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已修道多年,所以聽聞之下,立開即悟,而皈依世尊。
在佛法上說,宇宙萬有的生成與還滅,皆由于因緣二字。因與緣,佛法上不會有嚴格的界說。但從相對的差別言,因約指特性說,緣約指力用說。因指一件事物生滅的主要條件,緣則爲輔助條件。因緣二字,若用現代語言來說,約相當于條件或關系兩個名詞。那就是說,宇宙間每一事物的生滅,必須具備某些條件;每一事物的存在,也必須與其他事物有著互相的關系。所以凡使一件事物生滅,或使一件事物存在的條件或關系,就稱爲此事物的因緣。
四阿含經中對因緣二字常作如下的解釋:“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意思是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沒有絕對存在,都是以相對的依存關系而存在。這種依存關系有同時的異時的兩種,異時的依存關系,就是“此生故彼生,此滅故彼滅。”此是因而彼是果。同時的依存關系,就是“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此是主而彼是從。前者是指縱的時間,後者是指橫的空間。因此,所謂宇宙,在時間上說,是因果相續,因前複有因,因因無始;果後複有果,果果無終。在空間上說,是主從相聯,主旁複有主;沒有絕對的中心,從旁複有從,沒有絕對的邊際。以這種繼續不斷的因果,和重重牽引的主從關系,而構織成這個互相依存,繁雜萬端的世界。
但不論是異時的因果關系,或同時的主從關系,其根本條件,皆不出前節所述的五蘊。由五蘊因緣和合,而構成山河大地和有情衆生的器世間與有情世間。 但是,五蘊世間,森羅萬象,生滅變異,刹那不住;在這萬法生滅變異的過程中,究竟有沒有一個規律或法則呢?有的,這法則,就是佛法上的“萬有因果律”。
四、萬有因果律
宇宙的生成,不是上神所創造,萬物的變異,也不是上帝支配。唯有假托衆緣(即是具備了該物生成或變異的各項條件)和合而生。這種由無至有的生起,就因邊說,叫做緣起;就果上說,叫做緣生。所以佛法上把宇宙存在的事事物物,叫做因緣所生法;而把事事物物的生起,叫做萬法因緣生。
宇宙萬有,既藉衆緣所生,自不免變化敗壞。所以自有情世間至器世間,自精神現象到物質現象,都是在運動流轉,生滅變化,刹那不停。有情衆生的生老病死,器世間的生住異滅,都是表示萬法流轉;生滅無常。但這種流轉生滅之間,是否有一規律可循呢?有,佛法上說有一項支配這宇宙萬象生滅變異的基本法則,就是萬有因果律。
所謂因果律,就是研究事物原因結果的法則。現代科學上亦有因果律,惟科學上的因果律,只適用于物理的變化。而佛法上的因果律,卻適用于心的變化,物的變化,及心物混合的變化。佛法上將此法則加以更詳細嚴密的分析,根據此法則創立了叁世的人生觀;更將業報輪回等問題聯系起來,創立了因果善惡通于叁世的論理思想。
因果,具足應說“因果緣報”。因是原因,緣是助緣,由因緣和合所産生的事物叫果,此果對造因者說是報。世出世間,由衆生以至成佛,由根身以至器界,一切生滅變異,莫不受此法則支配。
任何事物,決不能無因而生,且有因無緣,亦不能生。例如一粒種子——因,若不經播種者把它埋入土中,再加上陽光雨露的助緣。則不會發芽生長,而因緣和合,形成果報。不但事物的生成是如此,即事物的變異與壞滅亦莫不如此。
佛法爲說明萬法因果關系,曾立有六因、四緣、五果之說。六因的名稱是能作因,俱有因、相應因、同類因、遍行因、異熟因。五果的名稱是增上果、同時果、等流果、異熟果、離系果。因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詳述。現僅將四緣略作介紹。
四緣是親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親因緣者,就是主因。在心法(精神)上說,凡人之身口意的行爲意念,皆名之曰業。業爲心法上遷流變化之因。在色法(物質)上說,如土石爲山嶽的主因,種子爲草本的主因等是。
等無間緣者,只適用于心法,譬如我人一顆妄心,念念不停,刹那生滅。前念滅時,後念已起,這種生滅相續無間的作用,叫做等無間緣。
所緣緣者,系指分別的心與所分別的相相對峙時,前者以後者爲所緣,此所緣的相,即爲生心的助緣。
增上緣者,乃指一切心法或色法。起順違等作用,影響于因之成長者。在色法上講,只要有親因及增上二緣便能生果。但在心法及心色混合法中,則須四緣具備,方能生果。
由上所述,可知因果律上的叁個原則。一是果由因生。無因不能生果,有因有緣則必然生果。二是事待理成。萬法生滅,固有因果,但因果中尚有普遍的理性。某因必生某果,原爲必然理則,例如有生必有死,有成必有壞,都是必然的理則。叁是有依空立。任何存在的事物或理則,都必依否定實在性的本性而成立。也就是說,凡是存在的,最初都是不存在的。凡是“有”,必須依空而立。
因果律上尚有幾點值得注意的,一是因果律中無第一因,亦無最後果。因前複有因,推之無始;果後複有果,引之無終。譬如父爲父子之因,父複有父,父父無始;子爲父之果。子複有子,子子無終。二是因果律中的因與果是相對的,而非絕對的。譬如棉紗是棉布的因,卻是棉花的果。棉布是棉紗的果,卻是衣服的困。由甲因産生了乙果,當然乙爲甲之果,若由乙因又産生了丙果,則乙又爲丙之因。叁是因果通于叁世。叁世並不是指一個人的前生今生來生,而是指時間上的過去現在未來。所以因不自滅,不論時間久暫,遇緣則起現行。四是因果本質爲一。能生之因,必爲所生之果;所生之果,必爲能生之因。自色法上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豆種長不出瓜秧,瓜秧亦長不出豆苗。自心法上說,自作因,自受果,善因不生惡果,惡果不由善因,絲毫不能假借。
佛經上有一偈說明因果上的幾點原則:“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這偈說明了:(一)、業因不滅。(二)、不認時間久暫,遇緣則起現行。(叁)、自作業,自受果。
在宇宙萬有之中,物與物的因果較易明 。例如金屬熱脹冷縮,冷熱是因,縮脹是果。物與心的因果部份尚易了解。如物質環境使人有苦樂的感受。飽暖則身心舒適,饑寒則生理痛苦。而心與物的因果較不易證知。然以心爲因而影響物質的。亦不乏成例。如李廣射虎,箭入沒羽,近視之知其爲石,再射則不入。這就是精神影響物質的例子。而最難了解者,卻是心法上的因果。蓋起心動念,皆爲業因種子,此業種分善惡二面,皆印入八識田中。以業種的善惡,支配六道輪回中的升沈。此因果雖不易使世人了解,然果由因生,事待理成,自因自果,絲毫不爽。我國民間俗諺雲:“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語雖通俗,卻含有至理也。
五、心物不二的緣生觀
我們由五蘊世間說到萬法因緣生,由萬法因緣生說到萬有因果律。歸根結底的說起來,佛教的世界觀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佛教的世界觀,在本質上既非唯心論,亦非唯物論,而是一體兩面,不可分割,心物不二,一體圓融的五蘊世間;所謂“識緣名色,名色緣識。”識爲名色中的識;名色爲識中的名色。
在生成上說,既非機械論,亦非目的論,而是因果相續,主從相關,重重牽引,互相依存;自果上言是“因緣所生法”,自因上言是“萬法因緣生”的因緣和合而有的世界觀。
在宇宙萬有運行法則上說,既無上帝主宰,亦無天神支配。而是果由因生,事待理成,業因不滅,自業自受的萬有因果律。
最後歸納起來,佛教的世界觀,可名之爲心物不二,一體圓融,從認識論出發的緣生觀。
六、叁千大千世界
在佛法上,把世界分爲有情世間和器世間兩種。有情世間,名爲正報,是由業因所感得的正果。指有情——有情識的衆生——的肉體和精神而言。器世間,又名依報,爲有情所依。是指山河大地,衣服飲食的總稱而言。
有情世間有六道衆生,六道是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羅道、天道,六道衆生生存于欲、色、無色叁界之中。
所謂欲界,是此界衆生有睡眠,飲食,男女之欲,故名欲界。色界則無此叁欲,惟有殊勝的身形。無色界不獨無叁欲,且無任何身形,只有精神的存在。
佛教上說,叁界以須彌山中心,總名爲一須彌界。這樣以須彌山爲中心的小世界並非一個,而是遍存虛空。集一千個這樣的小世界,名爲小千世界。集一千個小千世界,名爲中千世界。集一千個中千世界,名爲大千世界。因爲其中重疊了叁個千數,所以稱叁千大千世界,但叁千大千世界亦非一個,而是無量無數並存于宇宙空間。所以佛經中常說“十方微塵世界”,“十方恒沙世界”。由于近世天文學的發達,證明太空中星球多至不可勝計,由此可知佛教所說。並非是揣測之詞了。
世界,在空間上說,虛空無盡,世界無盡;在時間說,朔之無始,追之無終。但在因果法則上說,一是因前複有因,果後複有果,因果無始終,時間亦無始終。但另一方面說,有生即有滅,有成即有壞;因此,世界也有成、住、壞、空,四個時期。但成住壞空是循環連續的,所以在時間上依然是無始無終。
成劫是世界組成的時期,住劫是有情衆生安住的時期,壞劫是漸趨破壞的時期,空劫是完全崩潰的時期。崩潰之後,再入成劫,周而複始。延續無窮。
劫是梵語,華譯爲長時。上述世界成住壞空一周是一大劫,大劫分爲成住壞空四中劫,每一中劫含有二十小劫,一小劫的時間,是人壽由最高數——八萬四千歲——減至最低數——十歲,再由最低數增至最高數,增減之量是每百年一歲,這樣一增一減所需的時間,即爲一小劫。
這無邊無際的空間,無始無終的時間,無量無數的衆生,悉…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