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再念一段回向文,重申自己的願望。回向文形式也有多種,較簡便的有下列八句:“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一個人的日常行爲,最難得的是叁業清淨,而我們念佛的時候,心中念佛,是意業清淨,口誦佛號,是口業清淨,雙手合十禮佛,是身業清淨,這身、口、意叁業清淨,就是世佛的正因。
五、輔以觀想
觀想,是釋迦牟尼世尊在《觀無量壽經》中,開示修持淨土方法的一種。修淨土的人,若不念佛名號,單憑觀想,亦可往生。不過觀想的境界微細高深,末法衆生,障重智劣,心識雜亂,思慮不能集中,致觀想不易有所成就。因此若專修觀想,恐失敗者多,成功者少,所以修淨土的,多事持名,罕有修觀的。但觀想亦是世尊親口所說的方法,它能薰染心識,促進淨業種子,所以我們若在念佛之外,輔以觀想。則亦爲行持之助。
《觀無量壽經》中,有十六種觀想,這裏因篇幅關系,不能詳述,只能略介其意:
(一)、日想觀:正坐西向,谛觀于日欲沒有之處,見日狀如懸鼓,經圓光輝,開目閉目,皆令明了。
(二)、水想觀:由水作觀,見水澄清,作琉璃觀,作琉璃地上有光明臺,樓閣千萬觀。
(叁)、地想觀:水想成時,再作極樂世界國土之觀。
(四)、樹想觀:觀極樂世界,七重行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
(五)、八功德水想觀:極樂世界,有八池水,一一池水,皆七寶所成。
(六)、總想觀:觀衆寶國土,一一界上,有五百億寶樓,其樓閣中有無量諸天。作天伎樂,皆說念佛念法念僧之音。
(七)、花座想觀:于七寶池上,作蓮華想,令其蓮華,一一葉上,作百寶色,有八萬四千脈,猶如天畫,脈有八萬四千光,了了分明。
(八)、像想觀:花座觀想成,觀彼佛寶像,坐花座上,如閻浮檀金色。
(九)、遍觀一切色身想觀:前觀成時,更觀想阿彌陀佛身 相光明,高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及種種莊嚴。
(十)、觀世音菩薩真實色身想觀:見無量壽佛已,觀世音菩薩高八十億那由他由旬,相好光明。
(十一)、大勢至菩薩色身相觀:次觀大勢至菩薩莊嚴色身,相好光明。
(十二)、普觀想觀:觀自身于蓮華中跌坐,作花開花合想。
(十叁)、雜觀想觀:觀阿彌陀佛及觀音勢至像在池水上,身真金色。
(十四)、上輩生想觀:觀臨終時佛及菩薩接引狀。
(十五)、中輩生想觀:觀臨終佛菩薩接引及說法狀。
(十六)、下輩生想觀:觀臨終時化佛及化菩薩接往寶池生蓮花中狀。
因限于篇幅,發上所介紹的僅列舉名稱,略述其意,此觀想法載在《觀無量壽經》中,讀者可向佛學書店中請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佛經》閱讀,自可窺出淨土法門全貌。
六、精勤不懈
以一個在家學佛的人來說,身在世網,俗務多端,若求攝心參禅,靜室誦經,不但勢所不能,且亦力不暇及,即以作觀而論,善導大師曾雲:“末法衆生,神識飛揚,心粗境細,觀難成就,是以大聖悲憐,特勸專持名號,以稱名易故,相續即生。”由此看來,我們生處末法時代的人,若欲學佛,持名念佛一法,比較是千妥萬穩的法門。
持名念佛,是易行門中的易行法,以其下手易而成就高也!但我們決不能以其易行,而輕率從事,要知淨土法門,首貴專勤二學,專者精一不二,勤者精進不懈。所謂持名念佛,不但在日定正課時虔誠持念,即在正課之外,時時刻刻,也要把一句佛號記在心頭,念念相續,無間無雜,既不能散亂,亦不昏沈,能這樣精不懈的念下去,持這以恒,工夫到家,自然有所成就。
修淨土,除了精勤念佛外,尚應進一步研究教理。關于介紹此宗的入門書籍,有《初機淨業指南》,《淨法概述》,和《龍舒淨土文》,《歧路指歸》等,倘要進一步,則直接研讀淨土宗的“叁經一論”。叁經者,《無量壽經》,此說明阿彌陀佛因位的願行,及果土的功德,《觀無量壽經》,說往生淨土的行業;《阿彌陀經》,示淨土莊嚴,及執持名號,諸佛護念的利益。一論者,即《往生論》,總攝叁經,而明往生淨土的義相。除此以外,明代智旭大師選定有淨土十要典,亦爲修淨土者所應讀的要籍。
本文至此,已寫完了十章,把佛教的源起,在華的流傳,佛教對世界人生的看法,以及大小乘佛法的意義,修持實踐的方法,都做了個概略的介紹,寫到此章,似應做一結束。然在此文結束之際,筆者感到惶恐不已,實因我自己學佛未久,所知有限,對佛法一知半解,對修持更爲淺薄,貿然選寫此文,實屬不自量力。我在本文第一章緣之末曾說:“筆者此文之作,皆在抛磚引玉,尚祈佛門大德,不吝賜教,普願一切有情,共登佛道。”
全文結束,謹以下偈回向:
願以此文
莊嚴佛土
上報四恩
下濟叁途
有見聞者
發菩提心
盡此報身
生極樂國。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