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君王;但求處處田禾熟,惟願人人壽命長。國有賢臣安社稷,家無逆子惱爺娘;四方甯靜幹戈息,我若貧時也不妨。”
【結語】
從上面所說的,我們可以知道儒釋道叁教之心,都是教人要平等;所以我們應當要存此心量來克己治心,千萬不要因爲自己念念的私心,而造下了重重的罪惡啊!
毀人成功。
【解釋】
毀壞別人成功,使他功敗垂成。
【分析】
毀—有兩種的意思,一種是毀壞,一種是毀谮。想要立功的人,無論是要立大功,或是立小功,莫不是竭盡所能的力圖成功;而我卻是一定要去阻撓他,破壞他,使他失敗;我這種的心術,真是如同蛇蠍一樣的狠毒啊!宋朝的真西山先生說:“我們若是聽到有人做了一件善事,應當要稱贊他、附和他所做的善事;若是聽到有人做了惡事,必定要盡力爲他掩蓋這件惡事啊!”使別人能夠成功,也不致于有失自己的德行,古人是這樣的存心;況且是已經成功的人,竟然還敢去毀壞他的成功啊!
故事一:
明朝的曾銑,負責邊防的軍務,他想要收複河套;當時的宰相嚴嵩,攬權貪汙,恐怕曾銑會收複河套,立了大功;就乘機向皇上毀謗曾銑和夏言,擅自挑起邊疆的沖突;因此曾銑夏言兩人,都被朝廷處死。後來嚴嵩被彈劾,罷黜爲平民;他的兒子嚴世蕃,則被砍頭處死。
故事二:
宋朝宣奇英,爲人陰險,他的鄰居房子快建好的時候,宣奇英因爲妒忌鄰居的新房子快要落成,就乘著黑夜,把鄰居房子的柱腳給弄斷了;這時候,忽然大梁掉了下來,宣奇英當場就被壓死。
【再析】
唉!毀壞別人的人,實在是自己在毀自己啊!現在的人,對于一件事情,或是一件東西,或是做生意借錢等類的事情,每每好逞口舌之快,毀壞別人的成功;這種居心,實在可鄙,我們應當知道,這是他在自毀啊!
危人自安。
【解釋】
使人承當危險,只求自己安穩。
【分析】
千經萬論,只是論一個心字,現在我與別人同處在禍亂之中,竟然想要使別人承當危險,而我卻居于安穩;這種存心,實在已經喪失了本有的良知啊!于鐵樵先生說:“舍卻危險而就安穩,這本是情理之常,而爲什麼被上天所厭惡呢?上天並非厭惡他自求安穩,而是厭惡他使人承當危險;人生所經曆的許多情境,莫不有安穩和危險的分別;如果只知道自己求安穩,而不顧別人危險的話,則殺機已經埋伏在其中了,隨時隨地都會有暴發出來的危險啊!如果使這種詭計得以成功,那麼狡猾詭詐的人,都可以高枕無憂,而心存仁厚的人,都要活不成了啊!這怎麼是天地之心呢?況且安危之機,就像是環在轉動一樣,到底不會讓那些具有私心的人識破啊!所以他們所趨向的,或者反而是趨向了險處;而所避開的,或者反而是避開了坦途啊!如果能夠做到人我之間,存心平等;那麼無論走到那裏,都是安穩的啊!
故事:
宋朝的李緒,負責掌管永安的軍務,那時候,有股勢力龐大的盜匪,剛剛開始作亂;李緒擔心自己會遭到災禍,就使用詭計,推薦他的好朋友範铏,代理自己掌管永安軍;于是範铏到任之後,李緒便得以離開永安的住所。後來範铏全家,都被盜匪殺害了。這事過沒多久,李緒就被調任到臨安,在赴臨安的路上,遇到了強盜,李緒全家,也都被強盜殺死。
【再析】
唉!見人之危,君子尚且會想盡辦法,去解救他人的危難;怎麼能夠使別人危險,而自己安穩呢?這是刻薄寡恩的小人,所做的行爲;那麼他所得到的,就是最大的災禍啊!
減人自益。
【解釋】
克減別人的利益,只圖自己的利益。
【分析】
天下惟有利益他人的人,才能夠利益自己。如果是無益于人,而僅是有益于己,尚且不是真正的利益;況且是減損了他人的利益,而自己卻取得了較多的利益啊!這種人就是所謂的“只顧自己的財富,不顧他人的貧窮”啊!于鐵樵先生說:“現在的人,對于錢財田地房産等等的事情,往往就是這樣的減人自益;他們怎麼會知道,這樣做只是在向人借債而不寫借據啊!雖然他們的錢財,日益的增加,可是他們生命的大限,卻因此而愈來愈近了;這樣看來,那裏有所謂的利益啊!”
故事:
明朝崇祯年間,有甲乙兩人感情很好;這時候正逢朝廷舉辦武舉人的甄試選拔,地方官員可以向朝廷保薦武舉一名;甲就請托縣令幫忙推薦,乙就請托司李幫忙推薦;而被推薦的人若是錄取了,就必須要給五十兩黃金的酬儀。後來甲想到縣令的聲望不夠,幫忙自己所推薦的人,必定會落選,而司李的聲望夠,被推薦的人,一定可以成功。因此就想要減損乙的利益以利己,甲就設計對乙說:“我們兩人既然同心,就該同甘共苦,如果武舉的推薦,只錄取我們推薦其中的一位;不論是錄取你推薦的人,或是錄取我推薦的人,我們都應該均分這個謝金”;乙就同意甲的建議。等到放榜的時候,請托司李推薦的人,竟然未被錄取;而請托縣令推薦的人,竟然錄取了。而在推薦以前,就已經封存的酬金,都在乙那裏,由乙負責保管;而甲又不能食言,惟有怅然的悶悶不樂而已。
【再析】
從這個故事看來,甲本來想要利益自己,卻反而利益了別人;因此根據這個道理,凡是官吏剝削百姓,富人榨取窮人的利息,想要中飽私囊以自肥,到頭來沒有不是自己受到損害啊!
以惡易好。
【解釋】
貨物交易的時候,竟然把壞的東西,暗中換了好的東西。
【分析】
所謂以惡易好,例如拿鐵來換金,用石頭來換美玉,以布來換綢緞等這類的事情;在達觀的人眼裏看來,是不值得一笑的;但是這種人的心態和動機,則是接近偷竊啊!四祖說:“外面的境界,本身來講,是沒有好醜的分別;而好醜的分別,是從心中生起的啊!心若不是硬要去分別的話,妄想執著也就無從生起了啊!”唐朝的時候,高麗國的元曉法師,不遠千裏徒步跋涉來到了中國,想要尋找一位高明的師父學習佛法;有一天的夜裏,因爲趕路,就睡在荒涼的墳墓堆裏;這時候又渴又累,想要喝水;他見到身旁有泓清水,就用缽挖起來一飲而盡,當時感覺真是痛快好喝啊!等到天亮之後一看,旁邊原來是一攤死屍流出來的汁啊!元曉法師立即感到一陣惡心,就把昨晚所喝的水,全都吐了出來;當下就豁然大悟說到:“叁界唯心,萬法唯識;叁界六道輪回,都是由我們的心所造作的;宇宙萬法的現象,也都是由我們的情識所分別出來的啊!所以美與惡的感受,都是我們的心在那裏分別,跟水沒有任何的關系啊!”
故事:
宋朝的大文豪蘇東坡,曾經珍藏過一塊美玉,有一位叫章持的官員,到蘇東坡的家中拜訪,並且請求觀賞這塊美玉;章持就乘著觀賞美玉的機會,竟然偷偷的用一塊燕石換掉了美玉;蘇東坡當時沒有發覺,等到抵達黃州的時候,才發現美玉早就被章持換掉了,然而蘇東坡卻只是一笑置之。這件事情過沒多久,章持就被朝廷貶官,流放到臺州而死;不知道這塊美玉,又歸何人所有了!
以私廢公。
【解釋】
以自己的私心而廢棄了公理。
【分析】
以個人的喜怒恩怨,而廢棄了公道的是非曲直;如果在上位的領導人以私廢公,就會邪正不辨;那麼朋友鄉黨之間,就會有黨同伐異排斥異己的嫌疑了。一個人若是以私廢公,更進而愛憎不當;那麼就會連自己的家人,父子至親骨肉,也都會變成怨家了。人情蒙蔽的害處,莫甚于此啊!無論是賢愚貴賤,每個人都有這種的毛病,只是輕重不同罷了。知道這個毛病的害處,就應當明白道理,以消除自己偏執的性情;平下心來,以化除自己心中的城府;能夠這樣做,便是有大學問、有大手段的人啊!
故事一:
宋朝的大臣趙抃、範鎮兩人,因爲議論朝政,意見不合而結下梁子;等到王安石做了宰相,痛恨範鎮曾向神宗皇帝指摘他的過失,就乘著皇上問到:“範鎮的爲人怎麼樣啊?”王安石便回答說:“趙抃對範鎮的爲人,了解最清楚了!”于是皇上就問趙抃,趙抃說:“範鎮是忠臣。”皇上就再問道:“你何以知道他是忠臣呢?”趙抃說:“仁宗皇帝有一次身體失調臥病在床,範鎮就率先上奏,請求仁宗皇帝策立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奏章在十九日那天呈給仁宗,範鎮總共等候了一百天,奏章才批了下來;範鎮爲了這件事情,急得頭發和胡須都白了,所以範鎮不是忠臣,那又是什麼呢?”趙抃觐見皇帝,說完話之後,就退了下來,王安石就責問他說:“你不是和範鎮有仇嗎?”趙抃說:“我不敢因爲私人的恩怨而廢棄了公道啊!”
故事二:
從前洛陽縣令孔翊,在衙門的庭前,放置了一個火盆,凡是有關說請托的信件,一律投入火盆燒掉,連看都不看;他說:“縣令與百姓最親近了,官場上難免會有許多的請托;若是照辦的話,則百姓就會受害;若是不照辦的話,就不免會得罪人;惟有請托的信函到我手上的時候,我不拆開,立刻就把它投入火盆燒掉;在我來講,我不知道請托的是什麼事情;而在請托的人來說,也不至于得罪他們啊!因爲公理的曲直是非,都有一定的標准,審判案件也有法令的依據,怎麼可以以私廢公呢?”後來孔翊的兒子,十九歲就考中了進士。
竊人之能。
【解釋】
竊取他人的技能,據爲己有。
【分析】
例如竊取別人的文章,以爲是自己的文章;竊取別人的謀畫,以爲是自己的謀畫;竊取別人的功勞,以爲是自己的功勞;竊取師傅的教誨,以爲是自己的見解;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行爲,必定會遭受到譴責。
故事:
周朝的時候,梁山發生山崩,晉國的國君就召見大夫伯宗,了解山崩的情形。大夫伯宗在前往晉見國君的途中,遇到一位車夫;就問他說:“你最近有沒有聽到些什麼消息啊!”車夫回答說:“梁山發生了山崩,崩落下來的土石,把河流都壅塞住,河水因此而不流了啊!聽說晉君爲了這件事情,正要召見大夫伯宗,商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伯宗就問車夫說:“那要如何解…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