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八識規矩頌》講記▪P12

  ..續本文上一頁勝果,這其間,其經過五位、四十一階,如下表所示:

  

   │—— 資糧位——————————————│

   │—— 加行位——————————————│—— 方便道

   菩薩修行五位 │—— 通達位————又名見道位—————│

   │—— 修習位————又名修道位—————│—— 無漏聖道

   │—— 究竟位————即證得佛果之位————— 佛果

  

   │———— 十住 , (攝十信)——————————│

   │———— 十行——————————————-│--- 叁賢位----凡

   四十一階-—│———— 十回向—————————————-│

   │———— 十地———————因———————|

   │———— 妙覺———————果———————│---------- 聖

   二. 四加行位: 修行菩薩,進入加行位,修四尋思觀,生四如實智,這其間,要經過暖位、頂位、忍位、世第一四位,於前二位修四尋思觀,於後二位,修四如實智,如下表所示:

  

   │----暖位------- │

   四加行位--│----頂位------- │四尋思觀----------有漏

   │----忍位------- │ ---- 所取之境空

   │----世第一位--- │四如實智 ---- 所取之境與能取之智空----無漏

  

  第九講 前五識頌   

  一 首頌诠釋

   <八識規矩頌> 講記,爲了解釋頌文中許多專用名詞,占用了八次的時間。但是以往的時間並沒有浪費,如果我們已經了解講過的名詞,現在來讀頌文,大半的涵義都能讀得懂了。由這一講開始,進入十二首頌文的講解,現在先講前五識頌。

   八識規矩頌頌文的組織,十二首頌文分爲四章,分別爲前五識頌、第六識頌、第七識頌、第八識頌。每章頌文叁首十二句,前八句頌凡夫位,後四句頌聖賢位。現在來分析前五識頌,在凡夫位的八句頌文中,前四句分爲緣境、識量、性別、界地、相應五個主題,後四句分爲依緣、業用兩個主題; 在聖賢位的四句頌文中,包括智力、轉依、果德叁個主題。現在先看前四句頌文:

   性境現量通叁性,眼耳身叁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

   在首頌四句頌文中,包括緣境、識量、性別、界地、相應五個主題,分述如下:

   一. 緣境: 性境,是叁境之一。經雲: [法不孤起] ,又說: [心因境有] 。心識生起,要因緣具足,而境,就是四緣中的所緣緣。境有叁類,即性境、獨影境、帶質境,前五識所緣的,只是性境,不緣獨影境和帶質境。因爲前五識是感覺器官,只緣 [色法] ,不緣 [心法] 。色法,是第八識中實種所生,有實體之相,且得境之自相者。此如鏡之鑒物,故爲性境。

   二. 識量: 量指叁量----現量、比量、非量。五識緣境,是根、境對照而生識 (即五遍行心所的觸,觸者叁和。) 這是直接感覺,初一刹那,無籌度心,不帶名言,所以是現量而非比量; 到墮入第二念,種種分別生起 (即第六識五俱意識生起),這時就有比量和非量了。

   叁. 性別: 性別是指善、惡、無記叁性,心王生起,與善心所相應者,就是善; 與煩惱心所相應者,就是惡; 與善或煩惱心所均不相應者,就是無記。五識是感覺器,本來沒有善惡,但以第六識的五俱意識與之俱起,五俱意識隨著前五識緣境而了解分別,因而善或煩惱心所與之相應,或善、煩惱不起一而是無記,這時前五識隨著第六識的行動,亦就通於叁性了。以上叁項,就是首句 [性境現量通叁性] 的解釋。

   四. 界地: 界地,指的是叁界九地。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 九地,是欲界的五趣雜居地; 色界的離生喜樂地,定生喜樂地,離喜妙樂地,舍念清淨地; 無色界的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我們所依托、生存的世界,是欲界、五趣雜居地。欲界的範圍,上有六欲天----四天王天、仞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大梵天,中有人界四洲,下至無間地獄。生活在欲界的衆生,即所謂五趣----天趣、人趣、畜生趣、餓鬼趣,地獄趣。五趣即是五道,如果再加上阿修羅道,就成爲六道了。

   頌文第二句 [眼耳鼻叁二地居] ,所謂二地,是指欲界的五趣雜居地,及色界的雜生喜樂地。雜生喜樂地的範圍,初禅叁天皆屬之。欲界有段食,除眼、耳、身叁識外,尚須以鼻識嗅香,以舌識嘗味,所以五識俱全; 若至色界初禅天的離生喜樂地,初禅天人,以禅悅爲食,不食段食,故鼻舌兩識無用,故只有眼、耳、身叁識,所以稱眼、耳、身叁識 [二地居] ,居是止的意思,眼、耳、身叁識,亦只以初禅天爲止,若到二禅天的定生喜樂地,其靜慮之心,專注於第六識間,前五識都不現起(此界衆生化生,有微妙色身,爲莊嚴身相,五根完整,唯不起用。)所以欲界衆生,八識具備; 色界初禅的離生喜樂地,前五識的鼻、舌二識不起作用,只有八識中的六識; 到二禅天,眼、耳、身叁識亦不起用....

   五. 相應: 心王生起,必有心所與之下相應,而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共有叁十四個,它們的名稱是: 五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十一個善心所,兩個中隨煩惱心所,八個大隨煩惱心所,還有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叁個心所。

   遍行心所,是遍及於一切心、一切時、一切性、一切地,所以是必然生起的,前五識與五俱意識同起,而與意識相應的五別境心所,亦導引前五識對所緣之境、發起希望、決定、明記、專注、和抉擇的作用。前五識既然通於叁性,所以有時與善性相應,故十一個善心所全俱; 有時與不善相應,所以根本煩惱中貪、嗔、癡,中隨煩惱的無慚無愧,大隨煩惱全部,亦參與前五識的活動。

  

  二 次頌诠釋

   前五識頌的次頌,有兩個主題,一者是依緣,二者是業用,我們且看頌文:

   五識同依淨色根,九緣七八好相鄰,合叁離二觀塵世,愚者難分識與根。

   以上頌文,前兩句說的是五識的依緣,後兩句說的是五識的體用,分述如下:

   一. 依緣: 五識依於五根生起,隨根立名,根名眼、耳、,鼻、舌、身五根,識亦名眼、耳、鼻、舌、身五識,而根有兩種,一者外根,一者內根。外根不能生識,生識的是內根。外根又名扶根塵,就是我人視覺可見的眼睛、耳朵、鼻子、舌頭和身體。 <楞嚴經> 雲: [眼如葡萄朵,耳如新卷葉,鼻如雙垂瓜,舌如初偃月,身如腰鼓類。] 此稱爲扶根塵者,以其爲扶持內根的塵法。內根又名淨色根,亦稱爲勝義根。佛經上說,內根爲清淨四大所成,質淨而細,猶如琉璃,肉眼不可見,唯佛眼天眼可見之。不過若以現代科學知識來看,內根就是五種感覺器官的神經纖維,和大腦中的神經細胞。五種感覺器官生起五感覺 (識) ,而由第六識了解分別。

   心識生起,必仗因托緣,生識之緣共有九種,而各識全缺則不相同,此已在第六講中敘述。眼識生起須九緣具足,此處再加以說明如下:

   1.根緣: 眼識以眼根生起的助緣,如眼根損壞,則眼識不能生起。

   2.境緣: 眼識以色境爲所緣緣,無境不能生識。此即心法四緣之一。

   3.空緣: 眼識是離中取境,識與境之間必須保持距離 (空間) ,否則識不生起。

   4.明緣: 眼識生起須以光明爲助緣,否則不能了別。

   5.作意緣: 眼識了境,須以作意力爲助緣,若無作意力,則視而不見。

   6.種子緣: 種子爲眼識生起的親因緣,此爲四緣中的第一種緣。

   7.分別依緣: 第六識的作用是了解分別,故眼識以第六識爲分別依緣。

   8.染淨依緣: 第七識是意識之根,其染淨亦影響前五識,故眼識以此爲染淨依。

   9.根本依緣: 根本識是第八識,此識是諸識根本,故眼識以此爲根本依。

   二. 業用: 頌文 [合叁離二觀塵世] 句,指前五識之於境界,鼻、舌、身叁識是合中取境,而眼、耳二識是離中取境。

   觀塵世叁字,塵是五塵,亦稱五境,即是色、聲、香、味、觸五種境界。塵有染汙的意思,以其能染汙我人的心識,故稱五塵。五塵是五根所照,爲五識所緣。五識緣塵世之境,由於具緣多少的不同,就有了識取境合離的不同。如眼識生起要九緣,耳識不需要光明,只須七緣,這二者都是離中取境。鼻、舌、身叁識取境時,必須根、境相合,識□發生作用,這叁者是合中取境。

   [愚者難分識與根] 一句,愚者、指當時的一部分二乘行者,因爲分辨不出根與識的作用,就出現了一部分 [根見家], 以爲了境者是根; 另一部分識見家,主張了境者是識。當時爲了 [根見] 、 [識見] ,曾引發過一陣诤論。根見識見,看起來是小問題,但這牽涉到哲學上 [唯心] 、 [唯物] ,就成爲根本上的大問題了。

  

  叁 末頌诠釋

   前五識頌的第叁頌,是頌前五識依無漏種子,轉識成智----由有漏的前五識,轉成無漏的成所作智。頌文全文是:

   變相觀空唯後得,果中猶自不诠真,圓明初發成無漏,叁類分身息苦輪。

   在這四句頌文中,包括有叁個主題,即是智力、轉依、果德,茲分述如下:

   一. 智力: 修唯識行,在資糧位,曆經十住、十行、十回向叁十階上,廣修六度萬行,儲備福慧資糧,圓滿順解脫分的善根。進而於加行位,修四尋思觀,得四如實智,此智又名加行智,由此更勇猛精進,至通達位,入十地…

《《八識規矩頌》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唯識二十頌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