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友熊希龄,以此事报告袁世凯,国务院以此核准了佛教总会的章程,佛教寺产得到了一点保障。
3月底,中华佛教总会在上海正式召开成立大会,选出常州天宁寺的冶开和热河都统熊希龄为会长,释静波为副会长(事实上实权操在静波手中),会中通过太虚为《佛教月报》总编辑,仁山亦驻会办事。公历5月13日是佛诞节,太虚主编的《佛教月报》创刊,不过只出了4期,就因故停刊。
民初那几年,太虚以所办的佛教协进会失败,继之八指头陀逝世,使他对佛教的前途颇抱悲观。再加以种种世缘的牵扯,使他对佛教大有离心的趋势。这时他就以坊间各种新旧译著的小说文学书来消遣。当时流行林纾的译著、李涵秋小说等,他莫不遍读,并常用化名在报纸杂志上投稿,习为文人名士的落拓疏放,对佛教已若即若离。但使他终不与佛教绝缘者,一者是寄禅生前,曾唤他入其丈室,诵《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一章相助勉;再则他的师祖奘年老和尚对他始终关怀爱惜。以这两位老人的关系,使他不忍心脱离佛教。
在这几年中,他除了在佛教总会几个月外,不曾做过其他有关佛教的事业,但为僧俗朋友所邀,闲游于上海、宁波、杭州、绍兴等处,结交不少朋友。1914年夏天,他心中善根不断的唤醒他:“不能再混下去了”,终于决定结束这种游荡的生活,到普陀山去闭关。
宣统元年(1909年),他在普陀山的化雨小学任教半年,认得法雨寺的了余和尚。了余闻得他要去闭关,为他准备下锡麟禅院楼上的关房,备下书桌、书架、器用什物。1914年8月,太虚带了10多件书籍行李的箱笼,到普陀山进入关房。时,印光法师已住法雨寺多年,特来为他封关。太虚在关中坐禅、礼佛、写作、阅读,日有常课。他阅读各种新旧学书籍,旧的如经史子集,新的如民国经世文篇、严复的各种译著,以及章太炎、梁启超的著作。
翌年春间,他开始精研《三论玄疏》,特于《百论疏》用功尤多。继之在关中著作,首成《佛法导论》,为整个佛法的概观。又作《百法明门论的宇宙观》、《教育新见》、《哲学正观》、《辩严译》、《订天演》、《论荀子》《论韩愈》等论文。1915年10月,北京政府公布《管理寺庙条例》31条,条文中予地方官以限制僧徒及侵害寺产的大权。他在关内阅及,审度时势,撰写了《整顿僧伽制度论》一书,备异日施行。
他闭关3年,应该到1917年秋天满期。但1917年春天他动了出关之念,请了余老和尚来为他开关,出关后到前后寺院去看了些朋友。朋友看他样子变了,原来他留了胡须。这年,太虚29岁,留下胡须看起来老成稳健,非复昔年的疏放情态了。
出关之后,到上海、宁波各住了一阵子。这时台湾基隆月眉山灵泉寺住持善慧,请圆瑛法师去讲演佛学,圆瑛事繁不克分身,荐太虚以自代。太虚以此机缘,游历了台湾的基隆、台中。在台中寓慎斋堂,并应雾峰林纪堂、林献堂兄弟之请,到林宅为说佛法。台湾演讲事毕,善慧和尚陪着他到日本游历及考察。在日本游历两旬,于1917年的12月下旬回到上海。
太虚大师一生致力于佛教改革运动,倡导人生佛教,讲学弘法,席不暇暖,认真地说,是由1918年才开始的。
大师出关以后,先到台湾演讲,继到日本考察,对于自己在关中3年的研究和创见增加了信心,他立下了整顿僧制的心愿,因而开始他为时30年的改革运动和弘法事业。
1918年,他得到陈元白、蒋作宾、黄葆苍诸人的发心协助,在上海创办“觉社”。觉社以出版专著、编辑丛刊、演讲佛学、实地修行为宗旨,这是他佛教改革运动的第一个据点。《觉社丛刊》季刊出了5期,为配合弘法需要,于1920年2月改为《海潮音》月刊,这是大师推动佛教改革运动,倡导人生佛教唯一的刊物。《海潮音》出刊迄今70余年,目前仍在台湾发行,这是中国佛教历史最久的一份刊物。
大师的弘法事业,由1918年开始,数年之间,遍历沪、杭、武汉、北京、广州、长沙,讲席频开,法缘极盛。尤以武汉方面的信众,对大师的志业支持最为热切,1922年有“武昌佛学院”之创立,为整顿僧伽制度作准备。1923年4月,汉口佛教会成立“宣教讲习所”聘大师为所长,招生讲习。
1923年暑假,大师主持庐山暑期讲习会,首开自由演讲佛法的风气,使中外他教教徒亦大为惊异。1924年7月,出席在庐山举行的世界佛教联合会,并发起组织中华佛教联合会。1925年冬,日本召开东亚佛教大会,我国佛教界组织中华佛教代表团,由大师任团长,率团赴日出席。1926年春,与章炳麟、熊希龄等发起组织全亚佛化教育社(后改名为中华佛化教育社)。7月,拟筹办环球佛教图书馆。8月,南游星洲,10月返国。1927年4月,出任厦门南普陀寺住持,兼闽南佛学院院长。闽南佛学院是那段时间华南最具规模的佛学院,培育出不少弘法人才。
1928年7月,组织中华佛学会,设筹备处于南京。8月,偕译员郑大朴、赵筹人游化欧美,乘安特雷朋号轮船出发,经西贡、星洲、锡兰,9月抵埃及、法国。在法时列名为世界佛学苑发起人。10月至英国,11月转比、荷、德国。1929年元月,离德转法赴美,4月经日本返回上海。6月,当选中国佛教会常务委员,11月当选中国佛学会会长。
1930年春,游化闽南,在南普陀讲经。并应大众之请,连任南普陀寺住持。9月,成立世界佛学苑所属的北平“柏林教理院”,并入川弘法。1931年四月,以南京佛国寺为世界佛学苑苑址。同月,任全国佛教徒会议执行委员。10月,游化开封、洛阳、西安。11月,在西安被公举为崇仁寺住持。1932年10月,任奉化雪窦寺住持。12月,辞去南普陀寺住持。1935年4月,大师促成之《佛教日报》创刊,任社长,范古农任总编辑。11月,赴香港弘法。
1937年,卢沟桥事变,8月大师入川,12月迁中国佛学会于重庆长安寺。1938年10月迁《海潮音)杂志至重庆出版。同年在重庆组织僧伽救护队,随军服务。1939年5月,当选为云南省佛教会理事长。9月,组织中国佛教访问团,任团长。12月,率团访问东南亚佛教国家,由滇入缅。1940年元月,由缅甸至印度,转锡兰。3月抵新加坡,转吉隆坡、槟城。4月,访问团于返回星洲后取道西贡、河内返回昆明。
1941年2月,任东方文化协会名誉理事。1943年,与于斌、白崇禧、冯玉祥等发起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任常务委员(佛、伊斯兰、天主、基督教各一人)。同年2月,任大雄中学董事长。1944年8月,患轻度中风,在重庆缙云山疗养数月,始告痊愈。1945年春,任西安大兴善寺巴利三藏院院长。8月抗战胜利,12月出任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6年元旦,国府授予胜利勋章。4月,返南京,在镇江焦山设僧才训练班,为整理佛教训练人才。8月,抵镇江焦山,主持训练班结业典礼。1947年3月12日,在上海玉佛寺为退居的震华法师行封龛礼,说法将毕,忽中风旧疾复发,延至17日下午圆寂,享午59岁,僧腊44年。
在中国近代佛教史上,太虚大师不仅是一代佛教领袖,同时也是佛学思想的巨擘。大师的佛学思想,虽然亦得力于他钻研经典和各宗教法,但对佛学的见解,亦来自亲身的体验。大师幼年,听力敏锐,记忆力过人,几至过目不忘。19岁时,在西方寺阅藏,及阅《大般若经》时:“积月余,《大般若经》垂尽,身心渐渐凝定。一日,阅经次,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刹焕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坐经数小时,如弹指顷。”
此后,大师再阅《法华》、《华严》等经论,恍然像是自心现量境界,不再为语言所拘,所有过去疑团从此冰释。
1914年,在普陀山闭关,穷究经论,自《楞严经》中窥得唐代以后中国佛学的纲要,作成《首楞严经摄论》。他认为《楞严经》是中国佛学的“大通量”:“未尝有一宗取为主经,未尝有一宗贬为权教,应量发明,平等直入。”又称:“此一部中兼赅禅、净、律、密、教五,而又各各专重,各各圆极。”
大师以《楞严经》为宗本,他的思想并不拘泯于大乘各宗中的任何一宗,而是融合各大宗派,主张诸宗平等,各有殊胜。
大师早年,也是依据古德传统,将佛法分为禅、讲、律、净、教五门。禅者教外别传,属于宗门;讲者包括天台、贤首、慈恩,属于教门;律是出家在家所持的成戒法;净是修学净土;教指的是密教。
普陀山闭关后,他的见解转变,认为小乘只是大的阶梯,大乘才是佛法的根本。小乘在中国仅有毗昙、俱舍、成实三宗,而毗昙、俱舍摄于唯识,成实附入于三论。早期在中国流行的大乘十一宗,就中《涅槃》归之法华,《地论》归之于华严,《摄论》归之于唯识,于是整个佛法可归纳为大乘八宗,即天台、贤首、三论、唯识、禅、律、净、密。八宗各有殊胜义,皆以成佛为究竟,唯各宗于一切法所起观行不尽相同,如唯识宗以一切法皆是唯识所变,三论宗以一切法皆是空无自性。因此,八宗各有殊胜,不能偏废,亦不可说此优彼劣,或彼高此下。此一观念突破了古德判教的传统。
迨及后期,大师于《论大乘三宗》一文中,判大乘佛教为三宗。他在文中说:
往者尝据空与非空不空,合说大乘为一切法空宗,唯识圆觉宗之二宗。然以唯识与圆觉犹可分也。故究竟显了,乃分三宗:
一、法性空慧宗……………………………………无漏般若主
二、法相唯识宗………………………有为唯识主——基师义
三、法界圆觉宗……………………………………无为真如主
大师在文中更加以说明曰:
…
《一代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