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P22

  ..續本文上一頁因果,開闡此衆生念佛往生的方便法門。

   世尊滅度後,馬鳴菩薩造《大乘起信論》,勸生淨土;世親菩薩造《淨土往生論》,並爲弘揚。此外諸大乘經中,多有贊揚。故佛法傳入中國後,此淨土法門即有流布,然大弘此宗,實施修持者,首推東晉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在廬山東林寺,與大德居士劉遺民周續之等一百二十叁人,共結蓮社,六時念佛,專倡淨土法門。遠公居廬山叁 十年,足不出山,倡勵聖教,後世尊爲蓮宗初祖。

   其後北魏有昙鸾法師,受菩提流支《之淨土論》,盡力弘化念佛法門,法澤遠被四方。著有淨土論注,贊阿彌陀佛偈等。昙鸾之後,唐有道綽大師,上繼昙鸾之教,專修淨土,日誦阿彌陀佛名號七萬聲,爲化有緣道俗,講《觀無量壽經》將二百遍。從之者甚衆。

   道綽之後,則有善導大師,清涼大師,永明大師,自行化也,大弘此宗。宋代以後,禅宗諸大宗匠,如長蘆、天衣、圓照、大通、中峰、天如、楚石諸祖師、雖弘禅宗,亦弘淨土。此後明代的蓮池、藕益、截流、省庵、夢東諸大師,亦弘揚淨土,不遺余力。尤以近代的印光大師,一生專弘淨土,從化者無算,一部印光法師文鈔,風行天下,發行至數十萬部之多,可見影響之大,弘化之廣了。

   東晉慧遠大師結社念佛的時候,並未標明開宗立派之意,但期同願,無取傳承,故千余年來,本宗雖弘布日廣,並無師資授受的系統。至宋代四明曉法師,以異代同修淨業,而功德高盛的幾位大師,立爲七祖。這七祖是慧遠,善導,承遠、法照、少康、延壽、省常等七位大師。

   後人又列入蓮池、藕益、截流、省庵、徹悟、合稱蓮宗十二祖,近人更公推已故之印光大師爲蓮宗第十叁祖。然此亦不過景仰先德,後世推定者,與他宗之師資相承者有所不同。  

  

  叁、起信發願

   念佛法門,是個易行難信的法門,尤其是對知識分子來說,說是西方有個極樂淨土,念佛可以往生西方,脫離輪回,驟聽之下,頗難使人接受。然這種不能接受,是我們拘于成見,妄測聖境,並不是沒有這個極樂世界,或釋迦世尊是以方便說法的。

   佛經裏告訴我們,我們要證實一件事情的真實性,可以依照叁個標准來衡量,這叁個標誰是現量、比量、聖教量。  

   量是量度,如秤之于輕重,尺之于長短,我們親眼看見的事實,對于它,存在毫不懷疑的,叫做現量,現量具有現在,現有,現露叁義,不須推測判斷,能直覺親證到這種境界的。例如我面前有一張桌子,我手中有一冊書等。但有些事,我們雖沒有親眼看見,然根據常識的推測判斷,也可相信它的真實性的,叫做比量。例如望見炊煙之處知其下必有火。在室內聞馬達聲知有汽車經過,這些都是用比量判斷的。  

   但在現量比量之外,尚有很多事情,我們既不能目擊其存在,又不能以常識經驗來判斷的,那麼我們就應該相信聖教量。

   聖是聖人,教是教法,因聖人文教而知的事物,叫聖教量。史書所載古時有文武周公孔孟,對這些人物我們雖未目睹,但卻應信其存在。科學家說地球是圓的,月球較地球爲小,對這兩個星球的大小我們雖未能親自比較一下,但因相信科學家不會慌言欺衆,所以也就相信這種結論。釋迦牟尼世尊,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佛說妄語是基本五戒之一,豈有佛人妄語,而自己先以妄語造出一個極樂世界來?  

   西方極樂世界,是釋迦牟尼佛親眼所見,親口所說,在淨土叁經——《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中,反複宣示出阿彌陀佛的願力,極樂淨土的因果,以及念佛求生西方的方法,佛的一切經,皆是真理,我們若對佛的經教深信不疑,自然就相信西方淨土的真實性了。

   或者說,爲什麼我們不能親證西方淨土的存在?莊子曰:“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蟻的目中無全象,我們的眼光怎能洞悉宇宙,但是並非說我們永遠不能證得,這是修持上的程度問題,學加減乘除時不能了解微積分,但到能了解的程度時自能了解也。因此,對此淨土法門,我們不當懷疑,也無須懷疑淨土法門,是以信願行爲叁個往生的條件,由起信而發願,由發願而實行,叁者具備,必定往生。  

   信者,一信釋迦世尊的聖教量,世尊說淨土叁經,決非虛假;二信我人所居娑婆國土之外,確有西方極樂世界;叁信阿彌陀佛弘願無量,我今發願求生西方,臨終必得蒙佛接引。

   起信之後,繼以發願。藕益大師說:“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假如一個學佛的人,相信有個西方淨土,及阿彌陀佛發下四十八條弘願接引衆生。信雖是信。但卻違佛的本意只希求人天福報,或希求生其他佛土,這與阿彌陀佛的願力不相應。所以信雖是信,因無願力故不能往生。必須起信發願,以此願力爲往生的資糧,彌陀願接,行人願往,兩願俱全,自力與佛力兼備,就具備了往生的條件。  

   發願前有發願的儀式,通常是在佛前拈香禮拜後,跪在佛前發願,並恭讀發願文。經過佛前發願,這一願力佛菩薩悉知悉見,就等于在阿彌陀佛前備了案。  關于發願文,有讀古德遺留的,也有自己撰寫的,內容不外說明行者願于此生報盡命終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之意。

   有一篇慈雲忏主的發願文,內容頗爲詳善,今抄錄如下,以做參考。  

   【慈雲忏主發願文】

   一心皈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願以淨光照我,慈誓攝我,我今正念,稱如來名,爲菩提道,求生淨土,佛昔本誓:“若有衆生,欲生我國,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以此念佛因緣,得入如來大誓海中,承佛慈力,衆罪消滅,善根增長,若臨命終,自知時至,身無病苦,心不貪戀,意不顛倒,如入禅定,佛及聖衆,手執金臺,來迎接我,于一念頃,生極樂國,花開見佛,即聞佛乘,頓開佛慧,廣度衆生,滿菩提願,十方叁世一切佛,一切菩薩摩诃薩,摩诃般若波羅密。   

   起信發願之後,再接著下一個步驟,就是行的問題了。

   行是實行,也是行持。行持有二,稱正助二行。正是持念六字洪名的正因,助是廣行衆善福德的助緣,此二行,有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

   釋迦世尊在《觀無量壽經》中曾說:“欲生彼國者,當修叁福。”這叁福是: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修此叁福。再加上深信切願,持名念佛,是必定有所成就的。  

  

  四、持名念佛

   淨土法門,是以信,願,行叁者爲修持的條件。信、願已如前述,行持方法卻有種種的不同,如持名、觀想、觀像、實相等,一一行成,都能往生淨土,而其中收機最廣,下手最易的,首推持名一法。

   持名者,即是持“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洪名,發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心口合一,念念不忘的念下去。

   “南無”二字是梵音,義爲敬禮或皈依。阿彌陀義爲無量光及無量壽。阿彌陀佛,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阿彌陀佛曾發過大願說:十方國土的衆生,若願往生他的國土,只要持念他的名號,此人臨命終時,他即與諸菩薩衆前來接引。這就是念佛求生西方的根據。

   世間衆生,皆具有與佛相等的佛性,只因背覺合塵,迷昧真性,因而妄起識心,迷惑五欲六塵,無以遏止。持名念佛,是將一句阿彌陀佛名號,系在心頭。行住坐臥,念念不忘,以肅清心中的妄念,而顯露出佛性的德能。此外再廣行六度,利世濟人,如此便與阿彌陀佛接引衆生的宿願兩相呼應,這樣命終時,決定可以往生阿彌陀佛極樂淨土。

   持名念佛,在行持上,有定課念與散念;在方法上,有高聲念,默念,金剛念,記十念等多種,分另介紹如下:

   (一)、定課念:定課念者,是將念佛一事,定爲每日的功課,定的時間,多在早晚二時。亦有定出日誦佛號若幹聲(自數千聲至數萬聲),不足不止者。我們初學佛的人,各有公務或工作纏身,日課佛號數萬聲,事實上無法做到。但如果把日課定爲朝暮二時,每次念佛千聲,五百聲,或至于十念(十念法見後詳述),只要持之以恒,始終不懈,也必有成就。

   (二)、散念:定課之外,時時刻刻,行住坐臥,只要不是集中精神做其他工作的時候,皆可將阿彌陀佛四字系在心頭,默默的念下去。念佛的功用,在于薰習我們的心識,我們果能時時念佛,久而久之,自可妄念不起,正念分明了。  

   其次,在念佛的方法上,分爲:  

   1、高聲念,聲音發之于心,出之于口,入之于耳 。聲音洪大,字字分明,這種方法好處在全神貫注,可對治昏沈懈怠,然稍有耗 氣暗啞之弊,故不能持久。  

   2、默念:默念時只有唇動,並不出聲。雖然不出聲,而“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在念佛人的心中仍然字字分明。這樣念念不停,正念相續,便于日常工作中,及隨時隨地默念。  

   3、金剛念:金剛念者,念時聲音不大,但須出聲,一面念,一面聽,念得綿綿密密,聽得字字分明,使雜念沒有萌起的空隙。這種方法,便于定課時行之。  

   4、十口氣念:初學佛的人,若把功課訂得過多,往往會日久懈生,以致定的課程做不完。反不若初行之時,訂的簡短。以期持之有恒。所以十口氣念,是初念佛者一種較爲簡便且能攝心的方法,所謂十念,並不是只念十聲,而是以一口氣爲准,氣念盡時,換一口氣再念,這樣念夠 十次,叫做十念,這種念法,一口氣大約可念六字洪名七八聲至十聲,不宜念的過多,多時傷氣,有礙身體。

   我們初學佛的人,日常功課不妨定爲朝暮二次,每次“十念”,或念若幹聲亦可。念的時候,家中若有佛像,可對佛像行禮,然後合掌恭念。沒有佛像,面對西方合掌恭念即可,佛號念畢,最好…

《向知識分子介紹佛教》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