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P17

  ..續本文上一頁還發動了軍民廿萬人來修築河堤;這時候正值夏天,不知道有多人染上了疫病而死;到了秋天,淮河的河水暴漲,沖毀了土堤;河堤崩潰的聲音,就如同巨雷一樣,在叁百裏之外,都聽得很清楚;淮河沿岸的城市村落,有十幾萬的居民,都被大水沖到海裏。王足後來因罪被殺,而且還被滅族。

  故事叁:

  江蘇江都,也就是揚州,有一位姓阮的,與一位姓葛的,兩人結有仇怨;阮某就乘著黑夜,放火燒葛某的房子,也因而延燒了十幾家的民宅。有一天,阮某的房子,忽然無故的起火燒毀,他的妻子當場燒死;而阮某才剛逃離了火場,卻又被一團火球飛到他的身上,頃刻之間,就被火燒焦而死。

  紊亂規模,以敗人功。

  【解釋】

  紊亂他人策劃的規模,以破壞他人事業的成功。

  【分析】

  規模就像一切的政治、教育、法律、命令之類,都會關系到天下的得失與安危;而小人妒忌他人的成功,就破壞紊亂這些既定的規模;卻不知道破壞他人的成功,實際上就是破壞國家社會的安定,這種的禍害非常之大,自然罪過也就大了。至于紊亂敗壞個人或家庭的事情,也是傷天害理,罪過不小啊!

  故事一:

  在宋朝的時候,發生了寰朔戰役,大將楊業奉命與副將潘美率軍進討賊兵;軍隊到達之後,賊兵正在攻打寰州,楊業說:“賊兵的鋒芒,現在正是銳利的時候,我軍不可貿然的與賊兵作戰;應該先引兵從大石路而出,並且事先告知雲朔的守將,從石碣谷來接應,這樣才能夠萬無一失啊!”監軍王侁,就責備楊業怕死,不敢攻打賊兵;楊業不得已,就取銷了原定的作戰計劃,直接的出兵攻打賊軍;于是囑咐副將潘美:“你在谷口將步兵和弓箭隊分爲左右兩翼,等到我與賊兵轉戰至此的時候,你就出來夾擊賊兵,這樣必可大獲全勝。”潘美就屯兵在谷口等候;而王侁就再以賊兵將要逃遁而去爲由,想要爭功,就下令帶領軍隊追趕賊軍而去。等到楊業率軍轉戰到谷口的時候,發現王侁已經引兵而去,並未依照原先預定的作戰計畫,楊業頓時捶胸大哭,知道大勢已去,就奮不顧身的與賊兵決一死戰,親手殺死了賊兵數百人,最後自己也壯烈的陣亡。寰朔之役,若不是王侁破壞楊業的作戰計畫,楊業早就一戰成功了。朝廷知道了這個事實,就判王侁紊亂軍隊紀律的罪名,王侁因而自殺;楊業的部屬立刻蜂湧而上,把他切割而食,王侁一下子就被吃光了。

  損人器物,以窮人用。

  【解釋】

  故意把別人所使用的工具器物損壞,使別人要用的時候,無法使用。

  【分析】

  器物例如文人的筆墨,武人的刀槍,農夫的犁鋤,工人的斧鑿,家用的器皿等類;就算是很小的器物,當必需要用的時候,就會顯得很重要了;若是損壞了它,使別人要用的時候無法使用,這種的行爲,太可恨了,這種人的心術,也太壞了啊!

  故事:

  淮南地方有兩個人,都是靠著渡船討生活。一位姓陳,一位姓徐;姓陳的船夫,動作稍微敏捷,所以賺的錢比較多;姓徐的船夫就妒忌他;經常在暗中破壞他船上的器物設備,使他的船不好使用;有一天晚上,姓徐的船夫就秘密的把陳姓船夫船上的楫槳折斷;但是他怕天亮的時候,會被姓陳的發覺,于是就開船離開,但在河中卻翻了船;姓陳的船夫聽到河裏有人喊救命,就急著要前往救人;但是就因爲槳斷了,船劃不動,只好眼睜睜的看著徐姓船夫被水淹死。

  見他榮貴,願他流貶。

  【解釋】

  小人看到別人榮華富貴,就願意他被流放,或是被貶官谪放到邊遠的地方充軍。

  【分析】

  凡是能夠享有榮華富貴的人,絕不是偶然的啊!那都是因爲他在過去生中,積有善德的因緣,再加上他的祖宗積德,才能夠如此啊!所以我們看到別人榮華富貴,應當要生起追慕之心;但不是羨慕他的榮華富貴,而是在欣慕他過去生中修積的善因啊!若是希望他貶官流放,這就不是從真實的角度來觀察,而是從虛無的處所生起了毒心,希望別人跟我一樣的不好,這就是典型的小人心態;不但妒忌,而且愚蠢;其實這樣做,對別人來講,毫無損傷;只是使自己徒然的造了惡業,使自己更窮困、更下賤而已!

  故事一:

  唐朝的柳宗元、劉夢得被貶官流放,實在是武元衡一手所主導的;後來武元衡被賊殺死,而柳宗元、劉夢得兩人,卻是安然無恙!白居易被貶官,實際上是被王涯暗中進讒言毀謗所害的;王涯後來被宦官殺死,而白居易卻反而沒事。

  【再析】

  當權的人,生殺大權一手在握的時候,就把被貶谪流放的官員,視同螞蟻一樣的下賤;豈知轉眼之間,自己的腦袋就保不住了;那些當初被他視爲螞蟻被貶流放的官員,反而得以坐視,笑他爲何也有今日的下場啊!而旁觀的人所生起願他流放被貶的這種空願,又有什麼用呢?

  故事二:

  宋朝的王博文,爲官公正,而且寬大厚道,他曾說:“我做官以來,每次判罪定刑,判到官員流放的時候,我都會暗中爲被流放的人,選擇水土較好適宜居住的地方。”太宰屠镛,每次當他要判定官員流放到遠方,而且是多煙多瘴蠻荒之地的時候,他都會停筆很久,並且說道:“我曾經到過那種地方,那種地方的官員,多是因爲當地的瘴氣太厲害而病死了;所以必須要選擇氣候水土適宜居住的地方,流放這些犯錯的官員啊!”並且還將這個建議上奏皇帝,成爲朝廷流放官員的規定,這真是仁者的用心啊!

  見他富有,願他破散。

  【解釋】

  看見別人家裏多錢富有,就願意他人破家散財窮哈哈。

  【分析】

  富有的人,也是因爲他本身積德,和祖父積功所得到的果報;若是妒忌別人富有,希望他家破財散,想想這是什麼居心啊!再笨的人,也不應該不明白這種道理;我們不妨暫且的反面思考一下,假使我富有,而別人卻願我破家散財,那麼我的心,又是如何呢?如果我的心會感到忿怒;那麼就可以知道,別人的心也是一樣的忿怒啊!而別人的心都會感到忿怒,那麼天心那有不怒的道理呢?所以對這件事情,應該做叁種的觀想。第一、這個人富有,必定是因爲他在前生,做了許多利益他人的好事,積德行善,才有今天的福報;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怎麼可以妒忌他呢?第二、或是因爲他苦心勞力的經營,節儉而漸漸累積的財富;雖然他在往昔造了富有的宿因,而實際上今生,他卻是受了不少的痛苦,應該要憐憫他,怎麼可以去妒忌他呢?第叁、或是他的財富不是正當獲得的,而且又爲富不仁;然而聚散本來就是無常的啊!例如水災、火災、盜賊、怨家、敗家子、疾病、官司纏身等等,這些都是消耗錢財的原因;這是他自己造成的破敗,又何必去妒忌他呢?能夠做以上叁種的觀想,心自然就會平等了。

  故事:

  虹縣地方周義夫,非常富有不節儉,而且性情又蠻橫,爲人處世不講理;他的朋友孫識之曾經告誡他,不應該這樣做;而周義夫卻很生氣的對他說道:“你竟敢幹預我的事!”孫識之因此而開始忌恨周義夫,並且說:“好,我就等著看你失敗!”等到孫識之考上了功名,並且擔任司法審判的官吏,而且還管轄到虹縣的司法;剛巧有人到衙門控告周義夫,光天化日之下,在市集公然打人;周義夫就被衙門傳訊調查。不料控告周義夫的人,突然的死了,孫識之就把周義夫判謀殺罪處死。這件事過了沒有幾年,孫識之就被調職到河北,而全家人卻因此死在盜賊的手裏,和周義夫沒兩樣。

  【再析】

  對周義夫而言,他倚恃著自己有錢,蠻橫霸道不講理,固然是應該遭受到失敗;而孫識之竟然是因爲仇恨,而破散了周義夫的家,所以上天也破散了孫識之的家做爲報應啊!所以說:“與人方便,就是給自己方便。”這話是真理。

  見他色美,起心私之。

  【解釋】

  看見別人的妻子女兒美麗動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與她私通。

  【分析】

  色,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業啊!它比起貪財殺生等等的惡業,還要百倍的難以控製;所以它的敗德取禍,也比其他的惡業,要百倍的嚴酷慘烈。然而太上對于貪財殺生等的事情,不斷再叁的說明禁戒;而獨獨對于萬惡之首的淫,則僅有這一句話,這並不是太上要刻意的忽略它;而是因爲貪財殺生等的惡業,比較明顯,而且道理也淺顯,是語言可以說得盡的;然而淫的罪惡,非常的隱密,而且道理又深,是語言很難說盡的;所以太上才用了滅除意念的文字,從最初的一念,來喚醒衆生的癡迷,太上說道:“見他色美,起心私之。”因爲人對于美色,當眼睛接觸的那一刹那,心若是一動,則想念、思慕、貪求的念頭,就會纏來纏去團結在心中而解不開啊!若是心中萌生了這種的念頭,不用等待身體去犯,就已經是違背了天理,而墮入了人欲;這時候,就已經被陰司列下了無窮的罪業啊!所以太上真是無量的慈悲,祂不用繁瑣的言語,只用一句話來點醒;提示人們于見色起心的時候,不可不從心源處,來及早的禁止斷絕這種隱微又深邃的惡業啊!應當要在才起念頭的時候,立刻就要奮勇的把它一刀斬斷,不可以存有絲毫的猶豫,也不可以容有絲毫的情念;所謂天堂地獄,就在這一時之間立刻分判了啊!若是在這個時候,稍有一些認識不清,看得不破,不能夠斬釘截鐵毅然的立定腳跟;則在瞬息之間,就會牽引滋長蔓延開來,不知不覺就飄入了羅刹鬼國中去了,這實在是太危險了啊!所以太上說這句話的用意,實在是博大精深,而且是用心良苦啊!

  【嘉言一】

  寶善堂說:“這個淫心若是一起,則寡廉鮮恥、傷風敗俗、大損陰德的事情,都會跟著起來了啊!而這個淫心若是一轉,則保全名節、種德造福、感動人天的事情,也都會跟著轉動了啊!做人或是做禽獸的關鍵,全部都在這裏,所以怎麼敢不認真的猛省覺悟呢?”

  【再析】

  “見色起心”這四個字,乃是世間的人一生之中爲什麼會生病的根本所在啊!今天若是想要斷除這個受病的病根,就應當要在這個“見”字上下功夫;非禮勿視,就算見到了也…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