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P9

  ..續本文上一頁到佛菩薩像,聞到香味等,其實這都是心中的幻境,千萬不能執著。如果執著不舍,也會導致“走火入魔”。

  經文中說:“摧伏四魔”,四魔是能破壞修行的四種磨難,即是煩惱魔、陰魔、死魔、天魔。現分述如下:

  〈1〉煩惱魔:煩惱魔又稱欲魔,此爲我人心識中,貪、嗔、癡、慢、疑等種種煩惱,擾亂我人心神,障礙修道,故稱曰魔。

  〈2〉陰魔:陰即五陰,也就是色、受、想、行、識的五蘊。五蘊和合,而有我人之身心。本經第一覺知謂:“心是惡源,形爲罪薮。”老子曰:“吾之大患,爲有我身,若無我身,何患之有?”由此可見,五蘊身心,生種種煩惱,這也是一種魔。

  〈3〉死魔:死能斷人命根,不得繼續精修道業,故稱爲魔。然則,命根又是什麼呢?命根是“名言施設”,是“假立”的名詞。一個人,在壽、暖、識叁者和合叁下,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延續,若叁法舍一,命根就不存在了。死能障礙人繼續修道,故稱之爲魔(磨)。

  〈4〉天魔:天魔指叁界中欲界第六天—他化自在天的天王而言,佛經上稱,他化自在天天王魔旬,于佛陀在菩提樹下修道時,率其眷屬,以種種方法,擾亂佛陀,使其退轉道心。佛陀降服魔軍,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事實上,佛陀所降服的魔軍,仍然是其心識中之種種煩惱與欲望也。

  真正的魔,不在天上,而在人間;不在身外,而在心中。以前者來說,試看佛教之中,有沒有指佛吃飯,賴佛穿衣的獅身蟲,打著如來的名號,專做販賣如來的勾當呢;以後者來說,剿山中賊易,剿心中賊難。身外之魔易摧伏,心中之魔難降服呢。

  (5)出陰界獄—出五陰與叁界之獄

  經文上說:“摧伏四魔,出陰界獄。”佛經上講到地獄,有八熱地獄,八寒地獄等名稱,但從未曾提到過“陰界獄”,這陰界獄在什麼地方呢?其實陰界獄只是比方,是指五陰叁界而言。五陰,指的仍是五蘊;而叁界,指的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叁界,是指迷妄有情在生死流轉中,以其所依環境所分之階層。不但分爲叁界,且建立九地、二十八天—九地是欲界的五趣雜居地;色界的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及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二十八天,是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這是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建立的理論。

  叁界中的欲界,即此界衆生,以“欲勝”稱著,也就是對食色二欲特強。欲界的範圍,上至欲界六天,中至人界四大洲,下至寒熱八大地獄,均在欲界以內。此界衆生,有飲食男女之欲,宮殿園囿之好,及種種欲望,故稱欲界。

  色界的特征,是此界有情的色身,及其國土、宮室、器物,無不殊妙精好,故稱色界。此界複以“禅那”稱勝,所謂色界十八天,是初禅、二禅、叁禅各包括叁天,四禅天包括九天,合計四禅十八天,其實這只是四種禅定的種種境界。

  無色界的特征,是此界諸天,無國土宮室器物,亦無生理上的色身,惟以“心識”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稱無色(物質)界—那只是一個精神世界。

  五陰叁界,是衆生生死流轉的身心世界,衆生受業力牽引,在叁界六道中輪回不已,不得自由解脫,有如系縛于牢獄之中,所以稱爲“陰界獄”。我人若能常行精進,破除煩惱,以般若正智,觀照五蘊皆空,證得無上正覺,那時就超越于五陰叁界之外,就是“出陰界獄”了。

  一九九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撰稿

  【第八講】生命的流轉—無明是生死輪回的根本

  第五覺悟,愚癡生死;菩薩常念,廣學多聞,增長智慧,成就辯才,教化一切,悉以大樂。

  (1)愚癡即是無明

  愚癡,是叁毒之一,此叁毒又稱叁火,即是貪婪、嗔恚、愚癡。愚癡,也是六根本煩惱之一,六根本煩惱即是貪、嗔、癡、慢、疑、惡見。此中的癡,即是愚癡。自叁毒或六根本煩惱來看,愚癡在貪與嗔二煩惱之後,排于第叁位,似乎其煩惱較前二者爲輕,事實不然,愚癡即是無明,無明居“十二緣生”之首,是我人生死輪回的根本,是最重要的根本煩惱。

  無明,梵語avidya爲煩惱的別稱,是不如實知見的意思,亦即不通達真理,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謂。換句話說,無明是愚癡、迷昧、是無所其明的意思。據《大乘起信論》說,無明即是不覺,此無明分爲根本無明與枝末無明二種。根本無明,是無始以來,與真如佛性同時俱有,忽然起動差別對立之念,此即爲諸煩惱之元始。此迷妄之最初,非由其他煩惱所生,故曰“忽然”。此根本無明,即最細微之動心,而諸種惑、業、苦等,皆以其一念起動之心爲根本,故稱其爲根本無明。由之而枝末無明與心所有法相應而起,即是貪、嗔、癡、慢、疑、惡見等種種煩惱。《分別緣起經》上說:“如是無明,隱覆真實,顯現虛妄,以爲形相。”

  若以世間法來看無明,我們可以說“明”是覺悟,是智慧;而“無明”,是不覺悟,是無智慧;是一種盲目的、蒙昧的意志活動,所以成爲我人煩惱不安的根源。

  一個有智慧的人,對己有“自知之明”,對人有“知人之明”,而對事有“先見之明”。有此明,可以防患未然,可以趨吉避凶,可以減少無窮的困擾與煩惱;反之,無此明的人,既不知己,又不知人,既不明理,又不懂事,任憑感情欲望支配著自己的行爲,誠如現代的流行語言:“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在這種盲目的沖動下,往往“無明火起”,作出只圖快意一時,一切不計後果的事情來,怎能不自陷于煩惱困擾之境?

  (2)無明是生死輪回的根本

  經文說:“愚癡生死”,愚癡即是無明,也就是迷惑顛倒的心理。由于對事理的迷惑顛倒,因而造出種種惡業,以此惡業之因,招致生死輪回的苦果,所以說,無明是生死輪回的根本。

  釋迦牟尼世尊,是以人生生老病死的煩惱而出家修道,所以世尊六年苦行,證悟真理,證悟的即是生命流轉的因果。在《過去現在因果經》中,記載著世尊證道的經過。經中記述世尊六年苦行,最後在尼連禅河畔的菩提樹下,結跏趺坐,經文稱:“爾時菩薩,至第叁夜,觀衆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爲本,若離于生,則無老死。又複此生,不從天生,不從自生,非無緣生,從因緣生;因于欲有色有無色有業生。

  又觀叁有業從何而生?即知叁有業從四取生。又觀四取從何而生?即知四取從愛而生。又複觀愛從何而生?即便知愛從受而生。又複觀受從何而生,即便知受從觸而生。又複觀觸從何而生?即便知觸從六入生。又觀六入從何而生?即知六入從名色生。又觀名色從何而生?即知名色從識而生。又複觀識從何而生?即便知識從行而生。又複觀行從何而生?即便知行從無名生。

  若滅無明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如是逆順觀十二因緣。第叁夜分,破于無明,得智慧光,斷于習障,成一切種智。”

  以上一段經文,是世尊成道的經過,我們所以全段抄錄,目的就是在探討無明,何以無明是生死輪回的根本。這在佛經中,就叫做“十二緣生”。

  (3)十二緣生觀

  十二緣生,又稱十二緣起,或稱十二有支。這十二有支在因果相續上,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

  以上從因果相續上看十二緣生,名謂“順觀”。但在經典上記載,世尊證悟緣起時,是從老死的事實往上追溯,即“觀衆生性,以何因緣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爲本。”再追溯到“又複此生……因于欲有、色有、無色有業生。”以後再追溯,叁有業從四取生,四取從愛生……終于追溯到“即便知行從無明生。”這是“逆觀”十二緣生。

  由逆觀十二緣生,推知生死輪回起于無明;由順觀十二緣生,乃知因無明而生起了行,因行生起了識、名色、六入,以至于老死。死後無明仍在,隨著阿賴耶識又繼續另一新生命,如此周而複始,循環不已。如何才能跳出這生死輪回的圈子呢?世尊告訴我們:“若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憂悲苦惱滅。”

  俗話說:“解鈴還須系鈴人”,既然一切煩惱皆由無明而起,惟有滅了無明,才能根本解脫。所以,順觀十二緣生,是生死流轉門,逆觀十二緣生,由無明滅到老死憂悲苦惱滅,是生死還滅門—生死解脫之門。

  關于十二緣生,在《佛說稻芊經》有一段解說的文字,經文是:“五情違害名爲身苦,意不和適名爲心苦,如是等衆苦聚集,常在闇冥,名爲無明;造作諸業名爲行,分別諸業名爲識,有所建立,名爲名色,六根開張,名爲六入;對緣取塵,故名爲觸,受覺苦樂,故名爲受,能有所取,故名爲取,起造諸業,故名爲有,後陰始起,故名爲生,住世衰變,故名爲老,最後敗壞,故名爲死。”

  以上這段經文,“辭約理著,言簡義豐。”必須再加以注釋,才容易了解,茲按十二有支順序分述如下:

  〈1〉無明:無明就是愚癡,亦即迷闇不明,事實上,就是一種盲目的意志、蒙昧的沖動力。佛經上說:“衆生皆具佛性”,也就是衆生皆具覺悟之性。此覺悟之性尚未發展之時,知見不清,就是無明。若覺悟之性發展開來,則明明了了,有如日出雪融,亮現暗銷,無明就不見了。所以,無明只是我人覺性未發展之狀態而已。

  〈2〉行:行即是行爲,又稱造作,行爲的後果就是業。無明是行之緣,行是憑借無明而生起,也就是一種盲目的沖動。此沖動以無明爲原動力,所以所行的無非是貪婪和嗔恚。我人的行爲有叁種,曰身行、語行、意行,事實上是以意行—心識爲主宰。行爲的慣性形成我人的性格,此性格又支配我人未來的行爲。性格的…

《佛說八大人覺經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