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致遭逮捕”。圓映滯留觀望于上海,未能奉中佛會隨國府西移,致陷囹圄之災。“明哲保身”,此老應愧未能也!十五日(“初叁”),大師以訪問團事飛渝。中宣部董副部長(顯光)等來迎,駐錫長安寺(己卯日記;海二十、十二“佛教新聞”)。大師在渝,出席中央國際宣傳委員會,商決訪問團事宜。二十五日,晉谒蔣委員長。先後晤見孔院長、張嶽軍秘書長、陳教育部長、潘公展、曾虛白等。與社會部談及健全佛教會組織及佛會遷渝問題。于國際反侵略協會中國分會(邵力子、陳真如等主持)歡送會中,大師據佛教立場,提出“武力防禦與文化進攻”之說(己卯日記;訪記;略史)。二十七日(“十五”),大師偕葦舫飛返昆明(己卯日記;訪記)。十一月十日晚,大師以訪問團事,招待昆明新聞界(訪記)。時昆渝各地報章,紛登訪問團消息,備致勉勵而寄以熱望。十叁日,于斌來訪(訪記)。十四日,大師(雲南佛教會已移交)偕團員葦舫,譯人(緬甸段)陳定谟,侍者王永良,開始佛教訪問團之遠行。李協和、王占祺等來送行。大師有留別昆明諸友詩。訪問團出國意趣,有皓電:“太虛等頃因國中文化界之啓發,佛學人士之贊助,及各地佛徒之籲請,爰組織成立本團。將赴緬甸、錫蘭、印度、暹羅等處,朝拜佛教諸勝地,訪問各地佛教領袖,藉以聯絡同教之感情,闡揚我佛之法化。並宣示中國民族爲獨立生存與公平正義之奮鬥,佛教徒亦同在團結一致中而努力。因此,佛教愈得全國上下人士之信崇,隨新中國之建成,必將有新佛教之興立,堪以奉慰吾全世界真誠信仰佛教之大衆,洎崇拜贊揚東方道德文化者之喁望!玆者,本團……取道滇緬公路,出發在即,敬布衷誠,伫聞明教!佛教訪問團導師兼團長太虛率全體團員皓”叩。十七日,大師應大理各界之歡迎于省立中學。下午,過洱海,于海邊晤張君劢,時創民族文化學校于是(訪記)。十八日,大師抵雞足山,宿大士閣。翌日,上山至祝聖寺,寺主懷空率衆來迎。連日瞻禮雞山名刹(訪記)。二十一日,雞山佛教會開會,議決:成立雞足學院籌備處,以石鍾寺爲院址;推大師爲籌備主任,以陳定谟、義周副之。並定陳定谟緬甸歸來,著手籌備(惟以人事未妥,致其事未成)(訪記)。二十六日,大師等一行抵保山,參觀白夷廟及武侯祠(訪記)。
叁十日,車過畹町,入緬甸界,抵臘戍(訪記)。十二月一日,赴臘戍各界歡迎會。大師與主席宇炳那沙美晤談,涉及中緬佛教互相傳弘學習事(訪記)。四日,芒市土司方裕之來訪。大師建議發起滇西特區佛教會,教育夷僧,轉化夷人,提高其文化水准,增進其內向之心。甚得方土司贊同。晚應方之歡宴(訪記)。六日,大師抵緬京(瓦城),受二千余緬僧、萬余中緬印人士之歡迎。歡迎之盛況,大師記之以詩:“下山車似龍歸海,迎塔僧如岫出雲。金地傳承阿育化,瓦城猶見佛儀存”!駐錫雲南會館。午後,大師往訪僧王達道那,與大師互致慰問(訪記)。七日,瞻禮樸鴉己(大佛寺)、恩多垩(大光塔)、小彌山。下午,赴中印緬聯合歡迎會(訪記)。
八日,大師應緬甸僧尼中心區石階山之歡迎,由何若稽陪往。大師于歡迎會中致詞,以中緬佛教聯合,以圖佛化世界爲言(訪記)。九日晨,大師偕團員及歡迎代表邝金保、朱拙亞、許百富、陳洪富、陳步墀等,專車發仰光。所經各站,均有緬僧華僑來獻花、獻旗、奏樂,作熱烈之歡迎(訪記)。十日晨,車抵仰光。以政府從中發動,故歡迎行列之盛,爲大師平生所未經,曾外次長镕甫,榮總領事寶澧、及緬印華僑各領袖五十七人,登車歡迎。大師下車,乘花車遊行,參加遊行群衆叁萬余人。遊行所經,萬人空巷,緬人多就地朝拜。大師于大金塔禮佛已,駐錫協德園。下午,出席中緬佛教研究會(協德園)之茶會,到曾外次長、榮總領事,緬甸首相宇勃、森林部長宇素、市長宇容溫、緬商會主席魯溫、中緬佛教研究會主席杜口名盛等四百余人,入晚,清靜之協德園,燈火輝煌。小販林立,一變爲熱鬧區矣(訪記)。
十一日,訪問團舉行茶會,歡送緬甸赴華親聘團宇巴倫、杜口名盛等。次赴市政廳,參加印度美術展覽會開幕禮(訪記)。十二日,前緬教會部長侖英來訪,大師與談由中立國聯電日本軍閥,以資感化(訪記)。十叁日,大金塔東門侖汗大僧院主持東部宮僧長,西門侖汗溫僧院主持宇連令沓等相偕來訪。是日起,大師定下午于舍利塔前,接受信衆之瞻禮請益(訪記)。十四日,大師偕團員訪緬甸第一上座(八十八歲)阿蘭陀耶。下午,赴仰光佛學會與佛學青年會之聯合講演會,大師講“中國佛教與青年”(訪記)。是日,大師編集年來之六言詩爲“顛海心韻”,由仰光佛學會刊布,以志紀念(顛海心韻自敘)。十五日,緬前內閣總理答茂等來訪。大師等訪晤胡庶華敬供之大德──宇釋迦巴拉。下午,于華僑中學,講“叁增上與叁育”(訪記)。
十六日,歡迎會籌備主任邱贻厥,陪大師等去目漢區,瞻禮雅達基(大佛)、及興明達樣之大臥佛(訪記)。十七日,大師等去勃生堂良光寺,吊緬甸獨立運動者宇屋達馬之塔,爲之獻花誦經。晚,赴印度沙巴歡迎會,緬相宇勃等均來會(訪記)。十八日,邱贻厥陪往參禮勃固王專茂都大塔、勃臥坡瑞達隆佛塔。下午,應福建公司約,講“佛教之正常生活”(訪記)。十九日,參禮摩直塘塔、九文臺高塔、白塔。下午,講“建立國本”于廣東公司,講“緬甸青年之學佛方針”于仰光大學(訪記)。二十日,邱贻厥、李文珍,陪同大師等瞻禮大金塔,上議員宇頂導觀說明。午後,赴國民黨緬甸總支部之歡迎茶會。是日,宇釋迦巴拉來訪,大師約以協助中緬學會(訪記)。二十一日,中緬佛學會開會,大師出席。商舉辦佛學講演,編行中緬文雜志,創設巴利文學院。邱贻厥深以華方來緬人才爲詢。四時,大師應緬甸佛教會、崇聖會、佛學青年會請,于市政廳講演“佛教的國際運動”(訪記)。二十二日,大師應華僑聯合會之歡迎會,大師書一絕以贈(訪記):“如果發願成佛,先須立志做人。叁皈四維淑世,五常十善嚴身”。二十叁日,印度聖法會開會,大師應邀出席。日僧丸山大叁郎特由加爾各答來會,和平中頓呈緊張氣息(訪記)。二十四日,訪問團員慈航、惟幻,自香港來集(訪記)。二十七日,邱贻厥陪大師等去毛淡棉。晚抵吉未水邊,瞻禮佛發塔(訪記)。二十八日,大師等參禮海濱佛塔、臥佛塔、金塔。晚應華緬人士之歡迎,講演于培華學校(訪記)。二十九日,抵吉桃。晚乘象上山。翌晨,禮靈石塔,大師于塔上爲衆開示。午,乘牛車去漸東(訪記)。叁十一日,大師還抵仰光。赴通神學社講演。午,訪問團舉行恭送舍利銀塔入大金塔之莊嚴典禮,各僑團均集合護送(訪記)。舍利自雪窦山來(在仰光與宇對薛寶珍談話)。
民國二十九年,一九四0(己卯──庚辰),大師五十二歲。
一月一日,大師書“靈石佛心”四字,備立碑于吉桃之佛塔(訪記)。叁日,大師去觀音亭,參加旅緬華僑佛教婦女促進會成立大會。晚,應印度俱樂部邀講“國際和平”(訪記)。八日,大師參觀巴利文學院;學院贈巴利文叁藏爲紀念(訪記)。九日,別中緬友人與信衆,偕團員葦舫、慈航、惟幻,侍者王永良,登輪去印度,與印度宗教哲學者師覺月同舟(訪記)。譯人陳定谟返滇。十一日,大師爲團員抉擇唯識之種子義。臨晚,抵加爾各答。摩诃菩提會秘書法理性海、國際大學秘書戈雲達、旅印緬甸佛教會長宇地沙、及黃總領事朝琴、中國學院院長譚雲山、各僑團領袖等二百余人來歡迎。大師率團員,駐錫交通旅社(訪記)。十二日晚,赴摩诃菩提會歡迎會,到中印錫英政學界二百余人,大師演講畢,以鍍金銀塔奉贈菩提會爲紀念,上刻“托太虛法師攜存佛教聖地,蔣中正,二八,一一,二六”(訪記;與陳靜濤書)。十叁日,上午,赴華僑歡迎會──會設明興戲院,黃總領事代表獻旗。晚,赴拉麻克利那總會歡迎會,大師講“國際和平”(訪記)。十四日,參觀孟加拉佛教會、緬甸佛廟、印度教廟。下午,赴總領事館茶會(訪記)。十五日,法理性海及拉麻克利那教秘書來,陪同參觀拉麻克利那總會之大寺,晤及教主叁世。次參觀博物館及耆那教寺(訪記)。十六日,出席印度文化協會。大師加入爲永久會員。次出席孟加拉佛教歡迎會。印度國民大會領袖波史,以車來歡迎晚餐。波史與大師談,頗感贊助中國有心,而限于政治未獲自由,僅能作同情之表示──印度醫藥救護。是日,波史侄結婚,因導觀禮堂,並爲述印度婚俗(訪記;訪話)。十七日,大師率團員去國際大學,駐錫中國學院。出席國際大學歡迎會,八十高齡之太戈爾,親臨主席(訪記)。十八日,譚雲山陪同參觀。晚,大師于國大講學──四現實觀(訪記)。十九日,徐悲鴻爲大師素描半身像。譚雲山設茶會歡迎,到太戈爾及各院教授等百余人。大師以詩贈太戈爾(訪記;詩存續集):“佛消梵化一千載,耶繼回侵七百年。冶古陶今鑄新聖,覺源遙溯育王前”。二十日,大師約國大研究院院長克什梯摩罕沈及某印度哲學教授,與討論有我無我(靈,神)問題。惟均不欲深論(訪記;訪話)。二十四日,大師率團員及譚雲山夫婦,抵菩提伽耶。禮金剛塔,于金剛座靜坐,爲國難致禱。午後,訪尼連禅河及牧女獻乳糜處(訪記)。二十五日晨,大師于“菩提場曉坐觀佛”,有觀佛詩四偈。是日,大師五十
歲滿,團員葦舫、慈航,唪經供燈;譚雲山夫婦設齋供,爲大師祝壽(訪記;詩存續集)。二十六日,參禮靈鹫山,訪七葉窟,浴溫泉。途次以詩勉學者(訪記;詩存續集):“覺樹枯榮幾度更,靈山寂寞倘重興。此來不用傷遲暮,佛法宏揚本在僧”!二十七日,日僧行遼來歡迎。次訪竹林精舍遺址;登雞足峰(或是鹫頭峰)(訪記)。二十八日,抵那爛陀,…
《太虛大師年譜目次》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