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存在,必須各種因緣(條件因素)具備。有因無緣不會生果,有緣無因亦不生果,因緣具足一定生果。譬如麥種豆種,裝在罐子裏不會發芽生長,種在土壤中,再加上陽光、雨露、肥料、人工等助緣,麥種豆種決定發芽生長,最後結出麥子豆子來。這就是因果——具足說就是因緣果報。世間萬法——包括著物質世界的色法、精神世界的心法,以至于生命世界的生理法則,莫不受因果法的支配。
至于我們社會常說“因果報應”。那是佛經中因緣果報通俗化的說法。而其意義偏重于有情世界(人類社會)心理行爲方面的法則。尤其是偏重于善惡行爲的後果。佛經上說:前生造下善業,今生享受樂果;前生受造下惡業,今生享受苦果。換句話說,今生造作善業,來生享受樂果,今生造作惡業,來生享受苦果。因爲因果通于叁世,叁世就是前生、今生、來生,也可以說是過去、現在、未來。
再者,衆生所造善惡之業的果報,有正報,有依報。正報是以過去業力,感得未來生命體之果報——或生人道、或生天道、或生畜生餓鬼道。依報是生命體所依托的環境之報,如人的房舍器物、畜生的岩洞巢穴等。此外又有所謂總報、別報。第八識引業感得五趣、四生等異熟總果報體(即生命體),稱爲總報;前六識滿業所感得的異熟果報各不相同,稱爲別報。譬如人類,同生而爲人,就是總報;而人與人之間,其美醜、貧富、壽夭、智愚等各不相同,就是別報。我們試看社會上千差萬別的衆生相,不正是正報、依報、總報各不相同的果報嗎?
照這樣說,因果報應是有其理論的根據,也有說不完的具體事例。但是,我們也常聽人說:“那有什麼因果報應?像某某人一輩子積德行善,爲什麼老來會得了癌症?”
或著說:“好人沒有報,我就不相信什麼因果報應。某某人一輩子橫行霸道,無惡不作,爲什麼現在還活得好好的?”也有說:“像某某這樣好人,爲什麼會出車禍?”“某某人一家善良本份,爲什麼一家瓦斯中毒死掉?”
類似以上說法,例子極多,不勝枚舉,好像是抱怨著「老天爺不開眼”,根本沒有什麼因果。這類問題問到佛教人士,多數都是含糊籠統的說:“這是前生的業力”。但單單以“業力”二字來答覆,似乎並不能使發問者口服心服。並且,一切歸之業力,似乎又成了“宿命論”——一切是命中注定的。事實上,佛教並不是宿命論的宗教,佛法上說業力(行爲、造作的後果)可以決定有情的命運,但個人的行爲又可以影響到業力。
原來因果法則,是赅括世間一切的因果。而我們人所說的因果報應,僅是指人的行爲力——即善惡業力方面的因果,忽略了其他方面的因果。宇宙之間,有叁大類因果。自器世間——物質世間來說,有其物理變化的因果;自生命世界—有情世間來說,有其生理變化的因果;而自精神世界—心識行爲來說,有其心理變化的因果。心理行爲的善惡,獲致或苦或樂的果報,這只是因果的一部分,而不是因果的全部。並且,物理的因果也可以影響到生理的和心理的因果。生理的因果也可以影響物理或心理的因果,而心理的因果也可以影響到物理及生理因果。這一來,因果就變得錯綜複雜,而不是一條鞭式的那麼明顯和直接了。有些“勸善書”上的故事,說是書生上京趕考,途中救了一窩螞蟻,就高中科舉;某婦忤逆,事姑不孝,就遭雷劈,這在宗教道德觀上有其用心良苦之處,但卻把因果看得太簡單了。
譬如說,一個人一生積德行善,但老時卻罹患了肝癌或肝硬化,這時就有人懷疑有沒有因果報應,爲什麼好人會得這種病?其實這是兩方面的因果。積德行善是善業,善業招感來生樂果之報(這是業感因果);而得肝病,或因他嗜酒,或因他飲食不當,或有其他致病的原因,這是生理上的因果。我們把生理上的因果拉到心識行爲的因果上,這就混淆了因果的正確性了。
再如,“一家人善良本份”,竟然瓦斯中毒死掉。瓦斯本身有毒性,這是物理上的因果;人體吸入一氧化碳即會中毒,這是生理的因果;人爲的疏失,沒有安全防範,這是行爲上的因果。叁方面因果導致的悲劇,我們不能抱怨沒有因果。
觀察世間萬事萬物,何者沒有因果?攝氏零度以下水即結冰,攝氏百度以上水即汽化,這是物理學的因果;暴飲暴食得胃腸炎,營養過剩罹患糖尿病,這是生理學上的因果。暑熱季節,大宴會中的食物中毒,往往會波及數十人或數百人,但並沒有一個人間主宰,認爲你是好人,使你中毒的輕一點;他是壞人,使他中毒的重一點。這一切是“因緣”,也即是因果報應。因果無私,一視同仁,沒有特權或例外。
不過,物理學上的因果、生理學上的因果,都是“色法”——即所謂物質之法。色法理則粗顯易知,容易爲我們所理解及認識。而不易理解的是“心法”,即行爲與業力的因果。因爲心法“溟漠難彰”。行爲與業力,千變萬化,就使我們很難理解其因果關系了。但是,行爲與業力的因果,也不是完全沒有迹象可尋。易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這不就是一個家族間的因果報應?一個人性情暴烈、嗔恚心重,常與人沖突,終于因毆人而致禍;另一個人情性溫和、謙恭禮讓,因而保得平安,這不就是個人的因果報應?
其實,報應就在眼前,而我們自己不去觀察和理解。譬如說:嗜讀書有明理之報,不讀書有昏昧之報;尚奢侈有耗財之報,務勸儉有興家之報;重衛生者有強身之報,縱酒色者有傷身之報。父母各盡其職,教養子女,家中不至于出問題青少年;父母不盡其職,對子女放縱不管,則子女飙車、吸毒、搶劫、鬥毆,這不全是因果報應?——報應兩個字是中性字眼,爲惡獲惡報固然是報應,爲善獲善報也是報應。而我人習慣上,多把這兩個字用在爲惡獲惡報上面。
上面說的,祗是簡單明顯的因果報應;至于通于叁世的,複雜隱微的因果報應,就不是我人的智慧所可洞悉理解了。譬如同是一個人,有人富貴壽考,有人貧賤短命,有人貧困而長壽,有人富貴而早死;有人事業如意,眷屬美滿,有人一生坎坷,妻離子散,此中必有其因果。但有的原因明顯,容易了解,有的隱晦難明,不爲我人所知罷了。
佛書上有這樣的兩句話:“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生果,今生作者是。”我們不必去找催眠大師,探索我們前生怎麼樣,我們今生的獲得人身和生活環境,不正是前生行爲造作的後果嗎?我們也不必求神問蔔,看相算命,問我們前途休咎,或來生際遇,我們現在的行爲造作,不正足以說明我有未來的前途嗎?一個勤奮努力的青年,和一個遊手好閑的青年,當然有其不同的後果;一個安分知足的人,和一個貪得無厭的人,當然也有其不同的後果。如果人生不行正道,祗圖行險僥幸,其前途可說是不蔔而知。
近代哲學家馮友蘭,認爲一個人的窮達際遇,有才、力、命叁個條件之說,其中才是天賦的智商,力是努力的條件,而“命”字,似乎就是行爲業力的果報。
總之,因果法則,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普遍的、必然的理則,萬事萬物依此理則而生滅、而運行,絕無例外。我人不能以一時、一事既不周密、又不完全的觀察,而否定因果報應。俗語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話雖通俗,而實有至理存焉。
如何使我們的感情與理智平衡
佛經中有一句話,叫做“悲智雙運”。智是上求菩提的智慧,智慧梵語般若,經雲:“般若是諸佛母,諸佛自般若出。”悲是下化衆生的悲願。悲願,即是慈悲之願。佛經上說:“慈者予人以樂,悲者拔人以苦。”也就是慈愛衆生,並給與快樂者曰慈;憐憫衆生,並拔其痛苦者曰悲。而智慧、是指斷除煩惱、求證菩提的般若正智。
其實,悲與智,自世間法來說,就是我們的感情與理智。自感情方面說,人有七情六欲。七情是喜、怒、哀、懼,愛、惡、欲;是我們各種情緒的變化;六欲出自《大智度論》,是指色欲,形貌欲,姿態欲,言語聲音欲,細滑欲,人想欲。這本來是指凡夫對異性所具的六種欲望,但與七情合在一起,通俗化了以後,就泛指人類的種種感情與欲望了。感情出之于本能的沖動——人類和一切衆生,其基本的本能是生存欲與生殖欲。前者是食欲,後者是性欲。中國古語:“食色性也”,“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佛經中也說:“衆生皆依食住”,“衆生以淫欲而正其性命”。全是指動物的基本欲望而言。
在我們生存的世界中,科學家把世間一切分爲礦物、植物、動物叁類。礦物沒有生命;植物有生命而沒有心識,所以沒有“感受”;動物有生命有心識,所以有“感受”,也有其基本欲望。人也是動物中的一科,自然也具有與動物相同的基本欲望,所以孟子說:“人之異于禽獸者幾希”,就是說人和禽獸相去無幾。但人究竟不是禽獸,人自稱“萬物之靈”,應該有和禽獸有不同之處。這不同之處是什麼呢? 是人除了基本的本能欲望之外,尚有理性的存在。
理性是什麼? 中庸一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理性就是上天賦與我們本性。上天只是理體,所以我們常說“天理”;人的本能只是欲望,所以稱爲“人欲”。說到天理人欲,就涉入宋代的理學,說的太遠了,我們還是拆回來,談與我們日常生活有關的感情與理智問題。簡單的說,理性就是我們的善惡之心、羞恥之心。我們看到小孩子落水,會奮不顧身的搶救,這就是善惡之心;我們不會裸體上街,性欲沖動時不侵犯他人,這就是羞恥之心,這就是理智的表現。
很不幸的,我們常生活于感情與理智的不平衡狀態之下,這就成了我們日常痛苦的根源。原來我們日常的生活行爲,大半都受感情的支配。而感情是盲目的、沖動的,所以我們在“感情用事”的情況下,往往會鑄成無可彌補的大錯。我們要想知道什麼叫感情用事,可以看各電視臺的連續劇,或者報紙上的社會新聞。一般人,愛的…
《佛法與生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