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2012觀音法會(四)上師瑜伽的五個要點

  2012觀音法會(四)上師瑜伽的五個要點

  爲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爲度化一切父母衆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爲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在這裏給大家傳講上師瑜伽。上師瑜伽主要是無上瑜伽、光明大圓滿裏講的。我們甯瑪派把佛法的八萬四千法門都總集在九乘次第裏。

  九乘次第分:

  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這叁個是顯宗;

  事部、行部、瑜伽部,這叁個是外密叁乘;

  瑪哈瑜加、阿努瑜伽、阿底瑜伽,這叁個是內密叁乘。

  阿底瑜伽(無上瑜伽、光明大圓滿)是最高的一乘。

  九乘佛法分遠道、近道、捷徑道。我們要成佛,要達到這樣一個圓滿的境界,就要走這叁個道。

  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屬于遠道。好比我們想去一個地方要坐火車一樣。雖然也能到達,但是過程慢。

  事部、行部、瑜伽部,外密叁乘,再加上瑪哈瑜伽和阿努瑜伽,屬于近道。好比我們想去一個地方要坐飛機一樣。

  阿底瑜伽(無上瑜伽、光明大圓滿),屬于捷徑道。好比我們想去一個地方要坐火箭一樣,瞬間就到。

  每個衆生的根基不同,有的直接而入捷徑道,有的直接而入近道,有的先入遠道,再入近道。比如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有的是先入聲聞和緣覺乘,再入菩薩乘;也有剛開始直接入大乘、菩薩乘,然後再進一步入近道密乘的。密乘有外密和內密,有剛開始直接進入密乘、金剛乘的;有先入近道,再入捷徑道的;也有直接入捷徑道的。

  衆生的根基不同,道有不同,衆生入道的方式也有不同。要求都不一樣,像聲聞乘、緣覺乘對上師的要求。小乘裏主要將上師視爲戒律清淨、精通律藏的大比丘、長老,最好也是視爲羅漢。菩薩乘裏要求將上師視爲一個具足法相的,戒律清淨,具有慈悲心,精通叁藏的大班智達,或是具德的善知識,然後去恭敬。最高要求也是把上師、師父視爲菩薩。這是遠道裏所講的。

  還有近道,事部、行部、瑜伽部,還有瑪哈瑜伽和阿努瑜伽,一共五乘。這裏要求不能把上師視爲一般的補特加羅——凡夫,要求把上師視爲佛的化身,這樣去依止。在無上瑜伽、光明大圓滿法裏,把上師視爲佛的化身都不行,要求把上師視爲佛,視爲法身佛。

  現在很多人對上師瑜伽這個法都不太了解,也沒有太大的信心。其實很多人就是覺得很難做到,或者根本做不到,這也是自己修行的問題,境界的問題,原因是自己的修行和境界沒有到這個地步。其實佛並沒有這樣要求你。

  我們現在學佛修行就是這樣,很多人都不明白次第。即使有這樣的次第,也不知道該怎樣修。好多人都是這樣,把小乘、大乘、顯宗、密宗都混到一起去了。在不同層次裏,要求是不一樣的。比如對上師的恭敬心,要求就不同,有非常大的差距,其他也都是這樣的。你要了解自己的修行境界、層次在哪裏,然後再去選擇法門,這個法才是與你相續相應的法,你才能受益,才能真正成就。

  比如,一個幾歲的小孩子,讓他背幾斤重的東西可以;一個十幾歲的人,讓他背幾十斤重的東西也可以;一個叁四十歲的大人,讓他背一百多斤的東西也可以。但是讓一個幾歲的小孩子,背一百多斤重的東西,會把他壓死。

  因爲我們修行非常盲目,所以壓力特別大。我們在修法的過程中,心裏總感覺有壓力。這是什麼原因?就是因爲不知道修行的次第,也不知道學修與自己根基相應,符合自己相續的法門。包括修上師瑜伽都是這樣,剛開始自己的境界沒有達到這個層次的時候,就不能對你這樣要求,即使要求了,你也做不到,這樣心裏就會有壓力。這是自己修行層次的問題,是自己境界的問題,不是別的原因。是自己還沒有成爲修上師瑜伽的法器。

  修法是輕松的,它不會給你帶來壓力,也不會給你帶來痛苦。若是給你帶來了壓力,帶來了痛苦,說明你修行不如法,你所修的法還不是正法。所以要看自己的根基,看自己修行的層次,看自己的境界在哪裏。在九乘之巅,在最高的境界裏講的上師瑜伽,你把上師視爲色身佛都不行,一定要視爲法身佛。

  在《大圓滿前行備忘錄》中,“上師瑜伽”主要講了五個要點,你把這五個要點真正弄清楚了,真正做到了,修上師瑜伽沒有任何問題,一定能修成。若是你沒有明白這五個要點,若是做不到這五個要點,修上師瑜伽肯定不會到位的。

  第一個要點:將上師視爲佛,了知上師是佛。要將上師視爲什麼佛?色身佛——化身佛是不是真佛?不是;報身佛是不是真佛?也不是。那什麼是真佛?法身佛才是真佛。什麼是法身佛?就是法界,也就是我們的自性、本性。“上師視爲法身佛”的意思是,你先要證悟法界,證悟自性。證悟自性了,萬事萬物都是一心,都是一個自性。一切衆生都具有佛性,都是佛。你真正站在這個境界裏想,將上師視爲佛有什麼難的?不用說上師是佛,一切衆生都是佛,都是自性清淨的佛。從法界自性的角度來講,都是清淨的,都是佛。

  爲什麼這樣要求呢?是爲了讓你明白這樣一個真理,讓你證得這樣一個真理。就像昨天講的,主要是爲了開啓智慧。佛法就是這樣,這也是佛法,這也是在喚醒我們迷失的覺性。“將上師視爲佛”,這裏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將上師視爲色身佛不行,視爲報身佛阿彌陀佛,視爲化身佛釋迦牟尼佛也不行,要視爲法身佛。什麼意思?就是要證悟法性、證悟本性。你真正證悟了法性,證悟了自性的時候,一切衆生都是佛,包括你自己都是佛。

  最後,自己融入上師的心間,自己和上師融爲一體,這是什麼意思?這個時候你和法界融爲一體了,一切都融爲一體了。從這個角度來講,不僅是上師,所有的衆生,包括你自己都是佛,主要是你有沒有這個智慧,有沒有這個悟性。若是有就不難了。

  我們修上師瑜伽就是要有這樣的智慧,包括自己都是佛。最後自己融入上師的心間了,自己和上師融爲一體了,自己也是佛,本來就是一體的,這時候將上師視爲法身佛了,法身佛就是法界,自己和法界融爲一體,自己和一切衆生也是一體了。從法性、自性的角度來講,都是一樣的。將上師視爲佛,一點都不難。若是你真有這樣的見解,有什麼難的?本來就是啊。不用說上師,一切都是佛。這有什麼難的?若是不明白,還是自己的問題。

  佛講的是真理,佛讓你明白這個真理。你沒有明白,這是你自己心態的問題;你沒有明白,這是你自己智慧的問題。若是你心態沒有問題,智慧沒有問題,你就能見到自性,就能見到法界。這個時候,將上師視爲法身佛有什麼難度?本來就是,包括自己都是佛。最後與上師融爲一體。

  與上師融爲一體,與佛融爲一體,這個時候佛、上師、你都是一體的。我們念佛、念咒,最好有大圓滿的境界。你和法界融爲一體,這樣念,你念的同時,法界也在念;你念的同時,一切衆生、萬物都在念。這才有力量。

  這樣一講就明白了,這樣一看就不難了。一說將上師視爲佛,都覺得“能嗎?”有什麼難的?本來就是佛。就是讓你見性,讓你證悟真理。你能將上師視爲佛了,同樣的道理,你也能將自己視爲佛了,這就是見性了,這叫見性。這也是開悟、證悟的一個方法。

  什麼叫引導?就是讓你開悟,讓你證悟。我們沒有這樣理解,沒有這樣看,所以就不明白,所以很難做到。要有這樣一種覺悟的心態,有這樣一種智慧,你才能做到。

  第二個要點:將上師的一切行爲視爲佛的事業。很多人都覺得不可能,都覺得難,都覺得做不到。你要修上師瑜伽,你要成就這樣的境界,就要有這樣的見解。覺得這個難,是因爲不明白道理,若是明白了,一點都不難。這有什麼難的?本來就是。凡夫因爲分別執著,所以不明白,覺得難。若是你沒有分別,不執著的時候,就不難了。

  今天上師給你念咒,給你摩頂,你覺得這是在攝受自己、加持自己。上師打你罵你,你卻接受不了,這叫分別。其實打你罵你也是在攝受你,也是在給你加持,都是一樣的。那些大德高僧是怎樣開悟的?帝洛巴用鞋底打那諾巴的額頭時,那諾巴開悟了。欽則益西多傑喊華智仁波切“老狗”時,華智仁波切開悟了。爲什麼這時開悟了?因爲祛除了分別心,放下了執著心,放下了心態。

  原來你認爲,上師慈祥地給自己念咒、摩頂才是攝受,才是加持。若是上師忿怒的時候,打你罵你的時候,你能覺得這是在攝受自己、加持自己,這時你的分別心就沒有了。

  我們有一句法語:“在順境中積福,在逆境中消業。”積福也好,消業也好,都是成佛的資糧;順境也好,逆境也好,都可以成爲成佛的助緣。上師慈祥地給你念咒、摩頂,這是加持你、攝受你;上師忿怒地打你罵你,也是在加持你、攝受你,是磨煉你的習性,調伏你的心。若是你不明白,以分別心不可能放得下。若是放不下,就不會開悟、見性。

  “哦,順境、逆境都一樣是積福消業,念咒摩頂、打罵都一樣是攝受加持,都是讓我開悟,讓我成就。”你真正明白了,這時你才能真正體會到本體空性、自性光明的境界。一樣是空性,一樣是光明;一樣是清淨,一樣是圓滿。這就是大光明、大圓滿的境界。這時才顯現出這樣一個境界,之前不會的。

  這個時候都一樣,好與不好,加持與不加持,都是好,都是加持。分別心都沒有了,也不執著了。不執著的同時,就體現了空性。都是讓你解脫,讓你成就的;都是讓你開悟,讓你證悟的。這時光明、大光明的境界就來了。

  什麼叫大光明?大光明就是一切清淨,光明代表清淨。一切清淨了,大光明、大圓滿的境界就出來了,一切都圓滿了。將上師的一切行爲視爲佛的事業,一切觀爲清淨,就沒有問題了。如果有問題,就是自己心態的問題,自己沒有證悟空性,沒有證悟大光明。本體空性、自性光明這些道理你沒有明白,你沒有證得,所以你有好壞、對錯這樣的分別。

  若是以一切清淨這樣一個心態,站在這樣一個境界去看,一切…

《2012觀音法會(四)上師瑜伽的五個要點》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