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君王;但求处处田禾熟,惟愿人人寿命长。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四方宁静干戈息,我若贫时也不妨。”
【结语】
从上面所说的,我们可以知道儒释道三教之心,都是教人要平等;所以我们应当要存此心量来克己治心,千万不要因为自己念念的私心,而造下了重重的罪恶啊!
毁人成功。
【解释】
毁坏别人成功,使他功败垂成。
【分析】
毁—有两种的意思,一种是毁坏,一种是毁谮。想要立功的人,无论是要立大功,或是立小功,莫不是竭尽所能的力图成功;而我却是一定要去阻挠他,破坏他,使他失败;我这种的心术,真是如同蛇蝎一样的狠毒啊!宋朝的真西山先生说:“我们若是听到有人做了一件善事,应当要称赞他、附和他所做的善事;若是听到有人做了恶事,必定要尽力为他掩盖这件恶事啊!”使别人能够成功,也不致于有失自己的德行,古人是这样的存心;况且是已经成功的人,竟然还敢去毁坏他的成功啊!
故事一:
明朝的曾铣,负责边防的军务,他想要收复河套;当时的宰相严嵩,揽权贪污,恐怕曾铣会收复河套,立了大功;就乘机向皇上毁谤曾铣和夏言,擅自挑起边疆的冲突;因此曾铣夏言两人,都被朝廷处死。后来严嵩被弹劾,罢黜为平民;他的儿子严世蕃,则被砍头处死。
故事二:
宋朝宣奇英,为人阴险,他的邻居房子快建好的时候,宣奇英因为妒忌邻居的新房子快要落成,就乘著黑夜,把邻居房子的柱脚给弄断了;这时候,忽然大梁掉了下来,宣奇英当场就被压死。
【再析】
唉!毁坏别人的人,实在是自己在毁自己啊!现在的人,对于一件事情,或是一件东西,或是做生意借钱等类的事情,每每好逞口舌之快,毁坏别人的成功;这种居心,实在可鄙,我们应当知道,这是他在自毁啊!
危人自安。
【解释】
使人承当危险,只求自己安稳。
【分析】
千经万论,只是论一个心字,现在我与别人同处在祸乱之中,竟然想要使别人承当危险,而我却居于安稳;这种存心,实在已经丧失了本有的良知啊!于铁樵先生说:“舍却危险而就安稳,这本是情理之常,而为什么被上天所厌恶呢?上天并非厌恶他自求安稳,而是厌恶他使人承当危险;人生所经历的许多情境,莫不有安稳和危险的分别;如果只知道自己求安稳,而不顾别人危险的话,则杀机已经埋伏在其中了,随时随地都会有暴发出来的危险啊!如果使这种诡计得以成功,那么狡猾诡诈的人,都可以高枕无忧,而心存仁厚的人,都要活不成了啊!这怎么是天地之心呢?况且安危之机,就像是环在转动一样,到底不会让那些具有私心的人识破啊!所以他们所趋向的,或者反而是趋向了险处;而所避开的,或者反而是避开了坦途啊!如果能够做到人我之间,存心平等;那么无论走到那里,都是安稳的啊!
故事:
宋朝的李绪,负责掌管永安的军务,那时候,有股势力庞大的盗匪,刚刚开始作乱;李绪担心自己会遭到灾祸,就使用诡计,推荐他的好朋友范铏,代理自己掌管永安军;于是范铏到任之后,李绪便得以离开永安的住所。后来范铏全家,都被盗匪杀害了。这事过没多久,李绪就被调任到临安,在赴临安的路上,遇到了强盗,李绪全家,也都被强盗杀死。
【再析】
唉!见人之危,君子尚且会想尽办法,去解救他人的危难;怎么能够使别人危险,而自己安稳呢?这是刻薄寡恩的小人,所做的行为;那么他所得到的,就是最大的灾祸啊!
减人自益。
【解释】
克减别人的利益,只图自己的利益。
【分析】
天下惟有利益他人的人,才能够利益自己。如果是无益于人,而仅是有益于己,尚且不是真正的利益;况且是减损了他人的利益,而自己却取得了较多的利益啊!这种人就是所谓的“只顾自己的财富,不顾他人的贫穷”啊!于铁樵先生说:“现在的人,对于钱财田地房产等等的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减人自益;他们怎么会知道,这样做只是在向人借债而不写借据啊!虽然他们的钱财,日益的增加,可是他们生命的大限,却因此而愈来愈近了;这样看来,那里有所谓的利益啊!”
故事:
明朝崇祯年间,有甲乙两人感情很好;这时候正逢朝廷举办武举人的甄试选拔,地方官员可以向朝廷保荐武举一名;甲就请托县令帮忙推荐,乙就请托司李帮忙推荐;而被推荐的人若是录取了,就必须要给五十两黄金的酬仪。后来甲想到县令的声望不够,帮忙自己所推荐的人,必定会落选,而司李的声望够,被推荐的人,一定可以成功。因此就想要减损乙的利益以利己,甲就设计对乙说:“我们两人既然同心,就该同甘共苦,如果武举的推荐,只录取我们推荐其中的一位;不论是录取你推荐的人,或是录取我推荐的人,我们都应该均分这个谢金”;乙就同意甲的建议。等到放榜的时候,请托司李推荐的人,竟然未被录取;而请托县令推荐的人,竟然录取了。而在推荐以前,就已经封存的酬金,都在乙那里,由乙负责保管;而甲又不能食言,惟有怅然的闷闷不乐而已。
【再析】
从这个故事看来,甲本来想要利益自己,却反而利益了别人;因此根据这个道理,凡是官吏剥削百姓,富人榨取穷人的利息,想要中饱私囊以自肥,到头来没有不是自己受到损害啊!
以恶易好。
【解释】
货物交易的时候,竟然把坏的东西,暗中换了好的东西。
【分析】
所谓以恶易好,例如拿铁来换金,用石头来换美玉,以布来换绸缎等这类的事情;在达观的人眼里看来,是不值得一笑的;但是这种人的心态和动机,则是接近偷窃啊!四祖说:“外面的境界,本身来讲,是没有好丑的分别;而好丑的分别,是从心中生起的啊!心若不是硬要去分别的话,妄想执著也就无从生起了啊!”唐朝的时候,高丽国的元晓法师,不远千里徒步跋涉来到了中国,想要寻找一位高明的师父学习佛法;有一天的夜里,因为赶路,就睡在荒凉的坟墓堆里;这时候又渴又累,想要喝水;他见到身旁有泓清水,就用钵挖起来一饮而尽,当时感觉真是痛快好喝啊!等到天亮之后一看,旁边原来是一摊死尸流出来的汁啊!元晓法师立即感到一阵恶心,就把昨晚所喝的水,全都吐了出来;当下就豁然大悟说到:“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三界六道轮回,都是由我们的心所造作的;宇宙万法的现象,也都是由我们的情识所分别出来的啊!所以美与恶的感受,都是我们的心在那里分别,跟水没有任何的关系啊!”
故事:
宋朝的大文豪苏东坡,曾经珍藏过一块美玉,有一位叫章持的官员,到苏东坡的家中拜访,并且请求观赏这块美玉;章持就乘著观赏美玉的机会,竟然偷偷的用一块燕石换掉了美玉;苏东坡当时没有发觉,等到抵达黄州的时候,才发现美玉早就被章持换掉了,然而苏东坡却只是一笑置之。这件事情过没多久,章持就被朝廷贬官,流放到台州而死;不知道这块美玉,又归何人所有了!
以私废公。
【解释】
以自己的私心而废弃了公理。
【分析】
以个人的喜怒恩怨,而废弃了公道的是非曲直;如果在上位的领导人以私废公,就会邪正不辨;那么朋友乡党之间,就会有党同伐异排斥异己的嫌疑了。一个人若是以私废公,更进而爱憎不当;那么就会连自己的家人,父子至亲骨肉,也都会变成怨家了。人情蒙蔽的害处,莫甚于此啊!无论是贤愚贵贱,每个人都有这种的毛病,只是轻重不同罢了。知道这个毛病的害处,就应当明白道理,以消除自己偏执的性情;平下心来,以化除自己心中的城府;能够这样做,便是有大学问、有大手段的人啊!
故事一:
宋朝的大臣赵抃、范镇两人,因为议论朝政,意见不合而结下梁子;等到王安石做了宰相,痛恨范镇曾向神宗皇帝指摘他的过失,就乘著皇上问到:“范镇的为人怎么样啊?”王安石便回答说:“赵抃对范镇的为人,了解最清楚了!”于是皇上就问赵抃,赵抃说:“范镇是忠臣。”皇上就再问道:“你何以知道他是忠臣呢?”赵抃说:“仁宗皇帝有一次身体失调卧病在床,范镇就率先上奏,请求仁宗皇帝策立太子,以安定社稷民心;奏章在十九日那天呈给仁宗,范镇总共等候了一百天,奏章才批了下来;范镇为了这件事情,急得头发和胡须都白了,所以范镇不是忠臣,那又是什么呢?”赵抃觐见皇帝,说完话之后,就退了下来,王安石就责问他说:“你不是和范镇有仇吗?”赵抃说:“我不敢因为私人的恩怨而废弃了公道啊!”
故事二:
从前洛阳县令孔翊,在衙门的庭前,放置了一个火盆,凡是有关说请托的信件,一律投入火盆烧掉,连看都不看;他说:“县令与百姓最亲近了,官场上难免会有许多的请托;若是照办的话,则百姓就会受害;若是不照办的话,就不免会得罪人;惟有请托的信函到我手上的时候,我不拆开,立刻就把它投入火盆烧掉;在我来讲,我不知道请托的是什么事情;而在请托的人来说,也不至于得罪他们啊!因为公理的曲直是非,都有一定的标准,审判案件也有法令的依据,怎么可以以私废公呢?”后来孔翊的儿子,十九岁就考中了进士。
窃人之能。
【解释】
窃取他人的技能,据为己有。
【分析】
例如窃取别人的文章,以为是自己的文章;窃取别人的谋画,以为是自己的谋画;窃取别人的功劳,以为是自己的功劳;窃取师傅的教诲,以为是自己的见解;这些都是自欺欺人的行为,必定会遭受到谴责。
故事:
周朝的时候,梁山发生山崩,晋国的国君就召见大夫伯宗,了解山崩的情形。大夫伯宗在前往晋见国君的途中,遇到一位车夫;就问他说:“你最近有没有听到些什么消息啊!”车夫回答说:“梁山发生了山崩,崩落下来的土石,把河流都壅塞住,河水因此而不流了啊!听说晋君为了这件事情,正要召见大夫伯宗,商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伯宗就问车夫说:“那要如何解…
《集福消灾之道— 感应篇汇编白话节本(卷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