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韓琦說:“自古以來聖明賢能的帝王;不能算是不多啊!爲什麼獨獨的稱贊舜王是大孝呢?難道其他的帝王就都不孝順了嗎?父母慈祥而子女孝順,這乃是常事,不足爲道;惟有父母不慈祥,而兒女依然能夠盡孝,這樣才足以大加的稱贊;但恐陛下現在事奉太後,還沒有做到盡心盡力的地步啊!天下豈有不慈愛子女的父母呢?”皇上聽了韓琦的話,大爲感動覺悟。當時的朝廷,發生了許多的事故;有許多是因爲小人在暗中的挑撥離間;但最後使得太後皇上皇後兩宮調和的,都是靠著韓琦和當時幾位賢明的大臣,居中努力所致啊!
侵人所愛。
【解釋】
侵奪別人所喜愛的東西。
【分析】
別人所喜愛的東西,例如田地房屋、書籍古玩、器皿衣服手飾等,想盡辦法侵奪過來據爲己有,這種的行爲,就跟強盜的行徑差不多啊!于鐵樵先生說:“東西的本身,並沒有所謂的美醜,若是爲人喜愛,就會被人視爲珍寶一樣的珍貴。別人若是侵奪了我所喜愛的東西,我心理的感受又是如何呢?”魯子晉說:“這個時候,若作我所喜愛的東西,被別人侵奪來想,就不怕心中的貪念不熄滅了啊!”
故事:
從前張該有一幢壯觀的大房子,因爲手頭緊缺錢用,就把這幢房子以一千缗的價錢暫時抵押給張俊;張俊非常愛張該的這幢房子,就想辦法要把張該房子侵占過來據爲己有;于是就拿了一筆很厚的禮金,送給當時居間介紹抵押這幢房子的牙儈,並且還僞造了一份房屋買賣成交的契約;後來張該更爲窘困,就來求張俊終止房子的抵押關系,改爲賣斷,這樣就可以再多拿一筆錢來周轉;這時候,張俊卻拿出了張該房子已經賣斷給他的契約書給張該看,張該一看啞口無言,知道契約已經被張俊動了手腳,就流著眼淚,向天誓願說:“願你的子孫,也像我一樣的悲慘啊!”後來張俊的子孫,都失音變成了啞吧,病重而死。
【結語】
唉!田地房屋乃是身外之物,爲了想要侵奪過來據爲己有,就用自己最親愛的子孫,去償還這筆孽債,這是何等愚蠢的行爲,喜歡侵奪別人所愛東西的人,應要引以爲戒啊!
助人爲非。
【解釋】
幫助他人爲非作歹,共同去做壞事。
【分析】
幫助人爲非作歹,以及成就別人的惡事,不能夠引導他人向善,都算是助人爲非。佛說:“演說正法,教化衆生,叫做法布施;法布施能夠令衆生聽聞到佛法,因爲這種的因緣,可以得到無量的善報。”功過格上面說道:“教人去做壞事,別人若是因此而做了一件壞事,自己就有一個過;而且所作的壞事大,還得要隨著壞事的大小來論過失呢!而累積了這種的惡因,就會得到無量的惡報。我認爲勸人向善做好事,則別人所做的善事,都等于是自己做的善事,那麼自己的善行,就能夠日益的精純;而幫助別人做壞事,則別人所做的惡事,也都等于是自己所做的了;那麼自己的惡行,就會與日俱增了!將來自己善惡的歸結,也就有了天壤之別;而禍福的報應,就會判若雲泥啊!所以大家該要知道,懂得有所選擇。
故事一:
楊開是丹陽縣的縣令,個性非常的暴躁蠻橫;楊詢是他的幕僚,喜歡揣摩人家的意思,希望得到別人的歡心。因此明明知道楊開做錯了,也不敢去忤逆他。凡是楊開的所作所爲,楊詢只是贊歎做的很好很對而已。有一次,在一個夏天很熱的日子裏,楊開下令用杖責打衙門裏面辦事不力的官員,以及牢中的犯人,一共打了四十幾個人,其中有兩位被打死了,楊詢還從旁稱贊說:“打死了,很好啊!”晚上楊詢就夢到神明呵斥他說:“你幫助楊開作惡,應該與楊開同罪!”楊詢不久之後,就得到惡疾而死。看到這則故事,則今天做人家慕僚的人,應該要知所警惕,不能夠助人爲非啊!
故事二:
蘇州有位吾姓老翁,家裏很窮,也沒有職業;他經常到富貴人的家中,勸他們要多行方便做善事,遇到了性情好貪,或是脾氣暴躁的人,他也一定會認真善巧的勸導感化他們。看見別人做善事,他一定會獎勵贊歎成就別人的善事;所以善德積的很多,數都數不清了。他的兒子吾從周,少年的時候,就考取了功名,吾老翁也快樂的活到了很大的年紀。
【結語】
普賢菩薩十大願中,有一願叫做隨喜功德,意思是說:“看到別人作功德,要爲他隨喜贊揚。”佛經說:“隨喜功德的福報,就如同一個人在賣香,一個人在買香,旁邊的人就會染到香的香氣;對這兩位買香賣香的人來說,他們的功德,並沒有因此而減少;所以隨喜功德的果報,是如此的殊勝,那麼助人爲非的人,可要好好的反觀,反省反省啊!”
逞志作威。
【解釋】
任意的自作威勢欺淩別人。
【分析】
君子爲人正直,律己甚嚴,而且待人寬厚和藹可親,別人自然就會對他感到敬畏愛戴和佩服;若是一個人動不動就逞威風欺負人,就算能夠使人害怕懾服,別人也是不會心服口服,而且不會懷念他的德澤,這種喜歡耍威風的人,怎麼能夠居人之上呢?
故事:
明朝南京史良佐,擔任南京的西城禦史,而他的家則是住在東城。每次他從家裏出門,或是返家的時候,鄉親裏民們見到他的車駕到來,都不站起來表示敬意;史良佐感到很生氣,于是就下令抓幾個見到他沒有起立致敬的裏民,送到東城禦史那裏去問罪處罰。東城禦史就質問裏民們:“你們爲何見到了西城禦史的車駕經過,卻不站起來致敬呢?”裏民們回答說:“我們都是被倪尚書給誤了啊!”東城禦史就問:“倪尚書是怎麼誤了你們的?”裏民說:“倪尚書是南京人,他負責掌理兵部的時候,大家看到他的車駕經過,就走避離開,倪尚書經常叫他的隨從,製止民衆走避,並且還說:“我跟你們同是一個鄉裏的人,我不能夠經過裏門下車向你們問候,怎麼還能夠麻煩你們起立向我致敬呢?”而我們也實在是太笨了,竟然以爲史禦史的作風,就像倪尚書一樣,所以才不起立向他致敬;沒想到竟然因此而觸怒他啊!”東城禦史聽了裏民們的解釋,就笑著把他們給釋放了。倪尚書就是文毅公倪嶽。唉!史禦史聽到這些話,心裏也應當感到慚愧內疚啊!
【再析】
近來倚靠著官位權勢,逞威風驕慢他人的弊端,豈只是這樣而已。有的人是運用嚴刑峻法,以毒害無辜的百姓;有的人則是任憑個人的喜怒,來定罪刑的輕重;有的人則是接受他人的賄賂,而使得原本該受的刑責,有了出入;有的人則是假公濟私,而公報私仇;有的人竟然包疪犯罪,霸占商場,官商勾結;雖然有種種的差別不同,但總是逞志作威,欺淩百姓;這種的行爲,就已經得罪了上天;然而玩權弄勢,也只能夠逞威于一時,而這種的怨孽累積,不斷的在蘊釀,等到權勢盡了,果報也就現前了,到時候就是後悔,也來不及了;希望能夠將這後悔之心,早一點兒用,那就太妙了啊!
【嘉言】
宋朝的寇萊公說:“官行私曲失時悔,富不儉用貧時悔,藝不少學過時悔,見時不學用時悔,醉發狂言醒時悔,安不將息病時悔。”這些話,真正是減少後悔的要訣啊!大家應當要牢記在心,經常的提醒自己。
辱人求勝。
【解釋】
侮辱他人,以求得自己的勝利。
【分析】
用道理來折服人,恐怕還會因此而啓發了別人的求勝之心,以至于所用的道理,彼此互相的抵觸而無法接受。況且是自己的道理,本來就不夠充足;而又強行的怒罵毆打侮辱別人,以求取勝利呢?魯子晉說:“羞恥之心,每個人都有,誰肯甘心情願的接受別人的侮辱呢?竟然有人用侮辱別人的方法,以求得自己的勝利;要知道天道好還的道理,侮辱了別人,到頭來等于是侮辱了自己啊!”
故事:
林退齋尚書,在他臨命終的時候,訓誨子孫說:“你們只要學吃虧就對了。唉!自古以來,許多的英雄,只因爲不能夠吃虧,而害了許多的事啊!然而從古以來,也有許多的英雄,只因爲他能夠忍辱吃虧,而成就了許多的事啊!例如韓信忍受胯下之辱,可以說是吃虧吃到了極點,後來韓信才能夠登壇拜將,被劉邦策封爲叁齊王;而當時辱侮他的淮陰少年們,後來都成爲他的部下了。”
【結語】
由這件事情看來,我們可以知道,今天受人辱侮的人,來日難道他就不會富貴嗎?而侮辱別人的人,能夠保證來日不會被別人侮辱嗎?所以喜歡好勝的人,對于這種的道理,應該要仔細的想想。
敗人苗稼。
【解釋】
毀壞別人所種植的秧苗稻谷。
【分析】
百姓依靠著稻谷糧食來養活身命,況且農夫的春耕夏耘種植稻米,實在非常的辛苦;而且完糧納稅養家活口,也都是靠著稻谷的收成;所以怎麼可以阻礙水利,使得田地幹旱;潰決堤防,使得稻田淹沒;放縱牲畜去踐踏田地吃掉稻谷呢?使得天地所生養的稻谷,不能夠收成;農夫的辛苦,徒勞而無功,這種人實在是太殘忍了!然而不僅是如此,若是在上位的人,不重視農耕的時機,不講究水利的灌溉,而影響了農民的收成;這也是屬于敗人苗稼的行爲,也可以用這個罪名來定他的罪啊!
故事:
清朝康熙丁未年,湖廣鄉民李甲,以賣牛爲業;他每次到了稻谷成熟的時候,就在四更天,把所養的牛群放出來,去吃別人田裏所種的稻谷,牛群所吃的面積達數裏之廣,而李甲仍習以爲常的這樣做;因爲當地地廣人稀,別人也難以察覺到這件事情。忽然有一天,李甲被雷打死了,他的背上呈現出四個紅字—縱牛害稼。意思是說:“李甲放縱自己所養的牛,殘害別人所種的稻谷。”
破人婚姻。
【解釋】
破壞別人的婚姻。
【分析】
有了夫婦的關系,而後才有父子的關系,所以婚姻之道,就顯得更重大了;而破壞婚姻的方式有幾種,有的是百般的設計毀謗,而破壞別人于婚前;有的是多方的阻隢,而破壞別人于將婚;有的是無風起浪,而破壞別人于婚後。豈知婚姻乃是天定,人怎麼能夠破壞呢?有的婚姻,或是被人破壞了,畢竟這樁婚姻不是婚姻啊!然而婚姻的離合是由天定,而人若是起心破壞別人…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