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因果,开阐此众生念佛往生的方便法门。
世尊灭度后,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劝生净土;世亲菩萨造《净土往生论》,并为弘扬。此外诸大乘经中,多有赞扬。故佛法传入中国后,此净土法门即有流布,然大弘此宗,实施修持者,首推东晋慧远大师。
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与大德居士刘遗民周续之等一百二十三人,共结莲社,六时念佛,专倡净土法门。远公居庐山三 十年,足不出山,倡励圣教,后世尊为莲宗初祖。
其后北魏有昙鸾法师,受菩提流支《之净土论》,尽力弘化念佛法门,法泽远被四方。著有净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等。昙鸾之后,唐有道绰大师,上继昙鸾之教,专修净土,日诵阿弥陀佛名号七万声,为化有缘道俗,讲《观无量寿经》将二百遍。从之者甚众。
道绰之后,则有善导大师,清凉大师,永明大师,自行化也,大弘此宗。宋代以后,禅宗诸大宗匠,如长芦、天衣、圆照、大通、中峰、天如、楚石诸祖师、虽弘禅宗,亦弘净土。此后明代的莲池、藕益、截流、省庵、梦东诸大师,亦弘扬净土,不遗余力。尤以近代的印光大师,一生专弘净土,从化者无算,一部印光法师文钞,风行天下,发行至数十万部之多,可见影响之大,弘化之广了。
东晋慧远大师结社念佛的时候,并未标明开宗立派之意,但期同愿,无取传承,故千余年来,本宗虽弘布日广,并无师资授受的系统。至宋代四明晓法师,以异代同修净业,而功德高盛的几位大师,立为七祖。这七祖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等七位大师。
后人又列入莲池、藕益、截流、省庵、彻悟、合称莲宗十二祖,近人更公推已故之印光大师为莲宗第十三祖。然此亦不过景仰先德,后世推定者,与他宗之师资相承者有所不同。
三、起信发愿
念佛法门,是个易行难信的法门,尤其是对知识分子来说,说是西方有个极乐净土,念佛可以往生西方,脱离轮回,骤听之下,颇难使人接受。然这种不能接受,是我们拘于成见,妄测圣境,并不是没有这个极乐世界,或释迦世尊是以方便说法的。
佛经里告诉我们,我们要证实一件事情的真实性,可以依照三个标准来衡量,这三个标谁是现量、比量、圣教量。
量是量度,如秤之于轻重,尺之于长短,我们亲眼看见的事实,对于它,存在毫不怀疑的,叫做现量,现量具有现在,现有,现露三义,不须推测判断,能直觉亲证到这种境界的。例如我面前有一张桌子,我手中有一册书等。但有些事,我们虽没有亲眼看见,然根据常识的推测判断,也可相信它的真实性的,叫做比量。例如望见炊烟之处知其下必有火。在室内闻马达声知有汽车经过,这些都是用比量判断的。
但在现量比量之外,尚有很多事情,我们既不能目击其存在,又不能以常识经验来判断的,那么我们就应该相信圣教量。
圣是圣人,教是教法,因圣人文教而知的事物,叫圣教量。史书所载古时有文武周公孔孟,对这些人物我们虽未目睹,但却应信其存在。科学家说地球是圆的,月球较地球为小,对这两个星球的大小我们虽未能亲自比较一下,但因相信科学家不会慌言欺众,所以也就相信这种结论。释迦牟尼世尊,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佛说妄语是基本五戒之一,岂有佛人妄语,而自己先以妄语造出一个极乐世界来?
西方极乐世界,是释迦牟尼佛亲眼所见,亲口所说,在净土三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中,反复宣示出阿弥陀佛的愿力,极乐净土的因果,以及念佛求生西方的方法,佛的一切经,皆是真理,我们若对佛的经教深信不疑,自然就相信西方净土的真实性了。
或者说,为什么我们不能亲证西方净土的存在?庄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蚁的目中无全象,我们的眼光怎能洞悉宇宙,但是并非说我们永远不能证得,这是修持上的程度问题,学加减乘除时不能了解微积分,但到能了解的程度时自能了解也。因此,对此净土法门,我们不当怀疑,也无须怀疑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为三个往生的条件,由起信而发愿,由发愿而实行,三者具备,必定往生。
信者,一信释迦世尊的圣教量,世尊说净土三经,决非虚假;二信我人所居娑婆国土之外,确有西方极乐世界;三信阿弥陀佛弘愿无量,我今发愿求生西方,临终必得蒙佛接引。
起信之后,继以发愿。藕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假如一个学佛的人,相信有个西方净土,及阿弥陀佛发下四十八条弘愿接引众生。信虽是信。但却违佛的本意只希求人天福报,或希求生其他佛土,这与阿弥陀佛的愿力不相应。所以信虽是信,因无愿力故不能往生。必须起信发愿,以此愿力为往生的资粮,弥陀愿接,行人愿往,两愿俱全,自力与佛力兼备,就具备了往生的条件。
发愿前有发愿的仪式,通常是在佛前拈香礼拜后,跪在佛前发愿,并恭读发愿文。经过佛前发愿,这一愿力佛菩萨悉知悉见,就等于在阿弥陀佛前备了案。 关于发愿文,有读古德遗留的,也有自己撰写的,内容不外说明行者愿于此生报尽命终须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之意。
有一篇慈云忏主的发愿文,内容颇为详善,今抄录如下,以做参考。
【慈云忏主发愿文】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起信发愿之后,再接着下一个步骤,就是行的问题了。
行是实行,也是行持。行持有二,称正助二行。正是持念六字洪名的正因,助是广行众善福德的助缘,此二行,有如鸟之双翼,缺一不可。
释迦世尊在《观无量寿经》中曾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这三福是: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修此三福。再加上深信切愿,持名念佛,是必定有所成就的。
四、持名念佛
净土法门,是以信,愿,行三者为修持的条件。信、愿已如前述,行持方法却有种种的不同,如持名、观想、观像、实相等,一一行成,都能往生净土,而其中收机最广,下手最易的,首推持名一法。
持名者,即是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发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心口合一,念念不忘的念下去。
“南无”二字是梵音,义为敬礼或皈依。阿弥陀义为无量光及无量寿。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曾发过大愿说:十方国土的众生,若愿往生他的国土,只要持念他的名号,此人临命终时,他即与诸菩萨众前来接引。这就是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据。
世间众生,皆具有与佛相等的佛性,只因背觉合尘,迷昧真性,因而妄起识心,迷惑五欲六尘,无以遏止。持名念佛,是将一句阿弥陀佛名号,系在心头。行住坐卧,念念不忘,以肃清心中的妄念,而显露出佛性的德能。此外再广行六度,利世济人,如此便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的宿愿两相呼应,这样命终时,决定可以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
持名念佛,在行持上,有定课念与散念;在方法上,有高声念,默念,金刚念,记十念等多种,分另介绍如下:
(一)、定课念:定课念者,是将念佛一事,定为每日的功课,定的时间,多在早晚二时。亦有定出日诵佛号若干声(自数千声至数万声),不足不止者。我们初学佛的人,各有公务或工作缠身,日课佛号数万声,事实上无法做到。但如果把日课定为朝暮二时,每次念佛千声,五百声,或至于十念(十念法见后详述),只要持之以恒,始终不懈,也必有成就。
(二)、散念:定课之外,时时刻刻,行住坐卧,只要不是集中精神做其他工作的时候,皆可将阿弥陀佛四字系在心头,默默的念下去。念佛的功用,在于薰习我们的心识,我们果能时时念佛,久而久之,自可妄念不起,正念分明了。
其次,在念佛的方法上,分为:
1、高声念,声音发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 。声音洪大,字字分明,这种方法好处在全神贯注,可对治昏沉懈怠,然稍有耗 气暗哑之弊,故不能持久。
2、默念:默念时只有唇动,并不出声。虽然不出声,而“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在念佛人的心中仍然字字分明。这样念念不停,正念相续,便于日常工作中,及随时随地默念。
3、金刚念:金刚念者,念时声音不大,但须出声,一面念,一面听,念得绵绵密密,听得字字分明,使杂念没有萌起的空隙。这种方法,便于定课时行之。
4、十口气念:初学佛的人,若把功课订得过多,往往会日久懈生,以致定的课程做不完。反不若初行之时,订的简短。以期持之有恒。所以十口气念,是初念佛者一种较为简便且能摄心的方法,所谓十念,并不是只念十声,而是以一口气为准,气念尽时,换一口气再念,这样念够 十次,叫做十念,这种念法,一口气大约可念六字洪名七八声至十声,不宜念的过多,多时伤气,有碍身体。
我们初学佛的人,日常功课不妨定为朝暮二次,每次“十念”,或念若干声亦可。念的时候,家中若有佛像,可对佛像行礼,然后合掌恭念。没有佛像,面对西方合掌恭念即可,佛号念毕,最好…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