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亂了嗎?太上不要驚動棲息在樹上鳥兒的教誡,跟孔子所說:“弋不射宿”的意思是一樣的;仙經上也說:“凡是能夠隨時隨地行方便,救護衆生性命的人,必定會得到福德長壽的果報。”
故事一:
從前有一位住在山中的老太太,名叫李奚子,每次遇到了大雪,樹枝都被雪覆蓋住了;因此鳥兒都沒有棲息的地方,就飛來聚集在她的家裏,老太太就拿谷子喂鳥吃,而且還不敢驚動它們。上帝說:“李奚子,有仁心,可以活到五百歲。”結果李奚子真的活到了五百歲。
故事二:
有位姓楊的人,以捕捉禽鳥賣錢來討生活;有一天,他看見一只寒鵲在樹枝上棲息,于是就拿了裝上黏膠的竹竿,爬上樹枝去捕捉這只寒鵲;結果樹枝斷了,他就跌下樹來,剛好就被手裏拿著的竹竿,刺到了頭部,流血過多而死。
填穴覆巢。
【解釋】
填塞蟲蟻居住的洞穴,翻倒禽鳥棲息的鳥巢。
【分析】
穴—是一切細小的含靈聚集居住的場所;自人看來,只是一個洞穴而已;從它們看來,則是它們賴以安居的家啊!跟人居住的家,沒有兩樣,怎麼可以把洞穴填起來塞住呢?這樣就會斷了它們的生門,絕了它們的出路;而且甚至會覆滅它們的宗族啊!人類怎麼可以忍心這樣的做呢!
故事一:
從前有位比丘,修行已經證得了六神通,跟一位小沙彌住在一起;比丘在禅定中,見到小沙彌還有七天就要死了;因此就給了一個方便,叫小沙彌返家看父母。過了八天,小沙彌又回來了,沒有死;比丘感到很奇怪,就再入定觀察,小沙彌沒死,到底是什麼原因?于是才知道,原來是小沙彌在回家的路上,看見了一個蟻穴;地上的流水快要流進螞蟻洞了,小沙彌急忙脫下袈裟,拿泥土把水擋住,使水流不進螞蟻洞裏;小沙彌就是因爲救護蟻命的因緣,而延長了十二年的壽命,小沙彌因此就更加的精進修行,證得了四果羅漢。
故事二:
杭州有位婦人,喜好殺生,尤其是討厭螞蟻弄髒了飯菜;因此常常把螞蟻燒死,只要找到螞蟻洞穴,不是把洞穴填塞住,就是用滾湯澆進洞裏,殺死了無數的螞蟻;後來她生了一個孩子,還在喂奶的階段;有一天,這孩子竟然被一大群的螞蟻,咬得全身都腫了起來,最後肉爛而死。
【結語】
朱玑先生說:“婦人疼愛孩子,就像愛自己的生命一樣,所以勸婦人戒殺,應當用這個公案來勸,比較有效果;因爲被勸的婦人,會知道害怕啊!”所以朱玑在戒殺的誓詞中,有“若是再舉刀,就如同是殺我們自己兒女”的兩句話,一方面是用來警惕自己,一方面是用來警惕妻子啊!
【分析】
巢—是一切大小的鳥類,依止在裏面哺乳生産的地方,並且還可以躲避霜雪寒冷的侵襲,被網捕捉被彈射到的危險。若是被人弄翻了鳥巢,就跟人類被毀了屋宅燒了房子的情況沒有兩樣,豈不是置它們于死地嗎?太上在保嗣章說道:“凡是有人後代的子孫衰敗滅絕,都是因爲他在前世的時候,弄翻了鳥巢,毀壞了鳥蛋,焚燒山林打獵,弄幹水塘捕魚,墮胎損子,犯了第一千六百二十條的規定,所以才會招致子孫衰絕的果報啊!”
佛說:“若是見到有人在爬樹捉鳥蛋,下水在捕魚,這時候我們應當默念寶勝如來的聖號幾十聲,鳥蛋和魚,它們就能夠因此而脫除了災難,這也是一種救護生命的方法。”或有人問:“應該要先仁民,而後再去愛物才對,爲什麼現在都只教人愛物,這是什麼道理啊?”我們應當回答說:“因爲仁民比較容易做到,而愛物則比較困難;如果一個人竟敢忍心去害物,那麼他必定也會敢忍心害人了;而一個人不忍心去害物,那麼他待人的心也就可以知道了!”所以華嚴經說:“我尚且不忍心叫一只螞蟻去做苦事,何況是叫人做呢?”
古時候,商王成湯親自教獵人網開叁面,不要一網打盡的仁心,使得獵人大爲感動;商王成湯推此愛物的仁心而及于百姓,所以他的仁德,澤被了天下的蒼生。齊宣王有一次不忍心見到一頭牛,在經過堂前恐懼發抖的樣子,好像沒有犯罪,而被冤枉的送到了死地;于是就命令用一頭羊去換掉它,百姓卻誤會齊宣王吝惜一條牛,拿一頭小的羊去換大的牛;而孟子則稱贊齊宣王有仁心,足以實行王政;如果齊宣王能夠擴充此一仁心,就足以保有天下了。假使秦國的大將白起,能夠存有愛物之心,則不會在長平之戰的時候,坑殺了趙國的軍隊四十萬人啊!所以愛物和愛人,同是一個仁心啊!如來在因地修行的時候,因爲憐憫一只鴿子被一只老鷹追逐,就保護鴿子;而老鷹就責怪佛陀太殘忍了,爲了救鴿子,卻令老鷹餓死。于是佛陀就割下手臂上的肉喂老鷹吃,而且心中沒有一點悔恨之意;因此臂上的肉,又立刻的重新生了出來。佛陀以臂肉賜鷹的這種大慈大悲,不但充滿了十方,而且洋溢于萬劫;誰說愛物的人,不能夠愛人啊!所以一個人能夠做到心心救苦,他就是觀音菩薩的示現;一個人能夠做到念念行慈,他就是彌勒菩薩下生人間啊!
故事一:
宋朝的蘇轼,在東坡建了一座房舍,住在那裏,因此就號爲東坡居士。他在書房前面,種了許多的竹子、柏樹和花草;時間久了,滿個院子都長滿了竹柏花草,許多鳥就飛來屋前的樹上作巢;東坡因此就禁止孩子和仆人,不可以捕捉鳥;幾年之後,鳥兒在樹枝上作的巢,也就愈作愈低了;鳥巢中的蛋,就是低著頭,都可以看到啊!
【再析】
從前聽說鳥類作巢,一定是離人住的地方很近,目的就是想要遠離避開蛇、鼠、老鷹的危害。現在的人居然要吃掉它們的小雛鳥,翻掉它們築的巢,難道人類比起蛇鼠老鷹,還要更不仁慈嗎?
故事二:
宋朝有一位姓朱的人,喜歡弄翻鳥巢,尤其討厭蜜蜂,他見到蜂巢,雖然築在很高的地方,他也一定要想辦法,拿了梯子上去,把蜂巢破壞掉;後來他生了兩個兒子,孩子生下來,肛門都是塞住的,因而無法排泄,不久也就死了,朱某竟然絕嗣,沒有後代。
【嘉言】
慈壽禅師說:“世人多殺生,遂有刀兵劫;負命殺你身,欠財焚汝宅。離散汝妻子,曾破他巢穴;報應各相當,洗耳聽佛說。”這首偈子的意思是說:“世間的人多殺生是因,于是就有刀兵劫的果報;因爲你殺了他的性命,所以他就來殺你,要你還他的命;你欠他的錢不還他,他就來燒你的家,使你損失財産;把你的妻子離散了,原因就是你過去曾經破壞過鳥類蜂類的巢穴,這就是報應啊!而且報應是相當的,所以我們要洗洗耳朵,好好的聽佛說的話啊!”
傷胎破卵。
【解釋】
傷害了動物的胞胎,破壞了它們的蛋,都是殺生的行爲。
【分析】
動物禽鳥雖然還沒有出生,但是胞胎和蛋,裏面都有生命,就像人類懷孕一樣,所以傷了它們的胎,破壞它們的卵,就等于是在殺生啊!佛說:“人若是凶惡殘暴,不相信因果報應的道理,敢去捕捉剛出生的幼小禽鳥,和吃它們的蛋,使飛禽鳥類失去了它們的孩子,因而悲傷的啼叫;甚至傷心到眼中出血,這種人會得到孤獨沒有兒子的報應啊!”
故事一:
從前白龜年曾經到山裏面訪仙學道,取得了一本仙書,因此他學會了聽懂各種禽獸的語言。有一天他經過潞州,太守知道他有這種特殊的能力,于是便請他過去坐坐。剛好太守的屬下趨趕著羊群經過庭下,其中有一只羊,怎麼鞭打它,它都不肯走,而且還一直的悲鳴;太守見到這個情景,便問白龜年說:“白先生,您可知道這只羊在說什麼嗎?”白龜年回答說:“這只羊說,它的肚子裏懷有小羊,即將就要生産了,等它生完之後,它才甘心就死。”太守聽了之後,覺得很好奇,就命令屬下,把這只羊留下來不殺它,過了不久,這只羊果然生下了兩只小羊。
故事二:
唐文宗很重視飲食,有一次,禦善房正在爲他烹煮雞蛋,忽然聽到烹煮雞蛋的鍋子裏面,發出了微微的聲音,好像集體在呼喊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而且聲音非常的淒涼悲傷,監廚的官員就把這件事情奏報給皇帝,于是皇帝就派人到廚房檢查,果然如此。皇帝就歎息的說道:“我不知道佛菩薩的威神力,竟然能夠如此的感應啊!”因此就下令,從今以後,不要再煮雞蛋了。
【再析】
要知道救苦救難是觀世音菩薩本誓願力,在鍋子裏面烹煮的雞蛋,尚且會集體的呼喊觀世音菩薩的聖號,那麼我們人怎麼可以不恭敬的稱念菩薩的聖號呢?
故事叁:
在梁朝的時候,有一個人用雞蛋白和水來洗頭發,爲的是要使自己的頭發烏黑亮麗;因此而打破了很多的雞蛋。他臨死的時候,聽到了在他的頭發中,有幾千只小雞在啾啾叫的聲音。
願人有失。
【解釋】
常常願人失敗而幸災樂禍。
【分析】
別人有了失敗,實在是很不幸的事情;不爲他感到哀傷憐憫,卻反而願他失敗最好,這就是所謂的幸災樂禍啊!這種人既然是以爲災禍是可幸可樂的,所以災禍怎麼會不跟隨著他而來呢?那麼失敗不會是別人,反而是落在自己了。人雖然是再笨,也不應當這麼做啊!
故事:
李士衡奉命出使高麗,而俞英則擔任他的副使,在隨同他出使高麗。李士衡所得的禮物,全都交給了俞英處理;俞英恐怕船過海的時候,會有濕氣,就把李士衡的禮物,全都放在船底,而把自己的物品放在上面;沒想到中途遇到了大風,船夫就請求要減輕船的貨物,以確保人船的安全;于是在倉忙之中,隨手抛棄了許多的貨物。等到風停之後,檢查剛才所抛棄的物品,全都是俞英的東西;而李士衡的禮物,因爲都放在船底,所以一件都沒有失去。
【再析】
像俞英這種自私的念頭,那一個人沒有呢?總是因爲自己的心,不能夠平等的緣故,而最後還是害到了自己啊!
【嘉言】
涅槃經說:“修行人,應當要以智慧力,平等的運用六法,來克製自心;必須要使自己的心,在運用的時候,能夠一切平等。”(六法就是身業行持、語業行持、意業行持、如法利養、受持戒法、能生正見)宋朝邵康節先生的詩說道:“每日清晨一柱香,謝天謝地謝…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