑞相。
上面所列舉“勉勵而行之”的各條公案,乃是分別的力行儒釋道叁教的道理,由下學而至于上達,同是歸于窮理盡性,而達到了本性的最高境界!把這些公案錄在這裏,以爲叁教行者最好學習的範例;有志學習的人,應當要認真的效法啊!
【結語】
張拱辰先生說:“一切的作爲,沒有不是由小而大的。”所以凡是有血氣有靈性的衆生,都是可以直接的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最高境界。然而這種無上菩提的最高境界,也只是從謹慎自己細微的心念慎獨的功夫上面下手,把它擴展開來直到圓滿而已。袁了凡先生不是說過:“從前的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的種種,譬如今日生。”所以怎麼可以自己甘于自暴自棄,而把一切的禍福诿之于天命,而因循苟且的虛度了這一生呢?”
天下至爲廣大,萬世也至爲久遠;雖然是用萬手萬目來拯救幫助這個世界,而仍然是不夠的啊!所以最爲急切的事情,唯有教育人了;而且難道一定要成爲聖賢之後才能夠教人嗎?人果然是聞善則喜,見善則樂,隨時隨地的講好話、談善事、說善報、布善書,則其中的教化就已經很多了啊!至于在教化的過程中所産生轉移靈巧的變化,其中的奧妙,也不是我們自己所能夠知道的啊!而教化一般平常的人,又比不上教化豪傑之人;若是得到了一位豪傑之人加以教化的話,他就能夠産生旋乾轉坤的效果;並且能夠承先啓後,也能夠産生輾轉教化的功用,則這種教化就會變成非常的普及廣大!
從前的古聖先賢和經典書籍的傳世,也都是這一個大事因緣啊!而本篇就是太上度化世人玄妙的真理,諸佛救護衆生秘密的真谛;真是慈悲到了極處,奧妙到了極點,必將永遠傳世,照耀天地之間;凡是讀誦本篇,遵行本篇,刊載本篇,流傳本篇的人,也都是有一大事因緣存在的啊!因此而能夠覺悟這個世間,誘導教化人民,培養社會元氣,創造人類福祉;與人共同爲善,天地清淨安甯;而且心之所量,能夠包含太虛,並且億劫常圓,實在是不可思議啊!
太上感應篇注講證案彙編白話節本卷四終
附錄:廣勸流通文
勸讀是獲福之本
感應篇起初是在道藏中,自從宋朝的真宗皇帝賜錢百萬,命令工人刊刻,然後才大顯于世;當時的賢人君子,都極力的尊行奉持。明朝的世宗皇帝,也曾經爲感應篇作序,並且頒行天下。清朝順治十叁年,皇帝谕令刊刻感應篇,頒賜給群臣,並且遍及讀書人,曆朝對感應篇是如此的推崇奉行;然而不獨是人間寶貴此書,上蒼更是尊重;例如王巽病遊東獄府,見到殿上大書金字感應篇,並且號之曰金章。楊道機因爲疾病入冥府,冥司谕令他要廣勸世人習誦感應篇。周篪也曾經被冥司告誡他說:“你還陽之後,要將此經廣爲流布,能夠受持的人,不但能夠脫離水火盜賊病厄的痛苦,求子嗣、求長壽、求財祿、求成仙,都在此經啊!”無奈塵緣苦海,衆生如醉如夢;少年豪放的人,執迷不信,到了年老之後而習性已成,就更難望其改悔了;因此而醉生夢死,輕擲了一生啊!
嗚呼!讀了感應篇,就能如醉忽醒,如夢忽覺;不但能轉禍爲福,實在是起死回生;今勸世人:第一要發信心,第二要發虛心,具備了這兩種心,方可以讀感應篇。每日焚香虔念一遍,熟念之後,便有樂趣;更要念一句,學一句,念一句,改一句,每天反覆的細看;若是能夠心中默念,字字反入身來,效果更是妙啊!日日都是如此,終身都能謹守,則一切的祈求,自然就能感應。前賢說:“下根人該讀,上根人也該讀,天下無人不該讀。”至于幹幹淨淨收拾這個心,則更爲第一關啊!
勸行是獲福之寶
感應篇讀了之後,務必要做出積德累功的事情來,有財力的人可以學習推官楊旬誦感應篇,常行十種利益社會的廣大善行;楊旬因爲積了不少的善行,生了一個兒子楊椿,二十歲的時候,就考中了狀元。又例如明朝江蘇如臯冒起宗,增注感應篇;他的朋友夢到一位老翁在朗誦,就仔細的聆聽,乃是“見他色美,起心私之”二句,全部的注解讀完之後,老翁就說:“該中”。那一年考試,冒起宗果然中了進士,這是用筆來行善的例子。成都王雲芝口才好,通源大師就教他要積口德,從此之後,凡是利人之事,無論大小,他都極口方便,不肯錯過機會;如此做了廿年,考試連連獲捷,兩個兒子也先後的考取了功名,這是以舌來行善的例子。
另外順天曹世美,家裏雖然貧窮,但是卻樂于行善,真誠的勸人幫人;別人出錢,他則自己出力;經過了很多年,別人見他可以信任,就推薦他爲一位財主販油,共分利益;因此而漸漸獲得了五千余兩金子的利潤,子孫因而能夠安享厚福。這是以力來行善的例子。由此可知,楊旬的十善,有錢人可以學習;而冒起宗的筆、王雲芝的舌、曹世美的力,沒有財力的人也都可以學習。而誦感應篇不外乎是替天推行教化的事情;至于一舉一動,常常心存敬畏,用來自修其身,則不論貧富都是一樣的啊!
勸刻是獲福之廣
太微仙君功過格說:“以善書傳一人,就是十善,傳十人就是百善;而傳給大豪傑大貴人的就是千善,廣布無疆重刻不朽的就是萬善。”況且感應篇尤其爲天人並重的救世寶訓,從來凡是刻印這本經的人,必定會獲得奇報;例如瑞安黃鳳刻印此書,在他命絕之後,卻被冥司放還,又增加他的壽命;太谷程嘉猷刻印此經,他的陽壽已盡,而大士卻令其再生;龍山姚文然刻印此經,而瘧疾就頓然的痊愈;錢塘于玉陛的妻子梁氏刻印此經,而叁年的危病,一朝就霍然的好了,這些都是延壽卻病靈驗的例子啊!
真大奎刻印本經,因此而生了一個兒子,有了繼嗣;徽州吳大祚刻印本經,而連續生了叁個兒子;仙居王竺刻印本經,而死去的兒子又再次的投胎做他的兒子;歸大賓刻印本經,就生了一個顯貴的兒子;這些都是艱嗣而得子靈驗的事迹啊!另外還有許多刻印本經而富貴福澤靈驗的例子。例如華亭沈業因此而登第,黃岩楊琛因而考取了進士;江西石中璞因而家道頓興,休甯方時可因而家財漸豐;至于刻印本經而免除水厄的,則有徽州的許允卿;免除火災的,則有武林的楊振之和江幹的徐天行。夢到關聖帝君命他刻印的,則爲甯波的李燧升;夢到文昌帝君命他刻印的,則是呂律仲;更有爲父母祈福祈壽而如願的,則有錢塘孝子汪源啊!
今勸世人讀誦感應篇,務必須在佛菩薩或神前立願,刻印布施本經,使得世間每個人都能讀到;無論是小卷,或是大部,或是獨捐,或是衆募都無妨;必須要印贈一萬部方爲滿願,並且在公共場所廣爲布施流通,功德無量。
勸講是獲福之深
太上作感應篇,普度萬世,就像苦海中的慈航,又如危疾時的良藥;而世人講解此經,也是由來已久啊!例如從前遂甯府周篪,每天都看感應篇,而且最喜歡對衆人演說,使得聽到的人都能夠向善;有一天,他忽然暴病氣絕了,見到陰官向他說道:“你的命本來是在饑餓簿中,因爲你常常演講感應篇,因此而延長壽命,已經改注在壽簿中了。”又說:“此經若是一方受持,則一方免難;天下受持,則天下豐治。”周篪醒來之後,就錄下陰官的話,用來勸化世人。今天讀誦感應篇的善男信女,應當抽空爲大家講解此經;使得鄰裏能夠常常聽到,因此而化做仁裏,這樣的陰德不可思議啊!
今天世間的好人,應當要發心勸人爲善,千萬不要只是獨善其身;當老師的,最好能在課余之暇,抽出一點時間,爲學生講講做善人的根本道理;凡是小學到大學的學生,都應該要爲他們講;並且還要勸他們每天早晨誦感應篇一遍,終身的奉行,做爲修身立業的助緣,這便是做老師的陰功積德啊!
今天做父親兄長的想要子弟賢明,保身家致富貴,就應該要時常的講解感應篇彙編的道理和事證給子弟們聽;使得子子孫孫,個個都能夠好善積德,這樣便是造了源遠流長的福啊!
而感應篇自己讀了之後,更要勸別人也讀;自己講了之後,更要勸別人也講;在講解的時候,務必要反覆痛快、不厭其詳、至誠懇切的講;這樣才能給使人聽了之後,就會踴躍的改過遷善,而確實收到了教化的實際效果啊!
附錄:印光大師開示
無論在家出家。必須上敬下和。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忏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果能依我所說修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