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P21

  ..续本文上一页修此三学,亦即广行六度也。

  

   ┍—布施--------┐  

   ┝—持戒--------│--戒学

   ┝—忍辱--------│ 

  六度---┝—精进--------┙ 

   |

   ┝—禅定------------定学  

   |

   ┕—智慧------------慧学  

  

  五、修持的方法

   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我佛有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以众生根器习性的不同,而方便立说。事实上,“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门门皆归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们初学佛者对名种法门,本法法平等的观点,不生门户胜劣的执见,这样才会事理圆融,会入不二。

   学佛修道,不在法门之多,而在专一深入,在众多法门中,我们可选一种与自己根性兴趣相近的法门,作为日常的行持,等到日久功深,自会有所证得。兹简单介绍几种修持的方法如下:

   (一)、参禅:释迦世尊住世之时,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默契于心,世尊说:“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是禅宗建立之始。梁武帝时,达摩祖师来华,传衣钵于二祖慧可。至六祖慧能,禅风鼎盛。那时所传的是直指本心,当下开悟。例如二祖慧可问达摩祖师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祖师曰:“将心来与汝安”,慧可半响云:“觅心了不可得。”祖师曰:“我与汝安心竟”。慧可当下大悟。  

   再如四祖道信,向三祖僧璨求道曰:“愿师慈悲,乞与解脱法门。”三祖曰:“谁缚汝!”道信曰:“无人缚”三祖曰:“无人缚何求解脱?”道信乃言下大悟。   

   后世众生,根机日钝,心识上妄想纷纭,不能直下见到,后世祖师才教人以参话头的方法。  

   所谓参话头,是把一向妄想纷纭的心念,回转来反照参看一句足以使人发生疑情的话头,极力参究,力求透脱,忽然至一切妄念照破,洞见心性,而立地悟证。正如雍正御选语录序云:“学者将个无意昧语,放在八识田中,奋起根本无明,发大疑情,猛利无间,纵丧身失命,亦不放舍,久而久之,人法空,心境寂,能所亡,情识尽,并此无意昧语,一并亡却,当下百杂纷碎,觌体真纯。”

   参禅,须有明师指导,个人盲目修练,不特恐难有成就,且恐招致魔境,故此处所介绍者,不过略述其意而已。

   (二)、修密:修密,是口持真言,手结印契,意作妙观的三密相应法门。此持咒法门,身口意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则,每持一咒,用手指结印是为身密;口诵咒文,句句分明,毫无错误,是为口密;每一咒,都有佛菩萨为对象,心中观彼佛菩萨的种子字(以佛菩萨名字的一个字母,代表佛菩萨的本体,曰种子字。)是为意密。如此三密相应,修持者心识上的妄念自可不起。惟密宗修持,例须经阿舍梨(轨范师)亲口传授,方有效力,否则一切徒托空谈,难获行证。

   (三)、观心:观心与参禅,都是定学,我人心识之间,妄念相续,刹那不停,俗语说“心猿意马”,即此之谓。所以我们若用自性来照自心,直下观察自己的心念,便是伐木断根的根本办法,观心的方法,略言之,就是放下心识上的一切妄想杂念,善恶是非都不去思量,直下静观自己的心念,对于幻生幻灭的心念,不去执着,不去遣除,亦不随彼流转,只静心观察,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大乘心地观经》说:“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

   观心法门,亦须随明师修习。各宗之止观法门各有不同,故修习此法者,亦须在明师指导下行之。

   (四)、念佛:念佛是净土宗的法门,此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利,是易行门中的易行法。这是晋代慧远大师在庐山结社开立此宗,中经道绰,善导,永明延寿、株宏、智旭诸大祖师的倡导,以其口持六字洪名,方法简单,容易普及,因而学佛者多修此法门。  

   此念佛法门将于下章中专门介绍,故其修持方法此处从略。

  

  六、学佛的过程

   学佛,是由起信而求解,由求解而实践,因实践而获证,其实所谓实践,所谓修持,也就是降伏烦惑,断除习气。我们的烦惑习气,有多生多劫与生俱来者,有此生生后环境熏习者,这些烦惑习气,大要言之,不外身见、边见、邪见、戒取见、见取见;及贪、嗔、痴、慢、疑、等烦恼。由上述的烦惑习气,而导致这颗妄心,贪染五欲六尘——财色名食睡,色声香味触法——造诸恶业。因此,学佛者的修持,也就是断除烦惑,降伏妄心。但要断除这多生多劫俱来的习气,谈何容易?声闻四果,修到阿罗汉的地位,才能断尽见思二惑,而尚有尘沙惑和根本无明存在,所以“断惑”实不是一蹴而成的事。

   不过,“理可顿悟,事须渐修。”经过长久的修习磨练,终能使真心渐显,习气渐消。但修习磨练,在我们在家学佛立场来说,并不全需要遁入深山古寺,与社会隔绝,才可使五欲六尘之念泯灭的。因为烦惑习气往往是随人事接触而发,因此,藉一切顺逆的人事境遇而砥砺磨练,也是降伏烦惑的方法之一。

   并且,大乘佛法的真精神,也并不以解脱一己之苦而满足,所以发菩萨心,修六度万行,不但度己,也所以度人。

   在修持磨练的过程中。约有下述情形:  

   我们在末学佛之前,终日间烦恼妄想,以妄为真,实因贪嗔痴三毒遮蔽真心,以致堕入主观而不自觉。一旦宿世善根成熟,遇善知识开导,皈依佛门,但在初学的时间,往往是信疑参半,精懈不定,同时,我们的烦惑习气,不对治还罢,对治之下,愈觉得妄念起伏,难以抑制。譬如初修持者,于念佛、止观、或禅定、持密之际,愈想使一心不乱,愈觉得妄想杂念接踵而来。这并不是我们在修持时妄想杂念特别多,而是在平时,妄心对境攀缘起伏,不为我们觉察罢了。但在这种过程之时,我们只要精进不懈,时时觉知一切事相的顺逆,好恶、是非、爱憎,皆是妄心的虚幻分别,日久之后,定力渐强,慧力日增,烦惑习气也就日渐消落,不如往昔的坚固执着了。

  

  第十章 专介净土

  一、净土意义

   本文上一章,介绍了几个修持的方法,如参禅、修密、观心、念佛。但在这些法门中,若求其三根普被,利钝全收,适合末法时期众生根性的,则惟有持名念佛的净土法门,故特将此一法门,在此作一较详细的介绍。

   念佛法门,何以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法门呢?因为其他修持法门,最初须深明教理,依教修行,修行功深,断惑证真,方能有所成就;倘若教理不明,盲修瞎炼,若非得少为足,便是著魔发狂。纵然深明教理,精进不懈,然倘烦惑丝毫末尽,依旧不脱生死轮回。所以这些法门,称之为仗持自力修的法门。

   而念佛法门,不论上智下愚,利根钝根,但能持名念佛,求生净土,纵然不明教理,未断惑业,只要深信切愿,临命终时,决定蒙佛亲垂接引,往生西方,所以净土法门,是仗持佛力又兼自力的法门。仗持自力的法门,好比出门旅行,不乘舟车,惟靠两足之力,故其行也慢;仰仗佛力又兼自力的法门,好比出门远行,以自力驾驶,加机器的动力前进,故其行也速。故被尊为莲宗十三代祖师的印光大师,在净土问答并序一书中称扬净土曰:“大矣哉,净土法门之为教也。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直指人心者,尚当逊其奇特。十念一念,即位登不退;历劫修证者,亦宜仰其高风。普被上中下根,统摄律教禅宗。如时雨之润物,若大海之纳川。偏圆顿淅一切法,无不从此法界流,大小权实一切行,无不还归此法界。不断惑业,得预补处,即此一生,证大菩提。九界众生离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法,下不能普利群生。是以华严海众,尽尊十大愿王,法华一称,悉证诸法实相。如斯大力用,诸佛共宣扬,若此极发挥,诸祖皆如是,诚可谓一代时教之极致,一乘无上之大教也!”  

   所谓净土,是指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与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称为秽土者比较而言。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称为“娑婆国土,五浊恶世”。按娑婆义为堪忍,因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虽受众苦逼迫,仍安忍不求出离,故称堪忍;西方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称极乐。

   西方净土的由来,载在佛说《无量寿经》。经中说:“世自世王如来住世时,有国王因闻佛法,发无上正真道意,弃国捐王,出家修道,号曰法藏。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前发下了四十八条度生大愿,普度有情。这四十八愿的十八、十九、二十愿,说的是:“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最后法藏比丘,请世自在王佛,为其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的情状作为蓝本,经五劫之久,以大愿力创造了这个极乐世界,法藏比丘成佛后号阿弥陀佛,就是这极乐世界的教主。

   西方极乐世界,国土清净平坦,气候温和适中,万物光丽,宫殿庄严,六时雨花,宝莲充满,宝树发音,化鸟演法,是一个微妙庄严的清净国土,而极乐世界的众生,身相端严,寿命无限,具六神通,常住正定,且具智慧辩才,得无生忍,道心不退,不堕恶道,这就是此西方世界所以称为极乐,也所以称为净土的原因了。  

  

  二、净土宗史

   释迦牟尼世尊住世之时,于耆 崛山说无量寿经,于王舍城说《观无量寿经》,于 树给孤独园说《阿弥陀经》,说明西方净土的情状,及阿弥陀佛以大愿力创造极乐世界的…

《向知识分子介绍佛教》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