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P10

  ..續本文上一頁決呢?”車夫說:“很簡單,只要晉君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到梁山去哭泣祭拜,那麼河水就會流動了。”伯宗就用車夫的建議,向晉君報告,晉君采納照辦之後,河水就開始流動了。晉君就問伯宗說:“你是怎麼知道用這個方法的呢?”伯宗回答說:“是我自己想出來的啊!”孔子聽到之後就說:“伯宗這個人,快要絕後了啊!因爲他竊取了別人的善行,以爲是自己的善行啊!”後來伯宗果然遇害身亡,他卿大夫的官位,也就斷絕了。

  【結語】

  唉!伯宗只是竊取了別人的一句話,尚且會遭受到如此嚴厲的天譴,那麼其他更惡劣的行爲、果報不說也就可以知道了啊!

  蔽人之善。

  【解釋】

  隱蔽他人的善行,不使別人知道。

  【分析】

  佛經說:“善這一個字,最能夠成就世人一切的行願了。”所以人若是有一句的善言,一件的善行,就應當要表揚才對;而且還要惟恐表揚的不夠,不能夠使他的善言善行發揚光大;這樣做,不但可以成就他本人的美譽,而且可以打動別人的善念啊!也可以使得大家彼此的傳播勸導,那麼行善的人,就會愈來愈多了;這實在是一件樂事,爲什麼要去隱藏遮蔽它呢?所以隱蔽別人善行的人,他的心中必定是毫無好善之心,恐怕還有嫉妒的念頭呢!所以才會不願意彰顯別人行善的美德,恐怕這樣會突顯自己的罪惡,這種人就是天下不祥之人啊!

  故事一:

  晉朝的曆史學者陳壽,在作叁國志的時候,就和丁梁州說:“您若是肯借我一千斛的米,我就爲您作一篇很好的傳記。”丁梁州沒有答應陳壽的請求,因此陳壽就不替他作傳。等到陳壽所寫的叁國志完成之後,大家都譏評諷刺陳壽存心不公,寫的有問題,後來陳壽竟然遇害而死。

  故事二:

  從前有兩位讀書人,奉命編纂整理江陰縣的縣志。他們偶然見到舊縣志裏,記載有兩位守節婦人的事迹;認爲這件事情平淡無奇,就把這兩位節婦的記載刪除掉。當天晚上,城隍廟裏的道士,就聽到有兩位婦人在向城隍哭訴說:“我們兩個人一生吃苦守節,死了之後,我們守節的事情,就被記載在縣志上,現在卻無緣無故的被人給刪除了啊!”城隍聽了之後說道:“這兩位讀書人,本來是應該可以考取功名的,既然他們隱蔽別人的節義善行,就應當削除他們的官祿。”兩位婦人聽了城隍的這番話,就向城隍泣謝禮拜後,就離去了。後來這兩位讀書人,聽到了這件事情,就駁斥的說:“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打妄語嘛!”到了明年,兩位讀書人果然因爲考試的成績太差,而被奪除廪生的資格;因此抑郁悲憤而死。

  形人之醜。

  【解釋】

  形容他人的醜事,並且還廣爲宣揚。

  【分析】

  人們的醜事醜行,也就是所謂的“言之辱而不可聞于人者也。”而有人卻竟然敢去形容別人的醜事,暴露他人的醜行,這樣做不但會傷害到自己的厚道,連自己所積的陰德,也都會隨著消失啊!盤山語錄說:“修行人最忌諱的,就是說人家的是非好醜,乃至于一切世間的事情;不是與自己有關的事情,不但口不可以說,連心都不可以去想。只要是口說心想,便是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一個人若是能夠專煉心地功夫,不斷的搜查自己的過失,那裏還有, 閑功夫去管別人家屋子裏的事情;就算是粉身碎骨,也不要使自己的心動啊!要把自己的心,收拾的幹幹淨淨,時時刻刻都要認真的去體會探究,自己本性起源的地方。”由此觀之,人應當要以自治爲急務,念念唯恐自己的身心有了過失,那裏還有空閑的時間去管別人呢?

  故事一:

  從前有位名叫席匡的人,遇到一位算命奇准的相士,說他某年就會死;席匡聽了之後,感到十分的憂愁。後來席匡偶然遇到有人在談論別人閨門中男女間的醜聞;就對那位談論的人,表現出很生氣的樣子。談論的人心中因而感到慚愧,就停止不再說了,這件醜事于是就被隱藏遮蔽起來。到了那一年,席匡不但沒有死,也沒有生病,或是遇到什麼災難;後來做官,升到了臺輔。

  【再析】

  古人說:“在一座之中,若是有人在談論影射別人的醜聞醜行;而我就端坐沈默,以消除他繼續再談論下去,這就是不言之教;就像席匡一樣,可以做爲我們學習的榜樣。”

  故事二:

  鄭瑄爲人簡樸沈默,很少說話,他說:“在大庭廣衆之中,不可以大肆的談論;這樣不但會惹人妒忌,而且還會傷到別人。因爲衆人之中,難免會有曾經做過醜事的人在裏面,如果談論到他,那麼他雖然是不說話,可是心中就會感到難過遺憾;例如對做官的說:“當官要清廉啊!”那麼不清廉官聽到了,就會生氣。對朋友說:“做朋友應該要彼此直心的交往。”那麼不直的朋友聽到了,就會生氣;因爲他會認爲,我是故意講給他聽的;所以惟有少說話,保持和顔悅色的態度,若有人問我問題,我才就他所問的問題回答他,這樣或許才能夠避免口過得罪人啊!”鄭瑄所說的這些話,實在是深得處世之道的要訣。

  讦人之私。

  【解釋】

  揭發他人的隱私,而且還到處的傳播。

  【分析】

  人非聖賢,那一個人沒有隱私呢?我們本來就不應該去探聽別人的隱私啊!若是在無人之處,看到別人的隱私,就把它到處的傳播公諸于世,使得他見不得人,在社會上沒有容身之處;這種的居心,最爲陰險狠毒,而且必定會招致天怒人怨。

  故事一:

  唐朝武則天當皇帝的時候,下诏禁止屠宰;有位擔任拾遺職務的張德,剛生了一個兒子,就私下宰羊,請同事吃飯慶祝一番。杜肅就偷偷的帶著張德宴請同事的羊肉,向武則天揭發張德違反朝廷禁止屠宰的命令。第二天,武則天就對張德說:“朕聽說你生了一個兒子,非常的高興啊!”張德就向皇上拜謝。武則天就問:“張德,你是從那裏得到羊肉請客的?”張德聽皇帝這麼一問,立刻就叩頭認罪。武則天就安慰他說:“朕下诏禁止屠宰,但是家中辦喜事,或是辦喪事,則不在禁止的範圍之內。你從今以後若是請客,也必須要謹慎的選擇客人啊!”武則天說完之後,就拿出杜肅攻讦張德的奏折給他看。這時候杜肅感到慚愧的無地自容;滿朝的文武官員,非常不齒杜肅的爲人,都想要向他的臉上吐口水;後來杜肅就淪落了,下場相當的淒涼。

  故事二:

  梁朝的時候,有位名叫到溉的人,家中叁代,都曾經替人挑糞來養家活口;後來到溉考取了功名,官做到了吏部尚書。有位叫何敬容的人,爲了某件事情,向到溉請托幫忙,到溉沒有答應;于是何敬容就對人說:“從前到溉的家中,是靠替人挑糞過日子的;所以他到了今天,還有挑糞的余臭啊!然而現在,他卻學起了做貴人的樣子啊!”到溉聽了這話,對何敬容恨之入骨。到溉的弟弟到洽,有一天,問劉孝綽說:“我很想把我家東邊鄰居的那塊地給買下來,可是偏偏地主卻是一再的刁難,令我感到十分的無奈啊!”劉孝綽卻說道:“你只要用車子多拉些糞,經過他家的旁邊,臭得他受不了,他就會搬家了。”到洽聽了劉孝綽的話,非常的生氣;竟然用其他的事情,謀害劉孝綽報仇。

  【結語】唉!人們往往爲了一句話,而傷了天地間的和氣,爲了一件事,卻釀成了終身的大禍;所以我們爲人處世,不可以用激烈的言詞,和戲谑的言語,這樣會使別人怨恨我們,怨恨到骨髓裏,俗話說:“打人莫打膝,道人莫道實”,就是這個意思啊!

  耗人貨財。

  【解釋】

  消耗別人的貨財,從中謀取利益。

  【分析】

  這是指那些奸惡的小人,誘騙人家的子弟,或蠱惑愚癡的人去嫖妓、賭博、打官司、燒煉丹等等的事情,而自己則可以乘機從中取得利益;因此不肖的子弟,被這些奸惡的小人所愚弄,就不顧祖先創業的艱難,而消耗浪費家中的産業;等到家業敗光的時候,也就家破人亡了;我們探討追究其原因,到底是誰的錯啊!他能夠逃得過惡報嗎?

  明朝江蘇冒起宗,曾作文章警世人,他說:“我每每見到權貴之家,豪門巨室,他們的子孫不肖,嫖賭淫蕩,胡作非爲;他們人雖然還沒有過世,但是財産暗中卻都已經賣給了別人;或是他們屍骨未寒,而別人就已經登門占據了他們的房産。前人是那麼的辛勤,一點一滴節省累積下來的財富,後人卻是浪費糟踏,就像泥沙一樣的丟棄,而且毫不吝惜。而這些不肖子弟,又大半多是聰明人,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原來是因爲當初的逞威風、使手段,無所不用其極的破耗了許多人的家業,而湊成了我自己一家的財富;這就是開始消耗了別人的貨財,後來就被別人消耗了自己的貨財啊!俗話說得好:“來得不明,去得正好。”就是這個意思。由此觀之,可以知道,今天被別人消耗貨財的人,就是當日消耗別人貨財的人;那麼今天消耗別人貨財的人,不久一定又會被別人消耗他的貨財啊!

  故事一:

  明朝的徐池,非常的富有,但是卻很貪心霸道;他想要得到徐八的房産,就教人誘惑徐八的兒子嫖妓浪蕩;徐八因此而負債累累,徐池果然也就得到了徐八的房産。後來徐池的兩個兒子、五個孫子,都染上了怪病,巫師說:“這是徐八在作祟啊!”徐池心中感到十分的恐懼,就設了醮壇,請道士作法,向城隍廟乞求解決的辦法。這時候,有一位乞丐迎向前來問道:“你就是徐池嗎?昨晚我睡在廟裏,聽到有人向神呼叫你的名字,說你害他,神聽了他的指控,也大爲生氣啊!”徐池聽乞丐這麼一說,非常的驚恐,返家之後就死了,沒多久,子孫也全都死光了。

  【再析】

  要知道青樓妓院,實在是償債的業因,而紅粉美女,也就是破家的孽海,大家都知道這個道理。嫖妓得病,瘡毒一發,五官都會變形走樣;這種的病就算治好了,余毒也會波及叁代的子孫啊!爲什麼還有人敢去嫖妓而不避諱呢?

  故事二:

  江蘇無錫有位姓錢的人,串結了同黨十多人,專門去引誘富家子弟擲骰子賭博;錢某所用的骰子,事先動過了手腳,所以賭博多能贏錢;後來與一位少年在他家中賭博,贏了幾十萬;忽然這幾顆骰子飛迸出盆外不見了,…

《集福消災之道— 感應篇彙編白話節本(卷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