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P7

  ..續本文上一頁地,想到那家小酒店,乃再度光顧,詢問店主人:“仙鶴所吐之酒佳否?”

  男主人忙不疊道謝,聲稱仙鶴酒遠近馳名,如今已家道小康。

  女主人卻說:“大仙呀,我們賣酒人家,照例有酒糟出賣,作爲副業。這幾年仙鶴吐酒,沒有酒糟好賣,減少了許多收入呢。”

  呂洞賓聽了,長歎一聲,苦笑吟詩曰:

  天高不算高,人心才算高,清水當酒賣,還嫌沒酒糟。

  他大袖一揮,仙鶴沖天而去,呂洞賓也飄然出了酒店。

  以上所說,當然是個寓言故事。但是,“人心不足蛇吞象”,正和這故事說的一般無二呢。古人說:“人心苦不足,既得隴,複望蜀。”過去農業社會,有一首“不知足歌”,把人的欲望永無滿足的心理,描寫的十分傳神。但在現代的工商業社會中,已經沒有人再提這種老古董了。現在我自故書堆中找出來,抄錄如下。歌曰:

  終日忙忙只爲饑,才得飽來又思衣,

  衣食兩般皆充足,房中缺少美貌妻,

  娶得嬌妻並美妾,出入無轎少馬騎,

  騾馬成群轎已備,田地不廣用度虛,

  買得良田千百頃,又無官職被人欺,

  七品五品皆嫌小,四品叁品仍嫌低,

  一品當朝爲宰相,又想君王做一時,

  心滿意足爲天子,更望萬世無死期,

  種種妄想無終止,一棺長蓋抱恨歸。

  (2)惟得多求,增長罪惡

  老子《道德經》稱:“禍莫大于不知足”。可是一般世人,在人生短短幾十年間,攫取占有,“惟得多求”,有誰會覺得錢多呢?

  俗話說:“豈知世間金銀寶,借汝權看幾十年。”世間的一切,我們只有使用權,而無所有權。誰能把世間的錢財珠寶,帶到陰曹地府使用呢?錢財多了,只有增加自身或後代的罪惡。由古至今,這種例子不勝枚舉。民國叁十年前後,上海有一位有名的佛教居士,名叫聶雲臺,他是曾文正公的外孫,他寫過一篇《保富法》的文章,登在報紙上,後來爲人印成單冊贈閱,臺灣早年間也有人翻印送人。

  這本書名叫“保富”,事實上是叫人散財。他認爲,惟有散財爲善,才能保後代子孫昌隆;若廣事聚斂,未有不贻害子孫者。他在該文開頭就說:

  “發財不難,保財最難。我住上海五十余年,看見發財的人很多;發財後,有不到五年、十年就敗的,有二、叁十年即敗的,有四、五十年敗完的。我記得與先父往來的,多數闊人,或官或商,都是喧赫一時的人物。現在已多數凋零,家事沒落,有的是子孫揮霍一空,嫖賭不務正業;有的是連子孫都無影無蹤了。大約屈指計數,四、五十年前的闊人,現在家務未全敗的,子孫能讀書、務正業、上進的,百家之中,實難得一二家。”

  他在文字中舉例說,清朝末年,曾國藩率湘軍蕩平太平天國之亂,湖南人封爵的六、七家,督撫二、叁十家,提鎮五、六十家。這些人家,文官發財者少,一般不過十萬、八萬(銀子,以兩爲單位)的家當。武官發財者多,少則十萬、二十萬,以至于多到五、六十萬到百萬。數十年後,有錢人家後人多數衰敗,而錢少的人家,後人尚多能讀書上進。像曾文正公是位最高權最重的人,在位二十年,死時只有兩萬兩銀子的家財,除鄉間老屋外,未買田造宅。他手創兩淮鹽票,發行之初,每張二百兩,後來漲至每張二萬兩,每年利息叁、四千兩,但曾家一張皆無。曾文正公的子孫,直到近代仍受人尊敬。

  他又舉一位上海富翁周某,曾經爲他生意上的分號經理,因救災代他捐五百兩銀子而大發脾氣,死時遺留財産叁千萬兩,十房兒子分家,十數年間,除一房平常略能做些好事,生活尚過得去外,其余九房全耗敗光了。他在書中說:“若問如何敗法?讀者試閉目一想,上海闊少爺用錢的道路,便能明白,不用多說了。”

  《藥師經》上有一段經文說:“有諸衆生,不識善惡,惟懷貪吝,不知布施,及施果報,愚癡無智,缺于信根,多聚財寶,勤加守護,見乞者來,其心不喜,設不得已而行施時,如割身肉,心生痛惜。如此之人,由此命終,生餓鬼道,或畜生道。”

  (3)菩薩—上求大覺,下化有情

  經文稱:“菩薩不爾,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慧是業”。世人全是“心無厭足,惟得多求。”菩薩何以不爾?菩薩又作何解釋呢?

  原來菩薩二字,是梵語菩提薩埵的略稱。而菩提薩埵,又是梵文bodhi-sattva的音譯。菩提意譯爲覺、爲智、爲道;薩埵意譯爲衆生、有情—有情識、情見的生命體,一般以人爲代表。菩提薩埵合譯,稱作覺有情、大覺有情、道衆生、道心衆生。通常以“覺有情”一詞最爲常用。覺有情有兩種解說,一是自覺義,即本身是已覺悟的有情;一是覺他義,是去覺悟世間其他有情。

  菩薩是大乘佛教的名稱。小乘佛教時代,比丘修四聖谛而開悟者,證得聲聞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到公元世紀開始前後,大乘思想興起,大乘思想事實上就是菩薩乘思想。菩薩乘的特質,其重點不是在覺悟,而是在“利他行”。菩薩譯爲覺有情,意思是“上求大覺,下化有情”。下化有情,就是濟渡衆生的利他行。這利他行的基礎,就是大乘佛教的不舍世間的精神。

  大小乘的乘,是運載的意思,向來都以乘車爲喻。小乘如鹿車、羊車—像現代的腳踏車、摩托車,只能夠用以自載;大乘有如牛車、象車—像現代的汽車、火車,自載兼以載人。這意思是說,小乘行者,是爲了自度自利,拔一己之苦,得一己之樂;大乘行者,發菩提心,自度兼以度他,自利兼以利人。

  (4)安貧守道——守八正道

  經文曰:“安貧守道”。安貧在于知足,守道在于智慧。《遺教經》曰:“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穩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爲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

  經又雲:“若有智慧,則無貪著。”

  然而,安貧二字,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真不容易呢!這要有大智慧才做得到。孔子門下叁千弟子,真正能安貧守道的,只有顔回一個人。

  于此我們探討,所謂安貧,是安于貧窮,不以境遇窘困而易其節,此即所謂“貧賤不能移”;而守道,究竟守的什麼“道”呢?原來道字梵語marga,音譯末伽,意指到達目的地的路,《俱舍論》二十五謂:道即通往涅槃之路,爲求菩提果之所依。因此,所謂道,就是達成佛教終極目的修行方法。世出世間的修行方法,依《大智度論》八十四所說,有人天、聲聞、緣覺、菩薩四種道。世間法以十善、布施爲道,求人天之果。二乘以八正道爲道,而求涅槃;菩薩以叁十七道品、六波羅密爲道,而求佛果。叁十七道品是由八正道開展成的,由此可見,出世間法是以八正道爲修行基礎。

  八正道,就是苦集滅道四聖谛中的道谛。《八正道經》中介紹八正道內容曰:“八正道者,一正見,二正思維,叁正語,四正業,五正命,六正精進,七正念,八正定。正見者,謂如信作布施,禮沙門道人,供養佛及孝順父母之一切善法;正思維者,謂念道不嗔,守忍辱不相侵;正語者,謂不犯妄語、绮語、惡口、兩舌之口四過。正業者,謂不盜、不淫。正命者,謂于飲食、床臥等不貪,遠離非法。正精進者,謂行精進。正念者,謂念念不妄。正定者,謂守意護意而不令犯也。”

  八正道是八種正道,而此八種正道,在實踐修持上,有其互相資助的關系,必須是齊頭並進,缺一不可,故而用“八正道”一詞而蓋括之。我們以現代的觀念來看八正道,可作如下的解釋:

  〈1〉正見:正見即是正確的見解,自世間法來說,做爲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崇信叁寶,孝順父母,守五戒,行十善;自出世間法說,就是徹見緣起法、四聖谛的智慧,精勤不懈,向涅槃之路前進。

  〈2〉正思維:思維是心識的作用,也就是身口意叁業中的意業。意業有善有惡,惡業有叁,曰貪婪、嗔恚、愚癡,此叁者,又稱叁毒或叁火。正思維,即是思維上遠離叁毒,保持心理的清淨與純正。這種無貪、無嗔、無癡的純正意業,表現的行爲就是正語、正業、和正命。

  〈3〉正語:正語是指正當的、如法的語言,這即是叁業中的語業。經上說,妄語、绮語、兩舌、惡口,是十惡業中的四種語業;而誠實語、質直語、柔軟語、和诤語是十善業中的四種語業。行此四業,即是正語。

  〈4〉正業:這是指身口意叁業的身業,經上說,殺生、偷盜、邪淫是十惡業中的叁種身業。而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出家人根本斷淫)則是十善業中的叁種身業,行此叁業,即是正業。

  〈5〉正命:正命是正當的職業或生計,佛陀認爲以詐欺手段謀生者爲“邪命”。佛經上有五邪命之說,即“詐現異相、自說功德、占相吉凶、高聲現威、說得供養。”這就是現代社會上的江湖術士,看相算命,風水地理,以至于乩童神棍,自稱鬼神附體、或通靈、有神通等。遠離五邪命,以正當職業謀生,謂之正命。

  〈6〉正精進:依正見正思維而努力不懈者,曰正精進。《大智度論》以四正勤爲精進的目標,即“已生惡爲斷除,未生惡使不生;未生善爲生起,已生善使增長。”

  〈7〉正念:正念是清淨的憶念,修道者以四念處爲正念,即“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8〉正定:修持正統的禅定,而遠離不定、邪定。自世間法來說,處理事務,也要保持心境的平靜。《大學》一書有謂:“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這可說是世間法的定。

  (5)惟慧是業—若有智慧,則不貪著

  慧是知、是智、是覺,簡單的說,也就是智慧。業是造作,是行爲的後果。如我們常說的職業、事業、學業等等。或者說,務農爲業,經商爲業。而修行菩薩,他不貪求升官發財,他“常念知足,安貧守道。”惟以追求智慧爲業。

  契經雲:“若有智慧,則不貪著。”我人的一切貪著,無非是由于愚昧與無知。菩薩之能安貧守道,因爲菩薩有過人的智慧之故。佛經中說,佛陀帶著阿難在聚落間遊化,看到路邊草叢中有一堆黃金…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