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四篇 了境能變識诠解)▪P9

  ..續本文上一頁叁有——即叁界,及能生叁有之因的“有具”——即惑與業。故貪以染著爲性,能障無貪,生起諸苦,就是貪的業用。也就是說,由貪愛的業力,生起了痛苦充滿的五蘊身心。五蘊,因取著貪愛而有,又能取著貪愛,所以稱五取蘊。

  論文叁:雲何爲嗔,于苦、苦具憎恚爲性,能障無嗔,不安隱性惡行所依爲業。謂嗔必令身心熱惱,起諸惡業,不善性故。雲何爲癡,于諸理、事迷闇爲性,能障無癡,一切雜染所依爲業。謂由無明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業,能招後生雜染法故。

  講解:什度叫做嗔,嗔是對于叁苦——苦苦、壞苦、行苦的苦果,及造成叁苦之因的苦具,生起憎恚,以此憎恚爲體性,能障礙無嗔,不能安心隱忍,一切惡行依之而起,即成了它的業用。有了嗔恚之心,必定能令身心熱惱,一定會生起一切邪惡行爲,因爲它體性不善之故。

  什麼叫做癡?對于一切真谛的道理、俗谛的事相,全都迷闇不明,就是癡的體性;能障礙無癡,一切有漏雜染依之而起,就是癡的業用。癡就是無明的別稱,由無明次第生起疑、邪見、貪等煩惱、隨煩惱,造作惡業,招感後生的雜染諸法。

  論文四:雲何爲慢?恃已于他,高舉爲性,能障不慢,生苦爲業。謂若有慢,于德有德,心不謙下,由此生死輪轉無窮,受諸苦故。此慢差別有七、九種。謂于叁品、我、德處生,一切皆通見、修所斷。聖位我慢既得現行,慢類由斯起亦無失。

  講解:什麼叫做慢?就是仗恃自己,以貢高我慢爲其體性;能障不慢,生起諸種痛苦,就是它的業用。也就是說:有了高慢,對于叁寶淨功德法,及超過自己的有德之人,自心不肯謙虛卑下,由此招感生死輪轉,受苦無窮。如果詳細分析,慢的差別有七種、九種二說。(注:七種慢是:一者慢,對于不勝我的人,固然說我比他強;就是與我相等的人,也說他不過同我一樣。二者過慢,不但對于和我相等的人說他不如我,就是對于勝過我的人,也說他不過和我相等。叁者過過慢,對于勝我的人,反說他遠不及我。四者我慢,就是執有實我及我所,使心高舉。五者增上慢,自己才證得少分聖道,便僞稱全證。六者卑劣慢,對于勝過我很多的人,說我不過比他少差一點。七者邪慢,分明自己無德,妄謂自已有德。九種慢是:一者我勝慢,二者我等慢,叁者我劣慢,四者有勝我慢,五者有等我慢,六者有劣我慢,七者無勝我慢,八者無等我慢,九者無劣我慢。)

  論文五:雲何爲疑?于諸谛理猶豫爲性,能障不疑,善品爲業。謂猶豫者善不生故。有義,此疑以慧爲體,猶豫簡擇說爲疑故。毗助末底是疑義故,末底般若,性無疑故。有義,此疑別有自體,令慧不決非即慧故。瑜伽論說:六煩惱中見世俗有,即慧分故,余是實有,別有性故。毗助末底執慧爲疑,毗助若南智應爲識,界由助力義便轉變,是故此疑非慧爲體。

  講解:什麼叫做疑?對于一切真實不虛的道理,猶豫不決,就是疑的體性;能障不疑的善品,就是它的業用。也就是說,凡是猶豫不信的人,善法是不會生起的。

  關于疑的體性,有兩家不同的說法。第一家安慧說:疑是以慧爲體,就是對于所觀之境,有一種猶豫的簡擇,所以叫做疑。毗助末底,就是疑的意思。毗是比的意思,助是輔助,末底是慧。合起來就就是比益輔助于慧。既然是輔助于慧,當然就是慧。末底和般若,都是慧的異名,並無別體。所以知道疑是以慧爲體的。

  第二家護法反駁第一家說:此疑別有自體,能令慧猶豫不決,所以疑並不就是慧。《瑜伽論》上說︰在六個根本煩惱中,除了“不正見”是世俗假有,屬于邪慧所攝外,其余的五個根本煩惱——貪、嗔、癡、慢、疑,都實有自體,所以疑並不就是慧。如果說,在“末底”上加一“毗”字來幫助解釋,就說慧是疑的體,那麼,“若南”二字是智,在“若南”加一“毗”字來幫助解釋,就應當變智爲識了。然而,識體並不是智,如何說“毗助末底”就是慧呢?論文中的“界”字是性義。

  論文六:雲何惡見?于諸谛理顛倒推求,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苦爲業。謂惡見者,多受苦故。此見行相,差別有五:第一種是薩迦耶見,謂于五取蘊是我和我所,一切見趣所依爲業。此見差別,有二十句,六十五等分別起攝。

  講解:什麼叫做惡見?對于佛教一切谛理,顛倒推度,以染慧爲性,能障善見,招感苦報爲業。也就是說,有惡見的人多遭苦報。這不過是總略的解釋,若仔細分析,這惡見的差別,尚有五種。一者“薩迦耶見”,譯爲身見,亦稱我見。就是于五取蘊的這個假名不了如幻,執有實我及我所,一切邪見都依我見而起,起惑造業。因此,我見的差別又有二十句、或六十五句,都是屬于後天分別起的煩惱。(注:二十句者,是五蘊各有四旬。例如:一、色是我。二、我有色。叁、色屬我。四、我在色中。如是乃至識是我……,合五四爲二十句。六十五句,是計一蘊爲我,余四蘊各有叁所:一、我璎珞。二、我僮仆。叁、我器物。合四叁爲十二,再加上一個我共爲十叁。這樣推算起來,五蘊有五個我,六十個我所,總合爲六十五句。)

  論文七:二邊執見,謂即于彼隨執斷、常,障處中行,出離爲業。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四遍常論,一分常論。及計後際有想十六,無想、俱非各有八論,七斷滅論等。分別起攝。

  講解:第二種是邊執見,就是在我見之上或者執常、或者執斷,能障礙非斷非常中道的行相,它的業用,使人不得出離叁界苦海。這種邊執見的差別,有的主張前際四種遍常論和一分常論:有的主張後際有想十六論、無想八論、非有想非無想八論、七種斷滅論。總括起來共有四十七種,這四十七見,都是後天分別所起的煩惱,其中常見四十種,斷見七種。

  (注一:四遍常論:一、由下品宿住通,能憶前際二十成壞劫自他生死相續,便執我與世間,一切俱常。二、由中品宿住通,能憶前際四十成壞劫生死相續,便執我與世間俱常。叁、由上品宿住通,能憶八十成壞劫生死相續。便執我與世間俱常。四、由天眼通,見一切有情死此生彼,諸蘊相續,便執我與世間俱常。這四種,執叁界俱常,所以叫做遍常。)

  (注二:一分常論:一、有從梵天結束生命而生此世間者,得宿住通,執梵天是常,我是無常。二、執梵王所說:四大種是常,心是無常。叁、有從戲忘天結束生命生此世間,得宿住通,執彼天是常,我是無常。四、從意憤天結束生命生此世間,得宿住通,執彼天是常,我是無常。這四種,但執梵天、大等是常,所以叫做一分常論。以上八見四遍常論和四一分常論,都是依過去所起的分別,所以說爲前際。)

  (注叁:有想十六論:一、我有色,死後有想。二、我無色,死後有想。叁、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有想。四、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有想。五、執我有邊,死後有想。六、執我無邊,死後有想。七、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有想。八、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有想。九、我有一想。十、我有種種想。十一、我有少想。十二、我有無量想。十叁、我純有樂,死後有想。十四、我純有苦,死後有想。十五、我純有苦有樂,死後有想。十六、我純無苦無樂,死後有想。)

  (注四:無想八論:一、我有色,死後無想。二、我無色,死後無想。叁、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無想。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無想。五、執我有邊,死後無想。六、執我無邊,死後無想。七、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無想。八、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無想。)

  (注五:俱非八論:一、執我有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二、執我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叁、執我亦有色亦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四、執我非有色非無色,死後非有想非無想。五、執我有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六、執我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七、執我亦有邊亦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八、執我非有邊非無邊,死後非有想非無想。)

  (注六:七斷滅論:認爲死後斷滅,已無思想,不再轉生。包括以下七種:一、我有色,死後斷滅。二、我欲界天,死後斷滅。叁、我色界天,死後斷滅。四、我空無邊處,死後斷滅。五、我識無邊處,死後斷滅。六、我無所有處,死後斷滅。七、我非想非非想處,死後斷滅。以上有想、無想、俱非、斷滅等叁十九見,都是依未來所起的分別,所以說爲後際。)

  論文八:叁邪見。謂謗因果,作用實事,及非四見諸余邪執,如增上緣名義遍故。此見差別,諸見趣中,有執前際二無因論、四有邊等、不死矯亂,及計後際五現涅槃,或計自在、世主、釋、梵及余物類常恒不易。或計自在等是一切物因。或有橫計諸邪解脫,或有妄執非道爲道,諸如是等,皆邪見攝。

  講解:第叁種是“邪見”,就是否定善惡因果,無此世間、無彼世間,無世間阿羅漢的實事。以及堅持除身見、邊見、見取見、戒禁取見四見以外,其余的一切邪執。好像四緣的因緣、所緣緣、等無間緣這叁緣所不攝的,都歸于增上緣攝一樣。因爲邪見的名義較爲普遍,所以攝法亦廣。這邪見的差別,有的執著前際所起的二無因論,四有邊論,四不死矯亂。有的執著後際所起的五現涅槃。或者主張大自在天、大梵天、帝釋天和自性等永恒不變。或者主張大自在天等是産生世間萬物之因,或者堅持各種錯誤虛假的解脫,或者錯誤地主張以非解脫之道爲解脫之道,這一切都屬邪見。

  (注一:二無因論:一、從無想天下生的人,雖然得宿命通,而回憶不起出無想心以前的生死成壞,便執世間一切都是無因而起。二、由于尋伺虛妄的推求,但能記憶今身之所更事,而不能憶及前身所更事,便執一切都是無因而起。)

  (注二:四有邊論:一、由于天眼通的力量,能見到下自無間地獄,上至第四禅天,便執世界上下爲有邊。二、由于天眼通的力量,能憶邊傍無有邊際,乃生起無邊之想。叁、由天眼通的力量,能憶世界上下有邊,傍布無邊,便起亦有邊,亦…

《簡明成唯識論白話講記 (第四篇 了境能變識诠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