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四篇 了境能變識诠解)▪P18

  ..續本文上一頁一段長時來說的,並不是臨命終時也沒有。第叁家說:不但臨命終時要生起意識,就是初生無想天時也有六轉識。因爲初去投生的中陰身,必定要生起潤生的貪愛,和其余有情去投生一樣,要有中陰身,有中陰身就有意識。

  論文四:瑜珈論說若生于彼,唯入不起,其想若生,從彼沒故。彼本有初,若無轉識如何名入?先有後無乃名入故,決擇分言,所有生得心、心所滅,名無想故。此言意顯彼本有初,有異熟生轉識再起,宿因緣力後不複生,由斯引起異熟無記分位差別,說名無想,如善引生二定名善。不爾,轉識一切不行,如何可言唯生得滅?故彼初位,轉識暫起。彼天唯在第四靜慮,下想粗動難可斷故,上無無想異熟處故。即能引發,無想定思,能感彼天異熟果故。

  講解:《瑜伽論》上說,倘若生到無想天,那想心就唯入不起;如果到了想心再起的時候,那就要從無想天命終了。這證明彼天本有的初位,是有六轉識。若無六轉識,怎麼可以叫做“入”?因爲先有後無,才叫做“入無心”。

  《瑜伽論》的決擇分說:要所有生得的心王與心所完全滅了以後,才名叫無想。這句話的意義,是顯示彼天本有的初位,有異熟生的六轉識報心暫起。因爲沒有生無想以前,先修無想定,以宿習的因緣力,所以後來意識就不再生起了。由此無想定,引起了無想天異熟無記的報果,就叫他名爲“無想”。如善心引生的無想定和滅盡定,名爲善定。不然的話,如果前六識一切不行,那怎可說生到無想天中就沒有意識了呢?所以無想天本有的初位,還是有轉識暫起,以後才會完全沒有。

  無想天的位置在色界第四禅天。爲何不在初、二、叁禅呢?因爲下地的想心粗動,不易滅除;那麼何以不在無色界上地呢?那是聖者所居,沒有受無想異熟的處所,故不在上,唯有第四禅天,能夠引發無想定的思惟,才能感招無想天的異熟報果。

  論文五:及無心二定者,謂無想、滅盡定,俱無六識,故名無心。無想定者,謂有異生,伏遍淨貪,未伏上染。由出離想作意爲先,令不恒行心、心所滅。想滅爲首,立無想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修習此定,品別有叁,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天不甚光淨,形色廣大,定當中夭。中品修者現不必退,設退速疾還引現前,後生彼天雖甚光淨,形色廣大而不最極。雖有中夭而不決定。上品修者現必不退。後生彼天最極光淨,形色廣大,必不中夭,窮滿壽量後方殒沒。此定唯屬第四靜慮,又唯是善,彼所引故。下上地無,由前說故。四業通叁,除順現受。有義,此定唯欲界起,由諸外道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有義:欲界先修習已,後生色界,能引現前。除無想天至究竟故。此由厭想欣彼果入,故唯有漏,非聖所起。

  講解:以上講的是無想天,往下講無想定和滅盡定。因爲這兩種定都沒有前六識,所以又叫做無心定。于此先說無想定:就是有一類凡夫,雖然已伏住色界第叁禅天的貪煩惱,而第四禅以上的煩惱還沒有伏滅,因此在他用功的時候,作意要離去這個想,久而久之,把不恒常現行的前六識心、心所法統統滅除。因爲是以想滅爲首,所以名爲無想;又能令身平安和悅,所以亦名爲定。

  修習這種無想定,有下、中、上叁品之別:下品修者,所得的現法禅味必定還要退失。退失之後,就不能很快的再引生現前。死後縱能生到無想天去,也不會怎樣的光明清淨,形相雖然高大,決定活不到五百劫就得中途夭亡。中品修者,現法不必一定退失。設或退失,很快的就會恢複現前。死後生到無想天,雖然很光明清淨,形相廣大,而其光淨廣大的程度,還達不到頂點。不過雖也有中途夭亡的,但那不是決定性的非夭亡不可。上品修者,現法必定不退。死後生到無想天中,最極光明清淨,形相也最極廣大,必不至于短命夭亡,一直活到五百劫的壽數滿了才會死亡。

  這無想定,唯系屬于第四禅天,也唯是善法所攝,因爲它是由善定所引生的。除第四禅外,上下地都無此定,因爲下地的想心粗動,上地無色有心,這在前面都已說過了。此天在四業中(注:四業,一者順現受業,二者順生受業,叁者順後受業,四者不定受業)只有來世受天報,或是二生及多生受天報,決無現生生天的可能。所以說:“四業通叁,除順現受”。

  至于無想定在那一界才可以生起呢?此有兩家不同說法。第一家說:唯欲界起。因爲這無想定,是起于外道說法之力,因其智慧和理解力比余趣衆生來得殊勝,所以在修時能把想心壓伏下去。第二家說:並非唯欲界起,而是先在欲界修習此定,死後生到色界第四禅的廣果、福生、無雲叁地,由于欲界宿習定力,還能引發此定現前。但要生到無想天,那就受這種定的果報了。無想定是由于厭惡想,希望生于無想天,所以它是有漏的,佛教聖人不修此定。

  論文六:滅盡定者,謂有無學,或有學聖,已伏或離無所有貪,上貪不定,出止息想作意爲先。令不恒行,恒行染汙心、心所減,立滅盡名。令身安和,故亦名定。由偏厭受想,亦名減彼定。修習此定品別有叁:下品修者現法必退,不能速疾還引現前。中品修者現不必退,設退速疾還引現前。上品修者畢竟不退。此定初修,必依有頂遊觀無漏爲加行入,次第定中,最居後故,雖屬有頂而無漏攝。若修此定已得自在,余地心後亦得現前。雖屬道谛,而是非學非無學攝,似涅槃故。此定初起唯在人中,佛及弟子說力起故,人中慧解極猛利故。後上二界亦得現前。邬陀夷經是此誠證,無色亦名意成天故。于藏識教未信受者,若生無色不起此定,恐無色心成斷減故。已信生彼亦得現前,知有藏識不斷滅故。

  講解:什麼叫做滅盡定?就是四果無學,或除初、二果外,唯證不還果的有學聖者,他們雖對無色界無所有處的貪或已暫伏,或已永離,而于上地非非想處的貪,還不一定能夠伏斷。因此,先由止息想心的作意起修,使不恒行的前六識,和恒行的第七識染汙末那等心、心所法,全都滅掉,依此建立滅盡的名稱;又能令身安和,所以亦名爲定。又因偏重于厭離受、想,所以也叫做滅受想定。

  修習滅盡定,也分下、中、上叁品,下品修習的人,現生修法的時候,必定還要退失,一退失就不能很快恢複現前。中品修習的人,現法不必一定退失,假使退失,很快的能重引現前。上品修習的人,那就畢竟不會退失了。初修減盡定時,必須依無色界最高有頂的非想非非想天,遊觀(正思惟)無漏爲加行,才能進入此定。因爲在次第禅定中,減盡定是居于最後最高的定,其余的下地心粗,不能作此微細的行相。雖屬有頂,而爲出世的無漏所攝。

  行者若能夠修習此定,身心已得安然自在,那就在余下的七地心後,也可以超入此定,使之現前。滅盡定雖屬道谛,起于有學和無學,則是非有學、非無學所攝。因爲此定與涅樂相似,他沒有未入定前進趣止息的行相,所以不是有學所攝;但也不是真入涅樂,所以也不是無學所攝。此定的最初起因,唯在人間,因爲是佛及佛弟子,在人間說教之力所引起,而人的慧解較其他五道猛利得多。修成功了之後,在色界和無色界中,此定也得現前,這在《邬陀夷經》上可以證明。經上說:“超段食,隨受一處意成天身,便能出入此定”。無色界也是超越段食,唯有意思存在的“意成天”,所以無色界人,也可以入滅盡定。

  不過生到無色界的人,不一定都能入滅盡定,要看他們對第八藏識是否信受而作決定。不信有阿賴耶識而生無色界的人,不能入滅盡定。因爲他們恐怕一入此定,沒有色、心,就成斷滅了。信有阿賴耶識而生無界色的人,滅盡定亦可現前,因爲他們知道有阿賴耶識的存在,雖然色身和轉識都沒有了,但也不會斷滅的。

  論文七:要斷叁界見所斷惑,方起此定。異生不能伏斷有頂心、心所故,此定微妙要證二空,隨應後得所引發故。有義:下八地修所斷惑中,要全斷欲,余伏或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欲界惑種,二性繁雜障定強故。唯說不還,叁乘無學及諸菩薩得此定故,彼隨所應生上八地,皆得後起。有義:要斷下之四地修所斷惑,余伏或斷,然後方能初起此定。變異受俱煩惱種子障定強故,隨彼所應生上五地,皆得後起。若伏下惑,能起此定,後不斷退生上地者,豈生上已卻斷下惑?斷亦無失。如生上者,斷下末那俱生惑故。然不還者對治力強,正潤生位不起煩惱,但由惑種潤上地生。雖所伏惑有退不退,而無伏下生上地義,故無生上卻斷下失。

  講解:生起滅盡定的條件,是要把叁界見道所斷的煩惱斷了之後,才能起此滅盡定。因爲未斷見惑的凡夫,不能伏斷有頂天非非想地的心、心所法。這滅盡定的力用,微妙殊勝,要證到了我、法二空的根本智,然後隨應生起後得智,才能引起滅盡定。這是講見所斷惑:至于修所斷惑,有兩家不同的異說。第一家說:在叁界九地中,欲界一地的煩惱要全都斷盡,其余初禅以上七地的煩惱,或伏、或斷,才能生起此定。爲什麼欲界的煩惱要完全斷了,才能生起此定呢?因爲欲界的煩惱種子,有不善和有覆無記二性,繁複雜亂,障定的力量太強,所以只有叁果的阿那含,和叁乘無學,及諸菩薩,這五種人才能得此減定。他們各隨其斷惑功力的所應,從欲界生到上八地,都可以後起此定。第二家說:不但斷欲界煩惱,要連色界的初、二、叁禅一齊都斷盡了,其余第四禅以上五地,或伏、或斷,然後才能初起此定。因爲初、二、叁禅中有喜、樂等受的變異,同這變異受俱起的煩惱種子,障定的力量太強,所以要四地都斷。隨其所應,生到四禅以上五地,都可以後起此定。

  有問曰:若照你上面所說,伏了下地煩惱也能夠起此定,不必完全斷了下地的煩惱,那麼因爲末斷煩惱種子而又退失,這樣生到非非想地的人,豈不是要在上地再斷下地煩惱嗎?答曰:縱使生到上地而斷下地煩惱,也沒有什麼過失。這也像生上地的聖者,以金剛心來斷下地第七末那的俱生煩…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四篇 了境能變識诠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