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友熊希齡,以此事報告袁世凱,國務院以此核准了佛教總會的章程,佛教寺産得到了一點保障。
3月底,中華佛教總會在上海正式召開成立大會,選出常州天甯寺的冶開和熱河都統熊希齡爲會長,釋靜波爲副會長(事實上實權操在靜波手中),會中通過太虛爲《佛教月報》總編輯,仁山亦駐會辦事。公曆5月13日是佛誕節,太虛主編的《佛教月報》創刊,不過只出了4期,就因故停刊。
民初那幾年,太虛以所辦的佛教協進會失敗,繼之八指頭陀逝世,使他對佛教的前途頗抱悲觀。再加以種種世緣的牽扯,使他對佛教大有離心的趨勢。這時他就以坊間各種新舊譯著的小說文學書來消遣。當時流行林纾的譯著、李涵秋小說等,他莫不遍讀,並常用化名在報紙雜志上投稿,習爲文人名士的落拓疏放,對佛教已若即若離。但使他終不與佛教絕緣者,一者是寄禅生前,曾喚他入其丈室,誦《孟子》“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一章相助勉;再則他的師祖奘年老和尚對他始終關懷愛惜。以這兩位老人的關系,使他不忍心脫離佛教。
在這幾年中,他除了在佛教總會幾個月外,不曾做過其他有關佛教的事業,但爲僧俗朋友所邀,閑遊于上海、甯波、杭州、紹興等處,結交不少朋友。1914年夏天,他心中善根不斷的喚醒他:“不能再混下去了”,終于決定結束這種遊蕩的生活,到普陀山去閉關。
宣統元年(1909年),他在普陀山的化雨小學任教半年,認得法雨寺的了余和尚。了余聞得他要去閉關,爲他准備下錫麟禅院樓上的關房,備下書桌、書架、器用什物。1914年8月,太虛帶了10多件書籍行李的箱籠,到普陀山進入關房。時,印光法師已住法雨寺多年,特來爲他封關。太虛在關中坐禅、禮佛、寫作、閱讀,日有常課。他閱讀各種新舊學書籍,舊的如經史子集,新的如民國經世文篇、嚴複的各種譯著,以及章太炎、梁啓超的著作。
翌年春間,他開始精研《叁論玄疏》,特于《百論疏》用功尤多。繼之在關中著作,首成《佛法導論》,爲整個佛法的概觀。又作《百法明門論的宇宙觀》、《教育新見》、《哲學正觀》、《辯嚴譯》、《訂天演》、《論荀子》《論韓愈》等論文。1915年10月,北京政府公布《管理寺廟條例》31條,條文中予地方官以限製僧徒及侵害寺産的大權。他在關內閱及,審度時勢,撰寫了《整頓僧伽製度論》一書,備異日施行。
他閉關3年,應該到1917年秋天滿期。但1917年春天他動了出關之念,請了余老和尚來爲他開關,出關後到前後寺院去看了些朋友。朋友看他樣子變了,原來他留了胡須。這年,太虛29歲,留下胡須看起來老成穩健,非複昔年的疏放情態了。
出關之後,到上海、甯波各住了一陣子。這時臺灣基隆月眉山靈泉寺住持善慧,請圓瑛法師去講演佛學,圓瑛事繁不克分身,薦太虛以自代。太虛以此機緣,遊曆了臺灣的基隆、臺中。在臺中寓慎齋堂,並應霧峰林紀堂、林獻堂兄弟之請,到林宅爲說佛法。臺灣演講事畢,善慧和尚陪著他到日本遊曆及考察。在日本遊曆兩旬,于1917年的12月下旬回到上海。
太虛大師一生致力于佛教改革運動,倡導人生佛教,講學弘法,席不暇暖,認真地說,是由1918年才開始的。
大師出關以後,先到臺灣演講,繼到日本考察,對于自己在關中3年的研究和創見增加了信心,他立下了整頓僧製的心願,因而開始他爲時30年的改革運動和弘法事業。
1918年,他得到陳元白、蔣作賓、黃葆蒼諸人的發心協助,在上海創辦“覺社”。覺社以出版專著、編輯叢刊、演講佛學、實地修行爲宗旨,這是他佛教改革運動的第一個據點。《覺社叢刊》季刊出了5期,爲配合弘法需要,于1920年2月改爲《海潮音》月刊,這是大師推動佛教改革運動,倡導人生佛教唯一的刊物。《海潮音》出刊迄今70余年,目前仍在臺灣發行,這是中國佛教曆史最久的一份刊物。
大師的弘法事業,由1918年開始,數年之間,遍曆滬、杭、武漢、北京、廣州、長沙,講席頻開,法緣極盛。尤以武漢方面的信衆,對大師的志業支持最爲熱切,1922年有“武昌佛學院”之創立,爲整頓僧伽製度作准備。1923年4月,漢口佛教會成立“宣教講習所”聘大師爲所長,招生講習。
1923年暑假,大師主持廬山暑期講習會,首開自由演講佛法的風氣,使中外他教教徒亦大爲驚異。1924年7月,出席在廬山舉行的世界佛教聯合會,並發起組織中華佛教聯合會。1925年冬,日本召開東亞佛教大會,我國佛教界組織中華佛教代表團,由大師任團長,率團赴日出席。1926年春,與章炳麟、熊希齡等發起組織全亞佛化教育社(後改名爲中華佛化教育社)。7月,擬籌辦環球佛教圖書館。8月,南遊星洲,10月返國。1927年4月,出任廈門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閩南佛學院是那段時間華南最具規模的佛學院,培育出不少弘法人才。
1928年7月,組織中華佛學會,設籌備處于南京。8月,偕譯員鄭大樸、趙籌人遊化歐美,乘安特雷朋號輪船出發,經西貢、星洲、錫蘭,9月抵埃及、法國。在法時列名爲世界佛學苑發起人。10月至英國,11月轉比、荷、德國。1929年元月,離德轉法赴美,4月經日本返回上海。6月,當選中國佛教會常務委員,11月當選中國佛學會會長。
1930年春,遊化閩南,在南普陀講經。並應大衆之請,連任南普陀寺住持。9月,成立世界佛學苑所屬的北平“柏林教理院”,並入川弘法。1931年四月,以南京佛國寺爲世界佛學苑苑址。同月,任全國佛教徒會議執行委員。10月,遊化開封、洛陽、西安。11月,在西安被公舉爲崇仁寺住持。1932年10月,任奉化雪窦寺住持。12月,辭去南普陀寺住持。1935年4月,大師促成之《佛教日報》創刊,任社長,範古農任總編輯。11月,赴香港弘法。
1937年,盧溝橋事變,8月大師入川,12月遷中國佛學會于重慶長安寺。1938年10月遷《海潮音)雜志至重慶出版。同年在重慶組織僧伽救護隊,隨軍服務。1939年5月,當選爲雲南省佛教會理事長。9月,組織中國佛教訪問團,任團長。12月,率團訪問東南亞佛教國家,由滇入緬。1940年元月,由緬甸至印度,轉錫蘭。3月抵新加坡,轉吉隆坡、槟城。4月,訪問團于返回星洲後取道西貢、河內返回昆明。
1941年2月,任東方文化協會名譽理事。1943年,與于斌、白崇禧、馮玉祥等發起組織中國宗教徒聯誼會,任常務委員(佛、伊斯蘭、天主、基督教各一人)。同年2月,任大雄中學董事長。1944年8月,患輕度中風,在重慶缙雲山療養數月,始告痊愈。1945年春,任西安大興善寺巴利叁藏院院長。8月抗戰勝利,12月出任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常務委員。
1946年元旦,國府授予勝利勳章。4月,返南京,在鎮江焦山設僧才訓練班,爲整理佛教訓練人才。8月,抵鎮江焦山,主持訓練班結業典禮。1947年3月12日,在上海玉佛寺爲退居的震華法師行封龛禮,說法將畢,忽中風舊疾複發,延至17日下午圓寂,享午59歲,僧臘44年。
在中國近代佛教史上,太虛大師不僅是一代佛教領袖,同時也是佛學思想的巨擘。大師的佛學思想,雖然亦得力于他鑽研經典和各宗教法,但對佛學的見解,亦來自親身的體驗。大師幼年,聽力敏銳,記憶力過人,幾至過目不忘。19歲時,在西方寺閱藏,及閱《大般若經》時:“積月余,《大般若經》垂盡,身心漸漸凝定。一日,閱經次,忽然失卻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靈光湛湛,無數塵刹煥然炳現,如淩虛影像,明照無邊,坐經數小時,如彈指頃。”
此後,大師再閱《法華》、《華嚴》等經論,恍然像是自心現量境界,不再爲語言所拘,所有過去疑團從此冰釋。
1914年,在普陀山閉關,窮究經論,自《楞嚴經》中窺得唐代以後中國佛學的綱要,作成《首楞嚴經攝論》。他認爲《楞嚴經》是中國佛學的“大通量”:“未嘗有一宗取爲主經,未嘗有一宗貶爲權教,應量發明,平等直入。”又稱:“此一部中兼赅禅、淨、律、密、教五,而又各各專重,各各圓極。”
大師以《楞嚴經》爲宗本,他的思想並不拘泯于大乘各宗中的任何一宗,而是融合各大宗派,主張諸宗平等,各有殊勝。
大師早年,也是依據古德傳統,將佛法分爲禅、講、律、淨、教五門。禅者教外別傳,屬于宗門;講者包括天臺、賢首、慈恩,屬于教門;律是出家在家所持的成戒法;淨是修學淨土;教指的是密教。
普陀山閉關後,他的見解轉變,認爲小乘只是大的階梯,大乘才是佛法的根本。小乘在中國僅有毗昙、俱舍、成實叁宗,而毗昙、俱舍攝于唯識,成實附入于叁論。早期在中國流行的大乘十一宗,就中《涅槃》歸之法華,《地論》歸之于華嚴,《攝論》歸之于唯識,于是整個佛法可歸納爲大乘八宗,即天臺、賢首、叁論、唯識、禅、律、淨、密。八宗各有殊勝義,皆以成佛爲究竟,唯各宗于一切法所起觀行不盡相同,如唯識宗以一切法皆是唯識所變,叁論宗以一切法皆是空無自性。因此,八宗各有殊勝,不能偏廢,亦不可說此優彼劣,或彼高此下。此一觀念突破了古德判教的傳統。
迨及後期,大師于《論大乘叁宗》一文中,判大乘佛教爲叁宗。他在文中說:
往者嘗據空與非空不空,合說大乘爲一切法空宗,唯識圓覺宗之二宗。然以唯識與圓覺猶可分也。故究竟顯了,乃分叁宗:
一、法性空慧宗……………………………………無漏般若主
二、法相唯識宗………………………有爲唯識主——基師義
叁、法界圓覺宗……………………………………無爲真如主
大師在文中更加以說明曰:
…
《一代佛教領袖太虛大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