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與生活▪P5

  ..續本文上一頁之間,則稱爲中有。中有又稱爲中陰身,這是由“意”所生的化生身,不是由精血外緣所成(即沒有肉體),所以又稱“意生身”。此身聞香氣以資養其身,並希求、尋察次世受生之處。

  據《俱舍論》卷九上說,中陰身是由極微細的物質所構成(以現在科學知識來看,就是一種極稀薄的、無質礙性的能量。)它的形狀與本來形狀相似而小,如五、六歲小兒,然諸根明利,其存在期間不超過四十九日,在此期間內必定轉生。當業識離開人體,成爲中陰身的時侯,無明種子仍一念執著,以它過去的業力,與有父母緣者的業力相感召。當其投胎時,與其要投胎的地方生起迷昧顛倒之想,在一片黑暗中,唯見其父母行淫處一片光明——淫光,光明中父母交合的淫劇正在上演,此中陰身刹那間到達光明處,睹狀生起愛欲之心,流愛爲種,于父精母血中納識成胎——在納識成胎之際,中陰身如果愛母而憎父,則成男胎;如果愛父而憎母,則成女胎。

  在《瑜伽師地論》中,有一段入胎過程的說明:

  “難陀,雲何中有得入母胎......父母及子有相感業方入母胎。又彼中有欲入母胎時,心即顛倒,若是男者于母生愛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愛于母生憎,于過去生所造諸業,而起妄想作邪解心,生寒冷想、大風大雨及雲霧想,或聞大衆鬧聲,作是想已隨業優劣,複起十種虛妄之想,雲何爲十,我今入宅我欲登樓,我升臺殿我升床座,我入草庵我入葉舍,我入草叢我入林內,我入牆孔我入籬間,難陀,其時中百有作此念即入母胎。應知受胎名羯羅藍,父精母血非是余物,由父母精血和合因緣,爲識所緣依止而住。”

  這就是中陰身入胎的情形,當女性卵子受精的一刹那,業識已依止其間。所以生命的開始,是在精子卵子結合之時,而不是嬰兒出生之際。佛陀在阿含經中解釋緣起,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就是指人是“五蘊”和合而有的。五蘊,就是肉體和業識的和合體。

  佛經上說,胎兒要經過叁十八個七日方得出生。在《大寶積經》中所載的胎兒“住胎”的經過,比現代醫學的“胚胎學”說的還要詳細。例如住胎一七名羯羅藍位,猶如生酪。住胎五七名攝持位,兩髀兩肩身首出現。十七日胎身脹滿如浮囊,十五七日脈管生出,滋養流入此脈潤益全身。二十七日全身二百生成,二十五七日血肉增長漸漸滋潤。叁十七毛發爪甲皆得增長,叁十五七身相長大,人相俱足,叁十八個七日的後四日胎兒出生。

  佛陀往昔在菩提樹下證悟真理,所證悟的真理就是十二緣起——衆生生死流轉的過程,也就是輪回。佛陀說生命流轉的“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在《佛說稻芊經》中說:

  “五情違害名爲身苦,意不和適名爲心苦,如是等衆苦聚集,常在冥闇,名爲無明;造作諸業名爲行,分別諸業名爲識,有所建立,名爲名色,六根開張,各爲六入,對緣取塵,故名爲觸,受覺苦樂,故名爲受,如渴求飲,故名爲愛,能有所取,故名爲取,起造諸業,故名爲有,後陰始起,故名爲生,住世衰變,故名爲老,最後敗壞,故名爲死。”

  無明就就是癡,就是愚昧無如;行就是在愚昧無知下盲目的沖動,行緣識、就是在盲目沖動下納識成胎。識緣名色,名色就是與識受精孕結合後,在未成人形以前的名稱。以下是“名色緣六入”,六入就是六根,是在母胎中六根具備的名稱。“六入緣觸”,是出生之後,六根與外界六境接觸而生六識,這是“認識”作用的開始,兒童天真未鑿,尚無強烈的分別心,不稱認識而稱分觸。

  以下是“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受是感受,兒童成長,對外境有了順違的感受。對順者生愛,對違者生憎;對于愛的攫取追求,對于憎的排斥逃避。攫取就是占有。這對成年人來說,所求、占有的,包括著名利、財富、權位、愛情等等。在追求的過程中,爲了達到目的,往往不擇手段的競爭。追求不到時感到痛苦,追求到了又怕失去,這就是“患得患失”。由于在受、愛、取的過程中追求、攫取、競爭,就難免不造下種種或善或惡的業,業就是“有”。有了業因,必受業果,這業果就“生”——下一世的受生。下一世同樣的有生必有老死,而在生老死的一期生命中,同樣要經曆觸、受、愛、取、有的過程,這樣就又造下了新業。有了業再受果報——再受生,再造業,再受報,如此循環不已,這就叫做輪回。

  誰去輪回呢,就是我們精神的主體、十二因緣的第叁支、“識”,此又稱爲業識,也就是第八阿賴耶識。這個阿賴耶識,是業力種子寄托的所在,也是生死輪回的主體。而生死輪回,並不是像我國民間傳說,人死了變鬼,鬼轉生爲人,而是在六道衆生的生命之流裏,頭出頭沒,像車輪似的輪回。

  佛經中說,世界上有六類衆生,稱爲“六道”,即是天道、人道、修羅道、傍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傍生道就是畜生道,包括一切飛禽走獸、魚蝦蟲蟻。並且,佛經上所指的世界,並不僅是指人類居住的地球,而是浩瀚無涯的宇宙,無量無數的星球——即是各種不同的空間。而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只不過是浩瀚無涯太空中的一粒微塵而已。在地球上生存的衆生,有人道、傍生道,這是我們視力能夠看得的;還有視力看不到的,如修羅道、鬼道(及各類衆生的中陰身),它們都沒有物質性的身體,只是一種稀薄的能量,所以我們看不道,而佛眼、天眼卻可以看得到。天道衆生在另一空間——或者說其他星球吧,它們以微妙清淨色爲身,當然我們也看不到。

  大致說來,天道、修羅道衆生以善業享受福報,地獄道、傍生道、鬼道衆生以惡業受苦報,人道苦樂參半,或者說苦多樂少。但是天道、修羅道受福報的,不願意修行;地獄道、鬼道、傍生道受苦報的,不能夠修行,在六道中能修行的,只有人道。所謂修行,就是得聞佛法,依法修持,淨化心識,提升自我。如果能修得伏滅二執——我執、法執,斷得二障——煩惱障、所知障,證得二空——我空、法空,這時就能證得涅槃,脫離六道輪回,不再轉生受報了。

  在六道中,人道衆生最適于修行。如何修呢?〈七佛通誠偈〉曰:“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但是什麼叫做善,什麼叫做惡,因每一個社會的文化傳統及社會背景的不同,很難定一個放之天下而皆准的標准。但在佛經上卻有明確的界說,在《十善業道經》上說,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癡,就是十善;反之,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貪婪、嗔恚、愚癡,就是十惡。想想看,如果我們每人斷十惡、行十善,我們的社會豈不就是人間淨土?可惜多數人以無明愚癡故,執著自我,自私自利,不斷惡,不修善,才使我們社會成爲五濁惡世。

  斷十惡、行十善,還只算是消極的修行,更進一步發菩提心,行菩薩道,修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那才是大乘菩薩的“利他”行。語雲:“人生以服務爲目的”,服務,視各人才幹能力的大小,爲個十人服務,爲百千人服務,聖賢偉人,爲萬民造福,這才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價值。生而爲人,不能只攫取占有,盡從社會上抓回來。勸善書上的話:“豈知世間金銀寶,借汝權看數十年。”聚斂的再多,只不過操勞經管數十年,而沒有永久的所有權。何不隨緣布施一點,爲社會貧苦大衆造福——事實上,爲人造福,就是爲自已積福,絕不會吃虧的。

  斷惡修善,只是修福,“自淨其意”才是修慧。慧是智慧,即是般若,佛經上說:“般若是諸佛母,諸佛自般若出。”自淨其意就是伏滅執障煩惱,證得我法二空。但在末法時代,衆生智淺障重,這“自淨其意”四字,談何容易——唯有一種“叁根普被,利鈍全收”的念佛法門,是我們可以做得到的。

  或者有人說:念佛是老太婆的修行法門,我輩智識分子,應該修高深的法門才對。其實錯了,一句“南無阿彌陀僑佛”聖號,自不同的層次說,可以收攝妄心,可以叁業清淨,念到工夫純熟,一心不亂,可以往生西方淨土。如果不修行,隨波逐流,在五欲六塵中沈浮,那就只有在六道中輪回,永無盡期了。

  倫理——人際間相對待的關系

  中國古諺:“不以規矩,不成方圓。”規矩,是木匠做工時用以正方圓的工具,引申出來的意義,有規範、法則的意思。工匠做工,尚離不開規範、法則,人類社會豈可沒有規範法則?人類社會的規範法則是什麼,是社會倫理。

  倫者人倫,就是人與人之間正常的關系;理者條理,就是事物的法則,引伸爲社會道德。倫理合稱,就是人倫道德。孟子論爲人之道,有雲: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聖人憂之,使契爲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由上文所述,可知孟子以契的人倫之教,就是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長幼一倫,在中庸一書中說是“昆弟”,與長幼意義相近。君臣一倫,在古代指的君主(皇帝)與臣下,現在民主時代,當然沒有什麼君主臣下,但長官部屬,老板夥計,仍是這一倫的意義。以上五種人際關系,是人之常道,故稱人倫。此五種相對待的關系,父子之間相待的是親情,君臣之間相待的是道義,長幼、朋友,關系相近,彼此相待者是信義。此四者,古代如此,現代也是如此,不能因時代不同,就變成了父子無親,君臣無義,兄弟無序,朋友無義。惟有夫婦一倫,古今有所不同。

  古人說“夫婦有別”,別在什麼地方?大約是以天賦的生理、秉性之不同,而有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夫唱婦隨之習俗。但隨著社會背景的改變,男女平等,當然已沒有什麼尊卑唱隨之說。但在平等的基礎上亦有其倫理,譬如說夫婦之間要愛情專一、彼此尊敬,互諒互忍…

《佛法與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