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P16

  ..續本文上一頁的新陳代謝——紅血球的壽命只有數星期,一般細胞幾個月,毛發爪甲的代謝更爲明顯。這樣看來,叁十歲的我,全然不是叁歲時的我。在心理方面來說,年青時的我坦白誠懇,熱情慷慨;年老時的我自私悭吝,冷漠保守。這樣看來,究竟那個熱情慷慨的青年是我?還是這個冷漠悭吝的老者是我?  

   真正的我,只是我們的真如佛性,但此真如佛性,爲妄想執著所遮蓋,就執著這個五蘊假合之相爲我。而此五蘊假合之相,不能常住,沒有自體,所以于四大五蘊之中求我。畢竟了不可得。

   最後說到涅槃寂靜,涅槃,譯爲圓寂,譯亦爲滅。大乘義章雲:“梵語涅槃,此翻爲滅。滅煩惱故、滅生死故,名之爲滅。離衆相故,大寂靜故,名之爲滅”。

   衆生以我執之故,起惑造業,因業受報,所以我執是生死流傳的根本。若無我執,則惑業不起,當下能正覺諸法實相,一切即是寂靜的涅槃。

   涅槃是從無常,無我的觀察中,深悟法性寂滅,而獲得的解脫。由于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可知宇宙人生的現象,並無任何固定的實體存在,只是刹那生滅的連續狀態。無常是空,無我也是空,因此,釋尊的根本思想,就是以空爲根據而有的緣起觀。叁法印也是以空爲基礎的。

   那麼,空到底作何解釋?我們再看下一節。

  

  叁、空與苦

   社會上,許多人都會說幾句“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等佛經上的術語,甚而有些人拿這些術語,當作諷嘲佛教的口頭禅。但是你若問他什麼是四大,什麼是色,什麼是空,恐怕多數人答覆不上來。

   在耶稣教的宣傳品上,也常有些:“空,空,空。空,空,空。人生到頭一場空。”一類的句子,玩味他們所說的空,約是指空無所有而言。因此、就難怪有些人說:“人生幾十年,還不是一場空夢,何不看開一些,吃點兒,喝點兒,落得個眼前受用。”這話一傳再傳,人雲亦雲,結果使社會上産生了多少個落得眼前受用的“達觀人士”,也增加了多少個覺得人生是“空無所有”的悲觀份子。

   不錯、佛教是講空的,但佛教的空,決不是空無所有。佛法上說的空,是性空而非相空,是理空而非事空。何以見得?我們且看佛經所說。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關于五蘊,本文中曾屢屢談及,就是色,受,想,行,識——色約相當于物質、受想行識則屬于精神。這些前章中已有介紹,此處不再詳述。此處要說明的,五蘊何以皆空,簡單說來,所謂五蘊,也是因緣所生,而非實有。色從四大和合而有。受思行識由妄想分別而有,究竟皆無實體,故曰皆空。

   宇宙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既有因緣和合而生,其在未生之前本無此物,既滅之後亦無此物。即在其生後滅前,也不過是因是緣和合下一時所有的幻相,本無自性可言。比如以桌上的一冊書而言,書是衆緣和合——集著作者,出版者,製紙者,印刷者等若幹人力物力而成。有一天,這冊書破損散佚,或火焚成灰,水溺成漿,就叫緣盡而滅。在其生後滅前期間,亦不過是一時“假有”。何以說是假有呢?因爲所謂書,無非是個印有字迹的紙本子,若沒有了紙和裝訂線,還有書的實體可言嗎?

   進一步說,紙和線亦無實體,若除去了紙和線中的植物纖維,何嘗還有紙和線的實體,由此看來,所謂書,紙,線,甚至于纖維者,無非都是假名而已。大智度論上有關于假名的比喻說:“諸法性空但名字,因緣和合故有,如山河草木土地州郡城邑名之爲國,巷裏市陌處館宮殿名之爲都……離此因緣名字則無有法,今除山河土地因緣名字更無國名,除廬車道陌因緣名字晚無都名……”

   因此看來,所謂國者都者,亦系假名,何有實體?佛經上有偈雲:“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爲假名,亦是中道義”這偈中,指出了佛法上對萬物的假、空、中,叁觀。所謂國,所謂都,所謂書,所謂紙,都是假名,稱爲假觀。國、都、書、紙,皆以因緣和合而生,本無自性,故皆曰空,這是空觀。但國、都、書、紙,性雖然空,相卻是有,我們不妨稱它爲國、都、書、紙。這是中觀。

   領會了佛法上的假,空、中,叁觀的意義,就可知道佛法上說的空,不是沒有,而是叫我們不要執著。能破除了我執和法執,自然就可以達到轉迷成悟,離苦得樂的境界。  

   佛經中,除了說空外,還常說到苦。那麼,世界上到底有那些苦呢?原來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名娑婆世界,娑婆義爲堪忍,意思是我們這個世界裏,充滿了衆苦和煩惱,生活于這個世界的裏衆生,必須安于十惡,忍受叁毒及諸痛苦煩惱,才可生存下去。  

   事實上,叁界衆生,所受無非是苦,但因習以爲常,不被察覺。有時反以苦爲樂,生趣盎然。  

   苦的種類甚多,《大智度論》上說:“四百四病爲身苦,憂悉嫉妒爲心苦,合此二者,謂之內苦。外苦亦有二種,一爲惡賊虎狼之害,二爲風雨寒熱之災,合此二者,謂之外苦”。

   說人生之苦說得最具體的,是《涅槃經》上說的八苦,八苦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陰熾盛等八類苦,分述如下:   

  (一)、生活:生之苦,人多不複記憶,事實上,十月胎獄之苦,且不必說,即出生之際,一個六磅八磅重的嬰兒,通過狹窄的陰道這痛苦已非言語所可形容、脫離母之後,爲外界灼熱或寒冷的空氣所剌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來提去,這對嬰兒細嫩的肌膚而言,其痛苦較皮鞭抽體尤有過之。嬰兒出生後呱呱大哭,實是肉體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二)、老苦:唐人詩雲:“公道人間惟白發,貴人頭上不會饒。”老,是任何人無以避免的。韓愈祭十二郎文雲:“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發蒼蒼,而齒牙動搖”四十如此,未免旱衰。但即使天賦過人,或攝生有術,到了七十歲八十歲,上述現象總會發生。又何況一般人在苦奔波了數十年之後,除了生理機能衰退外,因過去勞苦積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風濕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難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老之對于女人,則更爲殘酷,因爲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著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齒,傾城傾國而雞皮鶴發,老態龍鍾,固然使人感慨,但誰又能逃出這個老的公例?  

   (叁)、病苦:人自呱呱墮地之日起,就與病結下不解之緣。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潰瘍肺結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壓心髒病,也許有人說,科學進步,新藥日出,只要有錢,何愁治不好病?其實不然,特效藥固然層出不窮,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見,如小兒麻痹症,癌症,在近年來日漸增多。進一步說,即是藥物能治愈身體上的疾患,但由于社會競爭劇烈而致精神緊張憔慮所引起的神經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豈是藥石所能奏效的?

   本來四大假合之身,難免有寒熱失調的時候,病了,就要躺在病榻上挨受痛患,短時間還好受,倘長年纏綿病榻,日與藥物爲伍,這種痛苦,豈可言喻?

   (四)、死苦:一部鋼鐵鑄成的機器,其壽命也不過由數年到數十年,一個血肉之軀的人,到底能支持多久?秦皇漢武求長生之藥,只留下千古笑柄;道家方士的燒汞煉丹,也到底仙道無憑。耶稣教在邏輯學上最大的錯誤,就是永生的問題。蓋宇宙萬象,生住異滅,周而複始。有生就有死,有成就有壞,法爾如是,安有例外?佛經上說,非想非非想天,壽長八萬四千大劫,但報終仍當墮落,不出六道輪回。  

   既然如此,則死之于人,也就不足爲異了!無奈“壯志未酬身先死”,每一個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壯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時死前肉體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離,呼吸困難,心裏有千言萬語,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時嬌姿稚子,環繞榻前,生死離別,淒慘無比,尤以將死未死之際,這一生所作所爲,善善惡惡,一一自腦海映過。對于那些善的,無愧于心的,會感到欣慰甯靜,但對那些惡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將會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這時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獄相見,神識受業力牽引,墮入惡道,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五)、愛別離苦:語雲:“樂莫樂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別離,”生死離別,人間慘事,青春喪偶,中年喪子,固然悲痛萬分,即使不是死別,或爲謀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勢,與相親相愛的人生離,也將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親如父子,近如夫婦,亦難得終身相守,又何況其他呢?萬法無常,愛別離之苦,是誰也無可避免的。  

   (六)、怨憎會苦:和愛別離苦相對的,是怨憎會苦。意氣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愛人,恩愛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歡的子女,或生離,或死別,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語言乏味;或利害沖突,兩不相容的人,偏又聚會在一起。像這些可厭可憎的人,能夠終身不見,豈不眼前清淨?無奈社會上人事問題,繁雜萬端,“不是怨家不聚頭”,在某些形勢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隨形,好像再也沒有分散的時間,這豈不是令人苦惱萬分?

   (七)、求不得苦:想獲得某一件東西,經濟力量達不到;想謀求某一個位置,僧多粥少謀不到。甲男愛上了乙女,乙女卻屬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在工廠或化驗室裏實驗研究,但爲了吃飯卻不得不委曲在辦公桌上畫等因奉此。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說求不得,即使第一個願望求得,第二個願望又立即生出來。山谷易滿,人欲難平,誰會感覺到自己一切都滿足了呢?不滿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豈不苦惱?

   (八)、五陰熾盛苦:五陰即是五蘊,五陰集聚成身,如火熾然,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陰熾盛,四大不調,而有疾病之苦。受陰熾盛,領納分別,使諸轉本加極:想陰熾盛,…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